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 | 林卓瑋
智東西11月3日消息,據外媒TechXplore報導,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的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無電池的水下定位系統,該系統採用「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技術(Underwater Backscattering Localication, 簡稱「UBL」),利用聲波對移動目標進行精準定位。
由於缺乏合適的定位系統,人類一直無法深入探索廣袤的海洋。而UBL系統突破了水下定位難題,為未來的海洋探索、環保工作和海軍研究打開了無限可能性。
不管是在軍用還是民用領域,GPS都是毋庸置疑的王者。儘管陸、空通用,但它並不適用於海洋,用於GPS定位的無線電波在海水等液體環境中會迅速衰弱。
相較之下,聲波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高於空氣傳播速度,在傳送數據時效率很高。
因此,在海洋研究中,科學家往往會選擇聲波定位。
不過,聲波定位也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便是耗電量巨大,需要頻繁更換電池。在用時較長的海洋監測任務中,給不斷遷移的目標頻頻更換電池無疑是個巨大的難題。
本周,在國際計算機協會網絡熱點話題研討會(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s Hot Topics in Network workshop)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員Reza Ghaffarivardavagh領銜發布了一篇題為《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未來的全球無電池水下定位系統(Underwater Backscatter Localization: Toward a Battery-Free Underwater GPS)》的論文,文章介紹了UBL系統,同時創造性地解決了水下聲波定位存在的耗電問題。
《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未來的全球無電池水下定位系統(Underwater Backscatter Localization: Toward a Battery-Free Underwater GPS)》論文信息
其實,UBL系統並不會主動發射聲波,它僅僅反射周邊環境的調製信號。
定位時,地面觀測站的研究員會向海洋發射聲波,UBL的壓電感應器接收到聲波後,會將周邊環境的調製信號反射回去,研究員根據發收聲波之間的空隔時間,便能測算出觀測點和UBL之間的距離。
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做到毫不費電的呢?
MIT研究團隊妙用了壓電材料。
這種材料在機械壓力之下會釋放電荷,壓電感應器會利用這些電荷,選擇性地反射部分聲波。接收器會將收到的反射序列轉化成1(已反射聲波)和0(未反射聲波)組成的二進位代碼。由此產生的二進位代碼可以攜帶有關海洋溫度或鹽度的信息。
聲波的反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海洋是個巨大的回聲室,地面觀測站發出的聲波信號可能遇上各種障礙物後反射彈回,在淺海區域時,還會受到來自海床的幹擾。
為了解決回聲幹擾問題,MIT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跳頻」的方法。觀測點不是以單一頻率發送聲學信號,而是在不同頻率上發送一系列信號。由於頻率波長不同,聲波發射回觀測點的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結合時間和頻段信息,觀測者可以有效地定位UBL系統的位置。「跳頻」在深海模擬實驗中成效顯著,但是在淺海區域時表現不佳。
研究人員為此不得不減緩信息流動速度,通過降低比特率延長每次信號發送的間隔時間。這樣一來,每比特回聲消失之後才會收到下一比特信息,成功減少了幹擾。
然而,這時矛盾出現了。為了追蹤快速移動的物體,研究人員必須提高比特率。1000比特每秒的速率根本不足以追蹤移動速度30釐米每秒的模擬物,正如團隊成員Afzal所說,「等到我們收到定位信息,該物體早已不在原來的位置了。」只有提高到10000比特每秒,他們才有可能在深海追蹤快速移動物體。
淺海海底環境複雜
為了淺海低比特率和追蹤高比特率間的矛盾,MIT研究團隊去年冬天一直在波士頓的查爾斯河做模擬實驗。
這一系列實驗成功驗證了UBL概念模型的有效性,目前UBL系統和觀測點發射器之間的最大有效定位距離已經達到半米,並且研究小組還在努力擴大UBL的射程。
MIT研究團隊已和科德角(Cape Cod)的伍德霍爾海洋學研究所(Wood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達成合作,希望能對該系統進行測試。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希望UBL可以推動海洋勘探的繁榮發展。
一直以來,由於缺乏強大的定位系統,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十分有限,探索器一旦深入海洋,便可能失去蹤跡。有了UBL系統,研究人員就可能保證深海環境下探索器不失聯,從而執行更多深海勘探任務,提高水下機器人的工作準確性,並為全球變暖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深海將不再神秘。
《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未來的全球無電池水下定位系統》論文連結:http://www.mit.edu/~fadel/papers/UBL-paper.pdf
文章來源:Tech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