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即機遇!新冠疫情將推動生命科學研究走向深入

2020-11-29 新華報業網

  「新冠疫情對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我想是極其深遠的。必須儘快在科技創新領域,採取重大的突破來解決這些問題。」4月18日下午,著名科技政策專家、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教授在2020公益年直播課堂上,分享「新冠疫情後的中國科技創新」這一話題。

  薛瀾說,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對科技創新來說就是重大的機遇。「這次新冠肺炎,一方面,其重大威脅會促進人類生命科學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生命科學的研究對人類認識和掌握新冠病毒的規律,探討和解決問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破四唯,但別否認科學論文和專利的意義

  「人類知識的寶庫是通過論文積累起來的。」 薛瀾教授表示,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非常重要。他說,鍾南山以及很多抗擊疫情的院士專家們在治療病人的同時,也在進行科學研究和發表論文。恰恰是這些論文的發表,使他們在治療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能夠編碼化,最後使其他各個國家的學者和醫生能夠從中去學習和改善。「所以我覺得從這一點來講,科學論文始終是科學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薛瀾說。

  他表示,現在要破除「四唯」,但不能由此否認論文和專利本身的意義。不過,應避免毫無意義、只為充數的專利申請,以及為了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的做法。

  高校最核心的使命是人才培養

  「高校,尤其研究型大學,最核心的使命還是人才培養。」薛瀾表示,研究型大學在科研方面也承擔重要任務,但高校本身的這種組織形式,更加適合於基礎研究,需要去發論文,偶爾可能也有專利。但他們本身並不應該集中太多的精力去做產品開發。

  薛瀾說,過去,我國企業的研發能力比較弱的時候,很多高校在產品開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今天,中國的企業研發能力日益增強,更應該成為產品開發應用研究的承擔主體。當然在一些領域,如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之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情況下,應該鼓勵高校和企業之間有更多合作和人員交流。

  科技創新領域,政府發揮怎樣的作用?

  薛瀾說,中國的科技創新政策分成三類,市場失靈型、市場發育不全型、追趕型。

  市場失靈,集中表現在基礎研究領域,這是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要解決的問題。「基礎研究就是需要政府去支持的,這類知識生產出來是對大家共享的,很多企業不一定願意去投入,這是政府一定要去做的。」薛瀾說。

  市場發育不全,這類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比較突出。政府要做採取一些措施去改善市場環境、市場生態,使得它更有利於創新的發展。如果已經做好了,政府就應該逐漸往後退,不要再去做更多。

  第三類追趕型的政策,那就是超常規地促進科技的發展。在這方面,如果說有明確的像這種國際封鎖和限制,政府必須得要去推動(出臺)相關政策,來推動相關產品和技術的開發。不過,薛瀾認為,「一些超常規的想加速發展的領域,要特別小心。因為有時政府選擇某些技術去推動它的發展,做得不好會適得其反。」

  農業有多少機會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薛瀾表示,大家歷來覺得農業是一種低科技,其實農業也是有巨大機會的。他說,大家有機會可以看一看荷蘭,在利用新興科技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方面,有大量鮮活的例子。另外,美國也運用現代科技推動農業生產的顛覆性發展,推動很多優質高效農產品的生產。

