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我想是極其深遠的。必須儘快在科技創新領域,採取重大的突破來解決這些問題。」4月18日下午,著名科技政策專家、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教授在2020公益年直播課堂上,分享「新冠疫情後的中國科技創新」這一話題。
薛瀾說,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對科技創新來說就是重大的機遇。「這次新冠肺炎,一方面,其重大威脅會促進人類生命科學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生命科學的研究對人類認識和掌握新冠病毒的規律,探討和解決問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破四唯,但別否認科學論文和專利的意義
「人類知識的寶庫是通過論文積累起來的。」 薛瀾教授表示,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非常重要。他說,鍾南山以及很多抗擊疫情的院士專家們在治療病人的同時,也在進行科學研究和發表論文。恰恰是這些論文的發表,使他們在治療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能夠編碼化,最後使其他各個國家的學者和醫生能夠從中去學習和改善。「所以我覺得從這一點來講,科學論文始終是科學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薛瀾說。
他表示,現在要破除「四唯」,但不能由此否認論文和專利本身的意義。不過,應避免毫無意義、只為充數的專利申請,以及為了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的做法。
高校最核心的使命是人才培養
「高校,尤其研究型大學,最核心的使命還是人才培養。」薛瀾表示,研究型大學在科研方面也承擔重要任務,但高校本身的這種組織形式,更加適合於基礎研究,需要去發論文,偶爾可能也有專利。但他們本身並不應該集中太多的精力去做產品開發。
薛瀾說,過去,我國企業的研發能力比較弱的時候,很多高校在產品開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今天,中國的企業研發能力日益增強,更應該成為產品開發應用研究的承擔主體。當然在一些領域,如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之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情況下,應該鼓勵高校和企業之間有更多合作和人員交流。
科技創新領域,政府發揮怎樣的作用?
薛瀾說,中國的科技創新政策分成三類,市場失靈型、市場發育不全型、追趕型。
市場失靈,集中表現在基礎研究領域,這是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要解決的問題。「基礎研究就是需要政府去支持的,這類知識生產出來是對大家共享的,很多企業不一定願意去投入,這是政府一定要去做的。」薛瀾說。
市場發育不全,這類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比較突出。政府要做採取一些措施去改善市場環境、市場生態,使得它更有利於創新的發展。如果已經做好了,政府就應該逐漸往後退,不要再去做更多。
第三類追趕型的政策,那就是超常規地促進科技的發展。在這方面,如果說有明確的像這種國際封鎖和限制,政府必須得要去推動(出臺)相關政策,來推動相關產品和技術的開發。不過,薛瀾認為,「一些超常規的想加速發展的領域,要特別小心。因為有時政府選擇某些技術去推動它的發展,做得不好會適得其反。」
農業有多少機會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薛瀾表示,大家歷來覺得農業是一種低科技,其實農業也是有巨大機會的。他說,大家有機會可以看一看荷蘭,在利用新興科技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方面,有大量鮮活的例子。另外,美國也運用現代科技推動農業生產的顛覆性發展,推動很多優質高效農產品的生產。
「(我國農業)在這方面也是有機會的,關鍵是要能夠讓更多的有志於推動中國農村農業發展的大學生和相關專業人員,參與到農村農業的發展當中去。」 薛瀾說。(科技日報記者 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