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殲-6有翼刀,之後的殲擊機卻都沒有再採用翼刀?

2020-12-05 騰訊網

李三萬

摘要:為什麼在國產殲-6型殲擊機的機翼上有翼刀,而之後的國產殲擊機卻都沒有再採用翼刀?

為什麼在國產殲-6型殲擊機的機翼上有翼刀,而之後的國產殲擊機卻都沒有再採用翼刀?

翼刀,顧名思義,就是飛機機翼上的刀。專業的說法就是在飛機機翼前緣鋸齒形的機翼導流片。翼刀是只有噴氣式飛機上才有的,螺旋槳飛機是不會有翼刀的。在早期的噴氣式戰鬥機上是比較常見的。翼刀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防止飛行過程中高速氣流流向翼尖,使翼尖失去升力。

二戰後期,由於戰爭的迫切需求,對飛機速度的要求越來越快,開始出現了噴氣式飛機。但在噴氣式飛機上,傳統的平直機翼難堪大用,特別是大大限制了速度的提升,在強激波阻力下容易出現飛機解體墜毀等問題。

德國工程師最早發明了後掠翼技術,也就是將機翼向後傾斜一定角度,來增加機翼臨界馬赫數,推遲激波的出現,減小飛行阻力,提高飛行速度,甚至可以順利跨越音速。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後掠翼也有缺點,就是容易失速,以及上仰嚴重,這種情況與翼尖氣流分離密切相關。高速氣流從機翼流過,在翼根、翼尖效應的影響下,翼根吸力小,翼尖吸力大,從而形成壓力差,導致失速和上仰。

因為物體表面不可能是絕對光滑,而且氣體有粘性,所以機翼與氣流相交的邊界面上就會出現一層附面層。附面層在壓力差作用下,會從翼根向翼尖流動,並在翼尖堆積,進而出現氣流分離。而氣流一分離,翼尖部分升力就會急劇下降,飛機整體受力平衡就被打破,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同時,後掠翼飛機的翼尖延伸到機身中後部,又會形成一個向上抬頭的力矩,使得機頭上仰。這種機頭上仰的現象,飛行員很難糾正,結果就會引起失速,最終導致飛機墜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國工程師沃爾夫·岡利貝首先發明了翼刀,並在BA349「毒蛇」噴氣飛機上進行了翼刀實驗,在機翼上表面三分之二處裝了一個與機身軸線平行的刀片,來減緩翼尖附面層的堆積,提高臨界迎角,增強操控性,延緩失速的發生。

二戰德國的航空工程師們在高速飛行方面的研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採用後掠翼布局,但在試驗中也發現後掠翼在高速飛行時,機翼上的附面層氣流會沿著後掠翼從翼根向翼尖運動,產生不穩定力矩,造成飛機狀態難以控制,尤其是在飛機以一定的仰角飛行時,很容易造成翼尖失速,從而使得飛機失控墜毀。

對此,德國航空工程師們經過試驗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就是在機翼上加裝翼刀,以降低附面層氣流向翼尖運動,這種辦法簡單可靠,幾乎不增加什麼成本;第二就是在機翼前緣採用自動縫翼,閉合式與機翼成為一個整體,高速或大機動飛行時前伸打開與翼面形成縫隙,通過這道縫隙強行導入一股緊貼主機翼表面的氣流,強行衝擊附面層推遲機翼上方氣流分離。這兩種解決方法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不過,效果也都不錯。

蘇聯設計師向來喜歡簡單實用的,而且二戰末期蘇聯還繳獲了德國的BA349「毒蛇」噴氣飛機,這架戰機就是噴氣戰鬥機翼刀試驗機型,蘇聯人很快就將這個技術用在了米格-15上。翼刀的缺點就是在進行高速大仰角機動,尤其是機翼傾斜不規則運動時,附面層氣流還是難免會繞過去,因此當二代機強調超音速飛行後,用翼刀來阻止附面層氣流也就不怎麼好用了。另外,翼刀在戰鬥機水平機動時就相當於幾塊減速板,因此在水平機動能力上就會差一些。這也是蘇聯米格-21僅僅只有一個小翼刀,後期改型甚至乾脆取消了翼刀。美國則和蘇聯相反,什麼效果最好就用什麼,不太考慮成本,因此美國解決翼尖附面層採用的是前緣縫翼布局,這種布局在機翼附面層的處理上要比翼刀更為顯著,但控制起來也要複雜很多。前緣縫翼的缺點就是戰機垂直爬升時,仰角更大的縫翼同樣起到了減速板的作用,在垂直方向的爬升性能會受到影響,同時容易產生振顫,這也是米格-15垂直爬升性能強,而同時代美國的F-86「佩刀」則是水平機動性強的原因所在。

