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在古代不同的方位出現名字居然還不一樣!

2021-01-13 芳芳聊科學

有點天文技術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一座能看見它的這個城市都可以說是出現了彗星至少一半的地球人都會,其實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做這樣的科普的,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放眼全球,要真把亡國這事兒和彗星扯一塊兒的,像什麼流星雨、日月食,我們都能湊出一大堆。當然咱們現代人,肯定不會傻乎乎的認為彗星它是災難的象徵。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便是這彗星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們還是從彗星這個慧字開始說。這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智慧的慧去掉下一個心,上面的是兩個豐富的豐,下面的是一個掃地的掃的右半邊。然而事實上,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彗星出現的方位和形狀的不同,給彗星起了不少名稱,還很有講究的。例如史記天官書當中就管出現在東方的叫做天玄,出現在東南方的叫會星湖,出現在西方的叫天蟬,這個字還挺難寫的,出現在西南方的叫天槍。

你看不同的方位它的名字居然還不一樣,開元佔經當中援引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的話說,凡彗星有四名,一名背心,二名服刑,三名掃星,四名彗星,其形狀不同。他們是觀察到的彗星的不同形態。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其中有一幅圖案,這幅圖出自戰國楚人之手,可能是公元前168年被埋入墓穴的。上面畫著29種彗星的圖像,其中有一些圖像畫出了結構,總共出現了18種不同的彗星名稱。主要的就是描寫其形狀的,比如說像掃帚、樹枝還有像草叢、落地燈。

那時候對彗星的分類是非常的細緻的,這顯然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對彗星長期觀測的結果。而其觀測的這種精細程度說實話真的是令人相當的欽佩。像這個引起大家恐慌的事情估計是貫徹得得更加仔細一些,看得出來古人對於彗星的形態描寫已經非常詳盡了,而且我注意到你剛才已經提到了會和結構,這個應該是西方天文學發展,尤其是望遠鏡發明之後才發現的。

彗星的形態應該講是比較特別的仔細了。前面講了像掃帚、尾巴、頭髮。然而呢他並不是說一直有尾巴的,在遠離太陽的時候是一個發光的雲霧狀的小斑點,在接近太陽的時候完整的彗星結構才可能呈現出來。

我們通常將彗星分為會核、會發、會為三個部分。會核是其核心部分,是彗星的實體。通常是近乎於原型,就是我們地面上看上去透明發光的,而彗核的直徑實際上只有幾公裡至幾十公裡,配合周圍的霧狀無奈就是我們所說的會發,包裹在會合之外的,如果往外有更大的傘狀的結構呢,有的時候我們把它稱之為慧雲。我國古代沒有望遠鏡,所以就沒有所謂彗核這個概念。當彗星接近太陽的時候,由於太陽風和太陽輻射的壓力會引發的氣體和塵埃被推開了。朝著太陽相反的方向延伸就形成了所謂的慧尾。雖然說中國古人不知道慧尾他是怎麼產生的,但其實對于慧尾形態的描述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關于慧尾的這種噴射理論,也就是我們現代的這種對彗星的理解,是在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1835年所提出來。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我們馬王堆帛書上面有醬紫一段描述,就是噴起來很劇烈,而且是向上噴射,就像彗星應該說的是某種東西的這樣噴式。首先這句話顯然它是一個形容,就是比喻噴射的這種情況。像彗星那種現象現在有很多人了解,這句話就作為中國早於歐洲幾百年就知道彗星存在噴發機制的這種證據。我個人覺得是有些牽強附會,另外這句話在這部書裡面它既不是描寫彗星的,也不是描寫某種症狀的。

說的是一種巫術當中的咒語,而且他實際上是有上下文的。事實上是在描寫某種場面,可能你讀古文還感覺不出來它的惡毒,如果說把它翻譯成普通話、白話是吹氣、噴水快快現形,這絕對是毒咒,所以有的時候還真的不能簡單地斷章取義。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說是作為考據的線索,這句話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科學,因為彗星只要接近太陽就會損失一部分物權,所以每次回歸彗核中都會噴出氣體,數量會有所不一樣,再加上不同結構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形態會有所不同。

對此,前蘇聯天文學家阿爾洛夫把它分為了三類。一類就是英文字母的意義,中國古人其實真的是觀察到了非常多的慧頭種類,而且不僅如此,還將這些細緻編號如實地描繪下來。那張圖裡那些雙圓表示的應該就是前面水兄提到的一類慧頭,用單元表示的應該就屬於c類,而只有一個黑點的那種可能就是n類。雖然不是很肯定,但大致來說極有可能就是這樣。同樣也是前蘇聯的天文學家提出來的,標準呢也很簡單。

