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疫苗,連續3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11-25 石墨烯聯盟

傳染病,包括使世界陷入癱瘓的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對公共衛生和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許多威脅生命的全球傳染病,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瘧疾和流感,仍然缺乏有效的疫苗接種。開發新疫苗有許多障礙,包括對保護這些全局感染的免疫相關性的認識有限為了誘導針對困難病原體的可重複、強烈的免疫應答,正在研究複雜的納米疫苗技術。與常規疫苗相比,納米疫苗可改善進入淋巴結、抗原的最佳包裝和呈遞以及持久免疫應答的誘導。

綜述要點:

喬治亞理工學院Ankur Singh在這篇綜述為傳染病納米疫苗的全球趨勢提供了一個觀點,並描述了與其發展相關的生物學、實驗和後勤問題,以及如何利用免疫工程技術來克服這些挑戰。

全部圖文如下:

納米疫苗如何誘導高親和力抗體反應

免疫工程方法克服轉運障礙以進入B細胞卵泡和腸道微生物組所施加的限制

克服引發bnAb和抗體依賴性增強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月來第三篇關於納米疫苗的論文了,先前的是2篇分別是: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傑和清華大學李景虹院士等人報告了一種基於質子驅動納米變形的疫苗(NTV),用於癌症免疫治療。成果以「Proton-driven transformable nano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上。(點擊查看奇物論的深度解讀:國家納米中心梁興傑/清華大學李景虹院士Nature Nanotech.: 納米界變形金剛,用於癌症免疫治療!)

還有一篇是蘇州大學劉莊教授、彭睿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程義雲教授等人利用氟化樹枝狀大分子和聚乙烯亞胺(PEI)作為遞送抗原的載體,來製備具有有效抗原交叉呈遞的腫瘤納米疫苗,並期望實現有效的針對患者的手術後免疫療法。成果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上。(點擊查看奇物論的深度解讀:劉莊/程義雲/彭睿Nature Nanotech:個體化納米疫苗獲得新進展!)

參考文獻:

Singh, A. Eliciting B cell immunity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using nanovaccines. Nat. Nanotechnol.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0790-3

