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水艇—「鸚鵡螺」號(圖)

2020-12-06 搜狐網

  1934年,埃利克·費米發表了關於核裂變的論文。6年之後,即於1941年,在埃利克·費米的領導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成了一座實驗用核反應堆。從剛剛開始實現核裂變的時候,美國海軍的有關方面就如何利用反應堆內鏈式反應所放出的熱能以及如何利用這種新型的動力源開展了研究。

  圖紙上的「鸚鵡螺」

  1949年秋季,美國第一艘潛挺反應堆的主要參數已經確定。

  1950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籤署了決定建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文件。該艇被命名為SSN一571「鸚鵡螺」號(Nau-tilus)。1951年8月20日,電船分公司與美國海軍籤訂了「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建造合同。1952年6月14日,該艇在電船分公司正式開工建造,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參加了核潛艇的開工典禮。

  就在「鸚鵡螺」號核潛艇處在緊張的建造階段時,位於阿爾科的STR-I型陸地模式堆的建造工作也在加緊進行。1953年5月31日,STR—I型陸地模式堆達到了臨界狀態,並且開始產生出相當數量的電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耗資達3000萬美元的STR-I模式堆是世界上第~座核動力反應堆。當年6月25日,STR—I型陸地模式堆在經過了幾個星期的功率提升之後終於達到了滿功率狀態。當S丁R—I型陸地模式堆在滿功率狀態下運行了24個小時之後,現場的工程師們認為已經能夠採集足夠的數據了,應該讓反應堆停止運行。但是海曼·裡科弗卻堅持要繼續使反應堆滿功率地運行下去。他要利用這個反應堆模擬核潛艇橫渡大西洋的航行。

  在STR-I型陸地模式堆的控制室裡,一幅海圖掛在牆上,圖上標註著一條從美國東海岸到英國的航線。這就是此次實驗中,模擬核潛艇要走的航線。經過連續4個晝夜的運行,海圖上的標誌終於移動到英國的愛爾蘭,這說明「核潛艇」經受住了長時間連續運行的考驗,成功地橫渡了大西洋。在這96小時的連續「航行」過程中,STR—I型陸地模式堆從未間斷過運行。在這一期間,這艘「核潛艇」總共在水下「航行」了2500海裡。

  「鸚鵡螺」誕生

  1954年1月21日,「鸚鵡螺」號核潛艇在格羅頓的電船分公司下水。為了保證一些主要設備能夠適合艇內的尺寸要求,在設備裝艇之前,建造者們首先在木製模型內進行了試裝。經過有關部門和人員的努力,核潛艇的建造工作落下了帷幕,1954年9月30日,「鸚鵡螺」號核潛艇終於建成。

  這艘世界上第一艘實體核潛艇的主尺度為98.5×8.5×6.7米,水面輕載排水量為3215噸,水面正常排水量為3582噸,水下排水量為4091噸。從總體上看,「鸚鵡螺」號核潛艇採用的是常規動力潛艇的外形。這種外形的基本特徵是艏柱為圓弧型,幹舷較低,上甲板呈平直形狀。該艇的艏水平舵為可收放結構,不使用時則可摺疊收起。在艏水平舵的後面,有一個錨穴,錨就收藏在那裡。指揮臺圍殼位於該艇中間偏靠艇艏的位置上。「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艉部基本上採用了常規動力潛艇的艉部結構形式,艉舵位於螺旋槳的後面,但是艉垂直舵卻分成上下兩塊,與艉水平舵呈十字形布置,有兩根推進軸、兩個螺旋槳。

  「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內總共分為6個艙室,其布置順序從艏至艉依次是魚雷艙、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和艉艙。

  魚雷艙裝備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裝載著一定數量的魚雷。居住艙和作戰指揮艙均分為三層,居住艙的上層是供10名軍官居住的軍官艙室和軍官會議室。其中,軍官會議室的面積比美國海軍艦隊型潛艇上軍官會議室的面積大3倍。中層是烹調室和士兵餐室,一次能夠提供46名艇員在此同時進餐,還可布置成為一個小型電影放映廳,可容納50名觀眾。另外,餐室裡還設有冰激凌機、飲料機、磁帶錄音機和電視機等。指揮艙的上層是潛望鏡室和攻擊指揮室。攻擊指揮室的後部是無線電通訊室。指揮艙的中層是操縱指揮室,核潛艇上所有舵的操縱都集中在這裡。該艇的各種舵採用舵輪和操縱杆方式。操縱指揮室的後部是士兵艇員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和居住艙的最下面一層是各種液艙、蓄電池艙、泵室以及倉庫等。

