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研究進展

2020-12-06 醫脈通

作者:天津市口腔醫院(南開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種植科(王豔穎、張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種植科(宮蘋)

 

牙種植體的骨感知現象成為口腔種植領域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大量關於骨感知的神經生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的證據表明,種植體周圍確實存在感覺神經反饋通路,證實種植體周圍有感覺神經分布。但是,臨床研究顯示,種植義齒與天然牙的感覺有所不同,種植體對負荷的定位能力及觸覺靈敏度比天然牙弱。因此,促進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對於改進種植體的感覺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大量組織學研究表明種植體周圍存在神經纖維,主要分布在螺紋區骨組織和骨髓腔內。而正常骨組織中含有一些自主神經纖維,有調節骨代謝的作用。

 

無論種植體周圍神經是自主神經還是感覺神經,對於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代謝和改建都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學者們圍繞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與骨感知的作用關係,以及種植體周圍神經結構對於成骨的調控作用展開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就近幾年有關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研究進行總結,旨在為提高種植體骨感知能力,以及促進神經調節骨代謝和改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啟發。

 

1.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神經分布

 

大量組織學研究已經證實了種植體周圍的神經分布。動物的組織學研究表明種植體周圍存在神經纖維,這些神經結構主要分布在螺紋區骨組織和骨髓腔內,多數為游離的神經末梢,神經纖維束數量較少,可見部分神經纖維與種植體界面直接接觸。粘骨膜可觀察到明顯的神經纖維束。Ysander等發現種植體周圍骨組織中存在神經軸突和小直徑感覺神經纖維,與血管伴行或在管腔內。

 

Wada等觀察到種植體植入後種植體周圍的神經纖維出芽生長,同時,種植體-骨界面附近的游離神經末梢數量在種植體植入後的第一周內逐漸增加。2014年dosSantos Corpas等首次描述了人類骨結合種植體周圍的神經纖維。研究表明,種植體螺紋附近的骨單位哈弗斯系統中均可發現有髓神經纖維和無髓神經纖維。種植體周圍的編織骨中也可以發現有髓神經纖維。然而,在種植體周圍並未觀察到分化的神經末梢。此外,有學者在種植體螺紋區發現了大量無髓神經纖維,並發現游離神經末梢的數量隨種植體負荷的增加而增多。

 

2.種植體周圍的神經支配在骨感知中的作用

 

骨感知的定義:在沒有功能性牙周機械感受傳入時,來源於骨錨著修復體的機械刺激感受通過顳下頜關節、肌肉、皮下、黏膜和骨膜組織等機械感受器進行傳導。同時,中樞神經系統在感覺和運動功能的維持中發生可塑性的改變。骨結合種植體在口腔內最終形成生理性整合,表明種植體周圍的確存在神經支配,並且能影響口腔功能。然而,目前對於這種神經支配作用的研究尚不完善。

 

研究表明,牙齒拔除後,最初支配牙齒和牙周膜的神經纖維仍然存在於下牙槽神經內。此外,JacobsR認為在緊鄰種植體的骨組織和種植體周圍上皮組織內存在特異的魯菲尼機械感受器末梢,其主要來源於有髓神經纖維。動物的神經生理學研究也證實,種植體周圍存在感覺神經反饋通路。喬士衝等利用Beagle犬模型,檢測種植體植入後不同時間點刺激種植體誘發的下牙槽神經感覺動作電位,發現植入1周的種植體誘發的神經動作電位幅值明顯小於植入6周和12周的種植體誘發的神經動作電位幅值,具有顯著差異。結果表明,非負載狀態下種植體外周神經傳導能力的提高與種植體植入後的癒合時間具有明顯相關性。因此,種植體周圍骨內神經支配在骨感知現象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3.骨組織代謝中的神經調控

 

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廣泛分布於正常骨組織及軟組織,這些神經纖維分布在骨膜、皮質骨和骨髓腔等代謝活躍的區域,通常伴血管走行,參與調節骨代謝和骨組織損傷後的再生。早在1977年就有學者用免疫組化和免疫螢光的方法,觀察到兔骨內有自主交感神經支配。HerskovitsM等對交感神經做化學切斷,發現成骨細胞的骨基質沉積顯著減少,活性減低,證明交感神經能調節成骨細胞的活性,對骨生成有著重要作用。

 

Yamashiro T等報導破骨細胞在骨形成過程中也受神經調節。而組織形態學上觀察,骨組織內的神經大多數分布和血管相關,主要分布於動脈中膜內和毛細血管周圍,骨髓腔也分布有散在神經終末支,在骨髓細胞和骨內膜的成骨前體細胞周圍均有環狀神經末梢。這些分布和結構為神經調節血管運動提供了解剖學的依據。

