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如今已經全部完工,後續除了一些更新,優化的計劃以外暫時沒有任何的新計劃。而在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聊聊關於北鬥衛星的一些問題了,比如它的核心部件之一氫原子鐘。
其實最初我國並非選擇的是氫原子鐘作為北鬥衛星組網的核心部件,按照最初研發團隊的計劃,這個核心零件應該是銣原子鐘。只不過呢,我國其實並沒有那個技術去製造銣原子鐘,想要進口,但是卻有得考慮會被那些「國際友人用力撫摸脖子」的情況,所以最後只能採取氫原子鐘來完成。
原子鐘是一種僅僅只和硬幣差不多大小的微型設備,不過這種設備是目前最精準的一種設備,按照科學家的數據分析,每過1.38億年才會延遲1秒時間。
原子鐘的工作原理其實解釋起來也比較簡單,簡單來說,原子鐘的內部存在一個石英塊,這個石英塊正常狀態下是靜止不動的,但是如果你用電流刺激它的話,那麼它機會以每秒500萬次的頻率進行振蕩,而且這個頻率每9萬年才會產生1秒的誤差。當然,產生誤差之後,你只需要再刺激一下,就可以恢復震動了。
原子鐘的原子其實就是負責來「督促」那枚石英塊的,只要察覺到石英開始「偷懶」,那麼原子鐘就會報警,然後就會引來一發電擊,之後石英受到刺激,再次恢復振動頻率。
如今技術相對成熟的原子鐘一共有三個不同的種類,分別是氫原子,銣原子和銫原子,銣原子毫無疑問是用的最多的一款,它體積小,重量輕,技術難度低,可靠性強,不過穩定性卻不敢恭維。
氫原子分為兩種主動和被動,主動的正好與銣原子相反,穩定,但是重量和體積相抵較大 。被動型的貼近銣原子,不過穩定性欠缺,當然,它的優勢還有一項原子躍遷譜線。這使得它的性能是三種原子鐘裡面最好的,不過也是最難研發的。
不過,考慮到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是要在實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戰勝美國的GPS系統的,因此科學家們最終還是選擇採取相對優秀,可靠的氫原子鐘作為核心部件。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在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研發之初,我國也曾被吸納其中參與了研發的一些工作,不過後來因為美國的原因才被迫退出,也是因為那段時間的加入,我國的科技人才們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北鬥導航系統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