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稱癌症間有基因聯繫 或顛覆傳統癌症分類法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據外國媒體報導,美國兩項分別針對白血病和子宮內膜癌展開的研究表明,儘管癌症病變可能發生於人體的不同部位,但一些致死率較高的癌症卻具有某些基因相似性。5月2日,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分別發布了這兩項研究的報告。

    據悉,最新的研究成果顛覆了之前科學家們按照原發部位區分腫瘤的方法,進一步推進了根據癌變基因序列定義腫瘤的趨勢。業內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研製出更為有效的新型癌症治療方法。 

    在對子宮內膜癌展開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對370多個病例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稱,最具破壞性的子宮內膜癌的基因排列與嚴重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很相似。 

    《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子宮漿液性癌的臨床和病理特徵與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high-grade serous carcinoma,HGSC)非常相似……與此同時,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的分子特徵又類似於某種亞型乳腺癌。」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美國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計劃所分析的其他癌症相比,正在研究的子宮肌瘤更容易發生突變。 

    在另一項針對急性白血病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在200名患者中觀察到260多次基因突變。有數據顯示,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是成年人中最為常見的急性白血病類型,美國每年有1.4萬人罹患此病,1萬人因此死亡。

...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註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籤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300聯繫;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繫,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相關焦點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2015年,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顛覆了累積突變導致腫瘤產生的觀點,這項研究者的主導者—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的研究者支持細胞數量受進化壓力影響的觀點,他們在文章中闡述了健康的組織生態系統促使健康細胞戰勝癌變細胞
  • 568個癌症驅動基因確定
    科技日報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報導,西班牙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評論·癌症》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28000個腫瘤的基因組進行分析後,一次鑑定出了568個癌症驅動基因,提供了迄今最完整癌症驅動基因彙編。癌症特徵是突變和細胞基因組內的其他改變會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
  • 研究稱侵襲性細菌可能是癌症「幫兇」
  • 32種癌症10225例癌症患者的研究揭示TP53基因的新功能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在癌症研究領域中,TP53是迄今為止發現與人類腫瘤發生相關性最高的抑癌基因之一。該基因能感知細胞的應激或損傷,並在響應中阻止細胞分裂或引發細胞死亡,從而防止受損細胞的繁殖。TP53突變消除了一個關鍵的細胞安全機制,使其成為癌症的導火索。
  • 基因檢測技術,對治療癌症幫助有多大?
    癌症基因檢測,是由於醫學研究發現癌症是一類基因病,癌症的發生與基因改變有關係,因此被用於癌症的早期篩查、診斷以及輔助治療。運用基因技術測定某些特定的基因位點,讓腫瘤醫生能夠在一系列的藥物或治療方案中找到對特定患者最為有效的藥物或方案。
  • 降低生長速率可「對衝」基因突變影響,或可阻止癌症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西北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使基因突變果蠅的新陳代謝率降低50%,本應發生的基因突變不利影響並未顯現出來。
  • 美成立癌症「登月計劃」藍帶小組
    原標題:美成立癌症「登月計劃」藍帶小組   該「登月計劃」是在總統巴拉克·歐巴馬1月發表國情諮文期間宣布的,目標是未來5年內加快在對抗癌症方面取得的進展,並且破除阻礙研究人員合作的界限。今年,NCI將在此項努力上花費1.95億美元,而歐巴馬已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另外申請了6.8億美元的2017年度預算。
  • ...人類癌症研究的14項裡程碑式進展!|微生物群|抑制劑|基因組|...
    時 間 線 世紀之交時,針對驅動基因的分子靶向藥物不斷被開發和應用,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伊馬替尼。與傳統藥物相比,靶向藥物具有低毒、高效、不良反應少等特點,然而,臨床試驗表明患者在接受該靶向藥物治療後會產生耐藥性,導致腫瘤復發。
  • 最新研究揭示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與癌症風險及臨床預後的關聯
    ,眾多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基因信息挖掘以深入了解遺傳因素在癌症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基因為中心的癌症研究表明,似乎只有5%~10%的癌症病例是可遺傳的,即癌症相關胚系(germline)遺傳變異。由於癌症驅動的胚系遺傳變異在基因組中分布較少,並且局限於少量的基因,很多相關研究都是關於已知的癌症驅動基因,包括腫瘤抑制基因、DNA修復、致癌信號通路以及細胞周期密切等。
  • 癌症早檢生物科技企業「高美基因」完成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
