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 |
「中國證據」首現晚三疊世地質年代標準 |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美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公布了一項關於三疊紀國際地質年代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Index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
這項成果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黃春菊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共同領銜完成。研究提高了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地層地質年代認識的精度,實現了華南四川盆地與北美紐瓦克盆地的高精度國際地層對比,首次為晚三疊世國際年代標準的最終建立,提供了來自中國的關鍵證據。
黃春菊指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天文軌道及地球磁場的周期性變化,為地層的定年和全球對比提供了可能和依據。長期以來,國際上晚三疊世的地質年代標準依賴於北美地區紐瓦克超群的天文旋迴和古地磁極性年表,而這一北美標準,近年來不斷受到挑戰和質疑,尤其是一直存在爭議的晚三疊世最晚期的瑞替期持續時間等問題。因此,科學界迫切需要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研究檢驗晚三疊世北美標準的適用性。」論文第一作者李明松解釋:「該研究是首次建立須家河組長達六百萬年的天文—古地磁年代標尺,將須家河組的年齡確定在諾利期末期到三疊—侏羅紀之交,即距今2.072億到2.013億年。通過分析北美的年代標準,實現了華南四川盆地與北美紐瓦克盆地的高精度國際地層對比。」
這一成果將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地質時代認識的精度提高了十倍,為陸相三疊紀地層年代學的研究提供了高解析度年代標尺。「它有助於解決北美紐瓦克盆地磁性地層標準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的爭議,為晚三疊世國際年代標準的最終建立首次提供了來自中國的關鍵證據;並對深入開展三疊—侏羅紀之交生物多樣性變化和大滅絕事件、全球古氣候波動以及陸地生態系統環境變化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王永棟表示。(沈春蕾)
《中國科學報》 (2017-09-18 第5版 創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