  反應堆艙裡布置了一臺S2W型壓水反應堆、熱交換器、各種泵以及反應堆用水艙等。反應堆艙的頂部利用鉛屏蔽進行了密封,並在其頂部形成了一條屏蔽走廊,成為艇上人員的安全通道。主機艙內布置有兩臺齒輪傳動汽輪機和各種輔機:動力裝置的控制臺也布置在主機艙內。核潛艇上的兩臺齒輪傳動汽輪機,在反應堆產生的飽和蒸汽的驅動下,可以產生13400軸馬力的動力,從而使得「鸚鵡螺」號核潛艇的水面最高航速為20節,水下最高航速為23節。

  位於核潛艇最後部的艉艙是士兵居住艙。艇上的艇員人數編制為93名,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艇員人數往往要超過編制人數。因為「鸚鵡螺」號核潛艇擔負著重要的試驗任務,因此經常有接受培訓l的人員、負有特殊使命的人員以及參加試驗的人員隨艇航行。因此,艇上的大部分都使用二層或者三層的床鋪。每一個鋪位的三個壁面採用的都是輕金屬圍壁,形成一個基本獨立的個人支配空間,床鋪上裝有個人使用的照明燈具。每一個艇員都有一個存放個人用品的專用櫃。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沒有設置艉魚雷艙,這一點與美國海軍的艦隊型潛艇的艙室布置有所區別,而且還增添了一些艦隊型潛艇上不曾配備的設施,例如自動洗衣機、乾燥機、圖書室以及放射性劑量檢測室等。此外,「鸚鵡螺」號核潛艇上的大功率空調系統可以使艇內的艙室溫度保持在20一22攝氏度範圍內,相對溼度保持在50%左右。

  核潛艇上總共攜帶有24枚魚雷,其中6枚裝備在HK一54型水壓式魚雷發射管中,18枚備用。同時,艇上裝備的聲納是AN/BQR一2B型艏部聲納。美國海軍在1958年對「鸚鵡螺」號核潛艇進行改裝之後,又在該艇的前甲板右舷增設了AN/BQR一3A型聲納,以便增強該艇的水下探測能力。

  意義非凡的「航跡」

  1954年12月30日, 「鸚鵡螺」號核潛艇上的反應堆開始啟堆。經過了4天的系泊試驗之後,艇上的反應堆功率逐漸提升至滿功率。1955年1月1 7日上午,艇長尤金·P·威爾金森上校站在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的指揮臺上發出了解纜的命令。這艘令人矚目的核潛艇緩緩地駛離了電船分公司的系泊碼頭。1l時整,當「鸚鵡螺」號核潛艇剛一駛入主航道,艇上的信號兵就用燈光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信號「我艇正在使用核動力航行!」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的問世,「鸚鵡螺」號對全世界範圍內的潛艇技術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潛艇技術的迅速更新換代、潛艇戰術的發展變化以及反潛戰戰術及技術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 「鸚鵡螺」號核潛艇指明了實現「真正潛艇」的努力方向,並為實現「真正潛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核反應堆在潛艇上應用,使得核潛艇已經與傳統的常規動力潛艇不再處於同一水平。這是邁向「真正潛艇」的巨大一步。

  第二,「鸚鵡螺」號核潛艇徹底地改變了潛艇在軍事上的作用。

  以「鸚鵡螺」號核潛艇為代表的核動力推進技術的問世,使得許多先進技術可以在核潛艇上進行更加有效的運用,使潛艇在幾十年中徘徊不前的軍事作用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三,「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出現,推動了與潛艇相關的各種現代先進技術的變革與發展。「鸚鵡螺」號核潛艇在向軍事家們展現了它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之後,潛艇設計師們終於可以把過去許多年來一直受到潛艇瓶頸效應制約的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應用到核潛艇上,使得核潛艇的性能在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後,達到了「脫胎換骨」的高度發達的水平。

