工作幾個月就跳槽、說「裸辭」就「裸辭」……90後、95後作為職場年輕人,張揚個性、重視自我、敢於對管理者說「不」,與以往職場人的表現完全不同。
在個性十足的新生代員工面前,過往的管理經驗似乎不再奏效,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怎麼管?
本期讀書,向你推薦企業策略專家、得到職場類金牌課程講師戴愫的《不懂年輕人 你怎麼帶團隊》。本書通過還原真實的工作場景,給你一線管理者的帶隊經驗,希望能幫你贏得「難搞」的年輕人,快速成為帶團隊的高手。
分享 | 戴愫
來源 | 筆記俠
《不懂年輕人 你怎麼帶團隊》
作 者:戴愫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承認吧,說90後「難搞」,是因為你根本不了解90後。
90後的真實一面
1. 他們就是不主動的一代
社會因素不得不提。
他們在電子時代中成長,因為電子產品自帶與人互動的能力,讓這一代人期待所有事物自帶行為能力。
也就是說,「這個東西不和我互動,它就壞掉了。」
家庭因素,也值得關注。
中國從80後開始獨生子女政策,90後的家庭從傳統的血緣家族徹底變成現代的核心家庭,他們不需要和兄弟姐妹談判,誰可以分得那份更大的巧克力。
在職場上,當他們和同事有分歧時,不善於溝通,不想爭辯,不在乎會不會被人理解。
他們就是不主動的一代,於是顯得「頹」,顯得「喪」。
2. 他們就是不滿足的一代
在職場上,他們可憐地看著叔叔阿姨:「你們只知道辛苦地爬職業階梯。」
在學校裡,他們看著老師:「名牌大學畢業又能怎樣,你不也只是個教書匠嗎?」
在家裡,他們對著退休後還在鬧離婚的父母:「你們的人生啊,就是個悲劇。」
他們被稱作want generation。Want:既指欲望,也指匱乏。
他們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代可以真正權衡「我要什麼」的人,並且,想要的這塊餅真的很大。
資訊時代賦予他們「知曉一切」的本領,網際網路還賦予他們「執行夢想」的技能。
比如,想學插花,或想去潛水,心中的念想分分鐘就可以實現。發達的網絡和大量的信息,讓他們「無所不能」。
草根逆襲的故事滿天飛。不可思議的帶貨網紅的成功,讓他們心潮澎湃。
在這個扁平的世界裡,中國年輕人的信息量、視野,和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年輕人趨於同步,而中國年輕人的氣魄、野心,比他們高出好幾個級別。
他們的口號不是改變世界,但他們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把世界改變了。
3. 他們就是不服從的一代
作為鼓勵「挑戰權威」的文化中長大的一代,他們親眼看到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的解法。
之前被認為是正確的東西被不斷推翻、重建。沒有人是絕對的權威,他們從小自己做決定,他們的問題答案來自網際網路。
4. 他們就是不將就的一代
從富足的生活條件中成長起來的他們,透著那股子自信和從容。他們對生活、對工作都不將就。
他們尋求層次更為豐富的體驗。正如《圈層效應》(作者託馬斯·科洛波洛斯,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研究95後消費方式;丹·克爾德森,美國信息架構公司總裁)指出:
他們去飯館,希望能在小紅書、大眾點評上看見這家網紅店,有期待感。在吃飯的時候,要有高顏值的拍照環境和驚豔菜品,這樣方便打卡、曬朋友圈。
在職場上,他們不是僅僅要獲得工作的體驗,可能還需要遊戲的體驗、攻關的體驗、交友的體驗。你能不能給他提供超出工作本身的獲得感。
不主動+不滿足+不服從+不將就=潛力無窮!
如何「收服」90後自由的靈魂
一場由90後引發的管理變革正在上演。
1.不要跟年輕人灌雞湯,講情懷。
用我的WHY去感動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每個領導都在表達意義,你表達意義的聲音如果和別人差不多,很容易被掩蓋。
每家企業都在表達情懷,但是面對90後,情懷牌得省著打。
因為你的情懷不見得就是他的情懷,將夢想和目標灌輸給別人,難上加難。他們喜歡李誕的喪,李雪琴的慫。
他自己的意義和情懷,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他人生賽道的終極目標,也是他一切行動的能量源。
工作之所以難以承受,從來都不是因為工作內容本身,而是因為缺乏意義和目標。
別試圖控制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解決問題的足夠智慧,你不必告訴他怎麼做,而是幫助他看到多種選擇,然後自己選擇。
當你忍住了擅自插手的衝動,你成功地保留了他對工作的支配感,保全了他的自尊。否則,你覺得自己在幫他,他覺得你在微管理。
2. 全力支持他的夢想,而且,還要和他的成長保持同頻
GE(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前任CEO韋爾奇有一句名言:「當你成為領導者之前,自己的成長是成功;而你當了領導者之後,幫助他人成長,才是成功。」
我在和某家管理諮詢公司合作時,他們委派了一位跟課助理。這個小姑娘展示出和別的助理不一樣的素養。她協助環節從未出錯,訂車、訂餐一絲不苟,我上課時她也在非常認真地聽,在午餐時,她還和我探討課程內容。
兩年過去了,她還在同一個職位,但我看出她有些悶悶不樂。
又過了兩年,她告訴我馬上要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我說:「你的老東家馬上要上市了,為什麼要走?」
「這家公司和我有什麼關係?我要做的是課程顧問,這家公司沒給我機會。」
果然,她到了新公司後,非常出色,每年創業績幾百萬。
前家公司給她提供資源、提供平臺的速度,沒趕上她自己的成長速度,非常可惜。做到「所供即所需」,是真正成功的管理者。
德魯克說:「在動蕩的時代裡最大的危險不是變化不定,而是繼續按照昨天的邏輯採取行動。」
自上而下地灌雞湯,不如自下而上地捕捉員工們自己心中的夢想,並公開支持這個夢想,他們會變得比你想像得更強大。
3. 管理者怎樣通過提升時間寬裕感,來提升員工幸福感?
