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基質微環境塑造胰腺癌瘤內結構|Cell

2021-02-13 生信寶典

插個廣告:歡迎大家多投稿、多參加單細胞等生信培訓。

文章解讀:Tiger

文章校對:生信寶典

Summary:

Single-cell technologies have described heterogeneity across tissues, b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orces that drive single-cell phenotypes have not been well defined. Combining single-cell RNA and protein analytic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tromal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 in modulating heterogene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 model systems, we have identified significant single-cell population shifts toward invasive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and proliferative (PRO) phenotypes linked with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an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 signaling. Using high-content digital imaging of 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195 PDAC tumors, we quantified these EMT and PRO subpopulations in 319,626 individual cancer cells that can be classifi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distinct tumor gland 「units」 Tumor gland typing provided an additional layer of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that wa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stromal abundance and clinical outcomes. This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the stroma in shaping tumor architecture by altering inherent patterns of tumor glands in human PDAC.

研究背景

單細胞技術可以描述不同組織之間的異質性,但驅動單細胞表型的空間分布和條件是不太相同的。結合單細胞轉錄組和蛋白組學研究間質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在調節胰腺癌(胰腺導管腺癌[PDAC])模型系統異質性中的作用,作者發現了明顯的細胞群體之間的轉化,包括:侵襲性上皮-間質的轉化(EMT)和增殖(PRO)與絲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通路和信號轉導轉錄激活子3 (STAT3)信號通路有關。作者在195個PDAC腫瘤中使用高內涵數字成像觀察RNA的原位雜交,在319,626個個體癌細胞中對EMT和PRO亞群進行定量。腫瘤腺體分型提供了更為詳細的腫瘤內異質性分型,且該分型與基質豐度和臨床結果的差異有關。這證明了基質通過改變人PDAC中腫瘤腺體的固有模式來改變腫瘤結構的影響。

研究方案

Sample: 92 PDAC and 92 CAF cells across conditons;

作者分別用已經經過螢光標記的細胞系GFP-螢光素酶胰腺癌細胞系(PDAC-3)和mCherry CAF細胞系(CAF-1)以不同的比例(100:0,50:50,30:70,10:90)進行共孵育(實驗設計真是值得學習,說實話我們如果設計該實驗時,應該不會設計10:90這個比例,總感覺CAF細胞太多可能會影響胰腺癌細胞與CAF細胞之間的互作。。。);

單細胞建庫流程:SMART-Seq

測序數據分析介紹

工具: SMARTer Ultra Low Input RNA Kit for Sequencing-v3 kit;

比對: hg38 genome(GRCh38.79) using the STAR v2.4.0h alinger with default settings.

篩選:Genes with fewer than 10 reads in fewer than 5 samples were excluded from analysis, as were samples with fewer than 7000 genes with 5 or more reads.

基因差異分析:作者並沒有利用單細胞的分析流程,直接進行了轉錄組的差異分析(DESeq2);(從作者的描述語言中,哈哈其實可以看出作者並不擅長生物信息分析,所以寫的都比較「詳細」 (寫的其實不太規範化),可能有人會覺得是不是測序深度較深所以作者應用了DESeq2進行差異分析,也可能是這樣的,哈哈哈,但我不信。生信寶典註:方法描述還是挺細緻的,參數和原理的都有描述,用的DESeq2是作者優化後的,說作者不擅長生信分析是有些誤解。 通訊作者Martin J. Aryee是統計學、表觀研究方向的,生信分析經驗應該比較多。只是有一點在轉錄組分析中不太常用,未見作者的解釋:Duplicate reads were marked using the MarkDuplicates tool in picard-tools-1.8.4 and were removed.)

