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嘲笑的「印式英語」,可能才是「最純正的」國際英語?

2020-12-04 鳳凰WEEKLY

高種姓婆羅門說梵語,穆斯林上流社會講波斯語,而英語向任何階層的人開放。

文/柳展雄

莫迪率領印度人民黨贏得2019年印度大選,保住議會多數席位,成功連任。早在第一個任期,莫迪總理就擺出強硬的右翼民族主義姿態,推行「一個國家,一種語言,一種文化」,強化印地語的地位。

印度號稱「千語之國」,1961年建國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統計出民間大大小小的方言共有1549種,憲法規定的官方語言有14種,英語是其中之一。民族主義者爭取到獨立之後,為何還保留前宗主國的語言?

假洋鬼子和假印度人

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英語大國,2012年印度的英語使用人口達到1.25億,佔總人口的10%,預計2022年內數字將翻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印地語和英語無縫切換,印度人在Facebook、Twitter上跟歐美用戶交流無障礙。在矽谷,印度裔IT人員比華裔表現更出色,執掌了谷歌等公司的高管職位。

中國人很容易把印度當成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印度採取西式民主制度,地緣政治上倚賴華盛頓。龍象之爭中,西方似乎偏袒印度,對中國千方百計地提防。其實印度親美也只是近幾年才轉向的,在過去冷戰的漫長歲月裡,新德裡更傾向於克裡姆林宮而非白宮。蘇聯在垮臺的前夜仍然向南亞提供武器援助,美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直到柯林頓時期才結下。

199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嚴格限制歐美外資進入,近乎閉關鎖國狀態。印度人從未忘記近代屈辱史,教科書痛說西方殖民者的罪惡,甘地反對外語教學:「讓數百萬人掌握英文,等於讓他們成為奴隸。」在印度獨立之初,只有3%的人能說英語。

開國總理尼赫魯原本打算用印地語取代英語,由於方言眾多才作罷。印度歷史上沒有形成車書同文的大一統,使用印地語的主體民族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各地人說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卡納達語等等。印地語以梵文天城體為字母,從左向右書寫,穆斯林的烏爾都語文字從右向左書寫,泰米爾文則從上向下讀。

在印度獨立的代表大會上,議員們各說各話,沒法順利溝通,英文反而成了唯一的共通語言。總理尼赫魯跟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裡希南聊天,也只能用英語。在殖民統治中,少數知識分子、企業家、政治家接受西式教育,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們是這個國家3%的金字塔頂尖人群,精英中的精英。

憲法規定英文為國語之一,僅僅是權宜之計。在獨立後初期的反西方、反資本主義氣氛裡,精英階層把英語當作純粹的工具來用,家裡關起門來仍然說母語方言。如果一個人過分熱衷學洋文,在私下場合跟親朋好友說英語,那麼他會被大家嘲諷為「麥考利崽子」,相當於漢語裡的假洋鬼子。

按照現在歐美左派的文化多元觀點,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託馬斯·巴賓頓·麥考利屬於不折不扣的白人至上主義者。他驕橫傲慢,渾身上下充滿了盎格魯薩克遜的文化自信。麥考利是19世紀上半葉的貴族,曾在英印政府任職,力主推行英語和英國文化,規定西式課程是印度學生的唯一課程。

託馬斯·巴賓頓·麥考利

他提出:「要在印度國內培養一批精英,他們有著印度人的血統和膚色,頭腦裡裝的卻是白人的品位、思想、道德和才智。」1835年,麥考利一派的官員上臺,頒布新的教育法,以英語教學的學校數目增加一倍,東印度公司在本地招收僱員,優先錄取會說英語的。

很多人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改不掉本民族濃重的口音。他們習慣性把P發音成B,把K發音成G,把T發音成D。簡單的句子「How old are you?I’m thirty.(我三十歲)」印度人會說成「I’mdirty. (我有點髒)」

直到今天,一口咖喱味的「Hinglish(印式英語) 」,仍是網際網路上的吐槽對象。詩人泰戈爾厭惡邯鄲學步地學外語,說:「一個民族忘了自己的文化傳統 , 只知抄襲西方, 就是在慢性自殺。」

