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支出僅佔營業收入8% 華大基因科研核心被誇大?

2020-12-04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呂方銳 陳鋒 北京報導

合作夥伴因冠名糾紛而舉報,大火迅速蔓延到了華大基因(300676.SZ)的多個方面,包括華大基因借產業園圈地、科研界「富士康」等質疑。而隨後發生的湖南孕婦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漏檢」患兒的消息,更是重創了華大基因的股價基礎——檢測能力。

在學術界人士看來,華大基因雖然拉低了行業成本,但資本運作痕跡太重,導致公司的實際科研能力被誇大。同時,華大基因也擺脫不了關鍵技術和核心儀器全靠採購的窘境。以商業模式考量,剝開自我包裝,華大基因的業務模式之單一和傳統,或許超乎很多人的想像。善於以科研前景包裝公司預期,就不得不承受預期幻滅帶來的後果。

圈地質疑

今年6月王德明在天涯論壇寫下舉報信,稱華大基因借基因項目之名在江蘇多市圈地和騙取政府補貼,再由房地產企業萬科進行地產建設。萬科創始人王石正是華大基因獨董。舉報信還質疑了華大基因科研能力和學術成果,以及華大基因的商業信譽。

舉報內容脫離了冠名糾紛的範疇。經《華夏時報》記者向王德明本人及相關人士了解,他並不掌握能證明華大基因上述問題的關鍵材料。

但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華大基因主營的基因測序和檢測業務,只需要配備科研人員和一些專業儀器即可完成,並不需要大片土地和產業園區。華大基因公告也表示,公司控股股東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都沒有在江蘇參與任何房地產項目,也未曾獲得土地資源。

之後華大基因方面再度發聲,專門強調了舉報內容之一、位於蘇州市高新區的生命健康小鎮項目中,公司並未獲得任何土地,且參與項目的起因是受當地政府邀請。

華大基因與項目的實際關係或比聲明中更加緊密。根據當地媒體報導,項目全名為「華大生命健康小鎮」,規劃面積近6000畝,包括「一園、一區、二院、三中心」。另有報導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和江蘇蘇南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在項目中各佔股25%。

有媒體統計,最近5年間華大基因控股股東及子公司跟地方政府達成合作協議的「基因小鎮」或「產業園」項目多達16個。

對此,華大基因在回復《華夏時報》記者的採訪函中表示,華大集團及控股子公司不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華大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在產業園區中,主要是提供相關技術和科技支持,並未參與相關產業載體建設或商業地塊開發。

與此同時,華大基因也否認了與萬科的關係,在回函中表示「(產業園區)萬科是否承建,與華大無關」。

產前檢測疏漏

近日有媒體刊發了《華大癌變》為題的報導,稱湖南一孕婦在華大基因的產前無創基因檢測中,顯示低風險,結果生下13號染色體異常嬰兒,國內已經出現至少19例類似情況。

生育健康業務佔到了華大基因2017年度營收的54%。按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發明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的解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過程是,收集孕婦血液樣本,並對其進行DNA分析的技術。通過對DNA的分析,進一步推斷出胎兒的基因組信息。

實際操作中,因為母親血漿樣本中胎兒的DNA不足,會造成假陰性,即胎兒有病未查出,俗稱「漏檢」。盧煜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最穩健的無創檢測,應先檢測血漿樣本中胎兒DNA的濃度。篩查唐氏症候群,血漿中胎兒DNA的濃度至少要達4%。遺憾的是,並非每個檢測機構都按照這個流程走。

華大基因的公告並未對漏檢的原因進行解釋,僅強調其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業務符合國內標準。但國家衛計委的標準中並沒有對假陰性(漏檢)率做出明確規定。

華大基因在公告中表示,為每一位受檢者購買了檢測醫療保險。有媒體證實,湖南這一案例並不在理賠範圍內。

對此,華大基因在回函中表示,「湖南長沙缺陷男嬰案例中並非漏檢,而是不在公司的檢測範圍內。華大基因為本案例提供的檢測服務是合格的,並無錯誤。」

此外,盧煜明還表示,產前無創基因檢測的大多數技術都是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實驗室裡開發出來的。之後他將技術授權給了Illumina和Sequenom等公司,他們又把技術授權給了更多的公司。華大基因2017年年報披露了一起香港中文大學、雅士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訴香港華大、香港醫學的專利侵權案件。

不過,在回函中華大基因稱,盧煜明教授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游離的胎兒DNA,但在中國,像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一類檢測技術是不允許申請專利的。此外,華大自主研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已獲得歐洲專利局授予的發明專利,並在英國、德國、法國等15 個成員國生效。

研發能力幾何

從公司2017年年報看,華大基因的研發支出僅佔營業收入的8.3%,甚至低於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但華大基因至今仍以高新技術名義領取各種政府補貼,僅2017年一年就超過3200萬元,約佔當年公司淨利潤的8%。

