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護士長胡燕霞介紹,要幫助和照顧臨終病人,首先要了解他們的身心特點,否則就可能用「擔心」「愛心」辦了錯事,讓臨終病人走得更辛苦
羊城派記者 陳輝
中國人一向重視生,卻忽視了死。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告別,我們卻遠遠沒有學會面對。當親人在生命衰微,甚至彌留之際,我們能夠照顧好他們的身心需求,讓他們平靜、安詳地與這個世界告別嗎?恐怕不能,大多數人對「臨終關懷」知之甚少。
中國死亡質量指數全球排名71位
當被診斷為某種疾病的終末期,醫生們都表示「沒有什麼好辦法」時,大多數人都期待自己能有個「善終」。但其實在中國善終並不易!
經濟學人智庫在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死亡質量」指數調查後,發布《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結果顯示公民死亡質量中國大陸排名第71——即倒數第9位,與中國的經濟狀況嚴重不符。
「死亡質量」指數的測算,涵蓋了五個維度的評價,分別是姑息與醫療環境、人力資源、醫療護理的可負擔程度、護理質量,以及公眾參與水平。
臨終關懷,讓善終不再不易
臨終關懷與死亡質量密切相關。
據了解,臨終關懷的團隊通常指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組成,服務對象以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多臟器衰竭病情危重者,或衰老並伴有多種慢性疾病的高齡老人等,他們是目前醫學條件尚無救治希望、預計生命期在6個月以內的患者。
據記者了解,廣州提供臨終關懷的專業機構非常少,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有一支致力於臨終關懷服務的「愛心之家」志願隊,隊員主要由醫生、護士,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組成。
患者要在醫院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刻
志願隊的組織者之一胡麗彩博士是醫院放療科的醫生,她每天都要面對腫瘤病人,深切感受到人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時的痛苦、恐懼和絕望,非常需要陪伴、開導和幫助,患者家屬在照顧臨終病人時也常陷入誤區。於是她和小夥伴們組成了這支志願隊,他們接受臨終關懷的專業培訓,並利用私人時間服務了一個又一個臨終患者及他們的家人。
胡醫生介紹,臨終關懷不再以治癒疾病為目的,而是專注於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為患者和家人提供心理和精神上的撫慰和支持,幫助他們一起面對這個時期的困難和問題。
如何幫助臨終病人?
醫務人員如何為臨終病人提供幫助?家人們如何照顧臨終病人?
志願隊的成員之一、神經外科護士長胡燕霞介紹,要幫助和照顧臨終病人,首先要了解他們的身心特點,否則就可能用「擔心」「愛心」辦了錯事,讓臨終病人走得更辛苦。
疼痛
晚期癌症患者中出現疼痛的比例可高達60%-90%。有的人形容這種痛像很多個針頭同時扎骨頭,一陣陣鑽著疼,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疼痛體驗。如果完全不進行幹預,患者的痛苦可想而知,有一部分患者就是不堪忍受這種痛苦而選擇自殺。如果患者接受了規範的止痛治療,九成以上的癌痛可以止住或減輕到可以承受的範圍。
因此當病人說痛時要「相信他真的痛」,家人要大方給他吃醫生開具的止痛藥。護士長說,他們臨床中遇到過患者或家人擔心止痛藥的副作用以及會否成癮等問題,而能不吃就不吃止痛藥,導致患者走得非常辛苦。