對英格蘭自身而言,推廣國語並不合乎傳統作風,那種直接統治、強制同化的做法是法式風格。法國人在越南殖民地,熱烈傳播天主教,強制推廣拼音語(用拉丁字母書寫的越南語)。東南亞學童們讀著「我們的祖先是高盧人」的教科書,長大後成為精神法國人,完全脫離本國的文化土壤。

日不落帝國的海外擴張以間接統治為特徵,因俗而治,儘可能不觸動原有的政治社會結構,教學方面自願開放,不強制同化。如果亞非拉的有識之士願意主動學英語,固然很好,不願意學,英國政府也不強求。

英格蘭殖民者在進入印度之初,尊重當地文化習俗,限制牧師的傳教活動,不侵犯印度教信仰。底層的士兵和公務員入鄉隨俗,摒棄了本國的生活習慣,裹上頭巾,吃咖喱飯,娶印度女子。這些融入當地社會的歐洲人,又稱為「白莫臥兒人」,跟假洋鬼子相反,他們是假印度人。

知識分子還主動了解東方的哲學、藝術、法律,開設梵文學院。黑斯廷斯總督(1773年10月至1785年2月在任)贊助文化活動,他告訴同僚:了解一個民族最快的方式是學習對方的語言。黑斯廷斯利用閒暇時間學習了孟加拉語、烏爾都語等諸多語言,在寫給妻子的家書中經常引用《薄伽梵歌》。

總督府搜集珍藏了波斯語、阿拉伯語和梵語手稿,以及東方繪畫藝術作品。東印度公司職員如果編譯亞洲典籍,會獲得嘉獎,黑斯廷斯還自掏腰包,預先支付稿費。《摩訶婆羅多》《奧義書》等梵語著作傳到歐洲後,刺激了哲學發展,叔本華、康德從中獲得靈感。

正是在翻譯研究的過程中,語言學的學術獲得重大突破。西方學者發現,印地語和英語具有共同的語法與思維方式,在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上有驚人的相似性。語言學家確認世界上443種語言是同源的,它們都屬於印歐語系。

麥考利一派官員對文化交流毫無興致,鄙視印度等亞洲文明。麥考利自大地宣稱:「歐洲任何一個圖書館裡,一個架子上的文學書籍,抵得上整個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所有文學作品。」自由主義者約翰·穆勒支持殖民統治基於同一理由,他辯護說,不列顛徵服印度,目的不單單是掠奪資源,還是為了向落後民族傳播文明。

印度的親英分子相信,想改變國家愚昧貧窮的現狀,必須吸收先進科技文化,非全盤西化不可。然而當印度人果真文明開化後,英國的統治階級就感到恐慌。1883年,總督宣布一項改革方案,提升印度法官的職權。之前白人和白人的司法訴訟只能由白人法官審理,若改革順利實行,印度法官也有權審理。

住在印度的英籍僑民,聽到新方案後,怒火衝天。報紙煽動說,印度法官會捏造罪名,伺機報復。種族主義者帶有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印度人天生懶惰、狡猾、奸詐、迷信,即便在歐洲受過留學教育,本質仍是劣等民族。一個茶葉貿易公司的高級合伙人凱瑟克,領導了反抗運動,鼓吹道:「一個印度法官在英格蘭居住三四年後,就能從本質上變成歐洲人嗎?獵豹能改變它皮毛上的斑點麼?」

這場運動號稱「白人兵變」,跟印度大兵變(殖民政府認為1857年人民大起義是兵變)形成了微妙的對比。事件以總督妥協退讓收場,改革半途而廢。種族隔離愈發嚴重,主動融入印度文化的白莫臥兒人日益減少。在每一個城鎮裡都劃分一條楚河漢界,界線的一邊是白人居住區,另一邊是印度人社區,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以夷制夷