時間寬裕感越來越低。時間荒。世界性的集體性的文化失衡。與之而來的是焦慮、抑鬱,鍛鍊少,工作效率低。
心理學家吉姆·洛爾提出的精力管理金字塔:
從下往上,體能、情感(情緒不是個性問題,而是能量問題)、思維、意志。
下一層影響上一層。體能不好的時候,情緒低落;情緒低落時,思維遲緩;思維遲緩時,導致意志力下降,做事堅持不下去。健身是為了體能充沛。
越來越多人發現,當基本生活需求滿足後,再多一些錢對幸福感提升的作用很有限。
萬科集團把管理層的獎金和員工的健康掛鈎,員工的體能或健康不及格,管理層要扣1%的獎金,如果健康狀況達標,也會有獎勵。
管理者怎樣通過提升時間寬裕感,來提升員工幸福感?
(1)讓員工對時間有全權掌控感
讓他有安靜地集中處理工作的時間。辦公室裡過多的協作常常給個人帶來力不從心,這也是前段時間流行的開放式空間屢遭詬病的原因。
界定安靜時段與協作時段。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萊斯利·帕洛(Leslie Perlow)提出的解決方案。
一家財富500強的軟體公司裡,工程師團隊決定將每周二、四、五上午9點到中午時段設為安靜時段,每人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其他時段為互相幫助解決問題的協作時段。
帕洛教授發現,在安靜時段,65%的工程師有超水平發揮。3個月後,這個團隊按時推出了雷射印表機。
(2)盡一切努力幫助員工達成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急救聯盟法,組織幾個同事輪流,及時回應,互相關照。
比如,有人突然接孩子,家裡有變故,他可以放心地離開崗位,因為有其他人會用最快的速度給出最敏捷的反應。
用「人性化管理」的確定性,
去應對一切不確定
在不確定的時代裡,「人性」是確定的,讓我們用「人性化管理」的確定性,去應對一切的不確定。
不同行業,不同公司,肯定有適合他們的不同的管理機制。
作為管理者,我想先問你三個問題:
每個人本身已經具備成功所需要的天賦潛能和職業潛力,你信不信?
擋在每個人成功道路上的障礙不是外界的障礙,而是自己頭腦中的對手,你信不信?
別人直接給的答案和指導,不管多麼明智,也經常會遭到抵制,你信不信?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咱們繼續下一步。如果你的答案是猶豫的,那麼嘗試把上面三個句子中的人換做你自己:
我本身已經具備成功所需要的天賦潛能和職業潛力,對不對?
擋在我成功道路上的障礙不是外界的障礙,而是我自己頭腦中的對手,對不對?
別人直接給的答案和指導,不管多麼明智,也經常會遭到我的抵制,對不對?
