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中國為什麼要搞雙循環?在世界已變的情況下,中國也要做出變化,過去我們是和風細雨經濟增長的受益者,今天我們需要做出改變,謀求未來新的發展契機。」
「未來十五年,伴隨著雙循環模式的確立,中國自然進入內需倍增的格局之中,這種新格局的出現將帶來廣闊的新機會。」
「今天中國是有底氣和能力構建以我為主的全新中國價值鏈,整個中國,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都會發生越來越多的轉變。伴隨著這些轉變的形成,全球資本會將目光進一步聚焦中國的人民幣資產。」
「人民幣資產實際上是具有了低β和高α的特點,而雙循環會進一步通過推動中國經濟的行穩致遠,強化人民幣資產的核心特點。」
「資本市場從來不是經濟增長的晴雨表,它永遠都是經濟增質的晴雨表。雙循環的未來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資本市場也會進入到一個拾階而上的新階段。」
以上,是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程實在1月9日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分享的精彩觀點。
程實認為,正是因為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在舊模式已經走向終結的影響之下,我們需要把發展目光投向自己,需要尋求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內部動力。
程實表示,新冠疫情最終會過去,當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之後重新回到經濟發展的道路之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中國經濟會以一個更高水平的打開自己,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給全球經濟增長做出更大更好的貢獻。雙循環的期待是一整片的星辰大海,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所有人都可以不戀過去,不懼將來。
以下為演講全文: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告訴我們一個很樸素的道理,每一場危機都是變革的契機,站在今天這樣一個歲末年初的特殊時點,站在今天這樣一個新冠疫情依舊肆虐的當下,相信所有人對這句詩都有感同身受的認知。
新冠疫情一方面在短期內按下世界暫停鍵,讓之前高飛的全球經濟增長經歷了痛心徹骨的自由落地。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按下了世界的加速鍵,加速了世界的變革,加速了賽道切換,加速我們看到的重要的趨勢拐點的形成。那麼中國也正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那就是我們開始實行雙循環的發展戰略,今天跟大家分享四個觀點。
第一,雙循環是大變局中開新局的必然選擇
第二,雙循環將帶來需求側的內需倍增
第三,雙循環將帶來供給側價值鏈重塑
第四,雙循環將鞏固人民幣資產的相對優勢。
「中國為什麼要搞雙循環」
實際上原因很簡單,因為世界變了,所以我們中國要變。無論是全球視角審視,還是歷史視角審視,都可以發現當今世界進入到迅速的趨勢轉變過程當中,全球經濟增長過去是一種和風細雨式的增長,我們經歷了很多困難,我們共同越過這些障礙,這不以為這過去舊的經濟增長範式不會撞上南牆。
伴隨要素投入面臨的瓶頸約束越來越大,伴隨著全球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孤島主義帶來一系列公平問題的凸顯,伴隨全球化在過去幾年的退潮,全球經濟增長過去的黃金範式已經接近瓦解。
在世界已變的情況下,中國也要做出變化,因為如果我們不變,我們就會撞上發展的南牆,過去是這樣一種和風細雨經濟增長的受益者,今天我們需要做出改變,謀求未來新的發展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3月份講過非常重要的話,我們要做好較長時期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什麼叫做較長時期的外部環境變化,實際上意味著長時間的民粹盛行和保護主義,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準備和思想準備是什麼,那就是國際大循環不再可靠。
中國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可以看到要素驅動的模式正在面臨瓶頸的約束,所以我們需要從創新上尋找新的發展動能,過去被動跟隨整個全球化的過程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我們現在需要主動引領全球的變化。
世界已變,中國要變,這是不是符合經濟理性的選擇呢?我們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我們沒有研究中國,我們研究了美國。我們來看看跟中國類似的地廣人博的國家,在中國類似發展的當口,在類似的當前的歷史背景下,他們也會做出今天中國類似的選擇,從一個外循環相對佔主導的位置進入到雙循環的發展新的階段。對比全球經濟發展歷史,雙循環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主動的選擇。
這個主動的選擇,符合經濟理性的選擇,是否是受世界歡迎的選擇呢?當前全球化已經不是十年前的全球化,十年前我們所有人在機場裡面看到一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過去的全球化也是一種扁平的全球化,可以看到美國是整個全球價值鏈中唯一的供給和需求的雙中心,但是今天十年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全球化已經出現深層次的改變,那就是已經變成了一個區域化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全球化,全球價值鏈發生變化,過去只有美國一個中心,現在自然形成了三個供給和需求的雙中心,對應三個區域化蓬勃發展,包括歐洲區域一體化,北美區域一體化和亞洲區域一體化。
中國今天是已經成為亞太區域的供給和需求雙中心,所以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內循環來帶動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識機而上,這是做出符合世界發展客觀潮流的選擇,從一個扁平化的全球世界進入一個三中心、多層次的全球化世界。總書記也說,我們要開啟一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我們要搞雙循環不是閉關鎖國,是為了追求更高維度的打開自己。
什麼叫做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更加開放的對外開放,是更加具有價值認同基礎的對外開放,它就是符合未來全球化發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方向。雙循環是大變局中開新局的必然選擇,為什麼是必然選擇,因為它是主動的選擇,因為它是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選擇,因為它是符合全球經濟發展新趨勢的選擇。
這樣一種必然的選擇必然會帶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在中國經濟的未來,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都會發生一系列重要的改變,在需求側我們看到整個中國內需的倍增格局,現在中國內需體量已經很大,但是存在很多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為什麼發展不充分呢?因為我們發展的不平衡,我們的消費投資比例是失衡的,我們居民消費相對不足,我們服務消費佔比過低。這些不平衡就是我們未來更加充分發展的一個潛力所在。