「實際上,測序本身技術含量並不是很高,因為它是靠儀器本身的自動化程度,還有工人的熟練程度。」上述專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華大的儀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主要都是買的美國的,比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的,還有美國應用生物系統公司(ABI)的等等。」

他進一步補充道,華大基因早年從事過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有一些先進的技術,比如分割基因組等技術,按照華大基因的說法,其還承擔了一些新物種的測序等科研項目,這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和一些經驗積累的。一般的小的測序公司是做不了的。

該專家認為,華大基因對行業的主要貢獻是,把基因測序變成一個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降低了測序的成本。華大基因可以做到大規模、低成本檢測,因此得以接下德國、美國的一些大項目。

但華大基因認為「基因檢測和測序工作沒有很高技術含量這一說法並不屬實。」回函中,華大基因向本報記者強調,華大基因在科研和產業化過程中不斷積累數據,形成了龐大的資料庫,數據積累使得公司具有更精準的分析能力和更強的檢出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但科研進入商業應用,在資本的裹挾下,難免存在包裝和誇大。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華大基因2001年曾在杭州建立杭州華大基因研發中心。彼時資本方第一次認識生物基因技術,項目也吸引了很多社會資本。但是個別人員沒有客觀地闡明基因測序能帶來的好處,當時就開始鼓吹個性化治療。實際上即使是技術領先的美國,也是2016年左右才開始搞精準醫療。精準醫療除了測序之外,還需要大量的生物學研究包括病例研究作為基礎。華大基因提前了16年「畫餅」,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據悉,當時華大基因一次性採購了300多臺基因測序儀,因為採購量大,GE給出優惠,華大基因可以先拿儀器把項目建起來,之後付款。300多臺儀器到位後,杭州項目最終爛尾,GE沒有收回儀器款,相關人員還受到了處分。

項目擱淺,投入的社會資本也賠得一塌糊塗。「這一事件對資本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進而影響了整個國內生物技術產業的信譽。」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記者並未在公開渠道查詢到上述事件的任何信息,華大基因方面也對此進行了否認。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夏申茶