 

大量研究均證實神經在骨組織生長發育、骨再生以及骨改建過程中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骨組織內除了經典的單胺能(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神經和膽鹼能(如乙醯膽鹼)神經,也有肽能神經直接支配骨組織。大量免疫組織化學研究結果表明,骨組織中的肽能神經顯示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rotein,CGRP)、P物質(substance P,SP)、神經肽Y(neuropeptide Y,NPY)、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rotein,VIP)、酪氨酸羥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腦啡肽(met-enkephalin)免疫陽性。這些神經纖維來自如感覺神經系統的背根神經節和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節等。

 

多項研究顯示,這些神經肽在骨癒合過程中可以調節成骨細胞分化和抑制破骨細胞形成,從而發揮其對成骨效應的促進作用。另外,González-Hernández A等報導這些神經肽也是較強的內源性擴血管肽,在骨損傷時可以直接調節局部血流來促進骨癒合。最新研究發現,CGRP陽性神經纖維在種植體周圍呈現出有規律的分布變化,同時與局部微血管的分布相關,這種分布關係提示CGRP陽性神經與種植體周圍血管再生和骨再生存在著密切聯繫。

 

4.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影響因素

 

1)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機制

 

無論是拔牙還是種植手術,都無法避免地造成周圍神經損傷,該損傷屬於「軸突切斷型」,即造成傳導的完全阻斷。神經損傷部位隨後會發生一系列病理性改變,包括神經軸突的變性和髓鞘的破碎、溶解、吸收。伴隨神經變性退化的發生,一方面,包裹神經軸突的雪旺細胞(schwann cells,SCs)開始迅速增殖,形成Bungner帶,為再生神經軸突提供管道。另一方面,神經元胞質內加快物質合成,通過軸漿運輸到軸突斷端,軸突斷端膨大形成生長圓錐,長出軸芽,完成神經再生。

 

2)種植體表面性質

 

在種植術後的組織恢復過程中,種植體的表面性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同時,隨著材料表面處理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到種植體表面與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關聯,希望探尋到有利於神經再生的種植體表面。李保勝等研究了4種不同種植體表面,包括光滑表面、電解刻蝕技術(electrolytic etching,EE)、大顆粒噴砂酸蝕表面(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和羥基磷灰石塗層(hydroxyapatite-coated,HA),對神經再生和神經傳導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種植體表面處理方式在種植體癒合早期對神經的癒合和再生有顯著影響,後期並無顯著影響,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在周圍神經再生過程中至關重要。

 

Yuan等探討了SCs在不同處理鈦片表面的生長增殖及相關蛋白和基因表達情況,發現HA塗層對於SCs生物學功能的促進作用最顯著,但具體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Yin等在不同表面處理鈦片上培養大鼠背根神經元,認為SLA和EE表面比光滑表面更利於神經元的粘附以及蛋白質的附著。而Collazos-Castro等在氧化鈦表面培養胚胎大鼠大腦皮質神經元,發現與硼矽玻璃對照組相比,神經元的生長與分化在初期並沒有受到影響,但神經突的伸長卻受到了顯著的抑制,其中樹突比軸突更受影響。

 

Saghiri等使用P19神經細胞系評估不同類型表面處理種植體的神經相容性。5種不同表面處理包括Laser-Lok、可吸收研磨介質(resorbableblasted media,RBM)、Osseo Speed、Nanotite和SLActive表面。結果表明,儘管5種表面均顯示出較好的神經相容性,但是5種表面的細胞計數存在顯著差異,其中,Laser-Lok、RBM和OsseoSpeed表面的細胞計數高於Nanotite和SLActive表面。

 

Li等在鈦片表面將牙周膜幹細胞誘導分化為SC樣細胞,並研究其生物學行為。結果表明SC樣細胞在SLA表面上顯示出良好的細胞活性。牙周膜幹細胞、脂肪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等細胞在種植體周圍神經組織工程中的應用非常重要,它們或許能夠發揮促進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潛能。

 

3)神經營養因子和神經肽

 

He等提出一種新型的牙種植體仿生設計,利用納米彈簧在種植體內構建應力緩衝結構的同時,利用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對於神經細胞的生物學活性促進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姚洋等認為,外源性NGF不僅能強烈地促進神經再生,還能加速小鼠鈦種植體周新生骨膠原的早期成熟,促進種植體植入早期的骨再生。