二戰結束後,人類進入了噴氣時代。早期的噴氣式戰鬥機追求高空高速,所以後掠翼成為主流。翼刀結構簡單,效果也很顯著,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大量應用。

很多人認為翼刀簡單實用,所以才會這樣被廣泛運用。其實,這只是人們在噴氣時代早期對後掠翼的空氣動力學特性了解太少。首先想到的是用物理措施來解決翼尖失速問題。後來隨著對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才發現了更多的控制沿翼展流動的措施,包括前緣襟翼、鋸齒缺口等等。隨著這些措施逐漸實用化,翼尖失速的問題也得到了徹底解決。

再回到殲-6的話題上,殲-6的原型是蘇聯的米格-19。米格-19屬於戰後的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二代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最大速度突破音速,也就是俗稱的超音速。不過,當時對跨音速飛行的研究很不夠,全世界各國都發生了在超音速試飛時發生事故的悲劇。蘇聯在研製超音速飛機的時候,也發生過機毀人亡的嚴重事故。

米格-19是在米格-17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所以主要機體結構都是沿用米格-17的設計。設計的重點是超音速飛行的操縱和穩定性,所以採用了米格-17上的翼刀。

殲-6是米格-19的國產仿製型,所以也就沿用了米格-19的翼刀。

其實,這是飛行動力學上的問題,飛機飛行,靠的就是機翼上下氣流差。殲-6是地道蘇聯血統的仿製產品,這一代飛機也是第一代突破音障的飛機,從技術上來說,還是源自德國技術,當時德國人就發現噴氣飛機速度到了音速以後,飛行時氣流會在機翼表面形成一層相對流速較慢的附面層氣流,在後掠翼機翼上,這層氣流還會朝機翼翼尖流動累積,最後能導致飛機從翼尖開始失速失控,這方面是有血的教訓的。德國人對此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個辦法就是在機翼上加裝翼刀,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行打斷附面層氣流朝翼尖流動。

另一個辦法是加裝縫翼,裝在機翼前的縫翼,一般是和機翼合成一個整體,在高速飛行時,則打開和機翼行成一道細縫,藉助高速飛行時,這道縫隙裡產生的高速氣流,去吹散機翼上的附面層氣流。二戰結束後,這部分資料分別被美蘇得到,又有了各自發展,蘇聯選擇了簡單可靠的翼刀,而美國則發展了縫翼,在當時這一代機型上,這兩者各有優劣,翼刀簡單可靠,大仰角飛行時,更是勢不可擋,我們可以在很多影視作品裡,看到翼刀飛機在高速飛行時,翼刀拉出的白色氣流,給人以真正「劃破長空」的震撼效果,不過裝了固定翼刀後,飛機在水平機動上,就相當於裝了幾塊減速板,所以在說到這類飛機時,水平機動一般是不大提的。

縫翼飛機又不同,水平機動相當出色,大仰角飛行則跟翼刀機水平機動時一樣,縫翼會變成減速板,而且跟整體加裝且固定的翼刀相比,縫翼是活動的,受力面大,支撐點少,容易被吹飛吹斷,發生故障不能活動的情況頻出,在當時那一代機型上,應該說縫翼成本高,可靠性差,比翼刀是略遜一籌的。可是從高空高速的二代機發展到速度極限開始,速度的迅速提高,對氣動布局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時的飛機已經不太在乎翼尖失速了,讓翼刀的作用逐漸喪失,對飛行布局的影響卻在加大,所以講求速度的殲擊機上,翼刀開始消失。到了三代機、四代機,都是開始玩縫翼和新出現的襟翼,以及鋸齒型機翼設計,這跟航空技術裡材料發展,工藝發展也分不開,如今的縫翼早不想最初那樣成本高可靠性差了。

但是,隨著三代機的出現,飛行速度更快,機動性更好,對大迎角飛行性能的要求也更高。隨著戰機速度的增加,流經氣流的流速也相應提高,如果再使用翼刀的話,在遲滯高速氣流時受到的力就會比較大,很有可能造成翼刀的斷裂。所以說,為了能夠取代翼刀,就出現了前緣襟翼等設計。這就是在殲-6之後的三代機大都裝有前緣襟翼,其作用就是增加升力和提高戰機的失速臨界角。

不過翼刀也不能說從此被淘汰了,有時作為一種補充設計,還是會被採用,例如美國的F-18「大黃蜂」戰鬥機早期型號,為了解決大邊條翼產生的渦流會直接流向雙垂尾,對垂尾造成損害。就從故紙堆裡翻出了翼刀設計來解決問題,在機翼上加裝了兩片翼刀。雖然初衷與翼刀的最初目的毫不相干,但裝的就是翼刀,這總沒錯。蘇聯的米格-25及其改進型米格-31也有一對大翼刀。

