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孩子「像牛頓一樣」是在批評還是表揚孩子?

2020-12-04 怡悅心理

上周末的時候我帶著孩子去公園玩,我在一個紙袋裡裝了爆米花,餅乾和水杯,讓女兒拿著。她連蹦帶跳地走著,不小心把袋子掉在地上。裡面的東西都滾落到地上。我忍著心裡的不高興去收拾,她本來緊張,看我啥都沒說,又輕鬆地跑到一邊去玩,也不來幫忙撿一下,我更生氣了。

走了一會兒她問我:「媽媽,待會兒我能吃幾塊餅乾?」我故意說:「一塊兒都不能吃」。她馬上板著臉不看我,身體僵硬,眼睛也溼潤了。我一時有點發慌,這可不像平常的她,她平常不是會大聲地說:「不行,我就要吃!」,然後或笑或倔強或有些惱怒地看著我麼?!

看著她眼睛都溼了,我心裡好心疼,想多大點兒事啊,我馬上把她抱起來,說:「寶貝,好吃吃你都能吃!你剛才東西掉了一地,也不幫著撿一下,媽媽心裡有點生氣。」她還是委屈想哭的表情,過了好久才緩過來。

我很自責,想對人寬容是美德,而對孩子的一些小小錯誤我怎麼就這麼苛責呢?不禁想起尹建莉老師的「像牛頓一樣」這句話。每當她女兒犯了錯誤,尹老師夫婦就會無奈地說一句「像牛頓一樣」。這種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哪裡錯了,又不損害自尊心,還暗含了理解,甚至隱藏著對某種才能的褒獎。這種舉重若輕,輕鬆幽默的寬容式批評真是挺高明。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很多家長說些過火的教訓話只是宣洩情緒圖一時痛快,對孩子的教育則有害無利。「像牛頓一樣」,我要把這句話用起來,家長朋友們,我們一起吧!

