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Immunology:非編碼小RNA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生過程中作用機制

2020-12-06 生物谷

作為一類病因複雜且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國際醫療界。我國科學家最新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非編碼小RNA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生過程中的新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裴鋼院士領導的研究組及他們的合作者,在研究中發現一種非編碼小RNA (miR-326)在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CD4+T細胞亞群中特異性上調。而近年來免疫學家發現,人體中的CD4+T細胞亞群的大量誘導及其對病灶部位的主動入侵,能加速誘發組織損傷。

研究人員通過多發性硬化症的小鼠模型研究進一步證實,人為提高非編碼小RNA (miR-326)的水平,會加重小鼠的病情,而抑制非編碼小RNA (miR-326)的水平,則能顯著減輕小鼠的病情。

這一研究成果已於10月1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免疫》網絡版上。業內專家認為,該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非編碼小RNA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生過程中的新機制,並且為包括多發性硬化症在內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可借鑑的新策略。

我國科學家進行的這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資金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生物谷Bioon.com)

裴剛院士近期研究成果:

Nature:胰島素耐受/II型糖尿病發病機制研究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Immunology 18 October 2009 | doi:10.1038/ni.1798

MicroRNA miR-326 regulates TH-17 differenti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

Changsheng Du1,5, Chang Liu1,5, Jiuhong Kang1,2, Guixian Zhao3, Zhiqiang Ye4, Shichao Huang1, Zhenxin Li3, Zhiying Wu3 & Gang Pei1,2

Interleukin 17 (IL-17)-producing T helper cells (TH-17 cells) ar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key participants in various autoimmune diseases, including multiple sclerosis. Although set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cytokines are known to regulate TH-17 differentiation, the role of noncoding RNA i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identify a TH-17 cell–associated microRNA, miR-326, whose expression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nd mice with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 In vivo silencing of miR-326 resulted in fewer TH-17 cells and mild EAE, and its overexpression led to more TH-17 cells and severe EAE. We also found that miR-326 promoted TH-17 differentiation by targeting Ets-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17 differentiation. Our data show a critical role for microRNA in TH-17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

1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3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Institute of Neurology, Huashan Hospital,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China.
4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s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5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相關焦點