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using Broad Institute MsigDB v5.0;

結果分析

(1) 與PDAC細胞共培養的CAF細胞導致患者衍生的PDAC細胞系中EMT和PRO表型的單細胞轉錄異質性;為了理解基質微環境對PDAC細胞轉錄程序的影響,作者利用GFP-螢光素酶胰腺癌細胞系(PDAC-3)和mCherry CAF細胞系(CAF-1)來分離每種細胞;以不同比例(50:50,30:70和10:90 PDAC:CAF)共培養PDAC細胞和CAF 72h後,進行scRNA-seq測序;作者發現一組186個差異表達的基因,51個基因下調 (PDAC only),而135個基因響應於CAF共培養而上調 (PDAC:VAF=10:90)。GSEA分析發現這些基因集富集在PRO (HALLMARKE2F_TARGETS) 和EMT (HALLMARK
EPITHELIAL_ MESENCHYMAL _TRANSITION)通路,其代表性基因表達如圖C;作者發現在共培養條件為10:90的PDAC:CAF條件中存在PRO和EMT(DP,雙陽性)表型的癌細胞亞群;在沒有CAFs的情況下,65%的PDAC細胞是PRO、EMT雙陰性(DN)表型,而在50:50的PDAC:CAF共培養條件下,PDAC細胞從這種DN狀態轉變為PRO,EMT單陽性或雙陽性細胞的混合物;將100%CAFs與50:50 PDAC:CAF條件下進行差異分析產生3,059個差異表達基因(FDR <0.2),其中2,158個基因上調,901個基因下調。其中,PDAC細胞上調的基因富集在增殖功能的相關通路上,CAF細胞上調基因特異性富集在炎性幹擾素反應相關通路。(其實炎性的間質細胞並不是特別新的東西,但利用單細胞層面對腫瘤細胞的炎症環境進行分析是一個既相對簡單又重要的研究課題)

MET和PRO定義:The genes used for the Proliferation (Pro) and EMT meta-signatures were chosen as the 15 genes from the HALLMARK_E2F_TARGETS and HALLMARK_EPITHELIAL_MESENCHYMAL _TRANSITION gene sets that
had the most negative median correlation with genes of the other gene set. Meta-signature scores for each cell were calculated as the mean expression rank for the 15 genes that comprise the given meta-signature.(常用表徵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鑑)

(2) CAF條件培養基(CAF-CM)(其實就是CAF分泌的因子)對不同的PDAC細胞系的PRO和EMT表型的影響;作者發現在三種不同的CAF-CM中均發現了相對較高的PRO和EMT表型的細胞,並且作者在免疫缺陷小鼠中注射入不同比例PDAC-3和CAF細胞組成的胰腺原位腫瘤,並使用體內螢光素酶成像進行體內觀察,發現10:90 PDAC:CAF腫瘤中原發腫瘤生長明顯更快(4周時與對照組相比大7.9 3),但在30:70 PDAC:CAF中沒有腫瘤;與單獨的PDAC細胞相比,在PDAC:CAF原位腫瘤中觀察到增加的轉移性腫瘤負荷。(作者只是想說明基質的變化將會導致腫瘤轉錄發生變化,導致增殖能力和轉移能力明顯增加)

(3) CAF-CM激活不同PDAC細胞系的DP細胞中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並激活信號轉導子和轉錄激活子3 (STAT3)信號通路;鑑於在CAF-CM存在下PDAC細胞向EMT和PRO表型轉變,作者想要鑑定由於CAF-CM暴露而在PDAC細胞中激活的途徑中的信號。在5分鐘,15分鐘,1小時,3小時和24小時對暴露於CAF-CM的PDAC-3細胞進行基於時程且基於質譜的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實驗。該實驗揭示了EMT和PRO蛋白質網絡的顯著富集,包括MAPK途徑的早期活化(MEK / ERK)隨後在24小時有關STAT3通路的基因表達上調(STAT3)。

(4)CAF分泌的轉化生長因子b(TGF-β)驅動PDAC細胞系中的DP表型;作者對無血清CAF-CM和無血清PDAC-CM進行了質譜分析並比較了CAF和PDAC分泌蛋白組學,發現TGF-β1是PDAC細胞系中增殖能力獲得的重要貢獻者。並且作者利用RNA-ISH確定了在原發性PDAC腫瘤中的EMT和PRO的表型;

