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諾獎得主山中伸彌公開道歉
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最近幾周越來越多的日本幹細胞科學家召開記者招待會為他們發表的論文中所存在的一些錯誤而公開道歉今天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也加入了其中。山中伸彌在 2006 年發現了一種將成體細胞重編程為胚胎樣誘導多能幹(iPS)細胞的方法,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徹底地改變了幹細胞研究領域。他於 2012 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日本最知名的學者之一。山中伸彌的 iPS 細胞研究並不存在問題,不過是一些專門找尋傑出研究者論文中漏洞的狂熱匿名博客用戶在山中伸彌發布的一篇舊論文中找到了錯誤。
-
日本內閣擬AA制集資為諾獎得主山中伸彌贈洗衣機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日本新聞網16日報導,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日前主持日本內閣會議,全體大臣一致同意以
-
諾獎得主、iPS 細胞之父山中伸彌論文遭質疑
4月28日下午,iPS細胞之父、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在京都大學舉行記者會,神情嚴肅。
-
諾獎得主山中伸彌涉嫌科研數據造假
點擊查看 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22日承認,該所研究人員去年2月發表的一篇論文存在造假行為。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為此召開記者會致歉。
-
日本諾獎得主道歉,暫停提供臨床級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所長山中伸彌)於23日宣布,將停止向大學及企業等提供部分再生醫療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原因是有可能使用錯誤的試劑製造細胞,因而無法否定涉及安全性的危險隱患。然而此前報導都是正面的,詳細見:史上首次:日本確認iPS視細胞能讓眼睛恢復感光和Nature:重大突破!科學家利用人類iPS細胞重建眼部角膜組織功能。這一道歉表明,iPS用於臨床試驗仍然不成熟,即使在局部應用,仍然需要商榷。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屬下論文造假,日本第一個本土諾獎得主"躺槍"
根據京都大學內部的調查報告,這篇論文中6個主要數據全屬造假,6個補充數據中則有5個造假,對此,山水康平表示承認造假並已經向期刊提議撤回論文。雖然山中伸彌並未直接參與此次論文造假事件,但他依舊在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誠摯道歉,並表示將考慮辭去研究所長一職。
-
為何日本諾獎得主那麼多?幹細胞之父山中伸彌給出答案,學渣逆襲
日本為何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如此大量的諾獎得主呢?這和日本的大環境有關,當然也和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對於孩子來說,其實不必仰望這些璀璨的星光,做到這些,你也許就是下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為人類的進步做貢獻。今天糖果媽媽和大家分享一個由學渣逆襲到學霸的故事,希望看過後對您能有所啟發哦。
-
日媒:日本京大承認iPS論文造假 諾獎得主公開道歉
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京都大學22日宣布,該校iPS細胞研究所助理教授山水康平去年2月發表在美國科學類期刊上的有關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的研究論文存在造假行為。據日本《讀賣新聞》1月23日報導,文中有11個圖表(包括6個主圖表和5個補充圖表)信息存在編造或篡改問題。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他的名字出現的非常突兀,就像是為了藉助其諾獎得主的名聲一樣,而也正因為這樣的名聲,這些文章看起來並不能被成功退回。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日本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研究所實驗用鼠管理不善遭批
人民網東京3月1日電(趙松)據NHK報導,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因對實驗用轉基因老鼠管理不善,日前受到文部科學省口頭警告。該研究所所長山中伸彌憑藉iPS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山中伸彌本人於1日就實驗用老鼠管理問題公開道歉。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從醫生到諾獎得主——山中伸彌成長之路
在山中伸彌讀高中的時候,他迷上柔道了,但是沒有什麼天賦,相反常常因為骨折去醫院看骨科。借用羅素那句話,傷痕累累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禮物。或許是經常去骨科看病的原因,山中伸彌準備做一名骨科醫生。於是,考入國立神戶大學醫學部。然而,也沒什麼天賦!別人做20分鐘的手術他至少得兩個小時。第一,他手術水平的確不咋滴,第二,他覺得做基礎研究可以幫助更多的病人。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因為我個人也對「市場是有效的」並不完全認同,塞勒的研究也挑戰這一理論。新京報:你認為行為經濟學與行為金融學是什麼關係?餘方:行為金融學是行為經濟學裡面的一個主要的應用,2013年的羅伯特·席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研究貢獻就在金融市場、行為經濟學領域。而今年塞勒獲獎也主要是他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
學閥意識」阻礙日本學者獲諾獎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站消息,10月8日,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授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研發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的山中伸彌。 除此之外,被譽為「日本細菌學之父」的北裡柴三郎、在世界上首次證實化學物質可以致癌的山極勝三郎和市川厚一、發現外耳氏病病原體並完成血清療法研究的稻田龍吉和井戶泰都曾提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上述這些曾非常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他們都出現在二戰前的日本。那麼二戰後呢?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在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發生。但到最後,這些都不要緊。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直以如此善意對待的生活,終將以善意回饋你我。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