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成「熟悉的陌生人」 網友:離文盲不遠了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本版撰文:

  近期,兩檔關於說文解字的闖關節目《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螢屏大熱。《人民日報》近日發表文章稱讚這兩檔節目:鍵盤時代的高效與用筆書寫的樂趣,並非是「二選一」的關係。在不需要過於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候,我們能否拿起久違的筆,寫一封信、題幾句詩,這不僅是對中華漢字文化的一種傳承,或許更是一種獲得溫暖與真誠交流的方式。

  當網友紛紛調侃:「突然覺得我的語文是體育老師在數學課上教的!」「自己離文盲不遠了!」我們不由得開始思考:漢字何以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莫言為什麼會放棄用電腦創作?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漢字英雄》電視節目評委)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用於表達思維的文字符號,是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如今,雖然漢字的普及程度,即識字率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大有提高,鬥大的字不識一個的人少了,但我們對漢字的使用情況卻大不如前,胡亂書寫、使用漢字的狀況層出不窮,更別提遣詞造句的水平。比如,儘管微博不過一百多字,但是,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微博缺乏美感,乏味、單調,亦或者常出現成語使用不當、錯別字等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更為普遍,那就是提筆忘字,認得字卻想不起如何書寫,這種情況在大人身上更為常見。

  這是因為,首先,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便利,使用電腦打字讓撰寫文章、與他人交流都變得更為快捷,但同時,這種便捷卻無形中阻礙了我們對漢字的興趣。以音求字的書寫方式讓漢字變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態讓我們一味快,卻忽視了漢字本身的意蘊。莫言就曾說過使用電腦敲字撰文會使得他常順手選用電腦提供給他的一些詞彙,而無法組織寫出具有獨特意蘊的新詞彙,所以他最終放棄使用電腦進行創作。其次,如今學生普遍課業重、壓力大,讓他們常為了應付考試而囫圇吞棗地接收學校老師授予的一切知識,這些知識不經過消化吸收、不存在興趣,很容易學了便忘。再者,我們總以為漢語、漢字是我們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飯走路無須投入過多學習精力。這種對漢字、漢語認識的偏差常導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主觀地輕視學習漢字、漢語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數理化或英語能力的提高,最終導致我們在作為學生期間就不曾打下牢固的應用漢語、書寫漢字的能力。我常遺憾地發現,一些中文系、新聞系的大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在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學習後,也開始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缺失,對知識有了更精益求精的追求。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我們對漢字、漢語的重視程度正逐年提高。我個人建議,第一、為了增強我們的漢字書寫、應用能力,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對漢字的興趣。第二、社會應該重視並養成一種能熟練應用漢字、漢語的氛圍,營造書香社會,帶動所有人的積極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從個人做起,多看多記多練。多看就是多看好書,比如文學作品,或者平時在生活中、旅遊時多留心那些刻在對聯、匾額等等地方的詩詞歌賦;多記就是將這些生詞僻字記於心中;多練就是多動筆,多記錄。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每天練習一帖書法的方式,在改善提筆忘字的情況同時,修身養性。

  作為一名學中文出身的學者,我常感於自己文學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會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因而,我覺得漢字、漢語是需要終身學習的,這也是我之所以會成為《漢字英雄》評委的原因之一,我在當評委的同時,自身也受益匪淺。所以,我覺得,無論參賽選手抱著何種目的上這檔節目,他們應該都會和我一樣收穫頗豐,並且,對漢字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有一份更強烈的興趣。我想,能培養大家對漢字的興趣,這檔節目的意義就已充分體現了。

  不妨學學錢鍾書給孩子寫家書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有關漢字書寫的節目究竟作用能有多大?對此,我並不樂觀。畢竟,只是電視節目而已,受眾面、影響面都有限,它也許能夠使我們意識到自己對於漢字認知的缺失,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漢字水平退化已經是一個現實——小孩子不喜歡用筆書寫,成人不習慣用筆書寫。這種狀況的出現除了電腦的替代性過大外,我們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猶如快餐式教育方式,學習的內容都與升學有關,讀書無用。更嚴重的是,許多大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退步得也極為厲害,那也是因為大學對於漢字的應用能力訓練較少,大學生們更傾向於使用網絡上流行的段子表達自己的思維方式,有些大學生甚至無法用筆完整書寫一篇文章。

  其實,我們對於漢字的學習一直是重視的,但這種重視似乎不及臺灣地區。如今,許多學校也開設了例如閱讀課、書法課,可是這些課程一直被邊緣化,除非這些課程也成為中考、高考的考試科目。但如此,漢字的教育又變得極為功利化。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先改變這種功利化的、制度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對漢字以及漢字背後承載的文化感興趣。