(5) 基質含量與人原發性PDAC腫瘤中腫瘤腺體的不同模式相關;不同細胞類型(DP,EMT,PRO和DN)對患者預後結果的影響是不同的,同時也表明存在不同的腫瘤腺體類型。作者根據其腫瘤腺體細胞組成定義了8種不同類型的腫瘤腺體並且發現人類PDAC腫瘤中基質含量與腺體異質性確實存在相關性。作者觀察到不同基質含量下含有不同細胞類型(DP,EMT或PRO)的腺體類型的富集:DP腺體(I型)僅在高基質腫瘤中富集,中基質腫瘤中EMT腺體(II型和IV型)低基質腫瘤PRO腺體(III型)中顯著富集。並且作者發現發現腫瘤主要含有DP或EMT細胞的腺體(I型,II型,和IV)與惡化的患者生存率顯著相關。

單細胞文章點評

該篇文章總感覺不是通過單細胞測序篩選出的調控基因的up和down,作者很有可能是做完了後面的實驗後發現利用單細胞測序可以幫助文章提高檔次,所以就利用了單細胞測序;

作者沒有利用單細胞的分析思路,只是利用了普通轉錄組的基因差異分析;(其實,如果你細看Cell Immunity的文章的話,你會發現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單細胞分析確實可以幫助提高檔次)

作者的設計實驗的思路是值得好好學習的,尤其是在以不同比例的腫瘤細胞和間質細胞混合後查看差異分析,用這樣的方法,多數的腫瘤其實都是值得做一做的;(比如肺癌與其間質細胞的關係,甚至可以做肺癌-間質細胞-炎症的關係,或者有許多其他腺癌,肺中的間質細胞類型較多)

在應用單細胞測序時,最重要的就是實驗設計,不要等到已經做完測序N多錢投了出去,發現實驗設計有問題。當實驗設計不合理的時候,為了充分利用數據,我們總會想到去分新亞群,當往往找出的亞群沒有實質意義,不是和代謝有關,就是和分裂有關,沒有特異性功能方面的作用。(勸大家不要總抱著找新亞群的想法,要去找同一群裡的不同細胞的異質性)

這篇文章其實也是通過模擬腫瘤環境來找部分分子功能的,我忽然想起了一篇設計簡單,但很有趣的文章,大家可以看一看!這篇文章是耶魯大學吳殿青組在Developmental Cell上發表的文章,題目是 《Leukocyte cytoskeleton polarization is initiated by plasma membrane curvature from cell attachment

參考文獻

Ligorio M, Sil S, Malagon-Lopez J, Nieman LT, Misale S, Di Pilato M, Ebright RY, Karabacak MN, Kulkarni AS, Liu A, Vincent Jordan N, Franses JW, Philipp J, Kreuzer J, Desai N, Arora KS, Rajurkar M, Horwitz E, Neyaz A, Tai E, Magnus NKC, Vo KD, Yashaswini CN, Marangoni F, Boukhali M, Fatherree JP, Damon LJ, Xega K, Desai R, Choz M, Bersani F, Langenbucher A, Thapar V, Morris R, Wellner UF,Schilling O, Lawrence MS, Liss AS, Rivera MN, Deshpande V, Benes CH, Maheswaran
S, Haber DA, Fernandez-Del-Castillo C, Ferrone CR, Haas W, Aryee MJ, Ting DT.Stromal Microenvironment Shapes the Intratumoral Architecture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 2019 May 23. pii: S0092-8674(19)30510-0. doi:10.1016