經歷白人兵變一系列事件後,日不落帝國急需新的統治合法性。立頓總督(1876年至1880年在任)抱怨說,印度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接受西化教育,然後用英語寫報紙文章,到處抨擊政府,麥考利路線分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白人的統治合法性,從傳播先進文明,轉變成保護弱小群體,遏制婆羅門的權勢。巴基斯坦獨立運動的先驅伊克巴爾向真納致信:「吃飯問題越來越嚴重。穆斯林感覺到過去二百年間他們越來越走下坡路。他們通常認為,他們貧窮的原因在於印度教徒的放債。穆斯林痛恨的不是英國人,而是印度教富商、放貸者、柴明達爾(印地語意為地主)。」

在全國各地,高等種姓印度教徒幾乎掌握了全部高利貸行業。就教義而言,根據《古蘭經》,穆斯林禁止從事金融交易,印度教沒有清規戒律。而且首陀羅裡的部分種姓世代經商,很順利轉型為現代資本主義,西化進程比穆斯林快一節拍。

在英軍進入之前,印度的主宰者是伊斯蘭遊牧民族,他們從中亞策馬南下,建立了強盛的莫臥兒王朝。宮廷、軍隊、各省總督官府通用波斯語。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初來乍到,跟莫臥兒權貴往來通商,他們可以不帶印地語翻譯,但必須帶著一個波斯語翻譯。

波斯語的統治地位維持到1837年,從這一年開始,英語正式成為官方工作語言,殖民政府和法院文件必須用英文書寫。出人意料的是,印度民族主義者歡迎這個舉措,非常熱情。因為,英語取代波斯語是一種外語取代另一種外語,並不值得傷心,而且客觀上有益無害。那些接受了英式教育的開明印度教徒,通過文官考試錄用,躋身軍事、財政、司法等部門,淘汰了說波斯語的穆斯林精英階層。在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孟買,高級行政、司法官員裡的花名冊上,沒有一個波斯化的名字。

1890年英印政府計劃試點民主選舉,70個城市的40000名穆斯林聯名上書倫敦當局,請求在立法會議獲得特殊照顧。請願者還提議,部分公務員職位取消考試,改由上級選擇任命,如此一來,不擅長考試的穆斯林,獲得更多擔任公職的機會,與印度教徒保持平衡。

英國高層在政策優惠上,逐漸向穆斯林傾斜。印度的毛拉做禱告時,保佑英王陛下的健康,祈求白人與奧斯曼、伊朗等伊斯蘭國家和平相處。二戰爆發後,倫敦在未徵得印度立法機構的同意下,宣布備戰。甘地、尼赫魯進行了抗議,結果被投進監獄;真納選擇了合作,結果成了官府的座上之賓。1947年,真納把穆斯林佔人口多數的幾個省份帶走,脫離印度,成立新國家巴基斯坦。

英國拉攏的另一個團體是賤民,他們處於最底層,幹著最髒最苦的活,遭到社會孤立。歐洲人用不著顧忌印度的種姓制度,招收賤民為軍官等體面的職業,打壓婆羅門貴族。

這種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並不完全出於利益考慮。殖民者裡不乏理想主義者,尤其是基督教福音派,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非常厭惡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傳教士來到南亞後,移風易俗,破除了歧視賤民、燒寡婦、殺嬰種種陋習。印度部分偏遠部落還保留掠奴的做法,全國在1843年有數百萬奴隸,取締奴隸制也是帝國主義的功勞。

那些援助弱勢群體、從事改良活動的人,同樣是麥考利路線的鐵桿追隨者,他們抱著救世主的心態,傳播教化,把南亞次大陸從野蠻愚昧狀態中解救出來。印度的西化派精英,響應改良號召。黑斯廷斯的部下曾打算開辦梵語學院,卻遭到印度人強烈反對。西化派精英認為,梵語記載的都是腐朽的封建思想,古代典籍還不如一把火燒了。「印度近代化之父」、首倡反殖民統治的拉姆·莫漢·羅伊,同樣支持外語教學,鼓勵門徒努力學英文,獲取西方知識。

