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海軍歷史上,這是一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核潛艇。它就是「鸚鵡螺」號,這個名稱就是像儒勒·凡爾納著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那艘神奇的潛艇「鸚鵡螺」號致敬。該潛艇最初定位為試驗核技術在潛艇方面的應用,因此也沒有建造後續艇。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並唯一一個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希望能夠利用其先進的核技術加強軍事方面的優勢。在海曼·喬治·裡科弗努力下,美國海軍決定將核動力計劃首先應用在潛艇上。1949年,裡科弗被任命為國防部研究發展委員會動力發展部海軍處負責人,併兼任原子能委員會、海軍船舶局兩個核動力部門的主管和核潛艇工程總工程師。1948年,時任美國總統哈瑞·杜魯門親自主持鋪設龍骨的儀式。
1951年,「鸚鵡螺」號建造工作正式開始。1954年1月,「鸚鵡螺」號下水,同年年底全部竣工,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就這樣問世了。「鸚鵡螺」號長98.7米,寬8.4米,吃水6.6米,水面排水量3533噸,水下排水量4092噸。配備一臺S2W壓水反應堆,驅動2臺蒸汽輪機,水面航速22節,水下航速23節。最大潛深150~200米,能夠以最大航速在水下連續航行50天、航程3萬海裡而無需添加任何燃料。
由於當時定位是試驗潛艇,所以武器方面與常規潛艇相差無幾。艇艏配備6個533mm魚雷發射管,共攜帶24枚魚雷,其中6枚裝在魚雷發射管中,18枚備用。艇艉並沒有設置魚雷發射管,這與當時的美軍潛艇有所不同。
1955年1月17日11時,「鸚鵡螺」號進行了首次正式出海,發布了一則足以留在歷史上的電文「以核子動力前進中」(Underway on nuclear power)。1955年到1957年間,「鸚鵡螺」號主要進行增加潛航速度與耐久性的測試方面。
1954年1月21日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換燃料棒時為止,「鸚鵡螺」號總航程達62526海裡,僅消耗了幾千克鈾。「鸚鵡螺」號還成為第一艘在水下航行到北極點的潛艇。
「鸚鵡螺」號所展現的核潛艇的巨大魅力還不僅於此,服役後,「鸚鵡螺」號多次參加北約反潛演習。曾戰勝包括一艘航母在內的反潛編隊,在「反擊」演習中,它攻擊了16艘水面艦艇。據美國海軍統計,「鸚鵡螺」號在歷次演習中遭到5000餘次攻擊,但估計只會被擊沉3次,如果換成常規潛艇,可能會被擊沉300次。
「鸚鵡螺」號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優勢,這是讓美國海軍決定放棄常規潛艇專心發展核潛艇的重要原因。
1980年3月3日,「鸚鵡螺」號退役。1982年5月20日,鸚鵡螺號被美國內政部指定為國家歷史性古蹟,在梅爾島海軍造船廠改裝之後,1985年7月6日被拖回康州格羅頓。2002年,「鸚鵡螺」號在通用動力電船公司改為潛艇歷史博物館對外開放,每年吸引約25萬民眾前往位于格羅頓潛艇部隊圖書館暨博物館旁的錨泊地參觀。在通往「鸚鵡螺」號的舷梯上,有「最初和最好(First and Finest)」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