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那聲吶喊,我們如此紀念

2021-01-13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陳彬

1935年12月9日,古老的北京城,一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吶喊,從數以千計的遊行師生口中發出,隨後震驚世界。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一二·九運動如一聲驚雷響徹寰宇,預示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如今,84個春秋已逝,曾經籠罩在中華大地上的烏雲早已散去,但那聲為中華民族的嘶聲吶喊卻似乎依然在耳邊迴蕩。為了紀念這一聲吶喊,每年的12月9日,國內各高校都會組織各種活動,讓一二·九運動的精神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傳承,今年也不例外。

唱一首歌

在人們的各種情感表達方式中,歌唱似乎是最普遍,同時也是最直接的。在一二·九運動紀念日到來的日子,很多高校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歌曲的形式,唱響青年學子的愛國之情和青春之聲。

比如在江蘇大學,一場「一二·九」大合唱比賽便在紀念日的前一天舉行,該校管理學院2019級新生全員參與,通過一曲曲洪亮的歌曲,表達著對祖國深切的熱愛。

同樣在這一天,在距離江蘇千裡之外的陝西西安,「崢嶸70載 奮進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紀念一二·九運動84周年主題愛國歌曲合唱比賽在西北工業大學拉開帷幕。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該校第三次舉辦紀念一二·九運動主題合唱比賽,目前,該項賽事已經累計參與人數近萬人,成為校園文化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品牌活動。

在今年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北京理工大學多位學生參加了國慶合唱活動,12月9日,這些大學生與北理工附屬實驗小學的小學生們,一起帶來了一首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在這曲飽含深情的大合唱後,「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大型歌詠比賽活動正式上演,11支隊伍、22首歌曲,北理工師生用激昂嘹亮的歌聲紀念一二·九運動84周年。

如果說以上高校還是單純地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北京交通大學師生的情感表達就要更「豐富」一些。在一二·九運動紀念日到來的日子,該校用一場盛大的文藝匯演,表達著學子們的愛國之情。其中,有根據「兩彈一星」史實改編的情景劇,有歌頌神舟飛天的舞蹈,當然更有著對祖國繁榮盛世的引吭高歌,學子們用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表達著相同的炙熱情感。

行一段路

一二·九運動紀念日前夕,南京城的室外溫度只有5攝氏度。在南京工業大學的校園裡,一群大學生正在冒著嚴寒,在萬米跑道上奔跑。

12月9日前後舉辦,所有學院參與,男女生搭配,這是歷年南京工大舉行「一二·九」萬米接力賽的「標配」。這樣的接力長跑,該校師生已經堅持了19年,今年,200餘名男生與200餘名女生接過了學長、學姐的接力棒,身著單薄的T恤衫,拼盡全力奔跑在校園的環形賽道上。正如該校團委副書記路遙所言,「一二·九」萬米接力賽已經成為學校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紅色經典類品牌項目,「就像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接力」。

同樣選擇用跑步的方式紀念一二·九運動的還有南開大學。12月6日,隨著該校本科生阿斯哈爾·努爾太從校黨委副書記楊克欣手中接過寓意「愛國薪火永相傳」的接力火炬,一場以「愛國精神百年傳,公能情懷勇擔當」為主題的紀念一二·九愛國運動84周年活動暨校園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正式開始。相較於南京工大的萬米長跑,南開學子們奔跑的距離或許不及前者,但他們奔跑的時間卻更久——早在24年前,南開師生便已經用這種方式,紀念曾經的那一聲吶喊。

提到長跑,一直有著優秀運動傳統的清華大學自然很有「發言權」。然而今年,他們並沒有選擇將腳步留在跑道上,而是奔跑得更遠。

據悉,為動員學生在新時代重溫新中國發展與建設的歷程、繼承與弘揚「一二·九」精神,近期,清華大學學子奔赴全國五地,共同開展為期四周的特色實踐活動。他們或實地考察西部地區發展現狀;或走訪、調研老工業基地的改革情況,或近距離感受改革開放前沿和經濟建設、體制改革領域的輝煌成就。通過這場跨越全國五地的行程,清華學子們感受著祖國七十年的發展歷程,體悟著「一二·九」精神在不同時期的影響和呈現方式。

就在清華學子自祖國各地「滿載而歸」之時,在錢塘江畔,一群身著中山裝、身姿挺拔的青年學子出現在了杭州城的城市公園中。伴隨著輕快的樂曲,整齊列隊、迎風而立,一聲聲「我是章乃器」從四面八方匯聚。原來,這群青年人正在扮演愛國民主先驅章乃器,誦讀以章乃器為視角書寫的紅色家書。

這是一場為紀念一二·九運動84周年、由浙江工商大學舉辦的「誦章乃器紅色家書·傳商大人家國情懷」快閃活動,40名青年均是來自浙江工商大學的研究生。相較於空間距離的遠行,這更像是一次在歷史時空的遠行,正如參與其中的該校研究生馬勝輝所言,「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與那個年代的距離,讓我深切地體會到愛國英雄們頑強拼搏的精神與不屈不撓的意志」。