  第四,在「鸚鵡螺」號核潛艇所擁有軍事潛力的刺激下,反潛戰技術獲得了迅速的進步和完善。

  第五,「鸚鵡螺」號核潛艇引發了美國海軍對潛艇總體設計思想的深刻變化,使潛艇殼體由雙殼結構向單雙混合結構過渡。

  第六,帶動了常規動力潛艇AIP技術的發展。目前已基本成熟的AIP技術其中包括斯特林發動機系統、燃料電池系統、閉式循環柴油機系統、自主式水下能源系統以及小型低溫低壓反應堆系統等。這些AIP系統還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目前,潛艇AIP技術已經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發展曙光。

  第七, 「鸚鵡螺」號核潛艇推動了核動力水面艦艇的迅速發展。

  雖然「鸚鵡螺」號核潛艇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那劃時代的影響力將不會磨滅。未來的核潛艇將沿著它的「航跡」繼續前行。作者:曹志榮 《海事大觀》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由美國建造的「鸚鵡螺」號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1958年7月22日至8月5日完成了橫渡北極海的歷史壯舉,該艇自白令海出發,經北極冰蓋穿越北極點,最終安全抵達格陵蘭水域。為紀念羅伯特·富爾頓1800年試製的「鸚鵡螺」號潛艇,同時緬懷美國海軍的前兩艘「鸚鵡螺」號艇,這艘革命性的核動力潛艇最終也被賦予了「鸚鵡螺」號的艇名,這不禁令人憶起儒勒·凡爾納小說《海底兩萬裡》中那艘堪稱經典的同名科幻潛艇。
  • 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65年前...
    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65年前下水服役  Winnie Lee • 2019-09-30 15:07:21 來源:前瞻網
  • 歷史上的今天1958年8月3日美國製造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
    歷史上的今天1958年8月3日美國製造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穿過北極 2013-08-16 11:4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最初和最好的:細說美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
    在美國海軍歷史上,這是一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核潛艇。它就是「鸚鵡螺」號,這個名稱就是像儒勒·凡爾納著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那艘神奇的潛艇「鸚鵡螺」號致敬。該潛艇最初定位為試驗核技術在潛艇方面的應用,因此也沒有建造後續艇。
  • 「脫胎換骨」促成的質變,鸚鵡螺號核潛艇創下三個世界第一
    鸚鵡螺號核潛艇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艘核潛艇,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更是是第一艘從水下穿越北極的潛艇,這三個第一奠定了它「鼻祖」的地位,並且將被人們載入史冊永不忘記。鸚鵡螺號核潛艇全長98.7米,總重2800噸,平均航速為20節,最大航速23節,最大潛深150-213米,其全部建造大約花費了5500萬美元,該核潛艇的艇體外形與內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產品。據稱該潛艇的命名來源是為了紀念《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潛艇,不過它可不再是虛幻的小說物品,而成為真實的海底利器。
  • 促使美國海軍放棄常規動力潛艇 凡爾納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
    在潛艇發展道路上,美國比蘇聯要乾脆得多,在擁有了核潛艇之後,直接就放棄了相比之下性能平平的常規潛艇。而這個讓美國直接放棄了常規潛艇的核潛艇,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它的出現無疑使世界潛艇的發展邁入了全新的紀元,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鸚鵡螺號核潛艇。
  • 《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潛水艇,現實嗎?
    在儒勒·凡爾內所著的《海底兩萬裡》中,主人公乘坐一艘潛水艇環遊海底世界。奈莫艇長在向阿羅納克斯先生介紹「鸚鵡螺號」時提到了兩個驚人的事情。奈莫艇長說「鸚鵡螺號」的最高航速是50海裡(約合92.5公裡小時),而且發動機、水泵等所有機械都由電驅動。首先,世界上開得最快的潛艇最高速度只有44.7海裡,「鸚鵡螺號」的速度略顯荒唐。可能凡爾納一個不留神把「鸚鵡螺號」的速度寫高了。其次,這麼高的速度需要強勁的動力,估計「鸚鵡螺號」的水手得天天從海水裡提取鈉做電池。