「雙循環」將帶來需求側的內需倍增
中國有很大的消費升級、投資優化的空間,雙循環幫我們中國打開潛力增長的新空間。第一組數據是中國的,中國的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比重是18%,中國GDP佔全球GDP比重是16%,中國的消費佔全球消費的比重是12%。簡單一句話總結,中國18個人生產了16個東西,消費了12個東西。再看美國的這組數據,美國人口佔全球人口的比重是4%,美國的GDP佔全球GDP的比重是24%,美國的消費佔全球消費的比重是27%。美國4個人生產24個東西,消費了27個東西。
這兩組數據告訴我們兩個重要的事實,第一我們中國的生產效率還是相對不足的,所以十四五規劃裡面提出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產業強國,通過雙循環提高我們的生產效率。另外一件事情告訴我們,中國的消費無論是消費跟產出的對比來看,還是從人均消費的國際對比來看,我們都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未來伴隨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伴隨中國Z世代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消費還是有非常廣闊的增長前景。
兩種方法測算了中國未來內需的發展空間,兩種方法不謀而合得到同樣的結論,那就是未來十五年,伴隨著雙循環模式的確立,中國自然進入內需倍增的格局之中,這種新格局的出現將帶來廣闊的新的機會。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消費重心的下沉,個性化細分市場的發育,以及服務進口需求的回流,都在給整個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越來越多的新機會。凱恩斯說過需求創造供給,需求的量變必然會帶來供給的質變。所以說伴隨著雙循環模式的確立,我們將會看到中國的供給側將進入到價值鏈重塑的全新過程。中國的政策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強調邏輯的,我們的雙循環是特別的邏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結合。
「雙循環」將帶來供給側的價值鏈重塑
全球價值鏈分成三個環節,包括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和加工製造,過去四十年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勞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我們中國在製造領域上做到世界先進水平,過去我們是以環入鏈的態勢,這種態勢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風險,那就是我們很容易被別人鎖定在低端。
當我們想往整個價值鏈高端運行的時候,會碰到越來越多的阻力。在全球進入到保護主義的背景之後,面臨被脫鉤的風險。過去以環入鏈會面臨著被鎖定、被低端鎖定和被脫鉤的風險。我們看到很多的中國企業被美國制裁,就是這兩類風險最新的展示。中國未來通過內循環打造自己內部全新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然後實現以鏈入鏈,進入到外循環的狀態。
首先我們要在研發設計領域裡面培養自己的科創頭雁,品牌營銷領域裡面培養我們自己的國貨潮牌,加工製造領域裡面強調自己的隱性冠軍,只有進一步強化我們在每一個環節上的強大中國存在,才能夠通過以鏈入鏈的形式對全球價值鏈產生未來更加深遠的影響,才能根本上防止被別人低端鎖定,防止被別人脫鉤帶來新的危機。我們的雙循環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邏輯,這個邏輯就是告訴我們,需要進行價值鏈的重塑。
我們現在是否有價值鏈重塑的能力呢?五年之前可能沒有,十年之前基本沒有,現在站在今天這樣一個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歷史當口,我們可以說中國是有這樣一個物質基礎。過去幾年中美貿易衝突也告訴我們兩個事實,第一我們從基礎科學的應用、研發各個角度跟美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另外一件事情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夠妄自菲薄,很多國際數據對比告訴我們,我們中國在整個全球科學技術、基礎科學的研發設計和應用上的實力也僅僅是弱於美國而已。所以說我們是有底氣和能力在今天構建以我為主的全新中國價值鏈,所以說在這樣一個過程裡面我們將會看到整個中國,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都會發生越來越多的轉變。
「雙循環」將鞏固人民幣資產的相對優勢
伴隨著這些轉變的形成,會發現全球資本將目光進一步聚焦中國的人民幣資產。實際上這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這個既成事實伴隨著整個雙循環模式的推進,還會進一步強化。原因有二,第一雙循環會進一步鞏固人民幣資產的低β的特點,就是人民幣的特點是在全球大變局下具有相對穩健性的,這種相對穩健性在未來中國經濟平穩增長上會進一步得到凸顯。雙循環會進一步強化整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進而會給人民幣資產帶來更高的α,更高的邊際表現。所以說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幣資產實際上是具有了低β和高α的特點,而雙循環會進一步通過推動中國經濟的行穩致遠,強化人民幣資產的核心特點。
實際上我們會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這句話最嚴謹的解讀,資本市場從來不是經濟增長的晴雨表,它永遠都是經濟增質的晴雨表。雙循環的未來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所以說對於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來講,也會進入到一個拾階而上的新階段。
最後總結我對雙循環的認識,這句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是因為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在舊模式已經走向終結的影響之下,已經進入到一個山窮水盡無疑路的狀況,我們需要把發展目光投向自己,我們需要尋求自己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內部動力。新冠疫情最終會過去,當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之後重新回到經濟發展通達的道路之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中國經濟會以一個更高水平的打開自己,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給全球經濟增長做出更大更好的貢獻。雙循環的期待是一整片的星辰大海,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所有人都可以不戀過去,不懼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