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製首個無電池水下定位系統!未來深海不再神秘

2020-11-03 智東西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 林卓瑋

智東西11月3日消息,據外媒TechXplore報導,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的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無電池的水下定位系統,該系統採用「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技術(Underwater Backscattering Localication, 簡稱「UBL」),利用聲波對移動目標進行精準定位。

由於缺乏合適的定位系統,人類一直無法深入探索廣袤的海洋。而UBL系統突破了水下定位難題,為未來的海洋探索、環保工作和海軍研究打開了無限可能性。

一、海洋世界——GPS的盲區,聲波的天下

不管是在軍用還是民用領域,GPS都是毋庸置疑的王者。儘管陸、空通用,但它並不適用於海洋,用於GPS定位的無線電波在海水等液體環境中會迅速衰弱。

相較之下,聲波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高於空氣傳播速度,在傳送數據時效率很高。

因此,在海洋研究中,科學家往往會選擇聲波定位。

不過,聲波定位也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便是耗電量巨大,需要頻繁更換電池。在用時較長的海洋監測任務中,給不斷遷移的目標頻頻更換電池無疑是個巨大的難題。

二、MIT團隊巧用壓電材料解決耗電難題

本周,在國際計算機協會網絡熱點話題研討會(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s Hot Topics in Network workshop)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員Reza Ghaffarivardavagh領銜發布了一篇題為《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未來的全球無電池水下定位系統(Underwater Backscatter Localization: Toward a Battery-Free Underwater GPS)》的論文,文章介紹了UBL系統,同時創造性地解決了水下聲波定位存在的耗電問題。

《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未來的全球無電池水下定位系統(Underwater Backscatter Localization: Toward a Battery-Free Underwater GPS)》論文信息

其實,UBL系統並不會主動發射聲波,它僅僅反射周邊環境的調製信號。

定位時,地面觀測站的研究員會向海洋發射聲波,UBL的壓電感應器接收到聲波後,會將周邊環境的調製信號反射回去,研究員根據發收聲波之間的空隔時間,便能測算出觀測點和UBL之間的距離。

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做到毫不費電的呢?

MIT研究團隊妙用了壓電材料。

這種材料在機械壓力之下會釋放電荷,壓電感應器會利用這些電荷,選擇性地反射部分聲波。接收器會將收到的反射序列轉化成1(已反射聲波)和0(未反射聲波)組成的二進位代碼。由此產生的二進位代碼可以攜帶有關海洋溫度或鹽度的信息。

三、「跳頻」、降頻雙管齊下,解決回聲幹擾問題

聲波的反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海洋是個巨大的回聲室,地面觀測站發出的聲波信號可能遇上各種障礙物後反射彈回,在淺海區域時,還會受到來自海床的幹擾。

為了解決回聲幹擾問題,MIT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跳頻」的方法。觀測點不是以單一頻率發送聲學信號,而是在不同頻率上發送一系列信號。由於頻率波長不同,聲波發射回觀測點的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結合時間和頻段信息,觀測者可以有效地定位UBL系統的位置。「跳頻」在深海模擬實驗中成效顯著,但是在淺海區域時表現不佳。

研究人員為此不得不減緩信息流動速度,通過降低比特率延長每次信號發送的間隔時間。這樣一來,每比特回聲消失之後才會收到下一比特信息,成功減少了幹擾。

然而,這時矛盾出現了。為了追蹤快速移動的物體,研究人員必須提高比特率。1000比特每秒的速率根本不足以追蹤移動速度30釐米每秒的模擬物,正如團隊成員Afzal所說,「等到我們收到定位信息,該物體早已不在原來的位置了。」只有提高到10000比特每秒,他們才有可能在深海追蹤快速移動物體。

淺海海底環境複雜

四、概念驗證成功:未來的水下GPS系統

為了淺海低比特率和追蹤高比特率間的矛盾,MIT研究團隊去年冬天一直在波士頓的查爾斯河做模擬實驗。

這一系列實驗成功驗證了UBL概念模型的有效性,目前UBL系統和觀測點發射器之間的最大有效定位距離已經達到半米,並且研究小組還在努力擴大UBL的射程。

MIT研究團隊已和科德角(Cape Cod)的伍德霍爾海洋學研究所(Wood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達成合作,希望能對該系統進行測試。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希望UBL可以推動海洋勘探的繁榮發展。