單細胞系列系列教程易生信系列培訓課程,掃碼獲取免費資料更多閱讀

畫圖三字經 生信視頻 生信系列教程 

心得體會 TCGA資料庫 Linux Python 

高通量分析 免費在線畫圖 測序歷史 超級增強子

生信學習視頻 PPT EXCEL 文章寫作 ggplot2

海哥組學 可視化套路 基因組瀏覽器

色彩搭配 圖形排版 互作網絡

自學生信

後臺回復「生信寶典福利第一波」或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教程合集

相關焦點

  • 聚焦「癌中之王」,這項研究將為胰腺癌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
    胰腺癌因早期很難被發現,多數患者被發現時已是晚期,加之擴散極快、病死率極高,被稱為「癌中之王」。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分子影像中心李暘研究員團隊項目《變性膠原基質的分子可視化在胰腺癌早期病灶檢測中的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項目將聚焦腫瘤演進與診療的分子功能可視化研究,有望為胰腺癌的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為創建原創性的腫瘤可視化技術奠定基礎。
  • 研究揭示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細胞特徵
    胰腺導管腺癌(PDAC)被稱為「癌中之王」,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效果欠佳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韓大力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吳文銘團隊在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支持下,為探究PDAC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微環境的調控作用,通過合作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鑑定並分析了PDAC病人和對照胰腺樣本細胞類型,闡明了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特徵,揭示了腫瘤亞群細胞與浸潤免疫細胞間相互關係,提出了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 全面解密胰腺癌:「癌中之王」並非不可戰勝
    癌症,被稱為眾病之王,人人聞「癌」色變;而胰腺癌,則被稱為「癌中之王」。胰腺癌有多兇殘?有人說,有多少人診斷出胰腺癌,就有多少人死在胰腺癌上。知名如蘋果前CEO賈伯斯、歌王帕瓦羅蒂、香港知名藝人沈殿霞,也都被胰腺癌擊倒。面對胰腺癌,我們該怎麼防範,如何及時應對爭取最大的生存希望?
  • 一種基質分子被確定為胰腺癌轉移「關鍵」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來自澳大利亞Garvan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們發現:腫瘤微環境是幫助癌細胞擴散重要原因。一種基底膜蛋白不僅可以「重塑」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還能夠幫助癌細胞加速擴散。胰腺癌為什麼會擴散?為了揭開擴散性胰腺癌促進癌細胞轉移的內幕,研究團隊採取了非常規的途徑:他們比較了轉移性和非轉移性胰腺癌中腫瘤細胞周圍的組織,這一組織又被稱為「基質」,是一種能夠將腫瘤中不同細胞和器官粘黏在一起的「膠水」物質。研究人員們首先從這兩類胰腺癌腫瘤中提取出相應的「成纖維細胞」,這種細胞能夠產生大部分基質。
  • 癌症之王:胰腺癌藥物全球臨床進展
    新藥臨床需注重分子分層 胰腺腫瘤常由緻密基質包圍,阻礙藥物的隨血遞送,導致了耐藥性。再加上缺乏早期診斷,且腫瘤微環境的信號通路異常、免疫抑制和高度耐藥腫瘤幹細胞的存在進一步促進腫瘤發生,使得藥物研發非常困難。胰腺癌藥物從Ⅲ期臨床到批准上市的比率約為27%。
  • 張志剛/孫勇偉團隊揭示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的機制
    胰腺癌惡性程度極高,其中位生存期約六個月,五年生存率約8%,被稱為是「癌中之王」。高侵襲性和轉移性是胰腺癌惡性程度高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胰腺癌確診時已有超過半數患者伴有遠處轉移,其中肝臟是胰腺癌轉移最好發的部位,胰腺癌伴有遠處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4%。
  • 【盤點】「癌症之王」—胰腺癌的發病機理研究與療法開發現狀
    胰腺癌被醫學界譽為「癌症之王」,是所有惡性腫瘤中預後最差的癌症,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胰腺癌是臨床上惡性程度最高的癌症,5年生存率低於5%,堪稱「癌中之王」。郝繼輝指出,對於胰腺癌的治療,目前外科手術是唯一可能的根治手段,但由於早期症狀隱匿,僅有20%的患者在就診時有手術機會。多數患者只能接受姑息化療,化療藥物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患者的遠期生存。然而,在臨床工作中,許多胰腺癌患者面臨無藥可治和無藥可選的境地。
  • 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HAPLN1是一種透明質酸和蛋白聚糖類連接蛋白,也是分泌的細胞外基質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一種蛋白成分。
  • 胰腺癌為什麼被稱為「癌中之王」?——關於胰腺癌您需要知道的10件事
