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體分離膜設備的研究成果

2020-12-05 網絡老張

摘要:由於對分離膜的偏愛, 我經過一個星期的搜索總結資料, 查閱了大量書籍, 最終選定了氣體分離膜作為課題來寫這篇文獻檢索。在此文中, 我總結了氣體分離膜的使用原理, 它包括:分子流、黏性流、表面擴散流、分子篩篩分機理、毛細管凝聚機理, 溶解-擴散機理、氣體在橡膠態聚合物中的傳遞、氣體在玻璃態聚合物中的傳遞和雙吸附-雙遷移機理等。膜和膜組件的分類及特點, 還有氣體膜分離系統設計, 最後, 簡要介紹了氣體膜的現實應用。

氣體分離膜的原理:

在壓力驅動下, 藉助氣體中各組分在高分子膜表面上的吸附能力以及在膜內溶解-擴散上的差異, 及滲透速率差來實現對某種氣體的濃縮和富集。滲透速率高的氣體常被稱為「快氣」,而滲透速率低的氣體組分被稱為「慢氣」,因它較多的滯留在原料氣體側而成為剩餘氣。「快氣」、「慢氣」不是絕對的, 而是針對不同的氣體組成而言。氣體透過膜是一種比較複雜的過程。

氣體分離膜的原理

一般來說, 使用材質不同, 其分離的機理也不同。在多孔膜中的滲透機理包括:分子流、黏性流、表面擴散流、分子篩篩分機理、毛細管凝聚機理等。

氣體分離膜設備的實現方式:

氣體膜分離過程是一種以壓力差為驅動力的分離過程,在膜兩側混合氣體各組分分壓差的驅動下,不同氣體分子透過膜的速率不同,滲透速率快的氣體在滲透側富集,而滲透速率慢的氣體則在原料側富集。氣體膜分離正是利用分子的滲透速率差使不同氣體在膜兩側富集實現分離的。

氣體分離膜技術的發展歷程

1831年,J.V.Mitchell系統地研究了天然橡膠的透氣性,用高聚物膜進行了氫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的滲透實驗,發現了不同種類氣體分子透過膜的速率不同的現象,首先提出了用膜實現氣體分離的可能性。1866年,T.Craham研究了橡膠膜對氣體的滲透性能,並提出了現在廣為人知的溶解—擴散機理。雖然在100多年前就發現了利用膜實現氣體分離的可能性,但由於當時的膜滲透速率很低,膜分離難以與傳統的分離技術如深冷分離法、吸附分離法等競爭,未能引起產業界的足夠重視。

從20世紀50年代起,科研工作者開始進行氣體分離膜的應用研究。1950年S.Weller和W.A.Steier用乙基纖維素平板膜進行空氣分離,得到氧濃度為32%~36%的富氧空氣。1954年D.W.Bubaker和K.Kammermeyer發現矽橡膠膜對氣體的滲透速率比乙基纖維素大500倍,具有優越的滲透性。1965年S.A.Stern等為從天然氣中分離出氦進行了含氟高分子膜的試驗,並進行了工業規模的設計,採用三級膜分離從天然氣中濃縮氦氣。同年美國Du Pont公司首創了中空纖維膜及其分離裝置並申請了從混合氣體中分離氫氣、氦氣的專利。

我國的氣體分離膜成果:

氣體膜分離技術的真正突破是在70年代末,1979年美國的Monsanto公司研製出「Prism」氣體膜分離裝置,「Prism」裝置採用聚碸-矽橡膠複合膜,以聚碸非對稱膜中空纖維作為底膜,在其中空纖維外表面真空塗覆一層緻密的矽橡膠膜。聚碸底膜起分離作用,底膜的皮層僅有0.2μm左右,遠比均質膜薄,因此其滲透速率大大提高;矽橡膠塗層起到修補底膜皮層上的孔缺陷的作用,以保證氣體分離膜的高選擇性。「Prism」氣體膜分離裝置自1980年商業應用以來,至今已有上百套裝置在運行,用於合成氨弛放氣中氫回收和石油煉廠氣中氫回收。

氣體分離膜的優勢和前景:

膜分離技術具有能耗低、操作簡單、裝置緊湊、佔地面積少等優點,因此氫分離膜、富氧、富氮膜相繼研製成功,並應用於市場,有力地促進了氣體膜技術的發展。其應用越來越廣泛,對它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相關焦點