結語:未來深海將不再神秘

一直以來,由於缺乏強大的定位系統,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十分有限,探索器一旦深入海洋,便可能失去蹤跡。有了UBL系統,研究人員就可能保證深海環境下探索器不失聯,從而執行更多深海勘探任務,提高水下機器人的工作準確性,並為全球變暖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深海將不再神秘。

《水下反向散射定位:未來的全球無電池水下定位系統》論文連結:http://www.mit.edu/~fadel/papers/UBL-paper.pdf

文章來源:TechXplore

相關焦點

  • MIT無電池水下導航系統
    麻省理工學院已經開發了一種新的水下導航系統。該系統試圖做到類似GPS在地面或空中提供導航一樣的提供水下方向引導。GPS幾乎無法到達水下。這是因為電磁波和水不相容。這就是為什麼在潛艇中使用聲納的原因。聲納發出聲波並測量其他水下物體和海床的反射。然而,諸如聲納的音頻信號系統通常消耗大量功率。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新型無電池系統具有巨大的潛力。
  • 全球水下無人系統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
    2000年, 美國海軍綜合考慮未來50年需求情況制定了一個中、遠期發展規劃, 即《無人水下航行器(UUV)總體規劃》[4], 確定了未來UUV優先發展的4個特徵能力: 1) 潛艇跟蹤和追獵; 2) 海事偵察; 3) 水下搜索和調查; 4) 通信和導航援助。
  • 「深海輕型J型海底管道鋪設系統研製」通過工信部驗收
    2020年12月31日,工信部產業促進中心組織專家對振華重工(600320)承研、上海交大參研的「深海輕型J型海底管道鋪設系統研製」項目進行驗收評審。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的詳細匯報,仔細查驗了項目完成情況,經過質詢後,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
  • 五大未來水下探測器:螢光蝌蚪可檢測水汙染(組圖)
    北京時間12月17日消息,據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網站報導,科學家們近期發明了一系列水下探索工具,如深海漫遊者、機器魚以及螢光蝌蚪等。未來,它們將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探索水下資源,研究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對地球水資源的影響等。以下是五種最新研製的未來水下探測器:  1.
  • 日本「大鯨」號潛艇的鋰離子電池能改變未來潛艇戰嗎?
    「大鯨」級使用鋰離子電池是其設計上較大的亮點。據日本海上自衛隊公布稱,這種鋰電池的容量可達鉛酸電池的兩倍以上,因此該艇在不使用AIP動力系統的前提下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水下航行時間,尤其是可以較長時間的維持較高的航速。「大鯨」並非日本第一艘使用鋰離子電池的潛艇(或者說世界上),第一艘使用鋰離子電池的「蒼龍」級潛艇「凰龍」號於2018年下水,今年3月5日宣布入役。
  • 遨遊深海的「海馬」
    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作業系統——「海馬」號ROV在南海進行海上試驗的場景。「海馬」號ROV是主要針對深海資源探測和作業需求,以深海資源探查、探海科學考察、海底觀測網絡組網建設、水下工程作業等實用性為目標開展研製的一套大型作業級水下機器人。
  • 深海幽靈——水下滑翔機
    5月的一個清晨,在三亞灣與永興島之間海域,一個塗成醒目紅黃色、像飛機模樣的傢伙,在母船船吊的幫助下,「噗」地一聲悄然入水,駛向蔚藍深處。「這是水下滑翔機,不用動力就能在水下自主航行1000多公裡,最深可下潛1000米。」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俞建成說,這種60多公斤重的新型水下機器人系統,被公認為最有前景的海洋環境測量平臺。
  • 無人水下航行器革命性改變水下戰爭形態
    美國波音公司前期研製的「回聲旅行者」號大型無人水下航行器示意圖。製圖:梁 晨水下奇兵無人水下航行器應運而生陽光無法穿透的深海,難以捉摸的水下暗流,千溝萬壑的海底地貌,變化多端的海洋水文氣象條件,繁忙的瀕海地區航線……嚴酷的環境給水下作業帶來了巨大挑戰。
  • 水下機器人:聽令,向著蔚藍更藍處進發
    同時在控制和信息處理系統中,圖像識別技術、知識庫系統,以及信息處理能力和精密導航定位的隨感能力等也有待提升。 目前大多數水下機器人運動控制方法的研究還都停留在仿真階段。 問:水下機器人在哪些領域大顯身手?
  • 水下滑翔機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 具備獨立在水下全天候工作的能力1.3  深海UG美國華盛頓大學為突破UG深度極限, 通過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耐壓殼體, 研製出了用於監測深海環境的大深度UG——Deep Glider, 其設計工作深度6 000 m, 可搭載溫度、鹽度和溶解氧等多種任務傳感器[28], 並實現了工作深度近6 000 m的實際應用。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探索者」號  我國首臺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   1994年,瀋陽自動化所成功研製了「探索者」號自主無纜水下機器人。   當年10月, 「探索者」號在中國南海進行了5個航次的海上試驗,並在西沙群島附近成功下潛1000米水深,成為我國到達深海的先驅者。
