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喜歡自己待著,家長別急著去幹擾:獨處的娃擁有負熵能力

2021-01-09 寧麗媽咪

「靜為躁君。」《道德經》中如是說。安靜和鎮定是躁動的制服者,如果一個人一直都是處於暴躁的狀態,就如同君王失去了王位,他的世界必定是混亂的。

相反,能安靜下來的人,他的境界往往是超然脫俗、鎮定自若的。由此看來,擁有能安靜下來的能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名為依依,她在幼兒園裡總顯得特立獨行。因為她從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扎堆在一起玩,每次看到她,總是獨自玩耍,獨自吃飯和睡覺。

看到依依如此作風,就有家長感到很好奇,於是上前去詢問:「為什麼不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呢?」依依回答:「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家長們都感到震驚,如此有思想的話竟然出自一個三歲小女孩兒之口。園長也說,依依的思想很獨立,同時她也很自信,並堅定自己的選擇,無論做什麼事,她總能怡然自得,園長誇她是高貴的一個女孩。

家長們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如此特立獨行,只要不是非常內向,或者有社交恐懼症,就無需擔心。因為,心理學上有這麼一條科學道理——安靜的孩子往往更有力量。

安靜時能產生「心流」體驗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稱為「心流」的心理狀態,它指的是人們在做某件事時將全部注意力都投入進去了的狀態。當人處於安靜的狀態下時,往往就能得到這種體驗,而這種體驗帶給人的感覺是快樂的、愉悅的。

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一天要練琴八個小時,十年如一日的,從不間斷,就算有時候有音樂會要上臺表演,但他也總會擠出八個小時的時間去練習。旁人一定會覺得他是辛苦的,需要不斷逼著自己才可以做到。但是,傅聰先生卻並不這麼覺得。相反,他很享受每天練琴的那八個小時。

他說,當他一個人在安靜地工作時,是他感到最愉快的時候,而這種時候,他會很害怕被別人打擾。因為會享受安靜的人,他們往往能得到「心流」帶給自己的愉快體驗。

父母們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人,那些在我們眼裡特別厲害的同事,他們是不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夠全神貫注地去做某件事,並且悄無聲息地就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事。而他們看起來,並不會覺得無聊或者壓抑,反而他們很享受這其中的感覺。

又或者,家長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閱讀、玩遊戲、下棋、作畫時的心理體驗,當你們全心全意地、安靜地去做時,有時候是否會不捨得停下吃飯,有時候甚至會忘記了時間。其實,這就是「心流」狀態帶來的心理體驗。

諸葛亮曾說: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安靜更是一個難得可貴的品質。孩子們需要學會安靜,因為人往往是在安靜中去創造價值。享受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這就是獨處的意義。

獨處的孩子擁有負熵能力

在物理學中,「熵」代表的是無序的混亂狀態;而「負熵」是「熵」的對立,所以「負熵」的意思是代表著有序。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裡汲取了這一物理學的營養,將其引入到了心理學中,於是就有了「精神熵」的概念。何為「精神熵」,即人們的意識也是會處於混亂和無序的狀態,因此人們會變得焦躁不安。而「負熵」,就是代表著人的意識處於清晰、有序的狀態。

十三歲的依依,思想獨立,她將和朋友相處時的狀態稱為接受這個世界的消息,而獨處時則是在整理收到的信息。其實,這就將意識從無序變到有序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科技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信息,有來自網上的、來自新聞的、來自朋友的、來自同事的等等,各式各樣,令人應接不暇。接收到的信息太多,沒有時間去處理的時候,它們就是處於一個混亂的狀態,而在這種時候,擁有能享受著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能安靜地坐下來去整理這些信息的能力就變得尤為可貴。接收到的信息,需要經過意識的處理讓它變得有序,進而才能為己所用產生價值。

電學之父麥可法拉第說:「獲得成功的五要素是專注、敏銳、條理、創新和交流。」專注,在這五要素中被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見這一品質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孩子們也同樣如此,需要安靜下來,專注地去做某件事,或去整理思緒,或去學習,總而言之,這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項能力。能專注、能安靜下來的孩子會擁有「負熵」能力,進而能處理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從而為自己創造價值。

細心呵護孩子,讓孩子回歸安靜

安靜這一能力,在每個孩子的身體裡都藏著,若是父母們的性格就不是屬於安靜的類型,從而不能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時,就需要家長們耐心地去幫助孩子將它挖掘出來。

首先,家長們要善於從生活中去觀察孩子,細心地去挖掘孩子偏向安靜的品質的行為,從而引導孩子讓其進行強化。比如,當發現孩子「不合群」時,家長們先不要著急,沒準這是孩子喜歡安靜、樂於獨處的表現,並不是父母想像中的所謂的「不合群」。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細心觀察了,並且要去保護孩子的這一行為,讓其不要被打擾,從而孩子就會慢慢養成學會獨處的品質。

其次,家長們要學會耐心等待。如果父母們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非常鬧騰,並沒有能安靜下來、學會獨處的跡象時,也不要擔心,不要過於強求,那只會物極必反。要相信每個孩子的身上都住著「安靜」這個品質。此時,家長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細心地培養與引導,使孩子嘗到安靜下來做事的甜頭,並讓孩子們慢慢地愛上這個感覺,那麼家長們就勝利在望了。