  • 關於分離膜技術基礎知識
    分離膜的定義是什麼? 具有將不同物質組分進行分離功能的半透過性薄膜稱為分離膜。分離膜是一種特殊的、具有選擇性透過功能的薄層物質,可實現流體內的一種或幾種物質透過,而其他物質不透過。但實際上,分離膜對於任何組分均具有一定的透過率,故僅能實現組分的部分分離。 按膜材料的形態劃分,分離膜可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二維多孔納米片由於其原子級別厚度以及極低的物質傳輸阻力,正成為高透量氣體分離膜領域的研究熱點。MOF納米片由於其具有豐富的骨架結構資源以及分子尺度的高密度孔道,是一種十分理想的膜構築單元。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研究出一種「分離膜」,可以將二氧化碳轉為燃料
    ,它給我們地球帶來了最為直接的「溫室效應」,所以高額的排放已經是讓我們感覺到了對地球的影響太強了,同時在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氣體下,出現了一波接一波的「連鎖效應」,產生了高溫,乾旱,強降雨等極端氣候現象,這就是影響。
  • 濃縮鈾-235甲種分離膜的研製
    由於四個單位被隔離著分別進行,人員少,互不通氣,導致了研究進程緩慢,經過近一年的研究,沒有一家單位能解決試製中的全部技術問題。為此,1961年11月,二機部與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四個單位參戰人員集中會戰攻關。在1962年春節前迅速集中到上海冶金所,組成專門的第十研究室(甲種分離膜研究室)。
  • 關注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一最新成果:運用椰果解決海洋石油汙染問題
    ,該科研成果採用將微生物發酵而成的纖維素水凝膠機械打漿以後抽濾成具有水下超疏油特性的膜材料,實現了油水分離膜的綠色、便捷、節能、高效、節約成本等特點。為了實現油水兩相的有效分離,科研團隊必須構造一種油水選擇性透過的分離膜材料,這就要求該分離膜具備特殊的浸潤性,即具有超疏水性或者水下超疏油性。
  • 「新型環保氣體絕緣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新型環保氣體絕緣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2020-01-14 14: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前沿化學-高透量無機分離膜的製備
    能源問題對當今世界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節能是當前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在化工生產方面,產品的提純與分離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熱量用於蒸發化工產品,又在冷凝過程中白白浪費掉。氣體分離方面,為了將氣體混合物分開,大量能量用於給混合物降溫,而使用時又要將其恢復到室溫,這--過程中,能量也不得不被浪費。
  • 浙江師大林紅軍課題組在高性能分離膜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MOF) membranes for efficient desalination」和「A novel strategy based on magnetic field assisted preparation of magnetic and photocatalytic membranes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的研究論文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蛋白質基均孔分離膜取得進展
    因此設計具有均一孔徑的超薄分離膜實現高精度、高通量分離是分離膜材料研究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蛋白質作為一類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具有獨特的分子結構和空間構型。例如,膜蛋白由於其特定的孔道結構和生物功能,使物質(包括水、CO2、O2、離子、小分子等)的輸運具有高度的選擇性、高通量以及智能響應特性,為細胞提供物質高效傳輸,是維持生命系統的重要過程。
  • 超純氫氣分離膜材料規模化製備技術示範裝置建成—新聞—科學網
    5月17日,由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組織的專家組對DNL1902組和華海制氫設備有限公司承擔的國家「863」膜專項課題「超純氫氣分離膜材料及規模化製備技術」進行了現場測試,得出如下結果:   (1)在800m3/h裝置上,採用純度為99.92%的氫氣作為原料,可以獲得純度為99.99995%的超純氫氣,氫氣回收率達到91.2%,
  • 中國科大研發出手性分離膜
    6月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劉波教授課題組近日就利用二維層狀材料開發出一種手性分離膜,可以高效地分離不同手性的同分異構體,分離效率高達89%,這一成果有望產業化。該論文於6月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據了解,不同手性的同分異構體也被稱為對映異構體,兩個分子的化學式一模一樣,只是空間結構有差異,一種在空間上左旋,另一種是右旋的。
  • 乾貨| 中空纖維分離膜在水處理領域的最新進展
    乾貨 | 中空纖維分離膜在水處理領域的最新進展 發表時間:2017/2/14
  • 稀有氣體捕獲和分離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使用二維籠子捕獲稀有氣體的方法。這些籠子只有納米級或十億分之一米厚。它們可以在高於冰點的溫度下捕獲氬、氪和氙的原子。惰性氣體很難用其他方法捕獲,因為它們在遠低於冰點的溫度下才能凝結。該研究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的計算量子建模方法對納米籠進行研究。
  • :首例高效H2/CO2氣體分離的二維MXene膜
    目前,用於超濾/納濾的二維膜已有不少報導,但用於氣體分離的二維膜卻寥寥無幾。二維膜的層間距必須與氣體分子的尺寸(幾埃)相當,才能實現氣體的精準篩分。然而,將二維膜的層間距控制在次納米級仍然是挑戰性的難題。
  • 關於CT 設備維修管理的研究
    在CT設備使用過程中,維修管理也是重要的保障方面,筆者多年從事醫療設備的維護修理工作,對於CT設備的維修管理具有一定的研究,本文將作簡要論述。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8924.htmCT設備;維修管理;X線檢查;分析CT機器成功研製於1972年,其首先在顱腦疾病的診斷之中進行了運用,然後在1976年進一步將使用範圍擴大到全身所有部位。這一成果是X 線在放射學中的一次質的躍升。
  • 環境學院劉慶嶺教授團隊在關於可揮發性有機氣體高效處置研究方面...
    本站訊(通訊員 郭淼)近日,環境學院劉慶嶺教授團隊在在關於可揮發性有機氣體高效處置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Langmuir》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作為臭氧和光化學煙霧的重要前體物質,其對生態環境可造成較大的危害,同時VOCs具有人體毒性,即使低劑量VOCs也會損傷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