  • 多發性硬化症的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腦科學頂刊導讀
    頂刊導讀目錄 1,神經發育障礙:從遺傳學到功能通路2,多發性硬化症的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3,儘管有複雜的視覺處理,但仍然缺乏意識:選擇性視物變形症病例中事件相關電位的證據2,多發性硬化症的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 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作者:Freya T細胞和膠質細胞在MS腸道-中樞神經系統軸中的作用
  • 對機體腸道的連環出擊或會誘發多發性硬化症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微生物組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最近一篇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Miyauchi等人表示,腸道微生物分子或能與增強Th17細胞的腸道微生物一起協同作用來惡化機體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特性。
  • 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長鏈非編碼RNA功能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孫教授就「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長鏈非編碼RNA功能研究」做了精彩演講。進一步探索研究新基因的功能與肝癌發生、發展的關係,對揭示肝癌發生、發展的精確分子機制、設計合理的治療藥物及判斷預後, 進一步提高我國肝癌的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在生理及疾病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漸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lncRNA是一類長度超過200nt的非編碼RNA分子。
  • 「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香山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6月5日至7日,主題為「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26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潤生院士、龔為民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施蘊渝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王恩多院士聯合申請,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編碼核酸重點實驗室籌備。會議聘請陳潤生院士、施蘊渝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和龔為民研究員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會議從申請、批准、籌備到召開期間,均得到海內外非編碼RNA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熱烈響應,對本次會議主題表示出強烈的興趣。
  • 首個基因突變或可解釋多發性硬化症發病之謎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6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儘管多發性硬化症(MS)僅發生在特定的家庭中,但在尋找和該疾病發生相關的基因上,科學家們卻屢屢遭受失敗研究者Carles Vilarino-Guell說道,這項研究對於我們理解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病機制非常重要,目前我們並不清楚到底是哪種生物學過程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而基於本文研究,科學家們或許就有望開發出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新型療法。
  • Cell Reports報導揭示非編碼RNA和轉座子在長壽中的作用機制
    RNA和轉座子表達的機制上取得了新進展。對生活方式的不同幹預,比如改變飲食中糖、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比例,熱量的攝取以及能量消耗,可以大大影響人類對衰老相關疾病的易感度,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影響其壽命。在不引起營養不良條件下的能量限制以及其他一些生活方式(比如自主鍛鍊)可以減少衰老相關疾病,比如肥胖、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不發生代償性食物攝入增多的情況下,能量限制可以延長多個物種的平均和最長壽命。
  • 科學家揭示加速多發性硬化症疾病進程的關鍵分子機制
    多發性硬化症(MS,multiple sclerosis)患者一般逐漸會發展為加重的機體功能性障礙,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釋了小鼠多發性硬化症的進展過程以及如何逆轉疾病的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了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
  • 南醫大新發現罕見病多發性硬化症的一個致病蛋白
    新華社南京12月29日電(記者陳席元)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病,患者身體逐漸硬化,被稱為「木偶人」。記者29日從南京醫科大學了解到,該校科研人員新近發現一種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蛋白,有望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合集,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
    ncRNA比以前所想像的要豐富和重要的多,它們在轉錄調節,染色體複製,RNA加工,修飾,mRNA穩定性和翻譯,甚至蛋白質降解和轉運過程中都起作用。微小RNA(miRNA,miR)是一類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中的單鏈非編碼RNA,在胚胎期腦發育和神經系統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 過敏藥物可改善多發性硬化症慢性損傷功能!
    研究人員說,根據之前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抗組胺化合物的實驗室研究,這種藥物很有可能是通過修復MS對髓磷脂造成的損害來發揮作用的。髓磷脂是一種絕緣膜,可以加速神經系統中的電信號傳輸。該試驗的首席研究員,醫學博士阿里·格林(Ari Green)說,同時也是黛比(Debbie)和安迪·拉希德(Andy Rachleff)著名的神經學教授、神經系統炎症和神經膠質生物學的主任,以及UCSF多發性硬化症和神經炎症中心的醫學主任。Jonahr.Chan說,新的研究結果尤其引人注目,因為在試驗中,病人受到多發性髓磷脂損傷的多發性硬化症的折磨。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針對Dre-miR-21這種影響斑馬魚胚胎早期心血管發育的miRNA,研究組利用基於Tandem isobaric mass tag(TMT)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構建了dre-miR-21在斑馬魚早期胚胎中的蛋白調控網絡,發現了兩個可能與斑馬魚心血管系統發育相關的新的dre-miR-21靶標,揭示了dre-miR-21在斑馬魚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新的調控機制(圖1)。
  • 非編碼RNA研究園地 | 一種大環肽與腫瘤發生的自然通訊
    在這裡我們發現長的非編碼RNA(IncRNA)LINC 00266-1編碼71個胺基酸肽.該肽主要與rna結合蛋白(包括m6A)相互作用。我們用MS鑑定了與RBRP相互作用的蛋白質,以闡明RBRP促進腫瘤發生的機制。107個潛在的與RBRP相互作用的行為體在此通過細胞間分析被鑑定出來。
  • 幹細胞治療能夠緩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痛苦!
    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沒有發生任何與治療相關的嚴重副作用。在為期1年的隨訪中,40%接受靜脈注射幹細胞的患者和60%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幹細胞治療的病例「凍結」了病情發展,而安慰劑組僅為10%。 該研究負責人之一,哈達薩大學教授Karussis說:「有些病人停止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而另一些病人則增加了步行距離。」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這項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 Nature:種子中的非編碼反義RNA轉錄體
    專題:Nature報導「春化」是植物繼寒冬之後在春天獲得根據環境提示來開花的能力的過程,是植物的一個關鍵適應性特徵,對農業生產有較大影響。擬南芥開花抑制因子FLC在由Polycomb調控蛋白調節的一個過程中被「春化」關閉。
  • 研究鑑定出多發性硬化症中的單核細胞致病亞群
    研究鑑定出多發性硬化症中的單核細胞致病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2 12:27:22 2020年4月20日,《自然—免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Alexander Mildner
  • Nature:非編碼RNA阻斷DNA甲基化
    來自被研究很透徹的甲基化敏感基因CEBPA的一個非編碼RNA與DNA甲基轉移酶DNMT1相互作用,阻止在CEBPA位點上的甲基化,從而幫助CEBPA表達。DNMT1 和 RNAs之間的功能聯繫似乎發生在無數基因位點上。這些發現支持認為非編碼RNA通過與DNMT1相互作用來參與基因組甲基化模式的調控的假說,同時也為異常DNA甲基化的點特異性改變提出了一個潛在治療策略。
  • 餘國營專訪:非編碼蛋白質RNA在IPF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丨ATS 2019
    餘國營專訪:非編碼蛋白質RNA在IPF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丨ATS 2019
  • Nature:像海綿一樣的非編碼RNA
    一種非編碼RNA 能通過抓住阻遏蛋白,抑制其作用,從而啟動翻譯。一種稱為RsmZ 的小分子RNA 具有特殊的功能:屏蔽細菌中抑制翻譯的蛋白的作用,最新一項研究揭示了這種 RNA 如何能完成其功能的分子機制,指出RsmZ 像海綿一樣能吸收多種阻遏蛋白(repressor proteins)。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14日的Nature雜誌上。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谷 君 說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Sci Transl Med:腸道菌群或和多發性硬化症發生直接相關doi:10.1126/scitranslmed.aat4301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並且破壞神經細胞周圍的保護層,這種保護層由髓磷脂組成,而髓磷脂是一種由蛋白質和脂質構成的生物膜狀結構,這就是為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將尋找疾病靶點抗原的工作重點都聚焦於髓磷脂膜的成分上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