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翰代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尚無國家實驗室 美國已有十餘個

2020-11-2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我們關於在戰略新興產業中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作為『牛鼻子』的建議被採納,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高科技領域,對此我感到非常興奮。」3月6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北京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在發言時表示,身為科技戰線和北京中關村創新創業的代表,他始終關注創新創業,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他興奮。

&nbsp&nbsp&nbsp&nbsp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中國青年網記者 郭蕾 攝

&nbsp&nbsp&nbsp&nbsp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劉洪俠)「我們關於在戰略新興產業中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作為『牛鼻子』的建議被採納,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高科技領域,對此我感到非常興奮。」3月6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北京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在發言時表示,身為科技戰線和北京中關村創新創業的代表,他始終關注創新創業,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他興奮。

&nbsp&nbsp&nbsp&nbsp結合多年從事科研和產業化的工作實踐,他在審議過程中再次就加速自主科技創新提出了加強政策支持、加速技術轉化和建設國家實驗室等具體建議。

&nbsp&nbsp&nbsp&nbsp一是建議圍繞持續推進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制定更加深入、有力的金融與財稅支持政策。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雙創」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要加強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支持,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鄧中翰建議國家加大對科技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扶持重點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為高科技公司開闢境內上市的「綠色通道」。他指出,就晶片企業而言,當下普遍面臨著融資渠道缺乏、研發投入能力有限、持續創新能力較弱等制約,迫切需要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

&nbsp&nbsp&nbsp&nbsp二是建議加強高新技術的智慧財產權轉化和保護,注重將先進技術轉化為自主標準。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開展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完善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體系。鄧中翰就此建議設立國家重大項目智慧財產權風險管理體系,引導建立智慧財產權戰略聯盟,積極探索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直接融資方式和資產管理制度;統籌推進科技、標準、產業的協同創新,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為智慧財產權、自主標準的機制;充分發揮標準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作用,形成支撐產業升級的自主標準體系。中星微電子公司目前就已經推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SVAC國家標準及相關晶片,在全國數十個大中型城市實施了「天網」工程及智能交通項目,希望未來在國家支持下加速推廣,能更好地保障國家信息安全。

&nbsp&nbsp&nbsp&nbsp三是建議成立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主攻方向、由科學家組成運營團隊、具備一定規模的國家實驗室。鄧中翰表示,習總書記曾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是一項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家國家實驗室,而美國自「二戰」以來已組建了十多家。因此,鄧中翰建議要儘快組建人工智慧技術國家實驗室,抽調國內該領域的優秀專家,通過跨學科、高強度的協作,實現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突破。

