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態度和行為,可能取決於腸道裡的微生物!丨蝌學薦書

2020-11-29 騰訊網

本文節選自《漫畫生物學》

第16章 生命之網

每個物種都在適應它所在的環境

而環境中也包括其他物種

生物除了與降雨、海拔或深度、溫度

等無機因素共同作用外

還會相互作用

兩個物種之間的親密關係稱為共生

(內共生是一種生物

生活在另一種生物體內的共生特例)

例如,在電影《海底總動員》中

小丑魚就在海葵的觸角之中安家

小丑魚受到海葵刺的保護

(小丑魚有一層防蜇的黏液)

它們也能在海葵的剩菜中找到食物

同時,海葵能從小丑魚的排洩物中獲取營養

並享受更好的健康狀態

因為魚拍打鰭可以使水循環

這種對雙方都有利的共生關係叫作互利共生

當共生關係對一方有利

但對另一方或多或少是中性時

它被稱為偏利共生

在寄生關係中,一個物種獲利,而另一個物種會有損失。跳蚤以狗的血為生,而狗除了發癢或被傳染上跳蚤傳播的疾病外,什麼也得不到。

不管過去的醫生怎麼說,吸血從來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

它們一起分泌出一種凝膠狀的、保護性的多糖網狀物。這些網狀物上穿插著一些通道,通道能夠輸送營養物質並排出廢物。

由此產生的生物膜就像一座微型城市,其中的生命遠遠超過了沒有群落支持的情況下所能承載的數量。

細菌群落也生活在動物的腸道中。

例如,如果沒有腸道微生物,白蟻就會挨餓,它們的腸道微生物全權負責消化白蟻唯一的食物——木頭。

共享一個環境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稱為生物群系

如果生物是微生物

這個生物群系就是微生物群系

人體微生物群系是當今的熱門話題

我們逐漸了解到健康、態度和行為

都可能取決於某人腸子裡的微生物

一些更大的生物群系:

有些相互作用並不是合作性的兩個物種可能會爭奪資源。這可以通過至少兩種方式發生:

幹擾是競爭者的直接障礙。例如,桉樹的葉子會向地面「放毒」,以阻止競爭的植物。

在利用性競爭中,兩個物種基本上都在試圖吃得比對方多。禿鷲與細菌分解者爭奪動物的屍體。

當然

有時一個物種會以另一種食物為食

這也是一種相互作用

捕食刺激了一種軍備競賽

被捕食的物種進化出更好的防禦能力

而作為捕食者的物種加強自身的攻擊能力

植物和真菌也可以對抗帶有刺和毒素的食草動物

「死亡帽」這種毒蘑菇會產生一種

致命的毒素——α-鵝膏蕈鹼

它能使RNA聚合酶失效

(這種蘑菇本身通過利用一種

變異的RNA聚合酶分子存活)

順便說一句

死亡帽有一個共生生物,那是一種果蠅

這種果蠅攜帶抗α-鵝膏蕈鹼的RNA聚合酶

可以在死亡帽致命的保護帽下孵化卵

本文節選自《漫畫生物學》,第16章《生命之網》

這是一本輕鬆幽默的知識漫畫,是一本看著看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懂了的趣味生物書。

圖文並茂,輕鬆閱讀,培養興趣,適合好奇生命如何運作的所有人。

作者:[美] 拉裡·戈尼克(Larry Gonick)

[美] 戴維·威斯納(David Wessner) 著

[美] 拉裡·戈尼克(Larry Gonick) 繪

譯者:劉小鷗 呂同舟 譯

出版品牌:中信出版·鸚鵡螺

《漫畫生物學》實拍圖

《漫畫生物學》內頁截圖

END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Akua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點點在看行不行