來源:奇物論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該研究設計了基於鐵蛋白納米顆粒的B型肝炎病毒(HBV)preS1納米疫苗,在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了高水平、高親和力、持久的抗體應答和免疫記憶,不但具有出色的預防作用,而且在治療模型中獲得功能性治癒和HBsAg血清學轉換,並顯著降低HBVcccDNA。
  • Nature Nanotech.:八面玲瓏納米疫苗,腫瘤無處逃!
    他們使用卵清蛋白(OVA)為模式抗原,將之與納米顆粒複合形成納米疫苗並皮下注射到小鼠體內,然後通過體內CTL試驗檢測OVA特異性的CTL反應,發現納米疫苗OVA-PC7A介導的OVA特異性脾臟細胞殺傷率最高(達82%),其殺傷效率是相同pH值響應的OVA-PC6S1A和OVA-PEPA的兩倍,而線性氨聚合物中,OVA-PEPA產生的CTL
  • 金松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
    2、實現了各種大面積純相RP鈣鈦礦納米片的直接合成生長,同時實現了薄至單原子厚度納米片的可控制備。3、在使橫向生長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單層或幾層厚度的關鍵是保持適當的過飽和度,這可以通過調整每種前體的濃度和冷卻溶液的溫度來仔細優化。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Amsharov等展示了一種合成方法,通過在半導體氧化物表面上進行反應,實現了原子級別上可精確控制的石墨烯納米帶材料,該合成過程中通過熱處理實現了預先設計的連續活化C-Br,C-F鍵,脫氫成環過程。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和相關光譜方法驗證了該連續步驟實現了之字形邊界的扶手椅型結構平面GNR,並且作者發現了GNR和金紅石TiO2基底之間的弱相互作用。
  • 人造膜Nature Nanotechnology兩連擊
    第一篇:可增強淡化效果的仿生人造水通道膜新合成方法從納米結構的膠體自組裝超結構開始,結合AWC進行優化,從而得到具有選擇性水運輸通道的結構。本文亮點1.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0796-x第二篇:
  • 水凝膠生物傳感器:可用於疫苗的可植入納米技術?
    水凝膠生物傳感器(一種可植入的納米技術)可能會用於即將推出的COVID疫苗中,以監控您的身體活動美國國防部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已與矽谷的Profusa合作,開發了一種由水凝膠製成的納米技術(類似於軟性隱形眼鏡),該技術可通過以下方式注射並植入皮膚下:疫苗作為運送系統。
  • 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獲進展
    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梁興傑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課題組合作,在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on-driven transformable nano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
  • Nature又放毒了,記憶T細胞居然起源於效應T細胞(2篇Nature重磅推出)
    2篇Nature同時揭示,記憶T細胞居然來自效應T細胞。2篇Nature同時揭示,記憶T細胞居然來自效應T細胞。Akondy等【1】和Youngblood等【2】揭示了產生記憶T細胞的細胞群,以及記憶T細胞群如何演化。幼稚T細胞是那些以前沒有對病原體作出反應的細胞。當它們識別出病原體時,它們迅速分裂並表達分子。這些反應細胞被稱為效應T細胞(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稱為細胞毒性T細胞的效應細胞),它們可以遷移到炎症組織並殺死感染的細胞【3】。
  • 今日Nature兩篇 | 一篇"發光",一篇「超聲」
    另闢蹊徑,提出了基於納米粒子外耦合的方案(nanopatch antenna,NPA),從等離子振蕩模中提取能量用於發光,製備了高效且穩定的OLED器件(plasmon NPA)。2. 在相同發光強度下,改進後的器件的工作穩定性提升了兩倍,理想情況下能達到4倍的提升。3.
  • 《Nature Nanotechnology》塑料納米顆粒會在植物內累積!!
    此外,大棚塑料薄膜和垃圾填埋場的塑料廢物在長期的降解和風化過程可能會碎裂,形成微塑料甚至納米塑料,植物會吸收納米粒子,並把它們轉移到芽部,蓄積在根部,這表明陸地植物和生態循環系統可以吸收納米塑料。文章闡述了在陸生植物吸收納米塑料方面的進展。該工作首先採用細乳液聚合法製備了兩種功能化聚苯乙烯納米粒子:分別為帶負電荷的PS-SO3H及帶正電荷的PS-NH2納米粒子。將納米粒子摻入植物生長培養基中,研究其對植物生長機制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帶正電和帶負電的納米塑料都可以在擬南芥中富集。
  • 如何製作生物相容性和組織相容性納米材料
    一、聘任儀式時間及地點(一)時間:2017年5月27日13:30(二)地點:中日聯誼醫院10號樓6層第一會議室二、報告會主題如何製作生物相容性和組織相容性納米材料(At the interface of nanotechnology and immunology: How to design
  • 南大/人大/廈大等Nature Nanotechnology
    例如,與C60相比,擁有變形籠子的C82對稱性更低;RE@C82(RE = La,Gd,Tb,Dy,Ho,Er)已被證明可用作小型且穩定的內存存儲單元;Ce@C82的傳輸特性具有滯後現象,原因在於納米機械重排。這些現象引起了研究者們對於具有不可疊加電荷中心和結構中心的分子的興趣,這些分子中可形成穩定的電偶極子,從而表現出鐵電特性,這將實現研究者們期待已久的單分子駐極體。
  • Nature Nanotechnology:深度學習助推量子科技發展!
    Nature Nanotechnology上關於納米電子器件的研究。2、通過使用DNN,作者演示了在由硼摻雜矽(Si:B)組成八個端子接觸的無序網絡中實現納米器件的功能。3、該方法不僅限於納米電子器件,還可以應用於功能複雜且具有挑戰性的任何複雜、可調諧的靜態系統,例如可編程超表面。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Meyer等人,他們發展了一種兩步策略,成功實現了嵌入二維h-BN納米溝槽中的單層石墨烯納米帶的手性控制,為納米級電路的設計提供了新的可能。 現做簡要解讀,希望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有所啟發。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一篇來自中科院物理所白雪冬研究員以及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劉開輝教授等人,他們報導了一種兩步化學氣相沉積法,實現了高度非線性的二維材料MoS2在SiO2光纖內壁的直接生長。
  • Nature Materials: TMD納米帶合成新方法
    通過使用ledge-directed epitaxy (LDE) 輔助化學氣相沉積(CVD)法在 β-Ga2O3 (100) 襯底上製備連續、自對準、單層單晶的MoS2納米帶陣列;2. LDE-MoS2納米帶具有長距離的空間均勻性,電荷傳輸性能與機械剝離的樣品相當,具有108的開關比和 65 cm2 V-1 s-1的電子遷移率(室溫);3.
  • 海水淡化又一次登上Nature Nanotechnology
    a. hBN納米塗層是用傳統的低壓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在400網格數的SSWC上直接生長,hBN生長後,SSWC變為深褐色,並保持其多孔結構和良好的柔韌性。TEM圖像證實了生長後的hBN的層狀結構,觀察區域的厚度為80-100nm,層間間距約為3.6  Å,晶格常數約為2.3  Å。能量色散光譜圖顯示了在整個hBN層中B和N元素分布均勻,hBN層與SS矩陣之間有清晰的界面。e. 在施加的直流電壓下,它的電阻大於3×1012Ω。
  • 北航再發《Nature》高性能超強納米複合材料!
    當使用粘土納米片時,所得的納米複合材料的韌性可以達到36.7±3.0 MJ/m2,這是天然珍珠的20.4倍。與此同時,抗拉強度為1195±60MPa。通過定量分析表明,排列良好的納米片形成了關鍵的界面相,從而導致納米複合材料展現出優異的機械性能。同時,這樣的策略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各種二維納米填料,應用於各種結構複合材料的製備,進而促進高性能複合材料的發展。
  • 靜脈接種納米粒子疫苗可產生幹細胞樣TCF1+新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
    靜脈接種納米粒子疫苗可產生幹細胞樣TCF1+新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6:58:48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obert A.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明昭課題組在治療性B肝疫苗獲得重大進展
    該研究設計了基於鐵蛋白納米顆粒的B型肝炎病毒(HBV)preS1納米疫苗,在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了高水平、高親和力、持久的抗體應答和免疫記憶,不但具有出色的預防作用,而且在治療模型中獲得功能性治癒和HBsAg血清學轉換,並顯著降低HBVccc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