相關焦點

  • 分析彗星這種迷人又有點詭異的東西,為什麼質量如此不起眼?
    彗星這種迷人又有點詭異的東西為什麼質量如此不起眼?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重要?其實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彗星的名字似乎都是以彗星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的。小行星的發現者是擁有命名權的,而彗星的命名規則就更直接了,就是以發現者的名字直接地用到了彗星身上。
  • 歷史:古代文化如何解釋彗星和流星!
    有這麼可愛的小編每天都為你們帶來不同的文章應該也是非常的開心的。歷史:古代文化如何解釋彗星和流星!彗星和流星因為它們首次在夜空中被發現而對人類著迷。但是,如果沒有科學和太空探索來幫助理解這些巖石和冰塊是什麼,古代文化往往轉向神話和傳說來解釋它們。在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是彗星,流星和流星雨的出現是不祥。他們是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好事或壞事的跡象。
  • 老泥到底是什麼東西?不同膚色的人搓出來的老泥,顏色會不一樣嗎?
    老泥到底是什麼東西?不同膚色的人搓出來的老泥,顏色會不一樣嗎? 01 搓下來的「老泥」 到底是什麼東西?
  • 彗星來的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麼?
    彗星是一類在太陽系內繞太陽運動的小天體,與八大行星以近乎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行不同,彗星的軌道更趨近於一個長軸很長的橢圓,因而彗星的運行軌跡幾乎能橫穿所有行星的軌道。括號裡的內容也很好地解釋了這顆彗星的英文名來由。新智彗星的國際編號為C/2020 F3(NEOWISE),表示是2020年3月下半月發現的第三顆彗星。事實上,每顆彗星在被發現時都會被給予一個編號似的「名字」,只不過有的「髒雪球」較小,我們在地面上並不能通過肉眼甚至普通望遠鏡看見他們,因此也就沒有報導的意義,畢竟如此巨大的彗星依然是少數。
  • 彗星是什麼,為何成為了「掃把星」?
    : 微博@ 「Steed的圍脖」) 但是,對於不少非天文愛好者來說,一點都不期待彗星的到來,畢竟它還有個「掃把星」的外號。石申將彗星分為孛、拂、掃、彗四類,但不論是哪一類,都預示著災害即將發生。 彗星的出現,總是有著星空背景作為依託。也就是說,彗星總是出現在不同的星官位置中。這也為形成不同的佔辭提供了依據,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彗星佔中,幾乎彗星每經過一個星座,都有一套相應的星佔解釋。對帝王來說,北鬥是最為重要的星官,是帝王的象徵。
  • 分析彗星的特點和運動周期,解開彗星那些種種謎題
    這個奇怪的造型會導致彗星出現一系列很有意思的特性,扁扁的軌道一頭有可能會出現在太陽系很邊緣的地方,另一頭則離太陽很近。太陽本身一直在往外面吹氣,彗星湊近的時候,身上的各種東西都會被太陽吹開,看起來就好像有一條尾巴一樣。科學家管彗星本身叫做彗核,彗星的尾巴叫做彗尾,像是長出了長尾巴一樣,而且離太陽越近,風越大,彗尾就越長,離太陽越遠,彗星也就跟著變短。
  • 彗星來的那一夜,《你的名字》我還記得!
    前兩天一個朋友(男性)再次提起令我失望過的《你的名字》,意料之外地得知他為這部動漫流了許多次淚。當代男大學生因為一部愛情動漫大哭數次?這激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小咩我當即下定決心(言重了)再看一遍《你的名字》,看完竟發現……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每千年回歸一次的彗星造訪過的日本飛驒市的鄉下小町糸守町。
  • 毛筆到底是誰發明的呢?不同朝代的毛筆又有什麼不一樣?
    白居易曾經有詩云「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說的就是紫毫筆繁瑣的製作工藝,足可見在古代人們對毛筆有多重視了。那麼毛筆到底是誰發明的呢?不同朝代的毛筆又有什麼不一樣?最早的毛筆也就是一根石棒上綁著一些毛,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甚至連筆頭的選材都不是很講究,這個時候的毛筆更多的還是應急採用的書寫工具。雖然經過了初步的發展,但是還沒有進一步的完善,毛筆產業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大家都是需要的時候自己做一根就算了。
  • 沒有「迪亞馬特」就沒有《你的名字.》,不過這顆彗星不太對勁兒|科通社
    1200年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迪亞馬特彗星的軌道半徑超過了168億千米,當身軀龐大的它再一次拖著青色輝閃的彗星尾部,橫穿過半個夜空「拜訪」地球時,天幕上出現了堪比極光的絢目美景,湧去欣賞天文奇觀的人們沒有誰想到彗星內核會在地球附近炸裂。
  • 古代女子出嫁,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若是沒有在婆家定會受盡委屈
    據記載,古代皇室甚至還對徵聘皇后的禮金,作了詳細規定。假如以目前黃金的最低價計算的話,這些聘禮最少也有一千多萬人,有時實際花費比規定的要多。與此相對應,如果一個女人要成為王后,她也要準備一套嫁妝,但是,嫁妝的費用由皇室出錢。例如:光緒皇帝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葉赫那拉氏時,宮中就為她準備了幾百擔嫁妝,數量很大,僅抬進宮中,就要七天。
  • 彗星の羈絆·你的名字觀後科普