相關焦點

  • 了解天文學,從這本《DK天文大百科》開始丨蝌學薦書
    這本書,由諾頓星圖手冊作者伊恩·裡德帕斯和DK出版社聯合打造,由專業天文學家團隊精心撰寫和審訂,內容科學權威,可以告訴你關於宇宙的你想知道的一切秘密。《DK天文大百科》,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DK天文大百科》目錄書中通過生動的講解,珍貴的資料,精確的圖表和1300多幅專業機構提供的寶貴圖片和照片,帶你暢遊天文世界。
  • 丨蝌學薦書
    最後,一些人會說,可能是為了讓地面控制塔能更好地觀察到飛機。  很抱歉,又答錯了!!  你看來脫離了危險,一位空姐雖然頭上有點受傷,但還是很冷靜地要你在跳到滑梯上之前把鞋脫掉,然後逃離飛機。  你脫了鞋,也不管扔在哪兒。你慢慢挪近門口,但就在要跳的瞬間,你愣住了。  「不可能!」你對自己說,「不能跳!」因為滑梯並不在那兒,機艙外空無一物,是完全漆黑的一片,什麼都看不見。  你是不是猜到了原因?
  • Front Genet:飲食和健康有什麼關係?這可能取決於腸道微生物!
    2019年6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微生物群落是一個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其組成對人的終身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們對健康狀況與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具體分子機制知之甚少。
  • 快來,邢立達老師帶你一起滴滴「打龍」!丨蝌學薦書
    只見越野車裡的老先生放下手機,探出頭說:「急什麼急?有本事你跳過去啊!」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於是拉了把手中的韁繩,從他頭頂一躍而過。老先生露出既羨慕又不服氣的表情,淡淡地說「嘿,這恐龍還挺牛。」我「駕駛」的是一隻似鴕龍,談不上有多牛,跑得快倒是真的。要不是趕時間,我絕不會讓它這樣跳躍過去,因為這會消耗很多體力。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腸腦連接可能是由胃腸道中產生的各種微生物分子介導的,這些微生物分子隨後會滲透到許多器官,包括大腦。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04飲食代謝物的轉化腸道菌群的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寄主的飲食投入。去甲腎上腺素是由腸道細菌產生的,但人們對此尚不清楚。然而,已顯示多種細菌在體外合成去甲腎上腺素至毫摩爾範圍。 由微生物群產生的兒茶酚胺可能足以改變行為,因為用抗生素治療的小鼠對古柯鹼的多巴胺信號傳導和行為影響更為敏感。 這些神經活性分子是否影響局部腸道神經系統,甚至間接影響大腦,是研究的一個活躍領域。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布朗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助理教授、前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Tyler Kartzine說:「環境變化會影響動物吃什麼,從而以多種方式影響它們的腸道微生物和機體健康。這項基於DNA研究的創新方法最終可能也會為理解人類腸道微生物提供新的途徑。」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目前 ASD(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治療手段中,只有行為和教育上的幹預較有效果,藥物治療的效果微乎甚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腦軸在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自閉症患者腸道微生物分布和神經發育正常的個體相比具有明顯差異。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 Cell: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年6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如何以化學方式轉化或代謝口服藥物,從而影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實際上腸道菌群的功能遠不止這個: 1、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2、腸道菌群與宿主共同進化,並對宿主各種的病理生理反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參與機體代謝、營養和免疫等重要生理過程,尤其是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
  • 當你能好好入睡時,請不要忘記感謝你的腸道微生物
    當你能好好入睡時,請不要忘記感謝你的腸道微生物 2020-11-30 1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 Adv | 腸道「暗物質」在體微生物行為研究新方法
    人類生活與微生物密切相關,在自然界存在的細菌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當屬定植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近十幾年來科學界對腸道菌群的研究呈爆發式增長,但整個領域的研究過於依賴於各類DNA測序手段,對於腸道細菌在體內的生長、代謝等微生物學過程知之甚少。只有對這些細菌的基礎行為有了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深究菌群在宿主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的各類複雜功能。
  • 考古學家在中世紀的廁所裡,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蹤跡
    現在,研究人員對拉脫維亞和以色列兩個這樣的廁所的分析表明,使用這些廁所的人,有著與狩獵採集者或現代工業化者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落。考古學家們近日挖掘了裡加的一個14世紀的糞坑和耶路撒冷的一個15世紀的糞坑,當糞坑被使用的時候,這些地區是城市化的,而不是工業化的——這意味著他們的居民吃和消化食物的方式,可能與今天的城市居民不同。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到三歲時,複雜的腸道微生物環境就已經建立並且穩定了。但是在整個生命中它都會被改變,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飲食和抗生素,比如膳食纖維會有利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而抗生素則會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穩定,引發疾病。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的關係 腸道與免疫的關係千絲萬縷。
  • 光華薦書丨北大張志學教授人類行為學書單大放送
    Byrne)海南出版社,2014這是一本「老」書:寫的是一群「老人兒」,奮鬥在一家「老牌兒」的企業,而這本書也早就在中國出版過,是一張「老面孔」。但是,這是一本極其耐讀的書,原文寫得好,也難得翻譯得達意,值得一讀再讀。我首先要提醒的是,不要被它的厚度嚇住,一旦你開始讀,就再也放不下。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儘管我是半路出家,但我發現植物學的知識對於研究腸道微生物組有諸多裨益,它讓我的知識領域更加寬廣,啟迪我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出發去研究腸道微生物。」張志剛笑著說。2020年,是張志剛進行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第11個年頭了。在這11年裡,張志剛以植物學為基石,朝著腸道微生物組領域「開疆擴土」。他由一名助理研究員成長為副研究員再到研究員、博導,工作單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變成雲南大學。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另一位研究者 Ganal Vonarburg 解釋說,「根據相關微生物及其在體內的位置,效果完全是可以預測的。這表明腸道微生物在我們受到嚴重感染之前就掌管了我們體內抗體的發展,這個過程當然不是隨機的。」與血液中的抗體(IgM 和 IgG)相比,腸內膜中的抗體(IgA)有不同種類。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