上一堂課

在革命紀念日升起國旗,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12月9日當天,一場莊嚴的升旗儀式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行。升旗禮畢後,該校教師帶領青年師生重溫了一二·九運動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該校學生還發出弘揚「一二·九」精神的倡議,號召青年學生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勤奮學習,努力奮鬥。

在紀念一二·九運動期間,這樣的集體教育活動,在很多高校進行。

在對外經貿大學的升旗儀式現場,曾經服務保障國慶活動的該校學生林芝伊,在國旗下講述了她作為國慶70周年群眾遊行「立德樹人」方陣的團隊標兵,暑期日復一日的訓練場景。國旗護衛隊隊員何納斯講述了在國旗護衛隊的日子裡,一面國旗承載著千千萬萬革命者的信仰和追求。

在福州大學舉行的 「不忘初心跟黨走 牢記使命創一流」紀念一二·九運動特別主題團日活動中,該校支教西北的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陳燕講述她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志願初心、擔當著青年責任的心路歷程;福建省首例在校女研究生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念可薇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人們,捐骨髓不是你想的那樣,她願意做寒冬裡的一粒火種,糾正世人對於捐獻骨髓的誤解。

在天府之國成都,「奮鬥的我,最美的國」西南交通大學「自強之星」報告會暨「青年講師團」朋輩宣講活動上,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唐大偉、李長清、朱煒號召廣大同學毫不畏懼面對一切艱難險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以青春之我踐行自強精神,用奮鬥的我成就最美的國。

……

84年前,革命先烈救亡圖存的吶喊聲言猶在耳,新時代,大學生正在用自己的聲音,吹響奔向新時代的集結號。

《中國科學報》 (2019-12-11 第2版 動態)