  • 水下科技設備搜尋MH370
    在這起註定將寫入空難史的神秘事件中,各國頂尖的搜救系統和探測設備,為將這起空難變得不那麼「神秘」,作著不懈的努力。   儘管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任何手段都有其局限性,但目前得到的重要信息,絕大多數都來自這些高科技設備的發現。
  •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幾乎四分之三被海洋覆蓋。海洋遠比陸地遼闊和深邃,蘊藏著難以想像的礦物、能源、蛋白質、生物基因等難以想像的資源。海洋還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更是生命起源的搖籃。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正是水下機器人的使命。
  • 反向散射定位!水下導航迎來「零能耗」時代
    研究人員正在部署無電池定位系統——水下反向散射定位(UBL)。全球定位系統(GPS)如今廣泛應用於航運、導航和廣告等領域,人類已經很難擺脫其「掌控」。這種基於無線電波技術的導航系統正悄悄改變世界,然而,它並沒能改變海洋——無線電波在水中會迅速瓦解。因此,人們常將聲波作為海底通信、數據傳輸的有效載體。
  • 深海探險,你需要這樣一個遙控機器人
    1997年5月21日至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聲學所等單位研製的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AUV)CR-01,圓滿完成了太平洋海底的各項調查任務,開啟了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研發及應用的新篇章。
  • 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研製「海豚3K」號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在載人潛水之前對預定潛水點進行調查等深海研究,同時,也可利用「海豚3K」號進行海底救護。「海豚3K」號在前後、上下、左右三個方向各配置兩套動力裝置,基本能滿足深海採集樣品的需要。1988年,該技術中心配合「深海6500」號載人潛水器進行深海調查作業的需要,建造了萬米級無人遙控潛水器「海溝號」。「海溝號」潛水器由工作母船進行控制操作,可以較長時間進行深海調查。
  • 中國蛟龍號深潛細節曝光 海底插國旗無政治含義
    實際上,作為我國首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設計深度為7000米,可以到達全球99.8%的海底。 它的外形像鯊魚,有著白色圓圓的「身體」、橙色的「頭頂」,身後裝有一個X形穩定翼,在X的四個方向各有1個導管推力器。 在母船「向陽紅09」上,大家都管「蛟龍號」叫「小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彩虹魚」號:世界首個作業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今年9月26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作業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試,最大潛深為4328米,邁出了我國探索萬米深淵的關鍵一步。本期「新知·探索」科普專欄將為讀者解讀我國自主研製的全球首個作業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彩虹魚」號載人潛水器。  「彩虹魚」號在南海完成海試  6500米深度是海洋的一條分界線。
  • 世界最快私人潛艇水下試航 外形似飛機(組圖)
    用操縱杆駕駛潛艇的感覺就像是憑直覺打視頻遊戲,但是在昏暗的水下世界定位非常困難。霍克斯提醒我偏向了右方,我校正了航向,緩緩浮出水面。  接著霍克斯重又操控「超級獵鷹」,我們迅速下沉,由於速度過快我感覺很不安。周圍的水迅速地從藍色變成墨綠,當下沉到50英尺時,水變成褐色。  理論上,我們可以在水下潛伏一段時間。
  • 「海翼」「海鬥一號」——打通深海探測最後一公裡的國產利器
    預計2030年,世界人口可達85億左右,全球20大經濟體的GDP總量預計可達97.6萬億美元,這一增長趨勢導致全球資源需求激增,面對陸地與沿海資源日漸枯竭的情況,全球未來發展趨勢必然聚焦於深海領域。 「海鬥一號」是集探測與作業為一體的萬米深潛裝備,利用全海深高精度聲學定位技術及機載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方式,完成了最深區域的高精度探測,獲取了有關數據信息。與此同時,利用自主研發的全海深機械手,開展了沉積物取樣、標誌物布放、水樣採集等萬米深海作業,利用高清攝像系統獲取了清晰的影像資料,為探索深海地質環境特點以及生物演化機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