  而這一點,就需要全社會,需要政府、學校、家長一起改變教育模式和理念,各司其職。比如,錢鍾書就習慣給自己的孩子寫家書,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每個星期給子女寫一封書信,並讓他們回復一份。這不就是一種非常有效地、直接地鍛鍊家長和子女漢字書寫水平的方式嗎?文化的承擔者是個人,要提高全民漢字水平,就應該先明白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個局面,從自己開始,共同轉變觀念,重視漢字學習。

  重拾漢字文化從欣賞名家字畫開始

  張麗紅(小學語文老師)

  小學教育對漢字的認知、書寫和使用能力的要求非常嚴格,我們對錯別字抓得特別緊,幾次督促改正後,小孩子也會注意不在同一個字上犯錯。但是,小學之後,教育的重點就不在漢字書寫規範上了。有個學生曾經告訴我,小學畢業後,他就再也沒有遇到老師花時間和精力糾正自己的錯別字了。這當然不是絕對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對於規範漢字書寫不夠重視。

  我覺得,這與現代人過分追求效率有關,書寫稿因此在工具性上難以與電子稿抗衡。但文字的魅力怎是可以囫圇吞棗而獲得?漢字博大精深,漢語言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舉例來說,表示很焦急可以使用「心急如焚」、「萬分火急」、「迫不及待」、「匆匆忙忙」、「操之過急」等詞語,可同樣這些「急」,其表達又擁有多層意思,比如「心急如焚」是表示心情;「萬分火急」一般形容形勢急迫;「迫不及待」也表示心情焦急但又帶著愉悅和期望的色彩;「匆匆忙忙」一般是形容行為舉止;「操之過急」則是用來表達一個人處事方式過於急切而不恰當。而在網絡時代,一句「我急死了!」配上一個表情,即可以達到表示焦急的效果。漢字似乎有與生俱來的委婉和含蓄,同種意思卻可以用不同的詞語表達,正是這種委婉和含蓄,在這個時代卻顯得過於矯揉造作而被遺棄。

  我們不可能永遠忙忙碌碌,總需要點空間讓浮躁的心沉澱。如果當代人要重拾漢字文化,我建議先從欣賞名家字畫開始了解其中的樂趣,之後通過親身實踐來體會其中的奧秘,不失為一種良好的修身養性方式。不同名家作品通過不同的筆畫和結構規律傳遞著各自的風格,甚至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心境下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書法家們通過字體來展現自我和塑造自我,字猶如知己,寫字的過程也是傾訴的過程,而觀賞的過程則是一種反思。所選的筆粗細程度、用力的輕重緩急、字體的大小都可作為一種語言表達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其中的樂趣只有試過才能體會,打字不可能替代這種寫字過程的樂趣。

  提高漢字和漢語水平

  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陶寰(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現今,我們的漢字書寫水平、應用能力退化得十分厲害。使用電腦輸入漢字代替手寫漢字的情況,使得我們對漢字書寫陌生,對漢字字形不那麼敏感。同時,由於網絡語言使用和書寫氛圍的不嚴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漢字使用混亂的情況,有些甚至因為長期不被糾正,也慢慢成為公認的可使用或搭配的詞語。比如我們過去學的都是「怵目驚心」,而今,「觸目驚心」卻成為更常用的成語,並且是拼音聯想輸入法的首選。

  確實,漢字比起其他文字更為複雜、難學。目前,我們平常使用的通用文字就達6500~7000字,加上生僻字約10000字。同時,漢字的同音詞、同義詞較多,而不同的字形配有固定音標和意義。這些容易在學習時造成困擾,但也是漢字獨有的特色。值得肯定的是,現在在小學階段,我們對於漢字、漢語的教育非常重視,然而,隨著受教程度的提高,語文課漸漸被壓縮、被分散,不再成為最重要的科目。這個時候,態度就成為了最重要的因素,一旦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忽視漢字、漢語,不注意細節、不重視規律,最終會使得我們對漢字、漢語的掌握能力遠低於我們的預期。所以,我們應該在態度上端正自己對待漢字、漢語的方式,就算沒有時間書寫,也必須空出時間讀書看報。閱讀和書寫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提高我們漢字、漢語水平的方式。

  現在網絡語言的興起也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其實,網絡語言也是分等級的,有些是改變了字形、有些是改變了字音。但這些語言對傳統漢字的衝擊不見得像我們想像的那般猛烈。其實,我的學生在網絡上也會使用網絡語言,這更像是一種身份認同、一種心理需求,但他們多數人會分場合使用,或者只在網絡上使用。我不曾在考試中、作業中見到他們使用網絡語言或者火星文。所以,真正影響我們漢字、漢語水平能力的因素,還是我們自身掌握能力不強,態度不夠端正。