怡悅心理原創,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的嘴巴就像是長在孩子身上一樣,從孩子早上睜眼,到他們晚上閉眼,只要父母在身邊,他們的耳朵就無法清淨。父母總是習慣性的批評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極度的不自信,或者對父母非常抗拒,只要父母開口,他們就會本能的迴避。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一次,柯立芝總統看到秘書走進辦公室,他就對女秘書說「你今天穿的非常漂亮,非常適合你」,柯立芝的話讓女秘書感到非常吃驚和開心,因為得到了柯立芝的表揚,接著柯立芝又說到「但是你不能驕傲,我相信你同樣可以把工作做得一樣飄亮。」從那時開始女秘書的工作就很少出錯了。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問:「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 批評孩子的壞處,更多的是一種反作用的動力,我們要注意方法
    批評孩子的壞處,更多的是一種反作用的動力,我們要注意方法 前面我們說過,表揚孩子不是什麼好辦法,那麼,批評呢?批評是不是可以教育處好孩子呢? 批評是有好處的,好處是在短時間內,及時制止孩子的某種行為。
  • 人民日報:15個表揚和10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請家長查收
    以下是《人民日報》推薦的表揚、批評、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值得各位家長參考。 01 15個表揚孩子的科學方法 1.
  • 絕對震驚所有父母,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差別巨大!
    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 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 當你想表揚孩子,說這15句話最有效!(老師家長必讀)
    總有老師或家長說自己在誇獎孩子的時候詞窮:只有「你真棒」「你真聰明」之類的詞語!—— 表揚熱心 You did a great job of helping xxx with her assignment.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助人是一種美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熱心,鼓勵他多多幫助別人。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昨天,孩子成績出來了。但是,孩子沒把這件事情告訴我。我本想從孩子的嘴裡知道成績,看到孩子一幅不想讓我知道的模樣,我就忍不住問:"寶貝,你們這次考試的成績應該已經出來了吧。"孩子沉默,沒有回答我的話。過了一會兒,他才說:"沒有,我們還沒出成績。"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知乎有一個熱議的話題,講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大多不怎麼愛讚美自己的孩子。這是因為中國一向推崇謙虛是美德,與其讚美孩子,不如多批評孩子,鞭笞他們進步。
  • 牛頓:沒見過爸爸的孩子
    因未足月,剛出生的牛頓,小得幾乎可以放在一個大玻璃杯子裡,而且呼吸急促,整天不停地啼哭。  望著懷中瘦弱的小生命,媽媽又心疼,又焦急,常常止不住淚水譁譁地往下流。  好心的鄰居們看到這種情形,都過來安慰牛頓的媽媽說:  「難過也沒用,但願上帝能夠保佑這個孩子平平安安。」
  •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身上,培養優秀的孩子從下面的方法入手
    任何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脫離同齡人的影響,總是將彼此之間的交往與認可看得極為重要。5、與成人世界的關係開始變化。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從家長和老師,他們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因此經常固執地與父母頂撞。6、性意識的萌動與性別角色的深化。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壞情緒易引發「蝴蝶效應」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報5、6個培訓班。由於壓力太大,孩子完全消化不了,結果培訓到最後腦子一團漿糊什麼都不會了。這個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還是很喜歡學習的,由於輔導班太多,不停的給孩子施壓,使孩子產生了負面情緒。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他的父母發現後,心裡非常的緊張,擔心孩子因此變得越來越孤僻,可是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和他說要大膽點,但小樂就是一副膽小的樣子,其實,孩子這是受到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那麼焦點效應是什麼?焦點效應的意思是人們會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一些令自己尷尬的事情時,會下意識地去看周圍人的反應,會覺得自己成為了他人視覺的焦點,可往往是大家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你。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其實,這句話已經從側面說明教育需要以愛為契機,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並且對孩子實施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教育。如果說父母選擇用謾罵的方式去"脅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教育的方向,則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 不要讓慣性思維禁錮孩子的想像力,孩子有可能是下一個牛頓
    這輛公交車司機平時開的都是單層公交車,事發當天,公司分配給他一輛雙重公交車,他像往常一樣選擇在高架橋上繞行,結果雙層公交車因為超高撞上了限高欄,導致了這場災難的發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想當然是一種前念狀態。前念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教授提出的概念。通俗地說,前念就像自動駕駛,它是不斷重複,追逐固定答案和單一方法的心理狀態。
  •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慫,這三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慫」
    而另一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寵溺式育兒,雖然人人都知道孩子不能過分寵溺,以免養成任性的樣子。但是往往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就不像是說的那麼簡單了,孩子做錯事,家長首先就想著維護。總是為他們找藉口,現在還小,長大了就知道了,殊不知,小時候沒有正確的教導,即便長大也不會什麼都懂。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NLP思維邏輯層次思維,提升孩子學習力
    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學習都需要一個目標激勵,而自學更考驗孩子的學習自覺,這一點家長們看孩子一段時間的網課狀態下來心裡多少也有數。訓練孩子學習能力日常化的方法,今天和大家介紹在職場員工培訓中會接觸到的NLP思維,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孩子學習不再被動,主動學習才能形成持久的學習力。
  • 都說數學很難學,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喜歡上數學?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知道數學的重要性,但孩子不知道,而且孩子也不太理解,所以,家長一味地灌輸這樣的理念其實並沒有什麼用,反而會讓孩子有一些反感。孩子也不見得是對家長期望的一種逆反,很可能就是一種過分重視了,造成的心理壓力過大,或者由於家長反覆地說,孩子覺得是家長不信任他們,愈發的不自信。第二,水平不夠的時候不要去學奧數。
  • 父母的嘴,是烏鴉嘴還是神預言?說孩子「一事無成」結果成真
    多年來,小範母女倆經常吵架,母親說的最多的話是「你一事無成」。現在小範啃老十年,也正好驗證了這句話。,為什麼說孩子「一事無成」結果卻成真?其實簡單來說,父母說的話在孩子身上得到驗證,是因為父母的話,對孩子形成了難以預料的推動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知名的理論,就是「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待效應」。說的就是,人的情感、觀念、行事風格會受到別人的影響,當別人給予積極或者消極的暗示時,人會無意識地朝著對方描述的方向發展。
  • 孩子過於挑食怎麼辦?
    現在很多孩子都很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到底時孩子的身體原因還是孩子任性耍脾氣呢,家長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在進行對症下藥,不要盲目的哄孩子,隨孩子去吧,如果孩子身體真的有什麼問題,很容易被忽視。有時孩子不愛吃飯,不要盲目批評,有些孩子挑食厭食可能時身體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導致的,可以帶孩子到兒童醫院做個全面檢查,聽一下醫生的意見。
  • 孩子天生都能成為牛頓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成長發育>正文孩子天生都能成為牛頓   孩子天生對世界好奇,而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極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