衣
家人們在照顧臨終病人時,一摸他們的手腳冰涼,就以為他們冷,馬上加蓋厚被子。
護士長解釋,臨終病人手腳冷冰,且皮膚呈現青紫或青藍色,整個身體的膚色看起來會顯得黑暗些,這些症狀是由於體內血液循環變慢的結果,並不表示病人感到很冷。
給病人蓋太厚,病人反而會感覺不舒服,變得煩躁,更不要使用電熱毯、暖寶寶等產品,以免過熱造成燙傷。護士長建議,可以給病人的手腳做溫柔的按摩或者使用溫水給病人擦拭。
食
中國家庭多用食物來表達對親人的愛,不過臨終病人由於身體功能逐漸的衰退,對食物及飲水的需求將會減低,有的病人甚至還有吞咽困難。
護士長說,在病房他們常會見到家人們看到病人不吃東西擔心病人會餓壞了,於是煞費苦心、變著花樣做飯菜,就想讓病人能多吃幾口。其實病患並不會感到飢餓,勉強病人進食還可能增加腸胃負擔,讓病人不適。
志願隊的隊員們若是看到了,會提醒家人們,和飢餓相比,病人易口腔乾燥,可以用棉棒溼潤病人的口腔,或以護唇膏保持唇部的溼潤。平時有煲湯習慣的家庭可以煲少量湯,讓病人稍微喝點,主要是感受下味道,並滋潤口唇。
住
臨終病人不喜歡特別嘈雜的聲音,以及明亮的光線。房間內白天可以拉上窗簾、開柔和的燈光。護士長說,志願隊的隊員去到病房探訪,一般一次只進去一兩個人,他們和病人交談的聲音儘可能輕,有時還會給病人唱一兩支祥和、溫暖、愛的歌曲。他們也提醒患者家人,如果有親友探望,避免一下子進去太多人,平時房間內也可以放點輕柔的音樂。
患者需要舒適的病房環境
護士長提醒,這不能一概而論,要充分尊重病人的個體需求。他們曾遇到一位臨終患者,她最後的心願就是能去曬太陽,因此志願者和病區協調後,將病人特意安排在靠窗的位置,並推她出去曬太陽,滿足後病人離去得很安詳。
幻覺、躁動
由於血液循環變慢,造成腦部缺氧,臨終病人對人物、時間、地點的混淆可能會增加,辨別能力減低,看起來坐立難安。有的臨終病人還可能會看到些幻影,或看見其他人看不見的人或影像,比如說已去世的親友、鬼、閻王、地獄、天堂等。所「看」到的景象可能會讓病人躁動不安,甚至陷入驚恐中。
照顧的家人由於缺乏經驗可能會感到困惑,甚至可能被病人嚇到。護士長說,他們遇到過好幾個有這樣表現的病人,志願隊的隊員們已經能夠沉著應對,並指導家人該如何做。
如果病人表現得「糊塗」了,可提醒病人現在的日期、時間,是誰在旁陪伴中,持續讓他熟悉或喜愛的事物圍繞在病人身邊,病人會覺得有安全感。
如果病人因為幻覺而驚恐,家人或志願者不需否定病人的幻覺,儘可能保持鎮定慢慢且自信地與他說話,讓病人平復下來,必要時可使用鎮靜劑。另外要用被子、枕頭或床單護住床欄,以避免病人在躁動不安時碰傷自己,或從床上跌下。
好好告別
病人在臨終狀態時,睡眠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不易叫醒,這是身體代謝改變的結果,而且在睡眠時病人的疼痛和身體不適會減輕,因此不要勉強叫醒病人。護士長建議,家人們可以在病人清醒時多花時間去陪伴他(她),並多與病人互動,比如一起看家庭相冊、視頻,和病人講以前的家庭趣事。
聽力通常是最後消失的知覺,所以臨終病人在彌留之際仍能聽到親人說話的聲音的。曾經有一個老年病人,當小孫子說話的錄音放在老人耳旁播放時,老人仍留下淚來,說明老人是可以聽到的。
家人可以經常與病人保持對話,並經常解釋自己正在做的事。家人也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內心話,如向即將離世的病人說「謝謝」、「對不起」、「我愛你」等,也鼓勵其他的親友也這麼做,即使是小孩也有他們想表達離別的情緒。
好好告別,才不留下遺憾;放手,也許才是最深情的挽留。(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派
題圖|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責編|陳倩
實習編輯|何浩賢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