    有3點:(略有劇透)①彗星軌道···好像前後出現不同的軌道···這張好像是在太陽和水星之間穿過,並不是繞太陽後面···這張盜版截圖不太清楚,但是在電影院看很明顯在太陽前就轉彎這個還真有過,1845年的比拉彗星回歸時候,人們目睹它分裂成2個彗星···不過持續了好幾天才成為2個比翼雙飛的彗星···(沒電影所展示的那樣快-_-||)話說分裂時大家都看到好像還有別的小細碎的光點。對!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並且中國學者李淳風總結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這一規律比歐洲人早發現900多年。而我國對天文學貢獻最大的是新星與超新星的記錄。公元前134年,在《漢書·天文志》中是中國文獻最早記錄的新星。
  • 揭秘:古代天象記中的神秘的奇異天象!你親眼見過嗎?
    從古至今,變化多端的天空向來都是讓人百思不解,而在古代的古人們更是想通過觀測奇異的天象來了解萬生萬物的發展和變化。所以不管是仙女散花般的流星雨,還是留著半透明尾巴的彗星,甚至是太陽表面出現的黑斑,都能成為故人們探究和分析的對象。
  • 天文冷知識:小行星與彗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圖解:小行星和彗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共享) 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是個天文愛好者,你也沒怎麼聽說過小行星和彗星。在每一次關於我們太陽系各個成員的討論中,他們的名字總是會出現。 儘管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且一直被歸為不同的天體類別,但根據過去十年以來建立的觀點,天文學家認為這兩個被束縛的天體比人們最初認為的更相似。 在本文中,我們將研究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讓我們從基礎說起。
  • 什麼是奧陌陌?它與其他彗星有何不同?
    它的運動表明,除了引力以外,還有別的東西在支配它的路徑。最終,科學家得出結論,加速的最可能原因是奧陌陌排放氣體。最後一個奇怪的特徵是它的形狀。它看起來像雪茄一樣細長,長達400米,寬約40米。這個長寬比比比太陽系中觀察到的任何其他物體都要高。是彗星還是小行星?
  • 所謂"雙瞳孔",看的東西有什麼不同?難道會看到不可思議的東西?
    相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來說,其實他們對雙瞳孔的人,也是非常好奇的,會奇怪:雙瞳孔看到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的嗎?雙瞳孔顧名思義就是一隻眼睛裡有2個瞳孔,怎麼樣是不是非常神奇啊?那麼他們看到的事物都是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其實科學家們也是很早對人類的各種行為感興趣了,這千百年來也一直在研究那些和大部分常人有不同差別的個別人的行為。
  • 古代頂級毒藥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是什麼做的?
    在看古代的電視劇中,有一個毒藥經常在裡面出現,那就是鶴頂紅,也叫做砒霜,我們只知道在古代中了鶴頂紅的毒只有一死,那麼古代頂級毒藥鶴頂紅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呢?又是什麼做的呢?古代頂級毒藥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是什麼做的?
  • 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
    按照傳統的星相學說,木星,又稱歲星,每12年繞太陽-周,繞到哪個區域,就會在相應的地下出現一塊會動的肉狀東西,它便是太歲的化身。假如在此方位上動土,就會驚動太歲,給人帶來厄運,所以就有「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太歲向來被人們當作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的命運。
  • 古代的火摺子,為何像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原理是什麼呢?
    古代的火摺子,為何像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原理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打火機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古代取火都要用火摺子。這個東西在影視劇裡出場率非常高,他只需要輕輕一吹,火立刻出來,感覺比打火機還神奇。古代的火摺子,為何像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 東西、南北在古代用左右、陰陽怎麼表示?
    中國古人所用的書面語文言文是以文雅的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一些詞語為了達到此效果就會用其他表示,東西、南北用左右、陰陽表示就是其中一種。陰陽是具有統一、對立和互化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中國古代哲學,這裡只討論其所代表的南北方向。從古代傳下來的地名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中就有以上成分,比如汾陽,汾陰(位於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就是以汾河為界而起的名字,這裡的陰指的就是河的南面,山的北面。陽指的就是河的北面,山的南面,如下圖所示。這也是我們位於北半球所感受到的太陽照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