印度教傳統體系裡,語言文字不僅是文化的載體,它就是文化本身。為了維護梵語的高貴純潔,還不能讓低種姓群體接觸汙染。《摩奴法典》記載過一個故事,有賤民偷聽梵文念誦,試圖獲得智慧,結果神靈察覺,把融化的鉛水灌入他的耳朵,作為懲罰。

梵文本身書寫複雜,跟現代通俗的印地語差別極大,兩者類似漢字和漢語拼音之間的關係,漢字相對難學一些,拼音相對容易些。自古以來,只有少數婆羅門貴族完全掌握梵語,壟斷了知識生產。1961年印度共和國行政調查顯示,以梵語為母語的人口僅有5000人。

當1835年英印政府執行麥考利路線,推廣西式教育後,一位印度民族主義領袖非常感恩:「英語是薩拉斯瓦女神(專司學術的神靈,梵文的創造者)獻給人民的禮物。」高種姓婆羅門說梵語,穆斯林上流社會講波斯語,而英語向任何階層的人開放。

低種姓群體的領袖安倍多伽爾,獲得基督教福音派的教育資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學業。他回國後領導民權運動,為賤民爭取權益,跟反英愛國組織保持距離。國大黨的高層如尼赫魯,大多出身於婆羅門家庭,像甘地這種來自首陀羅低種姓的,屬於特殊例外。

安倍多伽爾不期盼徹底獨立,只要倫敦當局賦予自治權,他就很滿足了。國大黨發起歷次反英運動,安倍多伽爾完全不理睬。1931年他第一次拜會甘地,受邀參加民族解放運動,安倍多伽爾明確拒絕了甘地:「我沒有祖國,賤民在印度貓狗不如,連一滴水都喝不上,這片土地怎麼能是祖國?」

在統治的最後歲月裡,英國人大力籠絡賤民和穆斯林兩大群體,反過來指責民族主義者別有用心。邱吉爾說,大英帝國是來保障公平正義的,假設我們撤退,高種姓印度教徒獲得獨立自由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迫害賤民。

尼赫魯針鋒相對,宣稱狡猾奸詐的殖民者「以夷制夷」,蓄意製造了社會分裂,印度四萬萬同胞不可中了奸計。事實勝於雄辯,獨立之後,高種姓的印度教暴徒私刑打殺賤民的事情屢見不鮮,直到21世紀仍時常發生。賤民們懷念帝國主義者,一些省份的賤民社區每年要慶祝麥考利的生日,感謝他帶來西方文明,瓦解印度教傳統體系。

大英正統在印度?

尼赫魯那一代國家領袖,對英語懷有愛恨交織的感情。一方面,他們在倫敦留學過,沐浴歐風美雨,生活作風洋氣,平日吃西餐,穿西裝打領帶;另一方面,他們憎恨白人統治,民族情緒激昂。

右翼民族主義者就簡單多了,對歐美文化只有恨,沒有愛。他們從裡到外抵制盎格魯薩克遜文明,禁止穿西服,抵制麥當勞等洋快餐,弘揚印度本土美食,鼓勵用傳統的阿育吠陀醫術代替西醫。右翼希望重現上古黃金時代,即所謂「羅摩之治(Ram Rajya)」,相當於今天新儒家希望重現堯舜之治。這支力量積少成多,最終把莫迪推上總理之位。

印度人民黨要求強化主體民族的地位,推廣印地語普通話。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接見外國領導人等場合,莫迪優先使用印地語,雖然他自己明明懂英語。過去尼赫魯也有強硬推普的計劃,因阻力太大而擱淺。

尼赫魯把英語納入法定語言,只是為期15年的過渡性安排,希望到期後由印地語代替。然而方言區各邦竭力抵制,聲稱中央在搞「印地語霸權主義」,比歐洲殖民者更專制。經過博弈鬥爭,英語保存下來。今天中央政府機構中英語的使用率為70%, 印地語僅為7%。