所以說,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對航空理論的深入研究,以前難以解決的問題現在都變得極為簡單,使用不影響戰機氣動性能的方法,就可以替代原本複雜的設計。噴氣式飛機上的翼刀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早期戰鬥機上的翼刀是什麼?有什麼作用?為什麼現在沒有了?
    翼刀是二代戰鬥機上常見的裝備,在蘇聯和我國早期飛機上用的比較多,比如米格-15、米格-21、殲5、殲6等等。二戰後期,在戰爭需求下飛機速度越來越快,開始超音速飛行。傳統的平直機翼難堪大任,出現諸多問題,比如速度難以提高,在強激波阻力下解體墜毀等。
  • 四代半戰機的終極之作:殲10C之後,可能不會有殲10D了
    關於國產殲10系列戰鬥機繼續改進的問題可能,國內網絡一直有說法認為,在殲10C之後,殲10系列戰鬥機還存在一個殲10D項目,殲10D將會是殲10C型戰鬥機的進一步改進型。在日前國內網絡上就再次掀起了一波關於"究竟有沒有殲10D項目"的爭論,雖然這個爭論一如既往的沒有任何結果,但是由此也能看出國內軍事愛好者對殲10系列戰鬥機未來發展的關注。作為中國第一款高端國產戰鬥機,殲10系列戰鬥機在中國軍迷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
  • 盤點: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後來,因中國空軍飛行員訓練體制調整,沒有繼續研發、項目中止。殲-8II摒棄了機頭進氣的氣動外形,採用機體兩側進氣道,便於機頭安裝機載雷達,提高了戰機的作戰效能。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設計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殲-8Ⅱ具有發射超視距空空飛彈的能力,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
  • 殲10/15/16/20,型號太多分不清?一文幫你梳理中國戰鬥機
    從1964年到1968年,殲6戰機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國產殲6飛機正式退出空軍編制序列。殲-11A是獲得俄羅斯蘇霍伊航空集團授權生產的Su-27SK,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之後,沈飛在保留Su-27包括氣動外形等特性的情況下加上了中國國產的航電、雷達、武器系統等和渦扇-10發動機開發了衍生機型殲-11B、殲-11BS,雖然氣動外形仍然沒有變化,但在性能上有所改良,並優化內部結構提高了機體壽命。
  • 中國殲8戰機太坎坷,曾因輕信美國被摸清底牌,後用生命捍衛尊嚴
    此舉不但浪費了中國寶貴的外匯資金,沒有對殲8戰機的研製起到任何好處,反而讓美方摸清了殲8所有的戰技性能,生產出來的幾十架殲8 II型基本型戰機全都不能再裝備戰鬥部隊執行任務,只能作為教練機供飛行學員試飛。
  • ...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為啥有這些稱呼?
    殲-5「5」也成了我國正式命名各種機型的傳統,轟-5、強-5、直-5、運-5、無偵-5……皆遵循此例,也恰好取義我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2為啥叫殲擊機?我國的戰鬥機都是以「殲」開頭,其實,這是「殲擊機」的縮寫,就像運輸機的開頭是「運」、轟炸機開頭是「轟」、偵察機開頭是「偵」一樣。
  • 帶「刀」亮相,殲-20隱身戰機彈艙有何奧秘
    兩型戰機機腹主彈艙設計的相似點很多,包括主彈艙空間被分隔為兩個各自獨立的分彈艙,每個分彈艙內預設3個掛點,主彈艙的艙門都是兩端摺疊設計(帶支撐杆),就連艙門前緣的鋸齒數量都是一樣的——3個。殲-20帶「刀」亮相,殺氣騰騰。
  • 殲-20高速飛行,為什麼機翼會冒出白煙?這是突破音障的音爆雲?
    近三年來,中國空軍的殲20隱身殲擊機多次公開展示,例如殲-20的雙機飛行表演,多機參加空中閱兵式。有觀眾發現,殲-20在進行低空高速飛行時,機翼的後方會出現醒目的白色煙霧。有專家解釋說,這是戰鬥機在進行超音速飛行,突破音障時產生的音爆現象。這是真的麼?
  • 回顧殲10首飛:3秒鐘,漏3滴油,總師宋文驄徹夜不眠
    在當年我國研製殲10戰機時,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是蘇27戰鬥機。因為當時正處於我國將要進口蘇27戰機的時刻,很多人認為購買蘇27戰機這個成品,更加划算,而研製新型的國產戰機沒有太大把握。大家都覺得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於是宋文驄帶領大家連夜加班,製作出了幾張展示新型殲擊機的也就是殲10戰機的匯報明膠片,並且連夜製作了一個新型殲擊機的小模型。會上,宋老的團隊提出新型殲擊機採用鴨式系統布局方案,引起很多在場專家以及部隊代表的極大興趣。