這下都對了吧。
可以帶著這三條認知,去設計、修改、完善自己公司,自己部門的管理機制。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
1. 交談技術
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平等地交互賦能,這樣其實要求更高了。
什麼樣的交談技術?共創式談話,或教練式談話,或引導式對話。
如果想讓他動腦,就不要替他思考,你只需為他營造一個思考的氛圍。而這個思考的氛圍是用下面這條開放式問題線營造的:
發散——收斂——持續。
先發散,收集他儘可能多的想法,然後收斂,找出最重要的,列出行動步驟,最後持續,將這次思考的結果延續到未來。
在這條問題線上,你始終沒有直接給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為了順利展開這條問題線,你需要掌握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為了發散,用複數問,而不是用單數問。
比如:「你覺得現在可以嘗試哪些方法?」
「哪些行動可以讓你達到這個目標?」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走哪幾條思路?」
第二,為了更多的發散,用「可能」帶著他越過障礙進行思考,而不是「一定會有效」、「一定會成功」。
比如:「如果你有足夠的資源,可能會湊效的方案有哪些?」
「如果你知道答案,那會是什麼?」
「我這裡可以給你什麼支持?」
「對這個事情可能會有促進作用的是哪些要素?」
第三,為了聚焦,需要引導他在眾多想法中做選擇,根據問題的性質,用不同維度地來選擇。這次對話最重要的產出,不是籠統的觀點,而是清晰的行動計劃。
比如,如果是緊急問題,聚焦的方式是「最迫切要做的是什麼事情」。如果是時間維度長的問題,聚焦的方式是「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樣,談話的結果不是創建一堆目標,而是激發出優先任務。
第四,為了讓這次對話產生更多靈感,記得要問到持續效應。
比如:「有哪些做法,可以讓你不斷地加強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未來會不斷地遇到這種挑戰,你怎樣為自己減壓?」
「對於你剛剛提出的那些方案,你可以怎樣持續地實施它們?」
作為管理者,學會這條「發散——收斂——持續」的開放問題線後,下一步就是尋找並創造「可輔導時刻」。
2. 可輔導時刻
凱斯西儲大學教授理察·博亞茲提出過,「可輔導時刻」是領導幫助下屬的最好機會,這些時刻是人們知道自己要「換擋」的時刻。比如:
接受了一個有挑戰的任務;回顧一個剛結束的項目;部門有重大改變;執行任務中遇到困難;在一個高強度、長周期的項目中的階段性裡程碑時刻。
在這樣的時刻,員工有最強烈的意願做思考,做嘗試,做改變。
我的觀察是,很多管理者把絕佳的「可輔導時刻」白白浪費了。
比如,年底做完績效打分之後,就匆匆發獎金了。都不說為什麼發。這1萬塊獎金,是因為他工作出色,還是大家都發了,順帶給他發的?
90後很需要這樣的「可輔導時刻」。他們有了問題,習慣上網搜索,搜索得越多,思考得越少。他們需要一位引領者幫助他們恢復思考能力,引導他向內尋找真正有意義的答案。
所以,現在的管理者,已經從過去的權威者,轉而扮演引導者,或者教練的角色。
當你發現他思路有問題,忍住,忍住,忍住,咬住舌頭,閉上嘴巴。
伽利略:「你不能教給別人什麼。你只能幫他發現他已經擁有的東西。」 智慧只能從自己的內心中長出來。
「輔導優於指令」,你也學會了用開放式問題線去輔導員工。
在實施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這兩個難點。
第一個難點是,有的員工倍兒精,你在使用引導技術時,他的反應是:「呵,想教練我?沒門兒!」
我也確實見過教練技術用得不好的管理者,他不停地問下屬:「還有呢,還有呢」,真的讓人抓狂。
為了讓員工意識不到自己在被教練,你的方式儘可能隨意、非正式,更關鍵的是,記得用「說、問、說」三部曲,而不是連續發問。
你在問出每一個問題的前後,都要有一些陳述來緩衝。這些陳述可以是自我袒露,也可以是鼓勵、附和、回憶、扯閒篇、假設、開個無關大雅的玩笑,等等。
你可能會遇到的第二個難點是,怎麼引導,他都「葫蘆裡倒不出餃子」怎麼辦?
引導技術是一個喚醒他的潛力、抽絲剝繭的過程,同時不能保證每次都有成果。我從這三方面來建議你:
1)你和他的每次一對一談話,聊什麼,儘量他來定話題,這樣他更有積極思考的意願。
你可以說:「你看最近有什麼想和我溝通的,我下午3點到4點間很方便。等你哦。」
2)在談話過程中,直接指導和誘導詢問的比例,你根據他的能力來平衡。
如果遇上經驗少、層次低的員工,你用代入的方式來分享你的知識,比如:「如果我是你的話,可能會考慮……」 「我剛入職場時也遇到過類似的挑戰,當時我……」
3)留出充足的時間,不能急於求成。
否則,當他還沒給出你要的答案時,你會下判斷,還可能會急不可耐地中斷他的思考過程。「我太忙了」也確實是很多領導會拒絕這種談話的理由。但是,它值得你的時間。
用共創式的談話來督導工作,這對管理者來說,是一件難度高、但正確的事情。
話說回來,哪怕一次輔導談話沒有產出成果,它也能為你們建立情感連結。因為你相信,站在你面前的這個年輕人,有思想、有智慧、有困惑、有失望。
他不需要被拯救,只需要被引導。當他有困難時,你在那裡,你知道,你理解,你關注,你引導。哪怕沒有立刻產出方案,你的在場,就是很好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談話,能讓你們珍惜彼此。你不需要再去天涯海角地找更合適的人選了,站在你面前這個人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合適的人。
結 尾
融入他們,弱化身份,增強能力。
真實一點點,生動一點點。
這就是管理者吸引和「籠絡」 90後的方法。
end
原標題:《不懂年輕人,還怎麼帶團隊 | 長江讀書296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