其實,方言區各邦僅僅把英語作為抗衡印地語的籌碼,用完就扔。古吉拉特邦、西孟加拉邦禁止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只準中學開,全國範圍內教授英語的公立學校不足10%。就算完全精通英語,畢業後工作也找不到用武之地,尼赫魯追求工業自給自足,反西方反資本主義,在印度設立分部的外企寥寥無幾。

1880年左右,印度一所接受西式教育的學校。這所學校接受了基督教福音派的資助。

無論是方言區各邦,還是印地語各邦,都發生了地名「去英文化」現象,很多城市在殖民時期繁榮興旺,有著洋名。國家獨立後,各大城市紛紛改回母語裡的本名,比如孟買從Bombay改回Mumbai,柯欽從Cochin改回Kochin,加爾各答從Calcutta改回Kolkata。莫迪任期內,改名運動更加熱火朝天,擴展到小村鎮級別,共有25個村市鄉鎮廢棄英文地名。

反西方的心態從1990年代有所轉變,印度實行市場經濟改革,迅速親美。英語出現愈發頻繁,逛街看商品標識、在餐館點菜、用手機繳費,不可避免地碰到英文。新德裡、孟買和班加羅爾等大城市,英語是默認的商業語言。

今天印度人對待西方文明有兩種態度。

第一種是極端右翼民族主義,他們打算清理西方的痕跡,試圖推動法案,路標、商店招牌、汽車牌照都不準出現英文。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發起過相似的清除語言汙染行動,勒令全面剷除英語。

第二種則完全反過來,認定「Hinglish(印式英語) 」最純正地道,印度是盎格魯薩克遜傳統的正宗繼承者。印度人不應該糾正自己的口音,去迎合英式發音,而是讓別人包容接受印式英語。甚至有人說:「英國人和美國人的英語口音太重,只能算地方英語,而印度英語才最純正,沒有口音,才稱得上是國際英語。」還有專家從語言學的角度找理由,聲稱印歐語系各分支裡,印地語直接從古老的梵語演變而來,比起英語進化鏈要短,所以保留了更多的精華。

英倫眾多特色文化,打板球、公學體系、服飾禮儀等等,印度全盤繼承下來,並且做得更出色。這種「大英正統在印度」的心態,在國際政治史上有過前例。李氏朝鮮以小中華自居,尤其是明朝滅亡後,文明道統在中原失傳,轉移到朝鮮。

