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一塊雞蛋大的白堊紀琥珀中,留下了一段毛茸茸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迄今以來接觸到的最新鮮的恐龍標本。2016年12月9日,在線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刊發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宣告了這一划時代的發現。:這塊琥珀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邢立達:人類首次有機會在琥珀中見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通過蚊子肚子裡的恐龍血來克隆恐龍是眾多恐龍迷心中的「最終幻想」。如今我們不需要這麼費勁,因為琥珀的特殊性,我們眼前的恐龍與生前的形態非常接近。
問:通過圖片只看到了一縷類似絮狀物的東西和幾個如同昆蟲屍體的東西。能麻煩您解釋一下,恐龍在琥珀的什麼位置嗎?
邢立達:想必就是您說的絮狀物……那是毛茸茸的恐龍尾巴。
問:能不能據此複製出恐龍?
邢立達:當細胞死去後,殘留的酶就會水解DNA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微生物也會加速分解過程。但是長久來看,最重要的因素還是DNA在水的作用下降解。目前測定DNA的半衰期約為521年;換言之,
每過521年脫氧核糖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就會斷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條件下,最多經過680萬年,這些化學鍵就會分解得一個不剩。而早在那之前,可能只要150萬年,這些化學鍵就已經破碎得完全無法解讀了。而我們的標本是9900萬年前的。
問:發現這個有什麼實際價值呢?
邢立達:緬甸琥珀會漲價。
問:它為什麼只有尾巴留在琥珀裡面,那身體呢?
邢立達:很可能原來是更加完整的,然後礦工不懂,「嘛玩意啊」,「啪啦」,睡(碎)了。
問:這意味著什麼,這化石裡怎麼還有螞蟻什麼的?
邢立達:你不能阻止別人路過這條死恐龍,對吧?
問:圖片中的琥珀中既有恐龍尾巴,還有幾隻昆蟲,是否可以說明當時森林極度繁茂,且分泌樹脂的植物很多,而且氣溫很高,似乎整個森林皆「淚流滿面」?
邢立達:完全正確!說的很好!
邢立達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琥珀恐龍標本,僅一枚雞蛋大小。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賴鑫琳 圖問: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恐龍?
邢立達: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
問:琥珀為什麼能保存那麼長時間?
邢立達:琥珀,其實是一種化石。
如何不破壞琥珀對恐龍進行鑑定問:為什麼在曾經的琥珀研究中沒有發現過恐龍呢?
邢立達:有一些奇怪的羽毛,但實體是第一次。
問:為什麼這樣的生物樣本從未被挖掘過,其形成條件有什麼特殊限制麼?如果有,您是怎麼發現這個琥珀的呢?
邢立達:因為(緬甸)克欽邦一直在打仗,現在好像還是。全世界的琥珀化石成因都差不多。我那天掐指一算,好日子,便在命運男神的感召下,遇到了中間人,看到了這個標本。
琥珀裡的恐龍的復原後是這模樣。圖片來源:Cheung Chung-tat問:如何確定琥珀中的化石是恐龍而非古鳥類呢?
邢立達:從伊娃標本的尾巴骨骼形態上,
它與典型的非鳥虛骨龍類恐龍(coelurosaurs)類似,而區別於典型的古鳥類;從羽毛上看,標本可歸屬於基幹手盜龍類(maniraptorans)。此外,伊娃標本尾椎腹側明顯的溝槽結構和許多虛骨龍類相似,但還沒有在長尾鳥類中報導過。問:真的挺漂亮的。這一發現是不是會顛覆以往恐龍有皮無毛的藝術形象,重塑出一個身披各色絢麗毛毛的恐龍世界呢?
邢立達:其實1995年開始我們就知道恐龍很多品種有毛,後來還知道羽毛的顏色,總之我們對恐龍的認知是越來越清晰了。
問: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帶有羽毛的非鳥恐龍,以前都是骨骼,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嗎?
邢立達:
真相只有一個!恐龍變成了鳥!我覺得我可能會得搞笑諾貝爾獎。問:如何在不破壞琥珀的條件下,對於恐龍進行鑑定,研究以及分析的呢?
邢立達:研究團隊獲取標本之後,綜合運用了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標本,包括了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螢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微CT掃描展示標本尾部骨骼和羽幹的細節。邢立達 圖問:默默關注你的挖恐龍工作,做出了3D骨骼模型,那會不會復原尾部上的羽毛的形態和顏色?技術上應該可以的吧?
邢立達:你說出了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我們會在羽毛上提取古色素體,這樣就可以知道大概的顏色了!
在哪能看到這隻恐龍的3D模型問: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
邢立達:被小行星幹倒的。
問:現在的鳥都是恐龍進化出來的嗎?有證據嗎?
邢立達:是的,有全套證據。相信它,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
問:能否提供幾張這個恐龍的高清圖片!好想近距離看這隻恐龍!
邢立達:您可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看到它的巨大的3D列印模型。
問:這次發現化石離人類創建侏羅紀公園還有多遠?
邢立達:一光年。
更多精彩問答,點擊下方話題連結,給邢立達提問吧。也可掃描二維碼,關注澎湃問吧微信公眾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