  針對網友漢字是否會拼音化或更簡化的疑問,我認為,漢字一直在發展和創新,我們如今使用的一些漢字也是過去民間所使用的。但就目前而言,拼音還只是用來標音的文字輔助工具,不足以代替文字的位置。因為,完全拼音化可能會造成閱讀質量、速度的下降。任何事物都需要尋找平衡點,有收穫就得付出代價,這與漢字簡化的情況一樣,書寫簡化同樣可能造成閱讀複雜化。發展是一定的,但如何發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和考量。

相關焦點

  • 熟悉的陌生人
    賀芒/重慶沙坪垻區他們是陌生人,更是故人,帶來時光滴落的安適、閒靜。路過學校禮堂,忽然一陣清甜的柚子香味飄過來。清甜的,帶著淡淡苦味。特別而又熟悉。
  • 非人哉:哪吒成熬烈「最熟悉的陌生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很猛烈?
    非人哉:哪吒成熬烈「最熟悉的陌生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很猛烈?親愛的漫迷們大家好,歡迎今天來收看一篇二次元搞笑漫畫非人哉!漫畫講述的是各路神怪們的同居爆笑生活,關注小編,一起看更多更精彩的漫畫吧!熬烈作為最後一個進隊的人,他在隊伍裡看到一張「全新的面孔」,明明是陌生人卻感覺非常熟悉,這人看小去身形嬌小,是「千尋」的扮演者哪吒。熬烈當然不知道千尋的扮演者就是哪吒這件事,萬一要是說了這人不就不來了,九月心想。哪吒在接受熬烈的注視時,也同樣抬頭回敬他。
  • 為什麼曾經相愛的人,分開卻成了陌生人?這是我聽過最心痛的回答
    有網友說,愛過的人通常做不成朋友,最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互不打擾是愛情終結後最好的方式。有網友說,人生裡總有一些人,能牽手走過一時,卻無法相守一世。愛過的那個,卻難成為朋友。有網友說,因為深愛過,靠近一點都想佔有,看不得他為別人遮風擋雨,因為傷害過,做朋友都覺得心痛,受不了假意的關心,怕自己總會誤會,怕傷得更深,所以只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我的一個男同學小成,和小米在高中時就在一起了,我一直以為兩個人可以一直走到最後的。直到某一次高中同學聚會,我發現小成和小米兩人跟陌生人一樣,誰也不理誰。
  • 「情」融在其中,漢字:我不嚴肅!
    下面進入正題,我們的漢字。嚴肅臉(我不嚴肅)漢字中想問個問題:問詢,詢問,問訊,訊問表面看起來這些詞都在問問題,但細化中含義卻大相逕行:「問詢」關切地探問,有些許關心的意思,摻雜感情;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幾千年來漢字與中國文化攜手同行!其實...網友甲:拼多多才是漢字典範!
  • 偽中國語走紅 不懂中文的日本網友用日語中的漢字聊天
    ,完全不懂中文的日本網友用日語中的漢字聊天。&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日本網友用偽中國語交流&nbsp&nbsp&nbsp&nbsp正常情況下,一段日語對話中應當包括漢字(日語當中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等文字符號。
  • 中國憑什麼能遠超印度?就憑一場浩浩蕩蕩的「掃盲」運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雖擁有九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5.5億人口,但其中的八成以上是文盲,連基本的漢字都不認識。之後的二十年,政府前前後後一共開展了四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消除了一億文盲,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的文盲率已經降到了6.72%,這是世界發達國家都難以做到的事,中國卻做到了。
  • 看了日本年度漢字,發現它的反義詞也適合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現代都市社會常被人詬病是一個人情冷漠的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越來越遠。只有在城市裡你才能真正不為人所擾,因為無關人等實在太多。也只有在城市裡我們才不會成為關注對象,因為我們彼此都是陌生人。我們渴望不為人所擾,他人同樣如此。每個人的行為都要得體,不要影響他人。城市風格源於內部監管,而非外部監管。
  • 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從頭到尾,從生到死,真正全程陪伴我們的只有自己———熟悉的陌生人。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是孤兒。人在跌跌撞撞和踉踉蹌蹌中成長,每一次的成長,都是因為我們看清了一些事情的本質。真相總是殘酷的,看清事物的本質有時會讓人很虛無,也會讓人痛苦,但只有痛苦才能讓人反省和成長,快樂和歡愉不會。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為一門起源於我國的古老學科,物候學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受到關注,相較於國際熱度,近年來我國的相關研究卻顯得有些力量單薄,對於公眾甚或一些科研人員,這項研究好似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類在面對劇烈的環境變化,對資源利用程度也遠較歷史時期更高,因而,物候變化研究也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前景。」戴君虎介紹說,如在農業新品種的培育、花粉預報與花粉過敏疾病及相關傳染疾病的防治、植物觀賞物候期(如花期、葉變色期等等)的搭配與園藝景觀設計、關鍵花期的預報與旅遊活動規劃等等都與自然物候變化密切相關。