    南京江北新區科技投資集團(簡稱「江北科投」)投資負責人表示十分看好高美基因的團隊及癌症早檢關鍵技術優勢,並分享了雙方合作的三大結合點:第一,高美基因聚焦癌症表觀遺傳領域研究,尤其在癌症早檢方向上,擁有關鍵技術的儲備,並即將推出單癌種早檢產品,現有的技術儲備和資料庫更能快速推進多癌種早期檢測研發。
  • 癌症治療新研究!基因編輯療法或使癌細胞永久失活
    11月22日消息,據《科學進展》雜誌日前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CRISPR/Cas9系統在治療侵入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這是在尋找癌症治癒方法邁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新型遞送系統CRISPR—LNP,可專門針對癌細胞並通過基因操作將其破壞。該系統攜帶的一個遺傳信使(信使RNA),可對CRISPR酶Cas9進行編碼,Cas9作為剪切細胞DNA的分子剪刀會剪切癌細胞的DNA,從而使其失效並永久防止複製。
  • 經緯關注 | 癌症早檢新銳領軍企業高美基因宣布重大應用發現
    近日,高美基因首席科學家孫德強教授領導這項研究證明了腦脊液cfDNA中的DNA甲基化和羥甲基化標記可以作為有價值的表觀遺傳標記來指導MB患者的臨床管理,為腦瘤cfDNA相關檢測產品的開發奠定了突破性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 美癌症基因組圖譜計劃完成
    原標題:美癌症基因組圖譜計劃完成   未來或從基因組測序向功能分析轉移 作為在2006年開始的一個斥資1億美元的試點項目,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如今是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中最大的組成部分,該聯盟由來自16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已經發現了近1000萬個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   現在的問題是下一步該怎麼做。一些研究人員希望能夠繼續專注於測序;其他人則希望擴充他們的工作,從而探索已經被查明的基因突變如何對癌症的形成與發展產生影響。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線粒體和癌症關聯性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年來線粒體與癌症之間的相關研究進展。研究者David Kashatus說道,或許同其它抑制劑相結合我們才可以對線粒體的分裂進行靶向作用,而如今我們希望這可以在抑制癌症的療法上帶來一點幫助。這項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對由Ras基因突變引發的腫瘤進行研究,Ras突變在大約30%的癌症中都存在,Ras可以激活一種名為MAP的激酶通路,而該通路在很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經發現了。
  • 抽血、測基因、查癌症,聽起來挺簡單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中國公司都在投入重金研究「癌症基因早篩「技術。 但對大眾而言,癌症基因早篩還是十分陌生的故事——它們的原理是什麼?這些公司又有哪些煩惱? 全世界都在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癌症威脅,這可能是個不太好的消息。
  • 超萬例大樣本研究發現:TP53突變影響未來癌症走勢
    近日,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其癌症研究史上再添功勳:通過大量樣本研究分析揭示了TP53突變導致癌症發生的具體過程,並將其與癌症治療及預後再次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相反 Tp53 基因的突變(缺失)則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大量研究表明TP53失活似乎與癌症預後有著不解之謎,關於其背後的機制也是眾說紛紜。據統計數據顯示,75%的癌症患者都存在TP53基因突變;不僅如此,TP53變異與近一半以上的癌症發生有關,包括肺癌、胃癌、肝癌、膀胱癌、食管癌、乳腺癌、宮頸癌等多種癌症。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難以確定的「跳躍基因」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跳躍基因」被隨機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據不完全統計哺乳動物體內一般卻含有幾十萬數量的跳躍基因DNA。由於跳躍基因並不等同於突變,它們不能被傳統的癌症基因組測序所識別,所以人們很難判斷「跳躍基因」的存在,或者是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助長癌症
    難以確定的「跳躍基因」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跳躍基因」被隨機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據不完全統計哺乳動物體內一般卻含有幾十萬數量的跳躍基因DNA。由於跳躍基因並不等同於突變,它們不能被傳統的癌症基因組測序所識別,所以人們很難判斷「跳躍基因」的存在,或者是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 陳根:基因編輯入場癌症治療,可使癌細胞永久失活
    大多數癌症藥物需要重複給藥,這增加了治療相關的毒性和治療成本,並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CRISPR-Cas9基因編輯由於有可能永久破壞腫瘤存活基因,被寄予克服傳統癌症療法的重複給藥限制,提高治療效果的希望。
  • 大象為何很少得癌症 美媒:擁有大量「遺傳警察」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導 美媒稱,人們可能會認為大象患癌症是很常見的事:它們是動物世界裡的龐然大物,它們的細胞數量比人類多數萬億個——從理論上講,在它們幾十年的生命中,這些細胞可能變成癌細胞。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8月14日報導,雖然它們並非與癌症絕緣,但是,只有不到5%的大象死於癌症,而人類中的這個比例高達25%。美國猶他大學兒科教授、亨茨曼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喬舒亞·希夫曼說:「鑑於它們的體量、細胞數量和壽命,它們患癌症的可能性應當很大。」包括希夫曼在內的研究人員對於經進化後「能自然抵禦癌症」的動物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大象和北極露脊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