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天文技術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一座能看見它的這個城市都可以說是出現了彗星至少一半的地球人都會,其實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做這樣的科普的,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放眼全球,要真把亡國這事兒和彗星扯一塊兒的,像什麼流星雨、日月食,我們都能湊出一大堆。當然咱們現代人,肯定不會傻乎乎的認為彗星它是災難的象徵。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便是這彗星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們還是從彗星這個慧字開始說。這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智慧的慧去掉下一個心,上面的是兩個豐富的豐,下面的是一個掃地的掃的右半邊。然而事實上,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彗星出現的方位和形狀的不同,給彗星起了不少名稱,還很有講究的。例如史記天官書當中就管出現在東方的叫做天玄,出現在東南方的叫會星湖,出現在西方的叫天蟬,這個字還挺難寫的,出現在西南方的叫天槍。
你看不同的方位它的名字居然還不一樣,開元佔經當中援引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的話說,凡彗星有四名,一名背心,二名服刑,三名掃星,四名彗星,其形狀不同。他們是觀察到的彗星的不同形態。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其中有一幅圖案,這幅圖出自戰國楚人之手,可能是公元前168年被埋入墓穴的。上面畫著29種彗星的圖像,其中有一些圖像畫出了結構,總共出現了18種不同的彗星名稱。主要的就是描寫其形狀的,比如說像掃帚、樹枝還有像草叢、落地燈。
那時候對彗星的分類是非常的細緻的,這顯然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對彗星長期觀測的結果。而其觀測的這種精細程度說實話真的是令人相當的欽佩。像這個引起大家恐慌的事情估計是貫徹得得更加仔細一些,看得出來古人對於彗星的形態描寫已經非常詳盡了,而且我注意到你剛才已經提到了會和結構,這個應該是西方天文學發展,尤其是望遠鏡發明之後才發現的。
彗星的形態應該講是比較特別的仔細了。前面講了像掃帚、尾巴、頭髮。然而呢他並不是說一直有尾巴的,在遠離太陽的時候是一個發光的雲霧狀的小斑點,在接近太陽的時候完整的彗星結構才可能呈現出來。
我們通常將彗星分為會核、會發、會為三個部分。會核是其核心部分,是彗星的實體。通常是近乎於原型,就是我們地面上看上去透明發光的,而彗核的直徑實際上只有幾公裡至幾十公裡,配合周圍的霧狀無奈就是我們所說的會發,包裹在會合之外的,如果往外有更大的傘狀的結構呢,有的時候我們把它稱之為慧雲。我國古代沒有望遠鏡,所以就沒有所謂彗核這個概念。當彗星接近太陽的時候,由於太陽風和太陽輻射的壓力會引發的氣體和塵埃被推開了。朝著太陽相反的方向延伸就形成了所謂的慧尾。雖然說中國古人不知道慧尾他是怎麼產生的,但其實對于慧尾形態的描述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關于慧尾的這種噴射理論,也就是我們現代的這種對彗星的理解,是在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1835年所提出來。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我們馬王堆帛書上面有醬紫一段描述,就是噴起來很劇烈,而且是向上噴射,就像彗星應該說的是某種東西的這樣噴式。首先這句話顯然它是一個形容,就是比喻噴射的這種情況。像彗星那種現象現在有很多人了解,這句話就作為中國早於歐洲幾百年就知道彗星存在噴發機制的這種證據。我個人覺得是有些牽強附會,另外這句話在這部書裡面它既不是描寫彗星的,也不是描寫某種症狀的。
說的是一種巫術當中的咒語,而且他實際上是有上下文的。事實上是在描寫某種場面,可能你讀古文還感覺不出來它的惡毒,如果說把它翻譯成普通話、白話是吹氣、噴水快快現形,這絕對是毒咒,所以有的時候還真的不能簡單地斷章取義。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說是作為考據的線索,這句話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科學,因為彗星只要接近太陽就會損失一部分物權,所以每次回歸彗核中都會噴出氣體,數量會有所不一樣,再加上不同結構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形態會有所不同。
對此,前蘇聯天文學家阿爾洛夫把它分為了三類。一類就是英文字母的意義,中國古人其實真的是觀察到了非常多的慧頭種類,而且不僅如此,還將這些細緻編號如實地描繪下來。那張圖裡那些雙圓表示的應該就是前面水兄提到的一類慧頭,用單元表示的應該就屬於c類,而只有一個黑點的那種可能就是n類。雖然不是很肯定,但大致來說極有可能就是這樣。同樣也是前蘇聯的天文學家提出來的,標準呢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