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英語四六級考試剛結束【英語學習】再次成了熱烈討論的話題。其實出了國後大家應該都會發現,口語交流是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來到一個全英語的環境中。陌生、恐懼、害羞...這些都是可能會出現的狀態,說英語有口音,害怕被嘲笑,這應該也是許多人都遇到過的情緒。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聊聊「當別人都在嘲笑我的口音時,我該怎麼做?」
藝術家Safwat Saleem從小就有口吃,但身為獨立動畫製作者,他決定用自己的聲音,賦予視頻中的角色生命。
當網絡評論者開始嘲笑他的巴勒斯坦口音,他受到到打擊,他不再用自己的聲音配音。
Safwat說英語有著很明顯的巴基斯坦口音,在他的動畫視頻上傳到網絡上後,也被抨擊口音太重根本聽不懂在說什麼。
於是他開始給自己的音頻修音。Safwat說:「音頻剪輯就像 給你的聲音Photoshop一樣。我給它減速、加速, 讓它變得深沉、加上回音。如果我說得不順暢, 我就重新再修改一遍。這就像魔法一樣。」
「將經過大幅度修飾的聲音用到我的視頻裡,才能讓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正常了一些。不過自從看了那些評論,這也不能讓我覺得正常了。於是我不再把自己的聲音用到視頻裡。」
「在那之後,我想了很多,人們所謂的【正常】到底是什麼?後來我開始理解了,所謂的【正常】與人們的期待值有關。」
什麼才算「正常」?
評論家會在一篇作品裡挑出很多拼寫錯誤,僅僅因為他以為作者是個黑人。教授會不那麼情願去輔導女學生、或者少數族裔學生。一份有著看起來像是白人名字的簡歷,可能比起寫著黑人名字的簡歷要有更高的通過率。為什麼會這樣?這都是因為我們對常識的刻板印象。
「常識」告訴我們, 黑人學生往往會有拼寫錯誤;女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往往在學術領域少有建樹;一個白人員工往往要比黑人員工好。
但是研究表明, 像這一類的區別判斷, 通常只是偏見而無事實依據。而這種偏見讓我們傾向於去幫助同類,而傷害異類。
人類在很小的時候 就開始區分同類與異類。
舉個例子,有一個圖書館把每年出版的《兒童故事書》裡面的角色都記錄了下來。他們發現, 在2014年,只有11%的角色是有色人種。而這個數值在2013年只有8%,可事實上,有一半的美國兒童都是少數族裔。
其實,所有人可以成為任何人, 都有能做任何事的潛力。
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期待,我們的夢想,我們的恐懼,都是相似的。
點播一首《我們都一樣》~
我可以選擇認可所謂的「正常」 所有在正常範疇內的都是好的, 而在「正常」這個狹隘的定義之外 一切都是不好的。
我也可以選擇挑戰,所謂的「正常」。
於是Safwat重新開始用自己的聲音配音,他更加清楚什麼是至關重要的,以及放棄,並不是一種選擇。
就像古希臘人不是一覺醒來就發現天空是藍色的。
人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漸漸注意到,那些曾經被忽略了很久的事物。
挑戰對「正常」的界定,可以讓更多人最終看清天空的顏色。
就像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一樣,或許學習過程中或許發音不夠準確,不用害怕別人的嘲笑,跨越那坐欄杆,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你是最棒的!
(以上內容由澳洲信為留學移民為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