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件事情作出判斷,一般先會搜集信息,在信息搜集得差不多以後,我們可能採用幾種方法對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斷。有些人通過以前的經歷作出判斷,還有一些人通過學到的知識作出判斷,少數人會通過經驗和知識進行推理得出結論。隨著事物的變化,還將搜集持續變化的信息修正判斷。
作出判斷依賴於3個要素,分別是我們的腦子、知識經驗、信息,對應人工智慧的算力、算法和數據。從這一點上來說,人和人工智慧別無二致。
同理,制約人工智慧效率的要素也一定會制約人。
算力對應腦子的靈活程度,算法對應利用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的能力,數據就是我們到處搜集的信息。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獲取渠道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這些信息可能來自官方、自媒體或者各種群組。在信息量指數級增加的同時,也稀釋了信息的含金量。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搜集、清洗、拼接,才能作為輸入素材進入推理計算流程。目前在搜集信息階段,算力和算法已經提前介入,而我們用的精力在數據層越多,在真正的推理階段就分配得越少,就越影響判斷的效率和質量。
由此,我們發現,在獲取數據的渠道相同的情況下,誰的腦子轉得快,誰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誰的判斷能力就越強。也就是說,誰的算力強、算法高明,即使缺少數據,也能夠作出更接近正確的判斷。反過來,就算我們搜集了一堆的信息,如果腦子笨,知識經驗不足,也難以作出接近正確的判斷。
很明顯,算力和算法無法在短期內快速提高,人是否聰明多源自於天生,雖然可以後天訓練,但一旦過了學習期,很難在短期內提高。而人的經驗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般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豐富起來,但一些人經歷簡單,這類人在經驗方面就會有所欠缺。而對於知識的積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願意學就能夠積累得多。所以我們一方面提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用學習知識補足經驗的不足。總之,算力和算法無法在短期內快速提高。
明白了構成判斷力的3要素,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哪個要素更容易提高判斷力。獲取信息的渠道難以改變,腦子的靈活性也難以改變,那麼提高算法就成為最有效,也最為現實的選項。
算法中的經驗部分需要時間和經歷,也很難有條件快速提高,但知識這一部分的確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得到明顯提高,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面對難以決策的事物,反而能快速認識到自己的缺項,更能夠激發我們學習的內驅力。
如果我們掌握了高明的算法,只需要採集一些無法隱藏的公開信息,就可以得出相對正確的判斷。比如觀察天象、氣候的變化,王永炎院士就能夠利用五運六氣理論作出預測。他所使用的數據是無法偽裝的真實原始數據,而對於沒有掌握五運六氣理論的人,是無法通過這麼少的數據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的。
多方打聽不如一技在手,算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要我們的判斷力不足,一定是我們的知識結構有問題。審視我們現有的知識結構,補足缺項是最有效的辦法。單個人的判斷力提高了,社會整體的判斷力也會隨之提高,有利於個體和整體。
對於算法的選項,面對不同事物肯定有不同的需求,目前能看到的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易經》,以及中醫的五運六氣理論和其他理論,還有相對應的其他專業知識。
數據不夠算法補,算法不高明數據補,兩個都不行,那只能繼續吃判斷力低的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