相關焦點

  • 名畫《吶喊》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
    畫面的構成與《吶喊》非常相似——血色的天空,3個人站在橋上、湖水和景色都塗成了藍綠色。然而,儘管那幅畫在當時看來有些激進,但卻並不像《吶喊》那樣離經叛道。後者是蒙克畫風的一次突破,以強烈的「存在性焦慮」壓倒了早先那「儒雅的憂鬱」。
  • 蒙克名畫《吶喊》究竟有何寓意?
    只見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紋的藍色外套,藍色的外套好像要匯成急流,流入他身後深藍的河流一般。那人光禿禿的腦袋就如一個頭骨,一雙拉長了的手託在腦袋的兩邊。那人的眼睛因恐懼而大開,他爆發出了駭人的尖叫!除了遠處的橋上的兩個人以及峽灣中的那條船尚屬正常外,畫面中的所有事物,都瀰漫著一股原始的、難以阻擋的恐懼。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小學,老師帶著我們讀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偷窺了他的童年片影,還認識了很多難以見到的蟲子;初中,那一句:「『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細細體會更有一番孤獨感從那十年未洗似的長袍中透出;高中,祥林嫂從起初疑惑轉變到失神地站著,讓我讀到痴痴走神,不知為何世事如此不公。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吶喊,即是對我們心中的苦悶的發洩,也是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每個人的心中總會有煩惱,苦悶,以及孤獨的時候,造成這些的,或是外因,或是自己。由此,便有了吶喊。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水川溼地公園吶喊噴泉,出去玩還要拼音量?
    那現在就讓你眼見為實吶喊噴泉這處能聽懂人話的噴泉,就在水川溼地公園,它不僅能「聞」聲起舞,還能伴隨吶喊聲持續上升。這個頗具趣味的項目叫吶喊噴泉,遊客能通過話筒發聲來控制噴泉的高度。沒錯,吶喊噴泉就是你的聲音越大噴泉噴的越高越壯觀!吶喊噴泉不僅具有遊玩的樂趣,而且在吶喊的過程中,還可以把在城市中的生活壓力、情緒等釋放出來,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壓作用。
  • 那你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強混聲」
    一個漂亮的強混聲,能夠直接穿透我們的耳膜,直射我們的內心,炸翻現場的音響。那麼,威力如此巨大的聲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二、強混聲的兩大要素在談論構成強混聲的兩大要素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個前提,便是比較弱混聲與平衡混聲不同,強混聲的存在,主要表現在高音區。
  • 曾熙甜蜜告白 新單《北京下起了雨》為愛勇敢吶喊
    曾熙甜美的聲線展現出女生雖羞澀但卻能為愛勇敢吶喊,最甜蜜的愛情向我們撲面而來,讓你在高溫天氣中繼續感受那火熱的溫情。  「一直都想對你說,只有你能給我想要的快樂,做什麼都是幸福的,連呼吸都,快讓我窒息,我該怎麼告訴你,我是為何喜歡你」。感情總在不知不覺中悄悄來臨,而曾熙清甜可人的外形給人戀愛般幸福的感覺。
  • 足不出「滬」,和藝術大師蒙克一起「吶喊」
    圖說:《吶喊與回想》展覽海報 官方圖表現主義代表作《吶喊》中,人物捂著耳朵的形象深入人心,9月25日起,由53件原創作品組成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其中就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
  • 專訪|衝著現實的嘶聲吶喊——那我懂你意思了
    以下是一個灣灣媒體【花火校園】對他們進行的一個採訪~【尋我的路】衝著現實的嘶聲吶喊——專訪 那我懂你意思了去年年底發表了第三張作品《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從視覺到聽覺的概念都更趨完整,【我們的團名就是一句再自然不過的話】那我懂你意思了是主唱修澤在大學時,在校園玩團所組的團。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 失戀、發瘋,他的人生比其傳世之作《吶喊》更震懾人心
    記得把我設為星標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他聽到一聲吶喊與尖叫 然後用餘生慢慢緩解這聲吶喊帶來的困擾 而他的痛苦變成永恆的表現主義藝術 挪威最偉大的畫家—
  • 謝安琪陳奕迅新碟PK:吶喊聲唱不唱得過沙龍照
    沿上一張專輯的金曲《囍帖街》模式,歌詞投射於民生,有勵志的《吶喊》《歡送會》,揭露八卦周刊醜惡的《字裡行奸》《開卷快樂》,批評現代人處事武斷的《直角等於三角形》,諷刺古今女性受性別歧視的《祝英臺》,講醫護人員的《紅衣天使》和熱衷港劇的主婦的《方玲霞》,也有以歌嘆情的《年度之歌》《我最喜愛的歌》。
  • 翟力強詩:漢江河畔的吶喊
    >我的身心融進這無窮無盡的藍裡心如一隻白色的大鳥展翅飛翔這是我二十年前的經歷也是我對母親河漢江最初的記憶為什麼我的眼裡總是含滿淚水因為我們對腳下的這片大地愛得深沉二、吶喊猛然,我們覺得要寫一首詩且有發表的地方那就是----吶喊魯迅的吶喊是反抗黑暗反抗暴力反抗剝削
  • 高考作文輔導51:行動還是吶喊(文體:辯論)
    聲震四方勇於行對方辯手、各位觀眾:我方認為「吶喊比行動更重要」。吶喊,從廣義上理解是一種意在喚醒他人的力量。聲震四方,其威力遠遠超過無聲無息的埋頭苦幹。吶喊,能夠讓更多人聽到時代的呼喚。吶喊,不僅是情至深處的呼嘯,更是飽含憂慮的勸告。如果認為它只是空喊口號,那必將錯失其深意。若無「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吶喊,碌於農耕的百姓怎會撥冗植樹?若無「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吶喊,又會有多少餐廳仍圖暴利出售魚翅?伏契克臨終前的憂嘆仍使我們譬醒:「人類,我愛你們,可你們要警惕啊。」這是他的吶喊,致使多少青年反思。吶喊如比必要,甚至比行動更重要。
  • 「大師作品」蒙克繪畫世界裡的吶喊
    天空的雲彩像血一樣腥紅,扭動著在天空中遊蕩,像一塊幕布覆蓋在藍黑色的峽灣,在一座急速插向天空的橋面上,有一個骷髏般的人緊緊的捂著耳朵,正在竭斯底裡的驚聲尖叫。這就是愛德華-蒙克的不朽名作——《吶喊》。他的畫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
  • 紀念冼星海誕辰115年|《黃河大合唱》81年,依舊能讓我們淚流滿面!
    央視一套《經典詠流傳》節目播出了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特別節目。幾代演繹者齊聚一堂,由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執棒,再現了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令全場沸騰,熱淚盈眶!在那盞搖曳著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燈下1939年3月31日一部不朽的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誕生了 【冼星海指揮「魯藝」合唱團排練《黃河大合唱》(1939年夏)】
  • 人都死球了,扯破喉嚨的吶喊還有意義麼
    雖然在我們以往的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裡,塑造出了眾多抗暴英雄,但官方層面其實並不認可俠這樣的東西。所謂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因此才會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一說。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期望治下的人民幸福美滿,口頭禪是「來來來,我們喝了這碗雞湯!」為了刀下留人,除了民間外,江平、郭道暉、賀衛方等一眾法學大家也在扯破喉嚨地吶喊。86歲了,江校長已有些老態龍鍾,不再年輕。
  • 蒙克大展上海開啟:「吶喊與迴響」呈現53件版畫及油畫
    」 談及蒙克,聯合策展人莫頓·佐丹格(Morten Zondag)表示,「蒙克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一些有關生活的事情。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對於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他的作品也成為了他的日記。」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章太炎先生有過一句話:「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國之所以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明毅力不倒,就在於中國的國學屹立不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舊社會的中國有無數的仁人義士,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人寫下了一部部壯美的經典書籍,本片文章將帶大家重溫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說《吶喊》。
  • 「學生作品」生命的吶喊——讀《孔乙己》有感
    這萬千的悲悲喜喜當中,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吶喊;有時連緘默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生命需要吶喊。孔乙己,是悲劇,為什麼,因為他僅僅在生存著,沒有為生活而吶喊過,他從生存的狼狽當中來,最終在生存的戲謔當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萬別!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