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實現凍土深度自動觀測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孫豔雲 付曉玉報導 近日,遼寧省氣象裝備保障中心與中環天儀(天津)氣象儀器有限公司籤署測溫式凍土自動觀測儀技術及設備轉讓合同,測溫式凍土自動觀測儀即將投入生產應用。

  凍土深度與農事活動、建築、道路橋梁、鐵路設計等關係密切,凍土觀測也是我國有土壤凍結現象的氣象臺站的基本觀測任務之一。我國凍土深度觀測目前採用人工觀測方式,這種方式勞動強度大,且凍結判斷和觀測結果易存在差異。

  遼寧省氣象局自2013年開始設計研發基於溫度的高時空解析度凍土自動觀測儀,於今年9月完成驗收,其探測深度範圍為0.5米至4.5米,可適用於我國南北方凍土深度不同的需要。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遼寧100釐米最大凍土深度線持續北移
    遼寧100釐米最大凍土深度線持續北移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06日16:42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地面氣象自動觀測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氣溫、氣壓和能見度等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初步建立了與現行觀測能力相適應的業務流程,業務運行效率更高;推進觀測、預報和氣象服務崗位一體化發展,設立了縣級綜合氣象業務崗。但與此同時,歷史的潮流也在推動地面觀測不斷進步、優化。
  • 大風降溫「聯手」呼和浩特市凍土深度近1米
    且隨著氣溫降低,呼和浩特市凍土深度不斷增大,城區凍土深達93釐米。呼和浩特市氣象局工作人員紅英告訴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截至6日8時,各站24小時降溫猛烈,降溫幅度均超12攝氏度,風力達4~6級,其中市區北部沿山最低氣溫降至零下35攝氏度,南部最低氣溫降至零下28.7攝氏度。
  • 地面氣象觀測領域的「新式武器」,請亮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酸雨自動觀測系統  我叫酸雨自動觀測系統,由自動降水採樣器、降水樣品自動分析儀和數據綜合處理軟體組成,主要負責觀測降水pH值、電導率、降水樣品溫度、降水量等。  我可以自動採集獲取降水樣品,記錄降水過程發生的起止時間和降水樣品的溫度,並自動完成對降水樣品pH值、電導率的測定,記錄和存儲相關數據信息,完成數據上傳。
  • 遼寧沉降點觀測現貨
    遼寧沉降點觀測現貨sgh65使用進口設備、憑藉專業精湛的技術生產各類優質的產品,供應全國的經銷商及用戶。振弦式軸力計/振弦式鋼筋計/振弦式土壓力計/振弦式錨索計/振弦式孔壓計/埋入式應變計/表貼式應變計/鋼尺收斂計/鋼尺水位計/鋼尺沉降儀/基坑測斜儀/頻率讀數儀遼寧沉降點觀測現貨再就是,埋設的沉降觀測點要符合各施工階段的觀測要求,特別要考慮到裝修裝飾階段因牆或柱飾面施工而破壞或掩蓋住觀測點,不能連續觀測而失去觀測意義。
  • 凍土研究提供「中國經驗」—新聞—科學網
    當時作為博士後的他體驗了人生中的各種艱澀:惡劣的生存環境、簡陋的工作條件,以及隊友被送往醫院…… 但凍土研究的歷史不會被忘卻。正是這片苦寒之地讓中國的凍土工程研究震驚世界。「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寒區重大工程,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科研工作是一項突出的代表,引領了國際凍土工程的研究。」牛富俊說。
  • 天山多年凍土迅速退化
    據新華社電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多年凍土迅速退化,下限深度減少了7.7米。    科研人員對1991年以來河源區海拔3500米左右的氣溫、降水、地溫觀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河源區的多年凍土活動層呈逐漸增厚趨勢,最大活動層厚度出現在2007年,達到1.60米,較1992年增加了0.35米。    研究還發現,當地年平均地溫上升明顯,由1993年的-1.6攝氏度上升到2008年的-1.0攝氏度。
  • 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融化加速 現公路塌陷等情況
    據認為永久凍土層加快融化的原因是地球溫室效應,調查發現,在夏季,西伯利亞局部地區永久凍土的解凍深度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已經出現湖泊面積增加和公路塌陷等情況。,並通過俄羅斯的氣象觀測數據分析了該地區的凍土層解凍情況。
  • 趙林:世界屋脊唱響凍土研究「中國好聲音」(圖)
    孫自法 攝趙林研究員向媒體介紹中國多年凍土分布狀況。 孫自法 攝   中新網格爾木8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盛夏時節,青藏高原玉珠峰雪山腳下海拔4538米的西大灘綜合觀測場,依然涼意襲人。
  • 科學調查顯示:長江源區多年凍土正在大面積消亡
    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   多年凍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內,地溫持續兩年以上處於零攝氏度以下的土層。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層的存在不僅可以提高地表土層溼度,利於植被、沼澤溼地發育,抑制荒漠化,還是控制區域水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中國哪裡凍土最深
