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你知道幾個?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原因!

2021-01-11 貓眼觀歷史

1、燧人御火

火是人類走向智慧的象徵,相傳燧人氏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燧人氏(前?-前4354年)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風姓,名允婼。古越族人。燧人氏鑽木取火,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尊稱「燧皇」。燧人氏為有巢氏之子。

2、伏羲畫卦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佔卜八卦。

3、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傳說他牛頭人身。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4、有巢構木

有巢氏,簡稱「有巢」,號「大巢氏「 。尊稱「巢皇」,五氏之一,古越族人。他是燧人氏之父、緇衣氏之夫、伏羲氏、女媧氏祖父。

上古之世,古人居無定所,飽受禽獸蛇虺荼毒。後來,有位聖人發現,在樹上建築房屋,既可擋風遮雨,又能躲避禽獸,古人欣喜無比,紛紛效仿,爾後擁立這位聖人為王,號「有巢氏」。

5、倉頡造字

倉頡[jié]生有「雙瞳四目」。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看到「羊馬蹄印」,有了造字的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還有相傳說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天雨粟,鬼夜哭」。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上天降下糧食以示獎勵。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6、隸首作數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帳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〣〨」二鬥四升寫法是「‖〤」十八丈布寫法「十〨」;三尺四寸木材寫法「〣〤」。

7、嫘祖始蠶

嫘祖是我們先祖女性中的傑出代表,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嫘首倡婚嫁,母儀天下,福祉萬民,和炎黃二帝開闢鴻茫,告別蠻荒,功高日月,德被華夏,被後人奉為「先蠶」聖母,與炎帝、黃帝生活在同一時代,同為人文始祖。

8、伶倫造律

伶倫是黃帝的樂官,伶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推敲,終於創製出音樂上12音律,受到了黃帝的讚揚。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製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現馬奔跑的蹄聲;用口哨可以表現各種鳥啼聲。

9、女媧補天

創世女神女媧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1] 相傳女媧摶土造人,並化生萬物 [2-3],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蕩了。後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以至天塌地陷、於是創世神女媧就熔五彩石以補天。

