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不同的船上打漁。現在在一個點上,一起打撈藍藻。
8月6日,下午1點半,正是一天當中最熱的時候,太湖張橋港藍藻打撈點水面上的鋼棚內(上圖),隊長沈永根和徐志興、陸家興、福英、沈景英、沈繼珍等5位隊員正在休息。鋼棚搭了有兩三年了,但通電還是半個月前。
有了電,隨後又增加了電扇和電水壺。大熱天,鋼棚內有這兩樣與沒這兩樣,幸福的感受,就是兩個級別了。「原來喝水省著點喝,現在隨時能燒了。」陸家興說。
張橋港藍藻打撈點6位成員全部來自附近的華莊農聯村,原來都是漁民,除了55歲的陸家興,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其他5個人都過60了,最大的徐志興已經67歲。6個人能撐船、熟悉太湖的優勢,很快被街道幹部挖掘吸收到藍藻打撈隊。沒離開太湖,沒離開船,每天從早上6點半到下午6點半都在一起,6個人在一起比跟家人呆的時間還長。
20多平方米的鋼棚,四面透風。
鋼棚內,一張桌子,幾張長凳,一臺工業電扇是主要物件。打撈藍藻,現在有了高科技。關心他們的人越來越多,幾年前當地街道在張橋港上搭起了鋼棚,供工人歇腳。現在又通了電,有了風扇,有了開水喝。
下午2點,沈永根招呼隊員們出棚打撈藍藻。原來在村裡連村民小組長也沒當過的沈永根,現在把這個隊長當得很好,隊員們肯賣力,每次檢查,張橋港打撈情況成績一直不錯。
「條件好多了,不求什麼了。」隊員們說,藍藻多,天氣熱,加班的時候,中午還有人送飯。7-8月份天氣熱,工錢還適當增加。
6個隊員每天喝的兩桶水是從許仙港附近取的,他們說,這不算困難。有附近綠化工人到鋼棚討水,隊員們會慷慨贈予。
(邵旭根 圖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