隨著印度國力持續增強,或許將來真有可能成為盎格魯薩克遜文明的接班人。

相關焦點

  • 印式英語VS東北散裝英語
    」印式英語逐漸成了英語口音中的幾大地域特色之一,與咖喱、寶萊塢一同登上國際舞臺。這種略帶咖喱味的英語口音與英語在印度的「被本土化」有著很大關係。 1765 年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積極推行英語教育。
  • 印式英語獨步江湖 網友喊話印小天:甘拜下風
    印式英語獨步江湖 網友喊話印小天:甘拜下風2016年04月07日 08:41:25來源:新華娛樂    學霸超的「we are 伐木累」早已是橫行天下,而「印式英語」也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獨步江湖在明星旅遊親情孝道真人秀節目《帶著爸媽去旅行2》中,無處不在的印式英語,成為該節目的一大看點兼笑點。每每遭遇英語溝通場景時,印小天一臉的懵比樣兒,腦門上無時不刻大寫著「尷尬」二字,總是讓人忍俊不禁,其自創的「印式英語」還被眾網友大呼崇拜,「原來英語還能這麼玩?」
  • 【媒庫文選】一口非印式英語帶你飛
    你一定已經注意到了。印度人不管其他印度當地語言說得多好,他們必定跟服務員和寵物狗說英語。高檔餐廳就不提了,在低於一般水平的餐廳裡,如果你試著用服務員理應更熟練的印地語點菜,他仍會用英語回答你:是的,先生。不是,先生。對不起,先生,我們沒有百事可樂,我們有可口可樂。在一個以印度教徒或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寵物貓狗卻似乎驚人地生為基督徒。
  • 看了那麼多印度電影,你未必記得這部8.3分的《印式英語》!
    不過,有一部6年前的印度電影,你倒未必還記得。女主真的好漂亮。它就是《印式英語》。呃,我也是在電影頻道不小心看到的。電影還是像大部分的印度電影一樣,比較關注現實。而這部《印式英語》,主要關注家庭主婦如何走向獨立恢復自信。故事不複雜。
  • 《印式英語》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強大!
    這應該是我看的時候最糾結的一部印度電影,因為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心裡默默打分評價。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屬於印度的女性主義電影,沒錯,只是因為印度的傳統文化始終禁錮著大部分女性的思想,這樣一部片子其實我覺得已經很厲害了。
  •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她用《印式英語》贏回女性自尊
    《印式英語》是一部喜劇,卻飽含感人的動情點。題材雖為女性勵志,但不一味宣揚女權主義。深刻的情節體驗,讓觀眾獲得感官與思想的共鳴。影片最可貴的一點,是不露聲色地震破印度傳統,自然而得體地敘述了女性自我價值的實現。
  • 英語是必備生存技能 "山寨"幼教教不出純正口音
    什麼樣的英語學習方式更適用於孩子?能使其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才是關鍵。為了孩子身心能夠快樂成長,朗訓國際教育副總裁楊丹丹,一位從事了8年英語培訓工作的業內人士,也許能給你支幾個妙招。英語是工具 學到了啞巴英語情何以堪?談及英語學習問題,朗訓國際副總裁楊丹丹說,英語已經不再是少數人掌握的高端技能,而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 收編「中式英語」、「印式英語」,IBM前總裁打造了一種僅1500詞的...
    如果你在外國看到兩個亞洲面孔用這樣的英語開場,那麼他們接下來肯定會心一笑就要開始說中文了。由於歷史原因,英語基本上是現在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了,基本稍微有一點國際化意識的國家在基礎教育系統裡都有英語課程。在這個世界上只有12%人口的母語是英語,其餘88%的人即便會說英語也是作為第二語言習得。
  • 口音被嘲笑!開不了口!你拙劣的英語,還有得救嗎?
    要練好口語,拯救拙劣的英語最重要的其實是敢於開口,就練習英語口語這件事而言,敢於開口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了,而之後需要的就是反反覆覆地模仿,直到能夠做到運用自如。今天的文章將圍繞以下三個要點展開來講:1、開口:只要敢說,現炒現賣又如何2、模仿:發音最重要,要說就說歐美腔調3、英語要不斷輸入,才有輸出
  • 中國式英文正在改變英語
    《歐洲新聞》德文版1月13日報導,原題:中國正在改變英語     根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最新報告,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革,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不斷地吸收新詞彙,已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中國約有2.5億民眾學習英語,加上日益上升的全球影響力,意味著中國人每天都在製造英文新詞。
  • 嘲笑趙麗穎英語爛之前,你問過雷軍大大了嗎?
