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材料科學的奧秘

2020-11-26 光明網

 

群體檔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亞穩材料創新研究群體:他們的理念和目標是用高壓、微重力、極低溫等手段獲得具有非平衡亞穩結構的新型材料,發現新異的材料性能、物理現象與規律,發展亞穩材料和物理的理論以進一步指導新材料的合成與應用;在開展研究的同時,他們還積極廣泛地開展國際合作,並時刻思考著未來的發展方向,致力於打造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隊伍。群體成員包括:汪衛華、靳常青、禹日成、白海洋、潘明祥、趙德乾、聞平。

 

一群懷揣美好理想和赤誠之心的人

2003年,以汪衛華研究員為學術帶頭人的研究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該群體的所有成員,包括學術帶頭人在內,都是我國自己培養的博士。當年,他們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到德國、日本與美國等國家留學深造,學成後陸續回到中科院物理所,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與磨合,逐漸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科研團隊。群體七名成員中,既有研究人員,也有工程師;有人專攻材料結構,有人專攻凝聚態物理,還有人研究極端條件;其中三人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一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這些懷揣美好理想和赤誠之心的人,為了「攀登科學高峰」和「報效祖國」的目標和信仰走到了一起。他們在學術與科研中各有千秋,因優勢互補而相得益彰,表現出強大的學術生命力和很高的科研水準。

豐碩的成果令團隊獲得國際同行的關注

要說最令群體感到滿意的科研成果,恐怕還要屬「金屬塑料的合成」和「發現高強度銅鋯基材料的加工硬化特性」。

金屬非晶材料具有良好的導電和力學性能,但通常具有較高的玻璃轉變溫度(350℃~600℃)和較低的玻璃形成能力。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創新研究群體與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鈰基金屬非晶材料―――金屬塑料,它具有金屬和聚合物塑料的優點,玻璃轉變溫度(60℃~120℃)大大低於普通金屬材料,但卻具有更高的熱穩定性、很寬的過冷液相區和很強的玻璃形成能力,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達到釐米尺寸的大塊非晶體系之一。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005年5月27日的《物理評論快報》後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雜誌評審專家認為該工作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原創性發現,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群體還與美國、日本、新加坡的科學家幾乎同步各自獨立地發現了Cu-Zr二元塊狀非晶合金形成體系。他們發現的合金成分位於Cu-Zr二元相圖的金屬化合物成分點附近,對傳統的非晶形成理論和現有的經驗形成準則提出了挑戰!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2005年5月英文版的《中國物理快報》上,目前已被引用超過20次。

在與德國科學家的合作研究中,他們發現,CuZrAl三元塊狀金屬玻璃的斷裂強度達2265兆帕,具有一般材料不具備的「加工硬化」效應和良好的延展性―――這是在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出「加工硬化」效應的塑性非晶合金材料。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在成員們的不懈努力和密切配合下,群體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國際國內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近90篇,被SCI收錄80篇,他人引用超過750次,國際會議邀請報告16次,申請了14項中國發明專利;「新型鈰基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被評為2005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集體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重要貢獻獎,一人獲「中國科學院參加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

斐然成績背後的理性思考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創新研究群體能夠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績,自然有其值得思考和總結的地方。

1.甘受寂寞的探索者

從事基礎科學研究需要高度集中的精力和心無旁騖的思考,汪衛華等人正是抱定了「板凳須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信念和科學精神,甘受孤寂,不怕挫折,勇於探索,樂於奉獻。為了畢生的理想和追求,他們不畏艱辛走出國門,又在「羽翼豐滿」後回國報效;為了使手頭的研究工作不因設備的匱乏而滯後,他們硬是依託本單位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公司研製出既有特色又經濟實用的實驗設備,甚至還將它們推廣到國外;為了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不被過多的社會活動和人情關系所幹擾,群體學術帶頭人及主要成員總是有選擇地參加一些重要學術會議和活動。2.做與別人不一樣的工作

目前,國際上有很多研究小組涉足亞穩材料,以汪衛華為首的群體無疑是其中最具活力和潛質的一支。談到群體的科研特色,汪衛華認為:一是成員的專業結構和研究領域全面、互補性強,有利於學科交叉和系統整合,不像國外同行那樣單一;二是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不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而是鎖定了一個不同的角度,例如國外主要研究結構材料,而群體則致力於中國特有的稀土材料;三是擁有高質量的實驗樣品,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開展,使他們能夠有條件做一些極端條件下(例如微重力)的材料實驗。

