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印象中,印度是很窮,髒、亂、差,處處都是不平等,如經濟、種姓、性別上不平等。這一種不平等更多在教育資源上不平等,貧窮、低種姓、女性擁有受教育資源是比較少,很多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這也是印度文盲比較多的原因所在。
可就是這樣一個教育普及率低且文盲多的印度,卻能誕生九個諾貝爾獎,乃發展中國家國家獲得諾貝爾獎金最多的國家。相比之前,我國卻只有三位諾貝爾獲得主,物理學上的楊振寧、醫學上的屠呦呦、文學上的莫言。
現在,我們盤點一下印度誕生的九個諾貝爾獎獲得主。
泰戈爾1913年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婆羅門後裔。哈爾·葛賓·科拉納1968年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婆羅門後裔。特蕾莎修士,印度籍阿爾巴尼亞裔傳教士。因其在印度提供的慈善活動而獲得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拉曼侄子)198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婆羅門後裔。阿馬蒂亞.森1998年因其在福利經濟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擁有婆羅門身份。V·S·奈保爾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婆羅門後裔。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200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婆羅門後裔。凱拉什·薩蒂亞爾蒂2014年與馬拉拉分享了諾貝爾和平獎,婆羅門後裔。阿比吉特·班納吉2019年因其在減輕全球貧困上的嘗試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婆羅門後裔。
泰戈爾
可以看到,印度誕生諾貝爾獎,都是在歷史上佔據較高社會地位的婆羅門階層。熟悉印度歷史文化都知道,「種姓制度」滲透在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婆羅門是高種姓,擁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優勢的社會資源與很高的特權。這就使婆羅門成為印度壟斷知識的階層,受到良好教育,容易接受外來先進的文化,這也是印度婆羅門人才輩出的原因所在。
2019年印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阿比吉特·班納吉
印度也深知,引導社會發展都是人才與精英,再加上資源的不足,印度一直致力於「精英教育」的發展。精英教育,就是集中資源培養精英的人才,用精英人才引導社會發展。如印度著名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就是精英教育的最好體現。
在印度的精英學校,裡面匯集最好的教師與一流的教育資源,教師也擁有較高社會地位與待遇。能進印度精英學校享受一流精英教育的,是「高種姓」的人。為了給社會階層低的人獲得更多機會,政府也給低種姓與弱勢群體一定數量的學位,力求招生透明度保障使更多社會階層低出生的學生能有機會享受精英教育。
印度的精英教育,比較注重素質教育
如印度的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學生為本,讓學生自由成長。在印度小孩上學的時候,校長都會對孩子的家長說: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安置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靈魂。」
這一種教育理念,就是自由之精神,也就是最大程度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身心能得到自主地成長。
印度精英教育一個特點,就是不注重成績,提倡學生盡全力參與
印度學校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不注重學生成績。在小學五年級之前,學校很少考試,只要求學生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體育、手工、繪畫、舞蹈等課程,無論學生最終成績怎麼樣,只要參與,盡力去做了,就得到教師的鼓勵。這樣,印度精英教育就把學生「是否全力以赴」為衡量學習效果的標準,這樣使學生在成人之後也以是否竭盡全力要求自己,而不是以外在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否進步。
印度文化裡,有一種「Jugaad」思想,翻譯過來就是「尋找替代方案」與「隨機應變」
產生這一種思想,這也主要是印度人口眾多與資源緊缺造成。這一種思想特點,不能尋找到最好解決問題的辦法,能解決50%也是挺好的。在處理學術問題就是不應該局限在某一種解決方式或者解決途徑,探索多種解決方法。這一種靈活解決問題的思想,也是印度人才管理與處世之道。
可以看到,由於精英教育的「自由精神」,使印度能誕生這麼多精英的人才,印度的人才在世界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受到大眾普遍的肯定。這也是印度在獲得諾貝爾獎上,一直在發展中國家遙遙領先的原因所在。
印度政府也是注重科學技術發展,這也是印度的信息技術尤其是軟體產業聞名於世,這些印度的軟體產業刺激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
反觀我國國內教育,雖然教育普及程度高,文盲率低,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獲得巨大進步。但是,我國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應試教育壓抑了學生只有的個性與創造力發揮。我們可以學學印度的「精英教育」模式,尊重學生的天性,為社會培育傑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