    英語一直是國人最糾結的課程之一,東西方語言基礎的差距和不同讓英語成了許多人學生時代的噩夢,你以為畢業走向社會了,英語就再也難不到你了。趙麗穎用血淋淋的教訓告訴大夥「別以為你成功了,英語就會放過你!」前兩天趙麗穎一度因為「英語差」被頂上了熱搜。事發起因是某國際大品牌找來娛樂圈裡包括劉嘉玲、Angelababy、趙麗穎在內的三位當紅女星來錄一支廣告,而廣告中趙麗穎具有特點的「中國式」英語發音竟引發了一陣熱議!
  • 中文促使英語詞彙猛增 中國式英語折射時代特徵
    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的來源。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月9日,英國各地被大雪覆蓋,《泰晤士報》在當天頭版報頭的下方,用醒目的紅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today?」
  • 大思英語英語啟蒙APP:科學啟蒙,環境很重要
    本網1月15日訊 英語教育行業存在著很多不一樣的鄙視鏈,其中最卑微的可能就是人機互動教學了。外教一對一處則於鄙視鏈的頂端,但價格往往是最貴的。而人機互動教學往往也最具性價比。那麼,教學效果是否和價格成正比呢?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最完美的教學方式,只有最合適的教學方式。外教一對一固然高端大氣,但並不適合每個孩子。
  • 丟人丟到國外,娜扎小學三年級的英文,遭全網嘲笑
    雖然看上去非常的完美,但是古力娜扎一開口,好感度瞬間下降,這個英語的口音,像是小學三年級的水平,真的是開跪。就連獲獎者都是一臉的問號,瞪大了眼睛,聽到這種口音覺得不可思議。古力娜扎的英文講出來以後,網上有很多的人都在模仿娜扎說英文,真的是笑死大眾,雖然大家都在吐槽他的英文,但是竟然還有一部分被古力娜扎的英文圈了粉紛紛覺得好親切的中式英語,還有人覺得沒事,我們只看臉不看別的,其實小編覺得古力娜扎說英文的時候,就像小編自己在說英文,純正的中國式英文。
  • 用英語說對不起的35種有效方法
    35 Useful Ways to Say 「I』M SORRY」 in English 用英語說對不起的35種有效方法Different Ways to Say 「I’m Sorry」 in English You Should Know.
  • 純正英腔遇土耳其英語 毛阿敏陷"外交黑洞"
    原標題:純正英腔遇土耳其英語 毛阿敏陷"外交黑洞"   出國旅行必備什麼?此外,成員中有寧靜、毛阿敏這樣英語流利的外交達人撐場,花少團的在與英國友人交流的過程中都還順風順水。然而在花少團即將迎來的土耳其之旅中,英語技能卻突然失靈,連英腔純正的毛阿敏也只能無奈搖頭。   花少團遭遇中東英語毛阿敏大呼「聽不懂」   在英國度過了十幾個日夜的瘋狂之旅後,本期花少團將轉場前往土耳其。
  • 出了國門,初次接觸全英語環境,害怕被嘲笑口音,我該如何克服?
    上周末英語四六級考試剛結束【英語學習】再次成了熱烈討論的話題。其實出了國後大家應該都會發現,口語交流是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來到一個全英語的環境中。陌生、恐懼、害羞...這些都是可能會出現的狀態,說英語有口音,害怕被嘲笑,這應該也是許多人都遇到過的情緒。
  • 美媒:拙劣的英語標識很有趣?對不起你可能看不到了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0月28日文章,原題:翻譯迷失:中國致力於減少拙劣的英語標識蘿拉·趙(音)曾在北京做了10年導遊,她說每20分鐘就能看到一個拼寫錯誤或翻譯錯誤的英語標識。「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用英語」,她說,「我覺得很多人是因為犯懶,我說的懶是指有人直接在網上在線翻譯,而且標識的設計者很可能根本不懂英語。」「小草有生命,請腳下留情」被譯成:「我喜歡你的微笑,但不喜歡你的鞋在我的臉上」就是個例子。
  • 怎麼才能讓自己的英語口音更天然更純正 ?
    [摘要]在學習純正英語口語之前,你要先弄清楚英語的區域性問題。你是要學哪個國家或地區的英語口語呢?英國英語?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如果你的英語音標基礎不太好,以上內容讀起來可能有些吃力,那麼,你可以先看兩部電影,看自己更喜歡或者說更適合哪種口音:英式英語的有《傲慢與偏見》和美式英語的有《魔法灰姑娘》。如果對愛情片不太感興趣,那你可以看一下英式英語的《亞瑟王》和美式英語的《超人特攻隊》。
  • 關於純正美國紐約人的實用英語,還有多少是你所不了解的真相?
    在中翻英的地道譯文表達上,為了突破應試教育的天然短板,為了彌合因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帶來的語言障礙,筆者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人士,尤其是純正美國紐約人所撰寫的英語原版文章進行大量的閱讀與研習。並利用業餘時間,與美國人儘可能多地進行了在線溝通與交流。而在英翻中的透徹表達上,為了避免漢語譯文流於形式、表達表面化與文採暗淡等問題,筆者對國學作品與傳統經典詩詞歌賦進行了大範圍的閱讀與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