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3月3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明小莉)這兩日,臺灣海峽海底存在一個蘊含數百萬億立方米巨大「海底沙漠」的消息不脛而走。昨天,「海底沙漠」的發現者之一廈大海洋與環境學院教授蔡愛智老先生透露:5月份水位最低,知道準確地點的話,開採就容易得多。
20多年前就開始研究1986年,「東方紅」考察船到臺灣海峽做研究,蔡教授就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帶著學生加入了研究隊伍,開始他多年的臺灣海峽研究。20多年來,蔡愛智教授主持並帶隊調查過中國大部分海岸和河口,這當然也包括臺灣海峽淺灘及附近。
據蔡教授介紹,早在2004年他就將臺灣海峽的相關研究成果寄給《自然資源學報》,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功發表。直到這次,在蔡愛智教授與廈門理工學院環境工程系石謙博士、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張君元研究員的共同努力下,這一研究成果才最終得以於今年3月「出世」。
只能用於建地基路基蔡愛智教授告訴記者,臺灣海峽的海砂與陸地上的沙漠相似,也是變化莫測。不同於陸地沙漠依靠風力移動,海砂是在巨大的暴風浪和合成海流作用下進行不斷地淘洗、分選。「但是海砂只能作為建材的一部分,只能用於地基、路基的建設。」蔡教授告訴記者,由於海砂中含有數量豐富的貝殼碎片和海灘巖等,含鹽量、含鈣量都很高,很難跟水泥粘合,因此不適宜建高樓大廈、橋梁等。
5月份開採最適合而在利用上,蔡教授表示,海砂的開採技術含量高,需遵循科學規律。蔡教授說:「臺灣海峽水深約為20米,但是因為不斷地運動,使得淺灘與陸地沙漠一樣,呈波狀分布。最深的地方,水深約30米,最淺的只有12米。5月份水位最低,知道準確地點的話,開採就容易得多。」
新書揭秘臺灣海峽成因記者了解到,蔡愛智是最早提出在廈門與金門之間建造大橋設想的專家。今年74歲高齡的蔡教授精神矍鑠,早已退休的他現在每天仍堅持研究工作。在他家,記者見到兩間書房放滿了圖紙和研究資料。據老先生介紹,今年廈大88周年校慶期間他的又一本著作《臺灣海峽成因初探》將出版,該書詳細介紹了臺灣海峽的形成原因。
(責任編輯:鄭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