  • 為何見到殲20,卻大吃一驚?
    美國更是擁有中央情報局在內的全世界最龐大、最先進的情報機構,美軍三軍也都有各自的情報機構,對華的軍事情報也是重要工作,比如,對於我國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美軍曾多次做出預測,而且準確度還不差。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剛剛引進俄羅斯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國產的殲-8II還被稱作「國產先進殲擊機」,殲-10項目還處於高度保密之時,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就曾在1997年,也就是殲-10首飛前一年「劇透」了中國下一代隱形戰鬥機的消息。
  • 閃光的航跡丨第一架殲-5型噴氣式戰鬥機:走進中南海的戰鬥機
    1956年9月27日,第一批10架國產殲-5噴氣式殲擊機裝備部隊,這是國產噴氣式戰鬥機首次列裝空軍部隊。
  • 殲20大獎除了楊偉,還有一位「隱身」總師!美國想抄襲都不行
    殲-20的氣動布局,可以說跟此前任何一種戰機都截然不同,獨創了一種「小展弦比高升力鴨式氣動布局」,通過遠距耦合鴨翼、邊條翼、小展弦比主翼的精心搭配,實現了亞音速飛行性能、超音速飛行性能的完美兼顧。
  • 被譽為中國版蘇57,曾是沈飛集大成之作,殲14雪鴞為何惜敗殲20?
    由於搭配的渦扇10發動機推力比不上俄羅斯的117S,為了達到五代機的超機動性能,只好又安裝了一副看起來十分多餘的鴨翼,而這對鴨翼沒有採用翼身融合技術,因此又增加了不少的雷達反射信號,經過了這一番折騰之後,殲14隱身性能徹底宣告失敗。
  • 美國一直認為中國造不出四代機,為何殲-20剛上馬,被嚇了一跳?
    在20世紀,我國由於經濟不景氣,沒有能力發展空軍力量。在當時,我國空軍大部分作戰單位裝備的殲-7戰鬥機居然連發射飛彈的能力都沒有,戰鬥機飛行員只能依靠機炮熱線作戰,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 美方漫天要價,殲8模型至今滯留美國
    掛載霹靂-8飛彈巡視海疆的海航部隊殲-8II殲擊機 殲-8和殲-8I的成功入列,使得人民空軍和海航部隊空中作戰力量有了很大提升。而恰在此時,中國用一小批殲教-6教練機從當時的埃及空軍手裡獲得了一架完整的米格-23。 儘管在70年代多次中東地區的軍事衝突中,該機與以色列空軍的美制戰機對決屢屢落於下風,但還是讓許久沒有接觸到國外現役戰機的沈飛如獲至寶。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為什麼超隱身能力至關重要?在現代空對空作戰中,戰鬥機既要做到監視和搜索敵方目標又要做到不被敵方偵察和電子支援系統發現,從而避開反輻射飛彈和隱身目標的打擊與威脅。這一切都依賴於戰鬥機是否具有優良的隱身能力。何為雷達隱身技術?
  • 中國殲20戰機到底多先進,為何力壓雪鴞號,到底有多麼先進?
    我國殲20戰機正是服役之前曾經和沈飛設計研發的雪鴞號同臺競爭過,為何最終雪鴞號敗北?事實上殲20戰機要不雪鴞號翼身融合程度更好,在同樣的機動能力之下殲20要比雪鴞號機體小,隱身能力更為突出。而沈飛的設計理念一直秉承的都是蘇軍的思想,雪鴞號可以被看作是非常接近俄制蘇57戰機的國產戰機,唯獨在翼身設計上要比殲20稍微遜色一點。
  • 殲20真的飛不出音爆雲,所以不如F22?為何沒見過其飛出音爆雲?
    不過很多人都喜歡 將我國的殲-20和美國的F-22進行對比,因為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的戰鬥機,就應該做到世界最強。不過也因此出現了一種可笑的言論,那就是「殲20飛不出音爆雲,表明它不能超音速,所以殲20不如美國F22。」這是真的麼?
  • 北約把中國殲10叫做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霸氣
    在1947年至1991年之間,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進入冷戰時期,兩大經濟霸主斷絕往來,也沒有再進行過通訊交流,之後北約通過不斷的秘密偵查得到了蘇聯裝備新武器的消息,但卻無法探知該武器的制式編號等信息,於是他們內部自行給這個武器命名,以便北約內部交流時使用。後世便將這種命名統稱為北約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