相關焦點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集微網消息,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6 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其中,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人工智慧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美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包括人工智慧領域著名學者、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師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 中星技術IPO受理,鄧中翰院士攜「中國芯」衝擊創業板
    而鄧中翰持有堆龍中星微100%股權,因此間接持有中星技術公司34.61%的股份。 中星技術創業板IPO之所以引起人們關注,一是因為鄧中翰院士的身份所攜帶的巨大流量,一是公司業務所涉及的晶片領域亦是公眾關注的高光領域。
  • 美國國家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此次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以及鄧中翰。其中鄧中翰是唯一一位中國籍學者,當選為國際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成員是工程師的最高等級的專業殊榮。
  • 李飛飛、鄧中翰等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多位畢業於中科大
    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主席 John L.Anderson親自公布了本年度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入選名單,包括 87名新院士和18名國際院士。 在7 名華人中,其中張捷、鄧中翰兩人曾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 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作為工程師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對「工程研究、實踐或教育,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對工程文獻有重大貢獻」和「開拓新的和正處於發展中的技術領域,在傳統工程領域取得重大進步,或開發/實現工程教育的創新方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迄今為止,美國院士共有2309人,國際院士共有 281 人。
  •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之父」——鄧中翰院士
    1987年鄧中翰考入中科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專業,隨後赴美留學,就讀於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伯克利的5年時間內取得了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3個學位,是該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學成後他進入IBM工作,但回國創業的衝動從未消失。
  • 李飛飛、鄧中翰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多位華人上榜
    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以表彰入選者「在工程研究、實踐、教育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在新興領域技術做出的開拓性工作和傳統工程領域中的重大貢獻」以及「在開發/實施工程教育方面的創新貢獻」。
  • 人工智慧在日本、中國、美國
    20世紀70年代後期,日本通產省及來自大型公司和高校的顧問們策劃並實施了一個十年項目,以期「逾越」美國和歐洲已有的尖端技術。這便是日本「第五代計算機系統」項目(以下簡稱「五代機項目」)。在計算機工程方面,五代機項目選取的領域則是當時歐美國家進展甚微的高度並行計算機,為日本提供相應的商業機會。五代機的人工智慧軟體原本便預期將在此並行計算機上運行。這一計劃的遠景描繪了一個知識型社會將廣泛獲益於人工智慧和先進計算機的故事。它大膽而振奮人心,也讓美國和歐洲技術規劃師感到擔憂,特別是他們已經看到日本在其他領域獨佔鰲頭。
  • 國家首個人工智慧實驗室成立 百度肩負國家AI使命
    中新網3月2日電  兩年前李彥宏在兩會上提出建設「中國大腦」的倡議,兩年後中國正在跑步進入人工智慧時代。3月2日,「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揭牌儀式在百度大廈舉行,這被認為是當初 「中國大腦」概念的最終落地,也被認為是中國將人工智慧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標誌。
  • 美國為何這麼青睞中國的科技人員,7位華人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選舉產生87名新院士和18名國際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等6位華人學者當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當選國際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成立於1964年,至今院士總數達到2309人,國際院士達到281人。在今年10月4日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美國國家工程院年度會議上,新當選院士將正式獲頒證書。範欽強:美國高平科技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1985年,範欽強與合作夥伴一起創辦了高平科技公司。
  • 7名華人科學家入選2020年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大2名本科校友入選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公布了2020年新一屆的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其中有李飛飛、鄧中翰、範欽強、劉鎮欽、俞久平、張捷、曾亮,這7位華人科學家博士學位都畢業於世界頂尖名校,其中李飛飛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鄧中翰和劉鎮欽畢業於伯克利加州大學,範欽強畢業於哈佛大學,俞久平、曾亮、張捷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其中有3名都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凸顯麻省理工大學在工程科學領域的強勢地位。
  • 國外十大高校人工智慧實驗室及代表人物
    高校建立的實驗室與大公司有所不同,其研究項目除了偏應用科學的領域,還有一些屬於基礎理論研究的項目,是無法從具體的產品上表現的,通常高校實驗室會同時進行兩種領域的研究甚至側重後者,考慮到高校在學術界的地位,人們在關注實驗室研究內容的時候除了關注它的產品,同時也應該注意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水平。
  • 鄧中翰:融會東西得以心存天下 - 青春勵志故事
    而也就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他坦言自己和團隊未來十年對戰略新興產業有著更多期待:「我們要摘取更大的桃子,那就是在安全監控、物聯網新興的產業領域裡面,利用集成創新的方式,推出面向安全監控和物聯網的系統和產品。」  在旁人眼中,鄧中翰似乎集萬千成功於一身,但他始終認為「我只是一直在路上,追求我的目標。獲得各種榮譽不僅是一種激勵,更具有監督作用。」
  • 同盾人工智慧研究院,打造AI領域的「貝爾實驗室」
    探索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基礎理論算法,進行計算機視覺,語音語言處理,聯邦學習等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深入研究,並將智能應用推向市場,力爭打造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貝爾實驗室」。  同盾人工智慧研究院由美國公立常春藤名校佛羅裡達大學的終身教授李曉林擔任院長,國際頂級語音專家吳建雄博士擔任副院長。
  • 安徽提出爭創量子、能源與人工智慧三個國家實驗室
    新華社合肥8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安徽省政府8月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為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安徽將結合自身優勢、瞄準國際前沿,在量子科技、能源、人工智慧三大領域積極創建國家實驗室。在此基礎上,安徽省政府提出進一步夯實量子信息科研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推動量子科技領域創新突破,著力打造承載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重大創新平臺,積極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安徽合肥是目前國家批准建設的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擁有全球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以及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重點科研機構。
  • 羅琦委員:參考美國模式,加快布局核領域國家實驗室
    在3月8日舉行的中核集團記者見面會上,羅琦詳述了核領域國家實驗室的國際經驗與國內基礎。他認為,中國核工業發展60餘年,已形成較好的軍民融合發展基礎,建設核領域國家實驗室的條件已經成熟。作為實驗室序列中等級最高、數量最少、投資最大的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相關領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定位於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產生具有原始創新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科研成果,是最重要的「科研國家隊」。羅琦稱,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起,全世界都將核科技戰略作為國家戰略。
  • 美國國家實驗室如何運營
    【科海觀潮】作者:劉潤生(單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作為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往往應國家戰略需求而建立,圍繞國家使命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的科研任務,從事高校或民間研究機構難以開展的研究。
  • 美機構分析人工智慧在美國國防領域的應用情況
    導 語 8月26日,美國會研究服務處發布《人工智慧與國家安全》報告。該報告主要從人工智慧的國防應用、人工智慧軍事集成的挑戰、人工智慧對作戰的潛在影響,以及國會應該考慮的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本文重點概述報告中有關人工智慧在美國國防領域的應用情況。
  • 人工智慧 國家戰略_人工智慧:國家人工智慧戰略行動抓pdf - CSDN
    隨後,中國又於今年 1 月宣布投資 138 億元人民幣,在中關村建立人工智慧科技園。該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有意義的人工智慧:走向法國和歐洲戰略》報告中的內容,其中法國著名數學家兼埃松省代表 Cédric Villani 和「Villani Mission」的其他成員概述了政府需要考慮的一些政策和倡議。
  • 神經網絡白頭鷹當logo:美國成立國家人工智慧計劃辦公室
    昨天,美國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根據2020年《國家AI倡議法案》成立了國家人工智慧計劃辦公室,以確保美國在未來幾年內在這一關鍵領域的領導地位。這個辦公室負責監督和實施美國國家人工智慧戰略,並將成為美國政府在人工智慧研究和決策過程中與私營部門、學術界進行協調的中心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