寫在最後

正如《大學》所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安靜下來才能去思考,思考後才能有所收穫。學會安靜,對於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擁有獨處的能力,才能擁有高效創造價值的能力,相信每位家長都能培養出一個學會安靜獨處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遇事總說「不行」?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當遇到挫折或挑戰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我不行"的負能量來進行逃避,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家長的強制要求,孩子更是陷入委屈等負面情緒當中。許多家長會把這個理解成自己孩子太膽小。但其實本質上是因為孩子缺少自信。當孩子缺少自信時,家長應該引起重視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娃,但是很多家長對於培養孩子信心的問題有些迷茫,不知如何下手。
  • 孩子理解能力差,這是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表現,家長別忽視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腦子轉換的慢,總被家長誤以為是孩子腦子笨,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後來出現的各種各樣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和教育不同,而孩子出現的這種現象不是孩子笨,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表現,家長應該重視起來,增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通訊非常發達,為家校聯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現在的學校會要求家長陪伴孩子讀書、做作業,但這也成為家長最頭疼的事情了。
  • 做事「3分鐘熱度」,孩子專注能力差,這些原因家長要了解
    ,其次,孩子正在玩或者學習的時候,家長時不時就問孩子渴不渴、累不累等等,在關心孩子的過程中,就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了,所以,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去隨意打斷孩子。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只不過,這都是家長的一廂情願,並沒有關心孩子是否喜歡,因為,孩子小時候只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願意去做,不喜歡的事情,孩子是無法集中專注力去學習的。
  • 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對他們的人生有多重要?讓娃受益終生
    一句話道出了牛人與普通人的天壤之別,由此看出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多重要,我們一起來看看,對於孩子來說,擁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到底有多重要。一、邏輯思維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1、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孩子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能準確描述心中的想法,並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別人看來,他們條理清晰,表達準確,在工作中常常能言簡意表明自己的意圖,並直擊工作中問題的關鍵點,更容易獲得領導的青睞,獲得更多的晉升和發展機會。
  • 頭顱形狀也能提升顏值,家長抓住兩個關鍵期,娃輕鬆擁有好看頭型
    2、第二關鍵期:寶寶出生後的3~6個月這個時間段,寶寶的頭骨正在逐漸變硬,如果家長發現自家的娃的頭型不太好看,可以抓住這個是時期來進行矯正。家長如何判斷寶寶的頭型不完美?正常的頭型是指寶寶頭部的尺寸和比例是正常的,即寶寶頭部最寬的部位佔長度的78%,對角線的寬度可能會存在著些許的差異,可如果在6毫米內就可以被認定為正常的。
  • ...學者郭初陽:雞娃家長更多是考慮自己,把孩子視為一種攀比的客體
    雞娃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更多的還是考慮自己、愛自己,把孩子視為他們一個攀比的客體。但這裡恰恰是沒有考慮到孩子自己的感受。攀比並不好,因為沒什麼可比的——恰恰是孩子和孩子之間沒法比,因為人跟人太不一樣了,比到最後肯定會出一些問題。界面文化:其實家長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構所謂的素質教育。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而寶媽每次帶娃出門時,也要提防著孩子,生怕孩子做了什麼錯事出來。但是寶媽的囑咐總被兒子當作耳旁風,兒子去親戚家不僅不聽勸,反而還跑到親戚的房間裡去動人家的東西。親戚並沒有責怪孩子的意思,在看到寶媽教訓孩子時,還勸寶媽說,孩子還小不要緊。
  • 過來人經驗:周末興趣班等娃,家長的不同表現,反映孩子將來成就
    文|文兒作為一名上學娃家長,周末比平時還要忙,原因就是要送娃去興趣班。當然,把娃送進班裡後,剩下的等待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一般興趣班會有等待區,幾排座位家長隨意坐,有的等待廳還有顯示屏,上面顯示實時教學畫面,供家長參考。運動類的興趣班,家長面前是透明玻璃牆,可以直觀地看到裡面孩子的一舉一動。
  • 上課總開小差,怎麼幫孩子提高專注力?了解下「路徑依賴理論」
    孩子上課總走神,這是家長們非常困擾的一個教育難題。尤其是在兒童時期,孩子總走神的表現會非常的明顯。家長們擔心不認真聽講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但是對孩子為什麼會總走神的原因卻不甚了解。一、孩子上課學習總走神,到底是什麼原因王姐家的孩子非常不喜歡上數學課,於是在上課的時候王姐家的孩子經常是小動作不斷。不是和同桌說話,就是走神發呆。面對老師的提問孩子常常是一問三不知。孩子不喜歡學習數學,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數學成績也非常差。