10、大禹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中國的神話體系與歐美不同,中國的人文初祖都是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人「,中國人的信仰,歷來是信奉先祖,以人為本的,中國人懂得感恩,懂得務實,中國人知道」人定勝天「,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屹立於世界東方,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覺得不錯,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點讚收藏關注哦)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的形成
    一、中華民族的形成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形成過程中有幾次大的民族融合。以漢族為主,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總稱,梁啓超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二、慎終追遠謀民族復興由最早的萬邦,到千國,最後到一個統一的泱泱大國,在國家統一過程中,民族融合、統一的意識形態、統一的文化、民族歸屬感和凝聚力,成就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和內核。
  • 中華民族文化的後發優勢
    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黑格爾和孔子是西方和東方兩個文化的代表,黑格爾對孔子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在孔子那裡「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摘要: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經歷了歷史自在、初步自覺和完全自覺三個階段。中華民族的法律表現是:「中華」與「中國」具有法律上的可通約性;《憲法》中的「中華」實質上是指「中華民族」這個主權民族;法律法規中的「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我國56個民族多元一體,代表中國,以及代表全國各族人民三重涵義。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2020-09-16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歷史視角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歷史發展形成的,樹立新時代正確的民族觀,需要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這一概念有正確的認識。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多元,一個是一體。一體是指中華民族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性。目前的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統稱為中華民族。古代的中華,也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文化,一個是民族。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一、內在有機性是諸多研究中的一點或缺  「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這些話語的背後關聯著共同體怎樣的學理,需要深入解讀、深刻闡釋。12014年以前的相關研究很少,只是在2011年「突然」出現了6篇文章,都和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相關聯,原因是當年《史學月刊》第4期集中刊發了6篇以「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演進」為主題的筆談文章。
  • 中華民族是怎麼形成的
    中華民族從上古時期算起,已經有五千多年了,上古時期,也就是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時期,那時候還沒有國家,中華大地上生活著許多以遊牧,漁獵為主的部落,到了原始社會後期,部落之間戰爭頻繁,其中中原一帶出現了以農耕為主的部落,那就是炎帝部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神農氏。
  • 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發布日期:2020-12-02 09:07 瀏覽次數:
  • 馬戎:構建中華民族概念,從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最後到了20世紀,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終於成為團結各族、各黨派、各階層共同抗戰的統一旗幟。所以,我們終於可以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所以義勇軍進行曲是時代最強音。 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必須承認不同族群對「中華民族」民族主義的認同程度存在差異。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易於廣大群眾接受,便於記憶和傳播,也彰顯了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決心和毅力,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理想情懷。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陳燦培說,2004年他第一次來到鄭州,那時候只知道河南有少林寺。感動、震撼,這是陳燦培參加拜祖大典的第一感受,他表示,「拜祖大典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希望有一天能夠帶自己的幾個小孫子來尋根。」「我們對祖先有著深厚的感情,年輕的時候忙於打拼,現在退休了,來尋根拜祖,思考自己從哪裡來。」
  • 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此後,他又在國內外很多重要場合,對中國夢進行了深刻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經提出,就產生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 華夷理論演變與中華民族形成
    摘要:華夷理論作為中華民族統一體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其一旦產生,對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形成和發展就會起到理論上的指導作用。歷史表明:華夏民族的形成和華夷之別觀念的產生,是對中華民族統一體雙方的確認;華夷理論與漢民族的形成同步發展;華夷如一是開明民族政策的理論指導;華夷同風、華夷一體觀念的提出和實踐,說明中華民族已自發地形成;華夷的中華民族認同,開啟了中華民族「自覺發展」的新時代。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社會表徵,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享性、差異性、可變性和可塑性。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二、中華文化「理一分殊」,無強迫同化的傳統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崇尚符合人性並不斷涵養人性向善的倫理體系。如儒家的孔孟之道,其理想就是追求平實的人類善良本性的共同嚮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禮臣忠,用理性來安頓人類的競爭,用禮樂來陶冶性情的文明。難道不是大多數人都有這種追求嗎?難道先哲孔子只是漢人的嗎?不,他屬於整個中華民族。
  •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上海首發
    亮相書展現場的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15萬餘種圖書中,歷經5年策劃編撰、匯集全國400多位各學科專家參與的「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新書首發格外引人矚目。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展的強大推力。我國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才能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諧共生。
  •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
    要圍繞培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這一根本任務,緊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秉持「育人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擺在人才培養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樹人這個核心點,堅持教書與育人並舉、立德與增智並重,認真抓好思想教育這個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責任擔當、實踐能力等核心要素的養成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
  •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
    長江與黃河一起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
  • 星雲大師:中華民族合成一個拳頭
    星雲大師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要合,合才是一個拳頭!」  1  一腔鄉情  我的老家啊,我的根啊  「揚州建城2500年,這是偉大的盛事!」身為土生土長的揚州人,星雲大師無比自豪。  揚州陽光普照,氣候溫和,人文醇厚。「瘦西湖,很有意思。現在,人都希望瘦一點,瘦西湖好看啊!」星雲大師風趣地說道。  「我一生,雲水一生,走遍了世界。天上的浮雲飄飄飄,很自由。飄到這裡,飄到那裡。流水,就像揚子江的水,流到東,流到西。」星雲大師回憶,幼童的時候,不敢離開家太遠。「這是我的家啊,我是仙女鎮的,我是揚州人,我是江蘇人。」
  • 南寧深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2月3日上午,「南寧市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舉行揭牌儀式。長期以來,南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宣傳教育主線來抓,在學校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每年各中小學組織開展主題展演、校園文藝展演等活動,進一步強化了首府各族青少年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的思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