    日平均氣溫低於零度,就開始有凍土出現,氣溫愈低,持續期愈長,凍土也就愈深。  中國哪裡凍土最深呢?  到目前為止,中國北緯30°左右以南除了高原地區以外,一般沒有凍土的現象。上海在1967年1月17~18日和12月30~31日曾兩次出現過8釐米厚的凍土;北京解放後出現的最大凍土深度是85釐米,發生在1957年2月22~23日;哈爾濱最深凍土達到205釐米,發生在1981年3、4月間。  中國凍土最深的地方當然是青藏高原。但從氣象站記錄中來挑選,因為有些高山站不觀測凍土,最大凍深439釐米的紀錄,就算是新疆天山的和靜巴音布魯克了。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地面氣象觀測:從人工到全面自動的跨時代轉變
    因此,面對同一片天空,通過觀測設備完成對雲遮蔽天空視野成數的雲量觀測和雲底距測站垂直距離的雲高觀測,結果將更為客觀。「能」即能見度,涉及白天觀測和夜間觀測。相較於人工觀測,能見度自動觀測是連續、實時的,觀測的可比性和穩定性較好,觀測的精度和時間解析度不斷提高,對於提升能見度預報的精細化水平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 自動氣象站的如何實現網絡監控與自動報警
    截止到目前,自動氣象站設備已經開始融入各行各業,除為人所熟知的農業行業外,如交通、金融、電力、旅遊等行業也均對實時氣象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高。伴隨著氣象自動化觀測能力不斷增強,氣象觀測項目的不斷增加,氣象站設備的類型越來越豐富。由於觀測數據量的不斷加大,傳輸網絡堵塞的情況就會經常出現,嚴重影響了後臺數據的更新,對生產和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 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凍土是什麼?
    雖然北極圈內的凍土總量並未減少,但是永久凍土層正逐漸轉化成季節性凍土。什麼是凍土?凍土層,亦作凍原或苔原,意思是「無樹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學中指由於氣溫低、生長季節短,而無法生長出樹木的環境;而在地質學中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這一地區施工,至少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方面,全球變暖帶來的氣溫升高,會使凍土消融;另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會改變凍土相對穩定的水熱環境,使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水分減小,導致植被死亡等,將涉及更大面積的凍土消融。青藏鐵路成敗的關鍵在路基,路基成敗的關鍵在凍土,凍土的關鍵問題在融沉。這是凍土研究專家的共識。
  • 遼寧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大數據來了
    為提高遼寧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省氣象部門在「十三五」期間加大了自動化能力建設,在促進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氣象預報預測預警的精準度。據介紹,目前遼寧已建成1605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9.6公裡;建成63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站,4個霧霾天氣探空觀測站;全省建設52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和8座測風塔等。同時,還建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數據與應用中心和11個應用分中心、風雲衛星接收站,實現高分衛星、風雲衛星數據接收與業務應用。
  • 青藏鐵路線路優良率達99%以上 凍土路基總體穩定
    新華社西寧7月7日電(記者 楊步月、何偉、尕瑪多吉)青藏鐵路穿越常年凍土帶長達550公裡,通車運營4年來凍土區段的路基安全怎樣?青藏鐵路公司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力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鐵道部檢測中心軌道檢查車循環檢查數據表明,青藏鐵路線路優良率達到99%以上,凍土路基總體穩定。
  • 青海:建成凍土深孔地溫監測系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彬 通訊員姬海娟報導 8月15日,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黑河源溼地建成氣象部門首個凍土深孔地溫監測系統。該監測系統的建成,填補了青海省氣象部門深孔地溫監測的空白,提升青海氣象部門對高原地區多年凍土變化的連續動態監測能力和水平。  據了解,該監測站位於青海省祁連縣西北部野牛溝鄉境內黑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中,這裡主要以河流溼地、沼澤溼地為主體,是祁連縣及其下遊地區重要的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