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可以永遠在水下作戰的科幻武器:1954年1月21日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
1954年1月21日: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康乃狄克州新倫敦縣下水。
鸚鵡螺號潛艇的名氣很大。
它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著名潛艇。
在這個1866年的故事裡,這艘有超級動力的潛艇從太平洋起航,穿越了幾乎整個地球。
故事結束在挪威海域,潛艇幾乎經過了七個大洋。
這艘鸚鵡螺號利用海水中的鈉進行反應,生成無限的動力,只需要定時上浮換氣而已。
雖然是小說,潛艇的重要軍事意義,人類早就意識到了。
據文獻資料記載,1562年就出現了可在水面和水下航行的船隻。
16世紀的英國數學家威廉·伯恩,在1578年出版的《發明與設計》中就有潛艇設計圖。
17世紀的荷蘭工程師科內利斯·德雷貝爾,於1620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潛艇,它由船槳驅動。
早在中世紀,達文西已經設計過潛艇,只是無法建造出來而已。
一戰中,潛艇就已經成為海軍的重要武器。
在沒有聲吶武器的年代,要想發現潛艇是極其困難的。
一戰中的德國「U53」潛艇艇長漢斯·羅澤,用排水量900噸的小潛艇,擊沉87艘商船,總噸位22.4萬噸,擊傷10艘商船總噸位4.6萬噸,另外還擊沉了美國1艘驅逐艦。
被擊沉的驅逐艦,為雅各布·瓊斯號。
驅逐艦沉沒時,有38名倖存船員在海上呼救。
有騎士風度的艦長羅澤,冒著被周圍敵艦攻擊的危險,浮出水面救助落水者,並向美國設在昆士敦的海軍基地發出了求救信號,報告了沉船地點的詳細坐標。除了救走2名重傷員以外,羅澤把潛艇上攜帶的大部分藥品、淡水和食物留給美國倖存船員,一切安排妥當後才離去。
美國駐歐洲海軍總司令威廉·西姆斯上將後來寫道:羅澤在如此危險的境地還如此彬彬有禮,我們對他心懷崇敬,時至今日,我們仍願意與他握手。
扯遠了。
德國的潛艇戰,一度差點拖垮了英國。
1916年5月德蘭海戰後,德國就認識到可以依靠潛艇打垮英國。
如果德國潛艇能每月擊沉60萬噸位的船隻,花費6個月便可逼迫英國投降。
當時英國需要大量海外運輸來的物資,維持人民的基本生存。
1916年12月份,德國潛艇擊沉了154艘船隻,總噸位48.7萬噸。
照此估算,英國到1917年7月就會 彈盡糧絕!
美國人的參戰救了德國。
1917年5月,美國派遣的24艘驅逐艦抵達英國,作為商船的護航艦隊。
有了這些驅逐艦,英國便從5月24日起實現全面護航制度,遏制住了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攻勢。
整個一戰中,德國潛艇擊沉了5000多艘商船,總噸位超過1200萬噸。
德國也損失了178艘潛艇,死亡水兵5000多人,導致潛艇戰失敗。
到了二戰期間,潛艇更是重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潛艇的攻擊力得到增強,而反潛武器還是比較原始。
於是,在整個二戰期間,美軍潛艇共擊沉日軍1113艘商船,總噸位共計超過532萬噸。
德國潛艇共擊沉2882艘商船,計1440萬噸。
除了襲擊商船以外,各國都有包括航母、戰列艦在內的主力艦被潛艇擊沉。
二戰美軍共損失了11艘航母,其中有3艘就是被日本和德國的潛艇擊沉的。
因為潛艇的作用如此巨大,到了二戰結束以後,各國都開始研究新一代潛艇。
然而,各國很快都意識到一個問題:這些柴電動力潛艇具有非常嚴重的缺陷。它們必須頻繁上浮到海面,啟動柴油發電機進行充電。
此時,就是潛艇最危險的時刻,很容易被發現和擊沉。
此時的反潛手段已經多種多樣,技術也非常先進。新一代反潛巡邏機,可以在廣闊的海面輕易發現浮出來的潛艇。到了最近幾十年,連區區潛望鏡都可以發現。
而潛艇水兵的呼吸其實可以依賴氧氣再生裝置,不需要上浮換氣。
那麼,只要不使用柴油發動機就可以解決潛艇上浮的問題。
所以,早在二戰中物理學家菲力普·艾貝爾森就提出了核潛艇的概念。核潛艇以核能作為動力,根本不需要上浮充電。原則上,只要潛艇水兵能夠忍受,核潛艇就可以無限制在水下作戰,具有極強的作戰你能力。
美國在1951年開始建造核潛艇,到1954年才下水服役。這艘潛艇被命名為鸚鵡螺號。鸚鵡螺號服役以後,曾經在90小時水下航行2200多公裡。鸚鵡螺號的出現,讓傳統的反潛作戰失去了作用。
核潛艇服役以後,原則上它可以永遠在水裡作戰,不需要上浮。
只不過人類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核潛艇巡航時間會保持在2個月以內,最多不能超過70天。目前核潛艇下潛記錄是90天,創造者是中國漢級潛艇。不過,在最後一段時間,漢級潛艇上的官兵幾乎失去作戰能力,一些水兵出現意識模糊現象。
鸚鵡螺號在1980年退役,服役長達26年之久,創造了無數的世界紀錄,還曾參加過古巴飛彈危機的封鎖。
不過,鸚鵡螺號的技術還是比較原始的。
雖然它早在2002年就花費巨資改造成了博物館,但仍然有部分艙室沒有開放,一說這是因為有輻射無法徹底消除。
聲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