  「(我國農業)在這方面也是有機會的,關鍵是要能夠讓更多的有志於推動中國農村農業發展的大學生和相關專業人員,參與到農村農業的發展當中去。」 薛瀾說。(科技日報記者 唐芳)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例如,大氣細顆粒物(PM2.5)就是一種典型的環境混合物,而不同國家和區域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 PM2.5 汙染組成是有顯著差異的,這就給環境與健康研究提出了新挑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將闡明環境汙染物混合暴露的健康效應作為其未來優先研究重點。當前,暴露組和暴露組學成為環境健康領域新的研究熱點。
  • 校長思政第一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理性應對疫情挑戰(內附全文)
    以在線教學模式帶來發展自學能力的機遇,以及疫情下的雲招聘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節約了求職成本為例,高松表示,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面前,最不需要的就是恐慌和逃避的心理,而要用更多的勇氣、智慧和理性去坦然面對,「在應對這些挑戰的路途中,你們並不孤單,學校永遠是你們堅強的後盾,老師和身邊的同學都將伴你前行。」
  • 「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9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兒童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作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的分論壇之一,本次論壇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解讀《關於加快與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面對疫情給來華留學與出國留學工作帶來的影響與機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構建新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機制、後疫情時代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挑戰與新趨勢等議題展開深度的學術研討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而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 新冠疫情與人工智慧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
    然而,在新冠疫情中,已有倫理原則的局限性顯現,主要體現在不同倫理準則之間面臨衝突。本文將分析疫情背景下AI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並探討對策。顛覆性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由來已久。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前,相關討論就已經起步。2018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五大「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倫理準則,分別是自主性、有益性、預防傷害、公平性和可解釋性。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
    例如,大氣細顆粒物(PM2.5)就是一種典型的環境混合物,而不同國家和區域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 PM2.5 汙染組成是有顯著差異的,這就給環境與健康研究提出了新挑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將闡明環境汙染物混合暴露的健康效應作為其未來優先研究重點。 當前,暴露組和暴露組學成為環境健康領域新的研究熱點。
  • 打造免疫學細胞研究」全鏈條」,推動「流式平臺」與「單細胞平臺...
    此次科研盛會由大會主席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所長張政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等多位重量級嘉賓領銜,國內眾多頂尖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齊聚一堂,聚焦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發展熱點以及新冠研究進展等課題,共同助力中國免疫學研究發展。此次峰會還提供同步直播平臺,讓更多無法來到現場的科研工作者在線上共襄這場學術盛舉。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與會科學家的共識。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要解決當前危機以及未來疫情大流行需要依賴科學,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
  • 般若堂——疫情帶來的機遇、挑戰與保險業應對策略
    以下是本篇的重點內容:對外機遇:黑天鵝事件VS烏合之眾:信息權即主動權;對外機遇:搭建線上服務矩陣;對外機遇:爭取從黑天鵝事件中獲利;對內挑戰:把自己變成一個反脆弱系統;也就是說,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誰真正控制了優質的信息,誰就擁有了主動權,誰就會成為此次疫情的潛在領導者。這個主動權包括海量的流量、用戶的信任、可轉化與變現的能力,以及優質且廣泛傳播的口碑。這種領導者包括醫療領域的,像我們公認的鐘南山院士就是典型的權威代表;像通過微信第一時間做出「新冠病毒最新實時疫情地圖」的丁香園就當屬民間企業領袖的代表。
  • 探秘「諾亞方舟」國家基因庫,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基礎支撐
    記者從現場獲悉,國家基因庫也為正在進行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由國家基因庫等機構共同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分析平臺促進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及相關演化分析結果的實時共享,為評估疫情風險、啟動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及制定醫療對策提供全面、有效的數據支撐。
  • 科學統計新冠肺炎病亡人數有多難?
    國際戰「疫」行動據英國《自然》網站近日報導,來自多個國家、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嘗試通過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統計新冠肺炎致死人數。然而,做到嚴謹也絕非易事,需要在科學層面和社會層面克服諸多挑戰。「超額死亡率」統計法存在缺陷眾所周知,科學調查理想的情況是,從死亡鑑定結果中抽絲剝繭獲取確切信息後,再對介入因素影響的顯著程度進行考量,以此確定應對未來疫情的方向。然而,由於死亡統計體系不夠完善,研究人員在現階段難以獲取確切報告,只有等疫情進入常態化後才能進行具體分析。
  • 新冠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
    世衛組織呼籲勿將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政治化,而是基於科學展開研究,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已經導致全球6000多萬人感染和140餘萬人死亡的新冠病毒,起源於何時何地,目前仍有待揭開。不過隨著全球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多個醫學研究和例證表明,在武漢暴發疫情之前,新冠病毒或已在多國出現。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
    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應對新冠疫情,世界需要理性的聲音。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共識。
  • 疫情之下,智慧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疫情之下,智慧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2020年11月23日 17:0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今天開幕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上(以下簡稱「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發表視頻演講。鍾南山強調,疫情防控工作應堅持科技創新,進一步利用智能化手段來健全預警響應機制,提升防控和救治的能力,有利於切實維護人民健康安全。
  • 生命科學+醫療健康領域上演的資本熱情,將成就下一個十年增長點?
    可見,疫情爆發後,全球醫療行業的需求正處在快速上升期,使得醫療板塊成為一個逆周期的板塊、甚至是逆市增長的行業,在疫情期間,醫療板無論是市場的認可度還是交投活躍程度,都有增無減。 2020 年,疫情推動了生命科學行業 IPO 和融資逆勢上升,一個新的十年也即將開啟。
  • 前沿研究丨陳薇院士:新冠疫苗研製面臨的挑戰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製中面臨的挑戰。一是疫苗安全性評價,應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疫苗安全性研究來評估和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 推動駢文研究走向深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僅湧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駢文作品,而且對文學史上其他文體也產生了重要的輻射影響,推動了文學文體的演進。近日,記者採訪了國內駢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了解駢文研究的最新動態。  深刻影響後世文體  駢文是中國特有的文體類型。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3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
  • 新一輪技術革命對中國挑戰大於機遇
    有專家就曾經預言,到了2025年,全球經濟將進入生物經濟的時代;還有新一代網際網路產業,或者稱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IB M提出的智慧地球物聯網雲計算等都屬於這種新產業。另外,一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產業也獲得了高速增長,全球向低碳經濟轉移也成為了大趨勢。  世界各國在技術研究上已經積累了多年,具備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一些科學領域的創新為技術創新和推進產業化奠定了相當的基礎。
  • 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新冠病毒被發現後,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其生物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進行診斷測試,研究控制它的公共衛生措施。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但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也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工作和個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