    1、什麼是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預後極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足1%,因此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90%胰腺癌位於胰腺頭部,主要起源於導管上皮,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胰腺癌起病隱匿,通常早期症狀不明顯,多以上腹部不適或腹痛為首發表現,早期診斷困難。
  • Cancer Dis: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2018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
  • 高慶蕾-腹水微環境卵巢癌「轉移微單元」的概念
    雖然它們不同的分子起源已被闡明,但對兩者迥然不同的腹膜播散模式的調節機制仍知之甚少。我們推測腹腔微環境的差異可能導致高、低級別卵巢癌腹腔播散的差異。 CAFs作為腫瘤微環境中的關鍵細胞,在腫瘤發生發展及侵襲轉移過程中至關重要。HGSOC患者腹水中CAFs大量存在,被認為來源於卵巢原位脫落腫瘤組織,活化的腹腔正常成纖維細胞,繫膜細胞轉化,間充質幹細胞募集活化等。我們發現惡性腹水上清懸浮培養條件下,卵巢癌腫瘤細胞與CAFs細胞能迅速結合,並形成類似於HGSOC患者腹水中緻密異質性球體結構。
  • 胰腺癌不同治療方式的應用與前景
    二、腫瘤微環境與靶向治療 近年來胰腺癌腫瘤生物學研究聚焦於腫瘤微環境。胰腺癌的生物學特徵之一為腫瘤被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免疫細胞、血管和參與構成間質的神經成分包裹。
  • 癌症之王「餓肚子」的時候 送來「外賣」的居然是神經細胞?
    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所有實體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類型之一,這也讓它得到了「癌症之王」的稱號。胰腺癌致死率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胰腺癌細胞能夠促進腫瘤周圍形成緻密的基質組織,讓它們阻礙藥物的滲透。
  • ...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
    【學術前沿】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環境在肝內膽管細胞癌中的作用 2020-07-13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ell子刊」湯富酬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組學測序 證實結直腸癌基質細胞中普遍的基因組變異
    近日,北京大學的湯富酬等人利用單細胞多組學研究,發現在結直腸癌患者腫瘤微環境中發現的基質細胞具有普遍的基因組變異,其中一些變異可作為預後不良的標誌。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可能通過與癌細胞的相互作用而促進疾病的進展,但是對於這些非癌性細胞被癌細胞轉化的程度人們還知之甚少。
  • 「Nature子刊」迄今最強大、最詳細的胰腺癌免疫圖譜,將指導免疫療法攻克癌中之王
    ,絕大部分患者在診斷胰腺癌半年內死亡,是所有的惡性腫瘤中生存率最差,死亡率最高的,所以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更令人沮喪的是,胰腺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腫瘤微環境,在免疫療法成功治療了許多其他癌症的情況下,它對胰腺癌仍然無能為力。而近日,有一項新的研究,結合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質譜流式細胞技術和多重免疫組化技術,繪製出了迄今為止最強大、最詳盡的胰腺癌免疫圖譜。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蛋白GCN2(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2)是一種環境傳感蛋白,可根據營養供應情況控制轉錄和翻譯。雖然GCN2是免疫腫瘤學中的一種潛在的治療靶點,但是它在塑造腫瘤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 胰腺癌為何被稱為「癌症之王」?看完你就明白了,胰腺癌不能輕視
    曾經在臨床看來,肝癌就是「癌症之王」,它早期發現難度大、預後效果差,我國肝癌患者五年內的生存率,才不過是12.%而已。到了晚期後的肝癌患者,甚至在一年內就死亡了!但是,現如今,肝癌已經「跌落神壇」,有一種癌症取代它癌王的地位,它就是:胰腺癌!
  • 寶刀不老 斬癌除瘤
    癌瘤真的這麼可怕嗎?凡得上癌瘤的人真的必死無疑嗎?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筆者為此專程前往安徽阜陽採訪了全國著名抗癌瘤專家丁溪春。  丁溪春雖70多歲了,可紅光滿面,身體健壯。當他得知筆者的來意後,開朗善談的他就打開了話匣子。  丁溪春告訴筆者,癌症可防可治,它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
  • 萬物相生相剋,談癌不色變—溶瘤病毒
    逐漸的人類才認識到,溶瘤病毒的就是通過對自然界存在的一些致病力較弱的病毒基因進行改造製成特殊的溶瘤病毒,利用靶細胞中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缺陷從而選擇性地感染腫瘤細胞,在其內大量複製並最終摧毀腫瘤細胞。簡單的來說就是使用病毒殺死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