3.「潤物細無聲」的幫助

從1997年底回國,到2003年獲得「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汪衛華和他的同伴們面對國際材料科學領域的「風雲變幻」,潛心研究,執著耕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的靳達申、高瑞平和車成衛幾位專家及時給予他們指導性的建議和意見。「建立自己的學術風格」、「在與國際高手的合作中『借力打力』」……這些語重心長的提示仿佛「潤物細無聲」的時節好雨,使汪衛華更加明確今後團隊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部署。

目前,群體已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和德國材料研究所等高水平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密切合作。展望即將開展的科研項目,汪衛華等人充滿了信心。他們的奮鬥目標是:爭取用10到15年時間,擁有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材料,有一、兩個屬於自己的理論觀點;培養的後備人才嶄露頭角,能遊刃有餘地進行學術探索和國際合作,使中國的亞穩材料研究更快地邁入世界領先行列。

群體成員正在與外國專家探討學術問題。中科院供圖

相關焦點

  • 【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致辭稿
    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嘉賓來我校參與《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浩瀚的宇宙中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我們人類一直在探索、研究,希望能掌握宇宙的密碼,促進科學的進步、文明的發展。為了研究宇宙的奧秘,我們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發明了宇宙飛船,翱翔太空;發明了空間站,進行太空探索實驗。探尋宇宙奧秘的過程,也是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
  • 駐馬店:小學生探索氣象奧秘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莫小沛報導 3月21日,河南省駐馬店市氣象局於邀請市實驗小學的60多名孩子參觀了駐馬店市氣象科普館,一起探索氣象奧秘。今年,市氣象局充分利用科普館自身的優勢,把小學生請進科普館,讓他們近距離感受氣象科技的奧秘,培養他們對氣象知識的興趣。
  • 探索宇宙奧秘,今天是第五個航天日
    兒子愛好航天,他的夢想就是當一個航天員,每天都看有關宇宙奧秘,航空航天的視頻,書本。今天是中國第五個航天日,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序幕。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揭示板塊運動的規律、窺探地球內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進行探索。
  • 探索科技奧秘
    這個暑假,株洲日報社校園記者俱樂部開展了「少年科學院」公益科考系列活動,輔導老師帶著校園記者從探索株洲、發現株洲的目的出發,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校園記者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活動一:校園記者化身「民間小河長」,探尋湘江水源飲用水水源保護與生活息息相關,直接關係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青島海洋科技館「新」方式探索海洋奧秘
    海水為什麼是藍色……6月3日上午,在青島海洋科技館,金東創意組織了一場「特別」的媒體開放日活動,大家在互動體驗的同時,學到深奧的海洋奧秘。海洋科技館是金東創意攜手青島海洋科技館,共同打造的集文化教育、科普知識、海洋科技為一體的多媒體互動體驗型場館。本次活動的特別之處在於金東創意打造一種全新的方式,讓公眾在輕鬆體驗的同時,探索到海洋生物的奧秘。
  • 探索「摩擦力」的奧秘
    摩擦發熱和熱量傳遞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理現象,但往往看似簡單的現象卻蘊含著極為深刻的科學奧秘。東南大學機械學院陳雲飛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沉浸於「摩擦力」研究20餘載,所取得的項目成果獲得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揭示板塊運動的規律、窺探地球內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進行探索。
  • 空間材料科學: 回顧與發展問題探討
    此外,人類的宇航事業是以材料科學進步為基礎的,空間飛行所用材料本身就要求系統的空間材料科學研究。而人類的空間探索活動,也會把對空間環境和空間存在的物質材料的利用作為目的之一。這大大限制了我國空間材料科學研究進展的步伐。在未來的空間科學研究規劃中, 空間實驗設備應加大投入,並且要充分認識到對相應的地面研究加大投入、維持高水平研究隊伍的重要性。 應該看到,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家把空間探索擺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 探索大西洋的奧秘 帶你看清大西洋的真實情況