  • 娃的日常|哭得撕心裂肺、不能自已時,家長還能這樣挽救下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個「天使寶寶」,可是孩子卻總有展現「惡魔」的一面,比如突然會哭得撕心裂肺,任憑家長怎麼哄都不好使,家長搞不清楚原因,一頭霧水,孩子哭得更傷心了。孩子為什麼會突然哭鬧?孩子突然哭鬧肯定是有他的原因的,但是因為孩子較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從而就造成孩子越急越哭,家長不明就裡越哄越亂。孩子哭鬧,先找到原因很重要。
  • 孩子不喜歡LILY英語網校,都是家長的錯!
    經過一番深入溝通後,Lily老師發現了問題所在:這孩子是在身邊人的誇獎中長大的,好勝心極強,在家裡很霸道,總想當第一,如果測評成績不好,家裡人就會認為自己不聰明,就不招人喜歡了,為了面子,孩子退而求其次,找到一個藉口——我成績不好,是因為我沒好好看新課故事,不是我不聰明,是我不喜歡。Lily老師接著問:「那你是怎麼盯孩子的呢?」
  • 孩子是「路痴」?家長可培養他的空間認知能力,別用批評解決問題
    而且似乎跟遺傳一樣,自家的孩子方向感也很差,一起逛商場的時候,朋友總是得把孩子看得牢牢,就怕這娃走遠了,待會找不到家長。有些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能準確地分清東南西北,平時也總是不認識路。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並不是比別人笨,而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發育不夠完善,進而使得孩子沒有方向感。
  • 孩子這個年齡段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家長做好三件事,娃更聰明!
    雖然挺貴的,但是暢暢媽媽說:「為了讓孩子聰明,再多錢也是值得的。孩子大腦發育高峰期,也就是這短暫的一兩年,千萬不能錯過。」孩子一生僅有的大腦發育關鍵期,家長要抓住,別讓娃贏在起跑線了每一個媽媽,都希望寶寶健康聰明。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剛出生的小寶寶,大腦只有成年人的四分之一左右。
  • 特質對比,看看孩子是否擁有創造力?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方法
    真正的原因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其實除了孩子掌握的一些學習方法不當之外,父母和老師的態度很可能可能就是最大的因素。如何區分你的孩子是否擁有創造力呢?看一看下面的特質對比,或許你會有所發現。★★具有創造力的孩子所擁有的特質:1.愛問「為什麼」,明顯的與眾不同。
  • 孩子學「拼音」,家長要「拼命」?用好這3招,讓孩子輕鬆學拼音
    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下,家長只能尋求外界援助,到處打聽補習班。外面的補習班五花八門,有些根本就是打著教育的幌子坑錢,家長稍微不留意,可能浪費了錢,而孩子還學不到東西。單純在甄別補習班時,家長就覺得頭大了。家長好不容易挑到好的補習班,這還沒有結束。部分補習班還會看準了家長焦慮的心態以及望子成龍的心思,順勢抬價,而家長沒辦法,儼然就是待宰的羔羊,只能忍氣吞聲地咬咬牙把錢遞上。
  • 智商高的娃從小就有徵兆,孩子身上有3個特點,家長就偷著樂吧
    智商高的孩子從小就有徵兆,他們會有一些其他孩子身上沒有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智商高的孩子3個明顯特點,如果你家娃中了一個,家長就偷著樂吧!智商高的娃通常會有哪些明顯的特點?而語言能力強的孩子,他們大腦的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比較強悍,所以能快速掌握別人說話的重點,並記憶下來;然後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述,在成年人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工作,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麼生活中,家長也可以通過讓孩子講故事的方式來鍛鍊孩子的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的好處都非常多。
  • 孩子聽話並不完全是好事,有這種表現,往往暗示他已經與你離心了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別急著開心,可能是娃缺愛了 可以說,絕大多數長輩都喜歡乖孩子 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提醒,孩子有三種狀態並不是真的聽話,父母別急著瞎高興,可能是娃內心缺愛了。
  • 唯一要求是……女孩家長致信「未來...
    看到這裡廣報君不僅想起了之前也刷爆過朋友圈的一張圖網上一位叫「粥悅悅」的麻麻,還用漫畫記錄了自己平常陪娃寫作業「小朋友剛從幼兒園升到一年級,大部分孩子的專注力只有10~15分鐘。」因此,一年級老師在上課時,會變各種花樣,用聲音、動畫等不同的媒介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 雞娃、牛娃、青娃……拼娃的背後,是家長的焦慮還是培訓班的狂歡
    一到周末,這些機構門口門庭若市,都是背著書包的孩子,等待的家長。機構周圍車水馬龍,都是接送的各路家長車馬。還有一些知名的培訓機構,上下學時段交通必定擁堵,嚴重一點就是瞬間變馬路停車場。從娃上幼兒園開始,家長眼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今天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上了什麼課,明天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報了什麼班。
  • 科學|獨處對人的社交能力有什麼影響?
    去往最近的小鎮要穿過茂密的樹林,穿過人行天橋,越過一條河,越過陡峭的山坡,越過沼澤。安塞爾在那兒住了5年,期間沒有一個人從門前路過。漸漸地,他學會了在各種意義上的自給自足。不僅僅是種植和覓食,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生活。劈柴,挑水,除草,散步,看電視,他變得非常適應獨處的生活,以至於有一次去附近村裡的商店買東西時,說話聲音都在發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