 

Ma等發現αCGRP作為一種廣泛分布於整個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的神經肽,能夠促進局部SCs的增殖,認為局部應用αCGRP可以促進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改善種植體的感覺功能。向琳等等總結髮現,CGRP這種生物活性神經肽類物質,主要由感覺神經釋放,不僅能夠促進周圍神經再生,同時,CGRP在種植體骨結合和種植體周圍血管再生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4)種植術式和負重方案

 

研究發現,種植術式和負重方案也是影響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重要因素。朱一博等認為,種植體周圍骨組織內功能性神經感受器的數量少於天然牙,然而種植手術方式及負重方案對外周神經傳導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而孫琳琳等對於犬下頜骨種植體進行組織學研究,觀察即刻負重及延期負重種植體周圍骨組織內的神經末梢分布情況,證實不同負重時間種植體周圍骨組織內神經密度有顯著差異。此外,Huang等系統綜述證實,負重種植體與非負重種植體和拔牙窩癒合後的骨組織相比,可以增加種植體周圍組織內的神經數量,然而沒有足夠的證據來區分即刻種植和延期種植,以及不同負重方案的神經支配方式的差異。

 

5)其他因素

 

低頻脈衝超聲(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是一種廣泛應用於臨床的促進骨折修復的治療手段,近年來LIPUS開始應用於單純神經損傷的修復。楊博等探討LIPUS對大鼠截斷下牙槽神經後的神經損傷和骨質病變的修復效果,發現LIPUS可以促進神經損傷的恢復,表現為感覺功能的恢復和骨髓腔內的CGRP陽性纖維數量的增加,同時可以顯著促進由神經損傷導致的骨質病變修復。研究提示LIPUS可以促進下牙槽神經損傷的修復。然而,目前LIPUS在促進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確,需進一步探索研究。

 

