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碾nián)中的「丿」指示有力的作用,地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運動和變化;「 」十和二的合體,說明一年有十二個月;加點「 丶」表示年有平年和閏年。借「碾」聲說明地球能自轉和繞太陽公轉。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就是說我們華夏民族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知道地球自傳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比西方十六世紀(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早知三千多年。
年的本義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共十二個月。可引申為1.每年的,如年會、年鑑、年利、年薪;2.一年的開始,年節、新年;3.有關年節的(用品),如年畫、年禮、年貨;4.時期,時代,如近年、年華、年號(a.帝王用的紀年名稱;b.公元紀年名稱)、年限、年深日久;5.收成,如年成、年景、年謹、荒年;6.歲數,如年紀、年事(歲數)、年高、年輪、年壽(人的壽命)、年力(年齡與精力)、年衰歲暮(年紀衰老,壽命將盡)、年在桑榆(比喻垂暮之年);7.人一生所經年歲的分期,幼年、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8.科舉時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稱,如年兄、年誼(同年登科的關係);9.姓。
《華夏上古志五千年演義》記載:做了首領的堯,仁德像蒼天那樣廣大,無所不被;智慧像神靈那樣微妙,無所不知。堯讓重和黎專門負責觀測天象,佔卜天意。日久天長,重和黎居然成了兩位天文學家呢!他們還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識傳授給羲和、羲仲,讓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堯任命了農官后稷之後,農耕日漸發達,他也越覺得播種、收穫,都須掌握四時,而是掌握四時必須懂得天象。於是,堯把羲和、羲仲等人召來,命羲和細心觀察天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民政部來制定曆法,以便人們按時令從事生產。他命羲仲住到東方海濱,觀察記錄日出的方位與時間,以晝夜平分那天作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觀察太陽如何向南移動,以定夏至;命和種住到西方的昧谷,專門測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從南向北移動的方位,以定冬至。堯分派完之後,又說道:「我告訴你們,大概可以366日為一周期,剩下的天數,用閏月的辦法去解決,這樣,春夏秋冬就好確定了。確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確定出年來了。」這樣的測量方法,有點物理學知識的就會明白,古人知道地球自轉和繞太陽公轉的道理了。
石碾的結構
石碾【niǎn】碾是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年)的產生的。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等製作的使穀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盤(碾臺)、碾砣(碾磙子、碾碌碡)、碾框、碾管芯、碾棍孔、碾棍等組成。石碾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叫碾砣,下面的叫碾盤。碾盤和碾砣的接觸面上,鏨(zàn)有排列整齊的中間深兩邊淺的碾齒,而碾砣上鏨(zàn)有排列整齊的一邊深一邊淺的碾齒,用以磨碎糧食。碾砣被固定在碾框上(碾齒深的那頭在中間),而碾框是用硬木(一般是棗木)做成的架子,呈四邊形。碾砣兩頭的中央有兩個向裡凹的小圓坑,裡面固定著一個小鐵碗兒,叫碾臍;在碾框的對應位置固定著兩個圓形鐵棒,與碾臍相對,凹凸相合,能自由轉動。碾框的一端,中間有一孔,套在碾管芯上,而碾管芯是固定在碾盤正中央的一根金屬圓柱。碾框上一般還鑿有兩個碾棍孔。這一切組合就緒,再安上碾棍,這盤石碾就可以使用了。碾棍是兩根一米左右的木棍,分別插在兩個碾棍孔裡,呈對角線分布。當逆時針推動碾棍,碾砣轉動起來,石碾就開始工作了。使用一段時間後,碾齒被磨平了,需請石匠重新鏨出碾齒來,賦予這種石制工具以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