  • 為了某些文盲全世界遷就?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看了這些拼音標註,所有90後是否都一頭霧水,怎麼,和當年學的好像不一樣?沒錯,就是不一樣,因為這些字詞的拼音,都改了。其實不止這些,有很多漢字的拼音,都背著我們悄咪咪地變了。比如,讀了好多年還自以為很有學問的說(shuì)客,正確讀音其實是shuō客.「說」字有四種讀音。一是讀「shuō」,主要的意思有:1. 解釋,解說;2. 告訴,講話;3.
  • 【暖新聞】為了教腦癱孫子 文盲奶奶通過電腦學拼音認漢字
    家住江蘇蘇州的王奶奶,年少時家境困難,沒有接受過教育,大字不識幾個。
  • 一個漢字盯久了就不認識了,咋回事?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怪事: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看,大腦似乎發生了短路,原本熟悉的漢字,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不僅是長時間注視,重複書寫也會變得陌生。這不,就有網友表示,小時候被罰寫多次甚至100次的恐懼真實存在,但是恐懼過後仍然沒有記住這個字~這個話題還曾佔據微博熱搜榜,引起眾多網友的「共鳴」。其實國外很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1907年美國心理學博士瑪格麗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就在美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如果對一個單詞注視得太久,它將變得奇怪而陌生。」
  • 品讀 | 在熟悉的地方生活,在陌生的地方休憩
    那個區域離我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並不太遠,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嚮往,不影響我突然置身於一群陌生人之中時,心裡溢出的單純的小歡喜。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輕快的歡喜。怎麼說呢?因為人群裡沒有熟悉的面孔,我不需要考量會在哪一條街、哪一輛公交車、哪一個小餐館遇見同事,或是平日裡打過某些交道的熟人;再或者,是曾多次邂逅對彼此面容早已熟悉但並沒有過交集的熟悉的陌生人。不需要顧忌為了那些可能的遇見保持一個怎樣的形象,不去管穿什麼衣服合適,哪一種表情得體。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曾經做過調查,當時國民的文盲率高達90%以上。
  • 世界上最長地名,翻譯成漢字僅兩個字,大家對它居然很熟悉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名字,這就像是我們的名字一樣,是這個事物的代表,比如說說起我們國家,就會說是中國,這就是我們的象徵,而每個地名也是有長有短的,雖然對於國外一些地名是非常長的,但是我們會用中國漢字翻譯過來的。
  • 印度列出GDP最高城市,印度人:發展這麼好,離成超級大國不遠了
    對於這個排名,一些外國網友提出了疑問:印度會成為超級大國嗎?是不是還缺了什麼?不是還有一半的印度人的家裡沒有廁所嗎?不僅僅是廁所,印度現在還是有很多地方缺少乾淨的水,居民用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硬要說有像超級大國的地方,就是人口超級多了吧!」這些人認為目前印度城市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儘管GDP好看,卻並不代表印度能成為超級大國。
  • 《千門江湖之詭面疑雲》他深不可測,成了女主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
    深入觀看這部劇後,其實之前的一些疑慮也都打消了,剛看的時候感覺這部戲的幾個主要演員清一色生面孔,啟用不知名加沒流量的新人,總擔心會在表演上不出彩,不過追劇後完全顛覆了我的疑慮,片中這幾位年輕演員貌不驚人,但卻挑起了全劇的大梁將各自的角色詮釋的相當出彩,使我們眼前一亮,驚喜連連。
  • 《勇攀巔峰之挑戰不可能》第五季漢字小達人高能對決震驚全場
    如今,這位被網友譽為「行走的漢語小詞典」的小男孩,又帶著「超越自我」的目標,霸氣回歸這座熟悉的挑戰舞臺,將與十九位「神仙對手」,進行難度升級的漢字挑戰。同時,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不僅意思多變,形態筆畫也無奇不有,被不少人譽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舞臺上,挑戰者除了要進行觀眾十分熟悉的「漢字九宮格」對決,還要在「漢字魔方」和「筆畫辨詩」環節一爭高低。
  • 行測數量關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分解質因數
    數量關係的知識點多且雜,學習會覺得很頭疼,但其實很多都是小學或者初中的知識點,只是太久沒有接觸,所以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帶各位考生一起重新認識下分解質因數: 概念:每個合數都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把一個合數分解成若干個質數乘積的形式,叫做分解質因數。
  • 選調生數量關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分解質因數
    數量關係的知識點多且雜,學習會覺得很頭疼,但其實很多都是小學或者初中的知識點,只是太久沒有接觸,所以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天教育專家帶各位考生一起重新認識下分解質因數:概念:每個合數都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把一個合數分解成若干個質數乘積的形式,叫做分解質因數。一、求正約數的個數分解質因數法求正約數個數的方法:質因數指數加 1 後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