來源:王豔穎,宮蘋,張健.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研究進展[J].現代口腔醫學雜誌,2019(02):107-110.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鈦種植體表面改性對巨噬細胞極化影響的研究進展
    所以,現階段,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是惰性金屬鈦種植體。但是,一個為期19年的回顧性研究表明,仍有約47%的早期種植體失敗是由於種植後不良的炎症反應導致的。所以,惰性金屬鈦的應用並不能完全滿足臨床要求。需要對鈦材料表面進行改性處理,使其具有調控機體免疫炎症反應的作用,促進炎症反應向有利於組織修復與再生的方向發展,保證種植體植入的成功及長期存留。
  • 高脂血症對鈦種植體骨結合影響的研究進展
    而研究顯示,高脂血症會導致骨代謝紊亂,不利於種植體的骨結合,從而影響高脂血症缺牙患者種植治療的成功率和遠期療效。因而,高脂血症是種植治療的風險因素之一。本文從鈦金屬、鈦種植體骨結合、鈦種植體周圍微環境以及與繼發性骨質疏鬆的關係等方面展開闡述,就高脂血症對鈦種植體骨結合影響的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總結。
  • 上海牙組織修復與再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 研究本土種植體
    東方網12月29日消息:近日,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舉行上海牙組織修復與再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下稱工程中心)啟動會暨揭牌儀式。工程中心是以牙齒修復和再生新技術及新產品研發推廣為目標而建設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今年8月獲上海市科委批准立項建設,該中心也是本年度上海市支持建設的2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唯一一所醫藥領域的工程中心。
  • 周圍神經損傷領域相關進展
    由於周圍神經走行長、結構複雜及功能多樣,一直以來都是臨床與基礎研究的熱點。近年來,該領域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Gu等與Yi等利用殼聚糖中和固定加工技術,成功製備了殼聚糖/PGA神經導管,並實現了對35mm神經缺損的修復。在隨後的研究中,通過在導管中添加蠶絲的方法,使神經軸突的再生更有趨向性。有研究報導利用電紡絲技術構建了多孔取向性神經導管。
  • 口腔種植體表面影響細菌黏附因素的研究進展
    種植體周圍炎是導致種植體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病率高達28%~56%。治療一顆罹患種植體周圍炎的種植義齒需要花費59~333歐元,這使患者承受經濟損失的同時也給臨床醫生帶來了繁重的治療工作。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脊髓損傷後神經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多種應用於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的治療方法如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治療等,其療效均難以令人滿意。本文對脊髓損傷後神經自我修復過程及相關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這些瘢痕能限制炎症的進一步惡化,並保護周圍組織不再受炎症侵襲,有利於損傷神經的修復。同時,細胞瘢痕周圍出現許多反應性細胞,包括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這些細胞與脊髓損傷後的神經修復密切相關。在它們的作用下,損傷組織邊緣大量突觸丟失,新突觸形成,這些突觸可來源於尚存活的組織或由較遠的軸突出芽形成。突觸重建和神經環路形成有助於斷裂軸突處上下端組織的神經聯繫,有利於神經電信號傳導的恢復。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9-2020年最受歡迎論文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www.nrronline.org)專注神經再生領域研究的國際性、經同行評議、開放獲取期刊,月刊出版,主要發表創新性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文章,以及高質量的綜述和觀點文章。2019年期刊影響因子3.171,神經科學領域Q2區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項目。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歷史上,許多研究致力於探究DNA甲基化及其上遊修飾因子(例如DNA甲基轉移酶)在胚胎和成體神經發生中的作用。最近,研究開始關注整個衰老過程中全基因組DNA甲基化變化的特徵。有研究證明,在海馬中5-羥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 5hmC)的總體水平隨衰老而下降,並且與衰老相關的神經發生減少有所關聯。
  • GBR技術引導頜骨再生的研究進展_引導骨再生_生長因子_口腔科_醫脈通
    按照組織工程的理論,生長因子應該是有利於骨再生的,然而現實不僅限於此。有研究將取自人血小板的生長因子混合物和膠原支架、牙周膜幹細胞分組聯合後輔以膠原膜用來修複種植體周圍骨缺損。實驗發現使用了生長因子的組相比對照組沒能取得理想效果,對此實驗者沒能作出解釋。還有研究發現,使用生長因子的成骨效應前後不一。
  • 2018年的神經幹細胞研究十大研究進展
    2018年的神經幹細胞研究十大研究進展 1.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篩選整理了科學家們近年來在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美茵茨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了重要發現,這些發現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闡明在神經變性疾病發生過程中膠質細胞所發生的變化;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神經膠質細胞如何從大腦中的神經前體細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發育而來,研究者表示,涉及三個階段及三種轉錄因子的分化過程在組織細胞核中基因的膠質特異性轉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再生的問題,近年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神經幹細胞(NSCs)成為研究的焦點,有望為SCI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現就NSCs移植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神經幹細胞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建立的神經幹細胞系絕大多數來源於鼠,而鼠與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種屬差異;神經幹細胞的來源不足;部分移植的神經幹細胞發展成腦瘤;神經幹細胞轉染範圍的非選擇性表達及轉染基因表達的原位調節等等。基於此,小編針對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
  • 新晉國產期刊NRR,旨在報告國際神經再生領域研究
    今天推薦一本新晉國產期刊,同樣獲卓越行動計劃大力資助——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1 期刊介紹 (NRR)是每月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旨在報告國際神經再生領域的前瞻性、基礎、臨床研究。
  • 牙源性幹細胞及牙髓再生的研究進展
    DPSCs是在口腔及其周圍組織中發現的第一種幹細胞類型,也是研究最徹底的牙源性幹細胞,已被證明具有多分化潛能,可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和神經細胞等。 同時,生物支架和DPSCs的聯合應用也推進了牙髓再生的研究進展。到目前為止,各種天然支架(如明膠、自組裝多肽、透明質酸等)和合成支架(如聚乳酸PLLA、PCL等)已應用於臨床,其提供了一個優化的微環境來指導DPSCs向成牙本質細胞和其他需要的細胞分化。
  • NRR雜誌2019-2020年最受歡迎周圍神經損傷與修復研究論文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www.nrronline.org)專注神經再生領域研究的國際性、經同行評議、開放獲取期刊,月刊出版,主要發表創新性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文章,以及高質量的綜述和觀點文章。
  • 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固有再生能力有限且損傷局部環境不利於再生,常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陷。其病變與再生機制複雜,治療需要從神經保護、解放神經再生潛力、對抗周圍再生抑制環境等多方面進行。目的:總結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並分析目前面臨的問題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
    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神經幹細胞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建立的神經幹細胞系絕大多數來源於鼠,而鼠與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種屬差異;神經幹細胞的來源不足;部分移植的神經幹細胞發展成腦瘤;神經幹細胞轉染範圍的非選擇性表達及轉染基因表達的原位調節等等。基於此,小編針對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1.Nature:重磅!
  • 周圍神經巨噬細胞中存在兩個不同細胞亞群
    周圍神經巨噬細胞中存在兩個不同細胞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1:13:33 比利時VIB炎症研究中心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