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來臨,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一種特殊的期末複習方法「走紅」。
原來在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比孩子先走上考場的,是一群爸爸媽媽。
期末複習課上,五年級數學老師龔豪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請孩子結合本學期數學課內容,出一張完整的考卷,由爸爸媽媽來完成,再交給孩子們批改訂正。
——1月10日《新民晚報》
家長:教學新方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但我真的盡力了,輔導了5年的功課,我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
被嚴格的「監考老師」們沒收了電子設備,家長考生們開始認認真真地打草稿、解題。奮鬥了一晚上的成績卻是差強人意,想想自己平時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老父親老母親們心虛臉紅。
這次,孩子們終於找到了機會反擊:
「我出的都是基礎題,就這題你80分鐘還做不完,給你90分鐘你還沒空檢查計算,好好反省吧……」
老師:平時,爸爸媽媽們會讓孩子做難題、超綱題。這下,孩子們全都「還」了回來。
很多孩子都設置了「拓展題」、「思考題」版塊,內容涵蓋數獨、腦筋急轉彎、「龜兔賽跑」等典型奧數題等,甚至包括了函數題。
面對孩子的「靈魂拷問」,家長考生不得不厚著臉皮地寫下兩個字:「不會」。
孩子:回去叫你家長籤名!
一位媽媽只考了78分,被要求「回去叫你家長籤名!」,萬萬沒想到,她在孩子外公那裡還碰了壁,只能哀嘆:「我怎麼對得起高考數學148的自己」。
有位家長考了「89」分,考卷上被批註:「太可怕了,已放棄治療了!」
「計算怎麼錯了?單位怎麼可以想當然?」平時訓過孩子的話,被如數奉還。
從孩子的出題、批改判卷中,折射出他們的家長在平日裡教育孩子的模樣。
正如李玫謹教授說的,孩子就是大人的鏡子。
有的孩子對家長的試卷結果作了認真地分析,分別從
計算、應用、概念、學習習慣和總評
等5個方面認真評價,雖然在「學習習慣」那一欄,孩子認真地用紅筆著重強調:「不合格」。但孩子仍然在總評欄後面備註:「已經很牛了!」
相信這個孩子的身後,一定站著認真細緻、有方法的好家長。不但能客觀分析學習中的缺漏和得失,並且不忘給孩子積極的認可和鼓勵。
讓孩子出卷考爸媽,是一次共情教育
「這份作業給了孩子一個知識梳理的機會,也通過角色互換,給兩代人一個共情的機會。孩子和家長的熱烈反饋,讓我覺得這樣的作業形式,還可以繼續嘗試。」——龔豪老師
讓孩子出考卷,化被動為主動,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性。
「每個孩子知識點掌握情況都不同,讓他們自己去主動尋找薄弱點,再經過批改和講解的過程,可能複習更有效率。」
龔老師說,這份作業是周一布置給孩子們的,讓大家回家做些準備,再在周二複習課上完成出卷。起初他擔心,這項任務對於數學基礎較差的孩子,會不會太難了。令他欣喜的是,孩子們的出題質量都很高。
有家長告訴他,從來沒有見過孩子這麼主動和仔細地翻課本和練習卷,每一個答案都要搞個明白,畢竟,是要製作出一份標準答案的!
家長通過參與答題、換位到孩子的角色,以孩子為鏡,看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方式,觸發他們反思與總結
一場考試,讓家長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感受被要求、被檢視,甚至被批評。
不少家長在答題規範、卷面整潔度、答題水平等方面被「閱卷官」們狠批,讓家長換位並感受到孩子平時被嚴格要求時的壓力。
這是一次共情教育,既有助於增加家長對孩子的理解,真正體諒孩子學習的不易,檢視自己是否要求過高、過於苛責;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當「熊孩子」答出的卷子千瘡百孔時,家長內心的崩潰與無奈。
讓兩代人得到一個共同的啟示:學會換位思考,多些尊重和理解。
親子關係更和諧了,家庭生活更幸福了。
別總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先看看「別人家的爸媽」是怎麼做的吧
男孩奕孜的爸爸認認真真按照平時對兒子的要求,嚴格按照答題規範——
關鍵詞要圈劃;
計算草稿要整齊;
線段圖要清晰標註,不能偷懶……
終於,他拿了滿分。
出人意料的是,所有答卷中的最低分是50分,竟是由「學霸」彤彤的媽媽獲得的。
彤彤媽媽揭秘——
為了避免孩子期末考「踩坑」,她特意把孩子有可能「踩坑」的知識點,全部故意錯了一遍。
家長們,如今確實是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孩子也確實是有可能輸在起跑線上的。
但,拼爹拼媽,拼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教育的智慧;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應該成為那個最了解孩子的人,才能在孩子困惑時成為那個提供幫助的人。
身為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應該盯著孩子的缺點無限放大
有媽媽很詫異,為什麼自己明明做錯了題,卻還得了100分。
原來,是家中的小暖男煞費苦心地增加了書寫的加分項,只為了給媽媽湊一個100分。
看,或許你的孩子不是學霸,但他卻是最暖心,最愛你的。或許他想起自己曾經因為沒有考到滿分而難過,他不要你也因此而難過。
「不少家長告訴我,這樣的作業,讓第一次為人父母的他們真切地意識到,對於孩子,真的要多一些體諒。」龔豪老師說。
孩子用心出卷,家長認真答卷,老師監督反饋:一張小小的卷子,激發孩子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彰顯了老師的良苦用心。
老師給予的期待和引導,大大地鼓舞了孩子複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他們轉換角色、適應角色的能力。不難看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相信學生、引領學生挑戰自我、適當的「反客為主」,發揮著良好的作用。
不少家長因工作忙碌等原因,對孩子的學習關注度不夠,有的家長甚至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後,教育孩子就全部是老師的責任。
老師引導,孩子出卷,家長答題,這一形式把三者有效連接起來,產生了良好的家校互動效果。
寫在最後:
作為家長,我真心希望教育隊伍中多一些像龔老師這樣,以人為本、敢於創新、用心付出的好教師;
作為家長,我也從彤彤媽媽身上看到潤物細無聲的母愛的力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我們愛的方式正確嗎?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永遠沒有唯一正確且一成不變的方法,教育需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父母不斷學習,帶領孩子一起天天向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