  • 美國的「長尾鯊」級核潛艇,是世界上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
    在二戰期間,美國嘗到了「核」的甜頭,不僅大力發展核武器,還研製出核動力的裝備,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潛艇就是來自美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也是來自美國。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是美國的「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在1963年4月10日在滅國的波士頓以東220海裡處進行大深度潛航實驗時沉沒,這也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長尾鯊」級核潛艇,又被稱為大鯵魚級攻擊核潛艇, 是美國的第三代攻擊攻擊核潛艇。
  • 世界核潛艇的首次折戟 美國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長尾鯊」級
    1963年4月10日9時17分,科德角以東200海裡威爾金松海溝,美國海軍SSN-593「長尾鯊」號攻擊型核潛艇沉沒,全艇129名官兵隨這艘核潛艇長眠於2560米深的海底,成為世界上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此時距離它交付美國海軍只有1年6個月。
  • 潛艇誕生史話(圖)
    這艘潛水船裝有從船內伸出的多根木漿,船內人員只要划動木漿,便會在水下運動,最多可載12名水手,能夠潛入水中3至5米的深度。  德雷爾的潛水船可以說是現代潛艇的雛形,此後100年間世界上再沒有任何有關潛水船發展情況的文字記載,直到1724年,俄國人葉菲姆·尼科諾夫製造出了一艘能在水下航行的潛艇。  尼科諾夫是一個木匠。
  • 美國傳奇潛艇鸚鵡螺號戰記:給擊沉艦艇拍照,運送八路軍式突擊隊
    鸚鵡螺在中途島號大戰後,利用自己的遠洋優勢直接到日本近海攻擊日軍船隻,擊沉數艘商船後還偷襲擊沉了日本白露級驅逐艦「山風」號,在確定命中魚雷後上浮給山風號拍照,這張照片送回國內後成為戰爭債券的宣傳素材,也成為了美軍潛艇部隊的象徵。
  • 舷號1701: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生死試航
    這29人和分到其他地方實習的7人一起,被稱為「09小分隊」,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艇員隊伍中最早的一批。當時,舷號「1701號」的這艘核潛艇即將下海,面臨一場生死試航。  集結  1969年6月的一天,駐紮在浙江大榭島的南海艦隊32潛艇支隊中,20歲的信號兵劉潔清突然被艇長召見。
  • 常規潛艇靠燃料電池挑戰核動力,德國走在前面,打造全球首款新艇
    常規動力潛艇最大的缺點,就是動力不足,在水下連續潛航的時間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都開始發展不依賴空氣的動力系統,又稱:AIP技術,其中技術之一:燃料電池,從技術實際應用的效果上看,現代常規潛艇靠燃料電池挑戰核動力。
  • 可以永遠水下作戰的科幻武器:1954年1月21日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
    可以永遠在水下作戰的科幻武器:1954年1月21日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1954年1月21日: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康乃狄克州新倫敦縣下水。鸚鵡螺號潛艇的名氣很大。它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著名潛艇。
  • 美國傳奇潛艇鸚鵡螺號戰記:中途島海戰拖住日本艦隊立下大功
    美國海軍在二戰中水面艦艇名艦無數,但水下艦隊也同樣戰功赫赫,接下來介紹美國在二戰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獨角鯨級大型遠洋潛艇SS168鸚鵡螺號,該艇是美國在戰前專為廣闊的太平洋作戰設計,水下排水量高達4000噸,在大量潛艇排水量低於1000噸的當時這個噸位是驚人的,巨大的噸位賦予了他強大的戰鬥力和多任務用途
  • 法國全球最小核動力潛艇下水,比中國同類型潛艇還小900噸
    很難想像法國的技術人員是如何大膽到把反應堆塞進這麼小的艇體中。近日,法國國防部宣布新一代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首艦絮弗倫號已經於4月28日下潛成功。說起絮弗倫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說起梭魚級潛艇就很熟悉了。法國的梭魚級核潛艇計劃從21世紀初就開始了,只是因為資金不足,威脅降低,而不斷延期。但紅寶石級潛艇可以說是一天老過一天,新的潛艇的建造勢在必行,否則就保不住法國的五常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