    大西洋海底的生物 大西洋在人們認知中是很神秘的,這幾年很多科研組都把矛頭指向大西洋,探索大西洋的奧秘 在萬米之下,就是一片混沌的地方,太陽是無法通過海水照射那麼遠的,就連潛水艇在底下也得慢慢行駛,不小心的話就會撞到一些大的生物,或者被他們吞進肚子裡面,hushinm.com潛艇進去之後想要出來就幾乎沒有可能,就算環境危險也阻止不了人類對大西洋的探索
  • 八桂小記實踐採寫:親手製作望遠鏡,探索望遠鏡的科學奧秘!
    參與《小小科學家》欄目錄製▲小記實踐↓八桂小記者一路跟隨科普老師探索各個科學現象奧秘,最後進到科普教室體驗望遠鏡的科學奧秘,還摺疊瞭望遠鏡。一起來探索科學▲一起來探索科學▲小記們在此次活動中,全身心參與到科學探索活動中來,表現很棒!
  • 渾儀:探索宇宙奧秘
    就在眾人對開幕式翹首以盼之際,鳳凰江蘇先為網友做個小科普,少為人知的是,在這個小小的儀器裡,竟然藏著古人對宇宙的探索,藏著日月星辰的奧秘。
  • 草原「天眼」帶領中國兒童探索太陽的奧秘
    這個痴迷天文的男孩,1日和同學們一起來到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參觀,在這裡了解關於太陽的奧秘。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鑲白旗明安圖鎮,基地內安裝有由100面拋物面天線組成的射電頻譜日像儀。這臺國際一流的太陽射電望遠鏡,密切跟蹤接收來自太陽的射電輻射,被稱為「中國草原『天眼』」。
  • 科普圖書《探索太陽能的奧秘》將出版發行 —新聞—科學網
    7月15日,由零碳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保定實驗學校和英利集團聯合編寫的科普圖書——《探索太陽能的奧秘》,在河北保定舉行出版籤約儀式。
  • 史晶歆探索身體奧秘 《團圓》公演引期待
    加盟聚匠後,史老師也將通過系列訓練課程或新作排演,引領演員們領悟演員與身體之間的聯繫,探索身體的奧秘,開啟演員的身體智慧。《團圓》兩天三場公演 史晶歆與你一同探索身體奧秘由「身體建築師」史晶歆老師擔綱編劇和導演的新作《團圓》公演即將於本周末在北京蓬蒿劇場拉開帷幕,《團圓》主要描繪了「身體敘事和家族遷徙史」的創作故事,以永久性的空間流動為主線,以家族的綿延與發展為載體,以個體的微觀經驗重置入宏觀結構背景,理解社會變遷,國家政治過程對個體命運的塑造,讓思想與身體在身體建築師的世界裡盡情舞動起來。
  • 【科協動態】探索科學奧秘,感悟自然風採!「行走中的科學課」開講~
    【科協動態】探索科學奧秘,感悟自然風採!重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為此蕭山科協聯合蕭報小記者團開啟【科學色拉醬】特別活動「行走中的科學課」邀請專業科普導師將實驗探究活動「搬」到室外進行讓「學」與「行」相結合帶領孩子在探索自然中學習科學
  • 老遊評書:人體構造的條分縷析 身體奧秘的探索之旅
    《認識身體 探索人體微宇宙》 在《認識身體:探索人體微宇宙》一書中,英國作家加文·弗朗西斯從鮮為人知的名人軼事入手,帶領讀者探索皮囊之下常人難以察覺的人體奧秘,讚嘆人體構造的玄妙與複雜。弗朗西斯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全科醫生,在多年的行醫生涯中,他診治過數以萬計的患者,見識了千奇百怪的病症,對人體結構及其發生的異常,有著比普羅大眾更深刻的認識。
  • 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幾多驚喜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幾多驚喜  新華社記者王昆、劉欣  「用星系自轉曲線可以偵測到暗物質。」「引力波是一種探索宇宙的理想工具。」「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何時升空?」……在剛剛結束的2018騰訊WE大會上,世界頂尖科學家闡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進方法、技術和工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揭開宇宙神秘面紗。  宇宙中是否存在額外維度和暗物質?  從目前的觀測看來,人類生活在一個均勻的,各向同性的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即四維時空中。
  •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介
    招生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本專業所在的學科領域目前發展狀況、發展前景如何?材料學科被認為是現代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材料是各行各業的基礎。沒有先進的材料,就沒有先進的工業、科技。上世紀六十年代,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明確提出,起因是美蘇為了適應軍事、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而綜合解決材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