相關焦點

  • 深交所扒皮華大基因背後,華大關聯交易到底做了什麼?
    不僅僅對全通教育發起教科書式問詢,更兩次「空襲」華大,深扒華大關聯交易,掀開了長期掩蓋在華大基因關聯交易上的蓋子。證監局二次「空襲」華大基因繼4月4日收到深圳證監局罰單後,4月8日晚,華大基因再迎深交所「空襲」,背後依舊是關聯交易問題。
  • 騙子,瘋子,傻子:華大基因,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絕對龍頭和"黃埔軍校"
    比如諾禾致源在基礎科研服務的收入就超過了華大基因。(下載市值風雲APP,關注本系列報告之《基因測序主題三:諾禾致源》。)由於華大基因並不披露控股股東資產及其盈利狀況,究竟華大控股有多大我們很難判斷,但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風雲君找到一個巧妙的辦法來判斷:即研發支出規模對比。
  • 華大基因百歲爭議背後:高科技企業還是金融投機?
    但作為科技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潛力就是科技研發,而與類似企業相比,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並不能為高市盈率提供足夠理由。日前,媒體競相分析華大基因2017年度年報,重點指出其研發費用不斷下滑。二 研發不足?根據年報,華大基因2017年研發費用為1.7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8.3%,較2016年的1.76億元下滑1.13%。
  • 華大基因2020一季度營收7.9億,布局「火眼」戰疫
    日前,華大基因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市場對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的需求增長較快。公司感染防控業務及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業務在報告期內實現了高速增長。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91億元,同比增長35.78%。
  • 半年賺了五年的錢,華大基因高光時刻還有多久?
    但是在業績高景氣的背後,基因測序所依賴的測序儀正在全球範圍內遭遇Illumina的專利訴訟;而在行業內部,華大基因培養的高管和核心團隊近年來紛紛出走創業並形成了華大基因的競爭者。華大基因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而這不是一份靚麗的中報所能掩蓋的。 1、華大基因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如何?
  • 繼證監局後 華大基因又被深交所問詢
    此外,華大基因以郵件對外發送檢測報告時,收件人郵箱信息無書面核對記錄,難以準確判斷收件人是否屬於合同約定對象,業務規範性難以有效保證。 其次,部分項目型收入核算與會計政策不一致,相關收入核算不規範,使得公司2017年多計收入1327.94萬元、淨利潤1244.94萬元。 另外,《決定書》表示,華大基因「存在關聯方員工參與公司研發、審批和項目跟進工作的情形」。
  • 華大基因上市周年考 主營業務遭質疑
    關於公司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效果是否存在誇大宣傳的情形,華大基因並未予以正面回應,不過其表示,無創基因檢測作為一項篩查技術存在假陰性的風險,華大基因在知情同意書中明確告知了無創基因檢測的適用範圍和技術局限性,並為每一位受檢者購買檢測醫療保險。  作為中國最知名的基因概念股,華大基因的主要收入事實上都來自於NIPT。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涉及生育健康類服務、基礎科研類服務、複雜疾病類服務和藥物研發類四大領域服務,共計近20項與基因檢測相關的疾病篩查專業產品。 (數據來源於華大基因招股書)  這裡需要回顧華大基因的業務模式及其變遷過程。長期以來,基因測序都是生物科研的一個輔助性環節,測序儀的主要需求方也都是科研機構。
  • 華大基因回應無創產檢質疑:染色體質量異常不在檢測範疇
    媒體溝通會現場從主營業務無創基因檢測遭受質疑,到南京昌建「舉報門」事件,再到被傳聞高中生當上集團首席科學家……連日來,一系列的質疑聲將華大基因持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1日,華大集團舉行媒體溝通會,就近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進行了回應。
  • 華大基因診斷不靠譜:有病說沒病,沒病說有病!
    被指為 「生物界的富士康」  對於華大基因公司,有人讚賞有加,認為華大基因是「生物行業的騰訊」「基因測序的龍頭老大」,是深圳的三寶之一,華大基因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水稻基因組計劃、家蠶基因組計劃、家雞基因組計劃、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
  • 華大基因涉「洩密門?為美國丹麥科研者提供14萬國人基因數據
    證據顯示,在涉案「14萬孕婦基因數據」研究項目中,華大基因研究得到了國外的丹麥創新基金的工業博士基金」資助,有美國、丹麥等國不少於13家(位)的境外機構和外籍科研人員研究了華大基因提供的國人基因數據。去年,科技部公布了2015年對華大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違規「通過網絡將基因信息傳遞到境外」造成了基因數據洩露,可能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的傷害。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闢謠:沒有瓜,散了吧!
    或許是「人紅是非多」,今年率先研製出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的華大基因在抗疫中表現搶眼,在資本市場其股價漲勢也是「一騎絕塵」。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公司於2017年上市,發行價為16.24元每股,因其「基因檢測」等概念,股價一度較發行價格上漲超過15倍。
  • 華大基因上市三周年:基因測序第一股「王者歸來」
    硬核科技創新,打造全產業鏈生態圈近年來,中國基因測序技術已位列全球領先水平,在這其中,華大基因作為基因測序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在基因技術應用領域進行前瞻性的布局。自上市以來,華大基因年度營業收入以超過兩位數的增長率穩步提升。
  • 華大基因業績「奔騰」之後的深謀遠慮
    8月27日,華大基因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因為在疫情期間的突出表現,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1.08億元,同比增長218.08%;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6.0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8倍。到底是「華大基因畢其功於一役」,還是華大基因找到了新的突破方向?這是市場爭議的兩極,也是決定著華大基因未來走向的關鍵所在。
  • 違規送人類遺傳信息出境被科技部罰 華大基因:整改後已恢復國際...
    查閱三家公司2017年報或招股書可發現,華大基因非中國大陸營收佔比為23.83%,艾德生物海外營收佔比為9.43%。而藥明康德招股書顯示,2016年公司非中國銷售金額佔比為81.97%。不過藥明康德也提醒稱,公司於境外新設或收購了多家企業以推進其境外業務的發展,公司境外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較大,如果境外業務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或者政治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將可能給公司境外業務的正常開展和持續發展帶來潛在不利影響。
  • 寫在華大、貝瑞上市之際--基因檢測行業深度報告
    華大基因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基因測序中心。上遊:國內部分公司逐步布局上遊,主要以自主研發和OEM貼牌生產的模式,如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博奧生物均採取和外國知名測序儀製造商合作OEM;少量廠家具備自研能力,比如華因康、瀚海基因、華大收購的CG等企業。
  • 【圖解中報】華大基因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16.5億元 同比增長734.19%
    華大基因8月27日最新公布的2020年中報顯示,其營業收入41.1億元,同比增長218.08%;歸屬於上市
  • 2019年中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分析:全年市場規模接近150億 技術研發...
    2003年華大基因破譯SARS病毒,成功研發診斷試劑盒;2015年6月,我國完成首例ME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2016年,國際團隊利用可攜式基因組測定裝置幫助監控伊波拉病毒疫情;2019年5月,中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2020年1月,華大基因子公司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等。
  • 第三次衝刺IPO,基因測序公司諾禾致源存在哪些問題?
    上交所科創板信息披露系統顯示,諾禾致源已在6月4日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並獲受理,計劃募資5.04億元,分別用於基因測序服務平臺擴產升級項目、基因檢測試劑開發項目、信息化和數據中心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諾禾致源是國內通量最大的基因測序科研服務提供商之一,其創始人李瑞強出自華大基因。
  • NGS風雲錄:華大重智造、貝瑞押腫瘤業務,生物企業們都在幹啥?
    在研發方面,華大基因2018年研發投入為2.65億元,公司在遺傳病、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等重點產品開發及相應資質報證上都加大了研發力度。相比2017年,華大基因2018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同比增長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