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過約19個小時的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已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按照預定形式,擇機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此次嫦娥五號的採樣成功,標誌著中國探月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並為後續載人登月打下堅實的人才、科技和物質基礎。
其實,中國並非是第一個成功獲取月壤的國家,此前美國和蘇聯也曾獲帶回過部分月壤。早在上世紀70年代,冷戰期間的美蘇兩國為了在"軍備競賽"中取得優勢,均把戰略要點放到了"太空"。美國曾多次發射載人登月飛船,"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太空人在月球進行了一系列科研實驗,並獲得了眾多科研成果,這對人類航天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該行動使美國獲得了足夠高的國際威望,但最終因巨資的投入,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價值回應,美國最終選擇結束"阿波羅18"號登月計劃。
時隔近50年,美國國家航空局NASA宣布將重啟美國的登月計劃,名為"阿爾忒彌斯",屆時日本也將參與其中,預計於2024年重返月球。美國之所以再次對月球產生興趣,從某種角度來說,可謂是政治意義大於科研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月球資源的"爭奪",在這個時代才會變得如此"激烈"。不僅如此,美國對登月的熱情與投入,也是為後續的火星探測計劃打下基礎。因為美國人深信,對於人類來說,火星才是最有可能宜居的星球。
原本一切都是一環扣一環,但中國在探月領域的飛速崛起,卻讓美國感到了愈來愈大的壓力,重返月球的政治價值隨即凸顯。為此,NASA甚至大言不慚地稱希望分享"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原因就是美國取回的月壤年限太久,研究價值早已大打折扣。
不僅是中美兩國的探月進展如火如荼,俄羅斯也將重新加入賽道。根據俄官方的規劃,俄羅斯太空人將在2030年之後首次登月,期間將會在國際空間站完成一系列技術測試。但自從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雖繼承了蘇聯時期的多數科研成果,但又於經濟水平多年來持續不慍不火,所以其已沒有足夠的力量獨自進行航天探索,這使得俄羅斯在太空領域的進展速度,未來可能落後於美國和中國。
目前看來,假使中國、美國、俄羅斯均開啟了探月之爭,未來月球的地盤極可能出現"搶手"的現象。尤其是俄方近日宣布,"將重新考慮是否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更有可能與中國進行合作"的消息。說明美俄之間的探月競爭與矛盾已經凸顯,並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或將更加尖銳。
其實在探月領域上的競爭,最終都會演變為多國科技實力的競賽。當年因美國的極力阻止,中國未能加入到國際空間站項目的研究中,但是憑藉著多年來的不斷摸索,中國終於太空競爭中彰顯了自己的地位。預計在2022年前後,中國空間站的建成將進一步穩固自己於太空競爭中的優勢,乃至有望超越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