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據」首現晚三疊世地質年代標準—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南京古生物所
「中國證據」首現晚三疊世地質年代標準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美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公布了一項關於三疊紀國際地質年代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Index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

這項成果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黃春菊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共同領銜完成。研究提高了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地層地質年代認識的精度,實現了華南四川盆地與北美紐瓦克盆地的高精度國際地層對比,首次為晚三疊世國際年代標準的最終建立,提供了來自中國的關鍵證據。

黃春菊指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天文軌道及地球磁場的周期性變化,為地層的定年和全球對比提供了可能和依據。長期以來,國際上晚三疊世的地質年代標準依賴於北美地區紐瓦克超群的天文旋迴和古地磁極性年表,而這一北美標準,近年來不斷受到挑戰和質疑,尤其是一直存在爭議的晚三疊世最晚期的瑞替期持續時間等問題。因此,科學界迫切需要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研究檢驗晚三疊世北美標準的適用性。」論文第一作者李明松解釋:「該研究是首次建立須家河組長達六百萬年的天文—古地磁年代標尺,將須家河組的年齡確定在諾利期末期到三疊—侏羅紀之交,即距今2.072億到2.013億年。通過分析北美的年代標準,實現了華南四川盆地與北美紐瓦克盆地的高精度國際地層對比。」

這一成果將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地質時代認識的精度提高了十倍,為陸相三疊紀地層年代學的研究提供了高解析度年代標尺。「它有助於解決北美紐瓦克盆地磁性地層標準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的爭議,為晚三疊世國際年代標準的最終建立首次提供了來自中國的關鍵證據;並對深入開展三疊—侏羅紀之交生物多樣性變化和大滅絕事件、全球古氣候波動以及陸地生態系統環境變化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王永棟表示。(沈春蕾)

《中國科學報》 (2017-09-18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國際地質年代標準新添「中國證據」
    新華社南京9月6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一個由中美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手段,在我國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地層最新發現了確立三疊紀晚期地質年代標準的關鍵證據。這些證據對整個國際地質年表的完善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多樣性緯度梯度曲線的變化  生物多樣性時空變化規律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玩轉地理】地質年代名稱的來源與含義
    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地質地球所等重建東亞早三疊世古地理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盼與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Erwin Appel、北京大學教授徐備合作,選取華北北緣中生代承德盆地早三疊世紅色砂巖,開展古地磁研究,以期確定中生代盆地的傾角淺化程度,並討論東亞各塊體早中生代古地理格局。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成果主要基於研究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兩條連續的關底組剖面(上鐵路-東坡剖面、劉家衝剖面)的實測資料,並在前人古生物學研究與地層學劃分對比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巖性變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徵,對曲靖地區含豐富志留紀魚化石的關底組重新進行了釐定與劃分,並在結合關底組中魚類微體化石新發現的基礎上對其地質時代開展了深入討論。」 趙文金告訴《中國科學報》。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翟慶國
    翟慶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本科2005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碩士>200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2008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在臺灣中研院地球所、臺灣大學和美國萊斯大學訪問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螞蟻大腦也分區—新聞—科學網
    自然界中,脊椎動物如鳴禽、斑馬魚等,大腦都有偏側性,但在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昆蟲中,人們只在蜜蜂和大黃蜂這類有社會化分工的物種身上發現了偏側化的證據,而且僅限於嗅覺記憶。 為了找到更多偏側化的證據,科學家專門訓練了紅蟻來做實驗。訓練方法與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訓練狗的方法類似:每每收到特定信號,狗就被投餵食物。當向紅蟻展示藍色物體後,研究人員會用含糖液滴去碰它們的觸角。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在科學網上,我完成了幾個轉變,一是從讀者變成了作者;二是從一個樸素的思考者變成了系統的思考者;三是從一個隱居者變成了活躍者。《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 新疆塔城新研究確定中國已知最早森林的時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約3.72億年前的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門期之交發生了地史五大滅絕事件之一的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致使海洋和陸地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由於該時期陸相沉積和化石記錄稀少,因而關於該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較少。另外,一些陸相地層區域的弗拉期-法門期界線位置也長期存在爭議。
  • 27所高校學子角逐「地質+」雙創大賽—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0屆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生顧功輝在第三屆「地質+」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篤定地說。 就在《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結束的第二天,他所負責的《卓爾之材,護隧道一方》項目與浙江省地質科創園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籤約,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聚焦的新型地聚合物泡沫混凝土將進一步加快在隧道工程抗震減載中的應用步伐,這讓他興奮不已。
  • 王恆升李四光丁文江:三位地質科學家的情懷—新聞—科學網
    憑他在新疆的多年野外地質工作經驗和學識,很快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此後,王震將軍始終記得他為新疆人民所作的重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初,王震打電話找王恆升,單位人告知說,他不在單位(此時王恆升已80歲了),在家。王震問,他家電話號碼,被告知,王恆升家無電話,只能打街道的傳呼電話。王震真沒想到這麼大一個科學家(王恆升早已是院士),「為人類作了很大貢獻的科學家家中竟無電話」。
  • 二疊紀生命滅絕關鍵因素證據找到
    二疊紀生命滅絕關鍵因素證據找到作者:吳長鋒 科學網轉載於科技日報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多次立項研究中亞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提出了多島弧拼貼模式,有效解釋了多個巖漿弧、微陸塊並存的構造格局。然而,目前對這些地質體的拼合時間及動力學過程缺少精確限定,制約了我們對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增生模式的認識。
  • 小小有孔蟲 揭開大秘密—新聞—科學網
    張以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所以我用有孔蟲研究西藏地塊。」 張以春選擇有孔蟲作為標準,判斷二疊紀時現在位於西藏北部的羌塘板塊的古地理變化。彼時,地球遠不是現在的樣子,澳大利亞在更接近南極的南緯四五十度的範圍,我國的華南地區則在赤道附近。2.9億年前左右南方大陸發生裂解,西藏不同板塊逐漸分裂,向北移動。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1927~1937年,科學家在周口店遺址開展了系統發掘,並於1936年連續又發現了3件「北京人」頭蓋骨,再次震動了學術界。 隨著越來越多證據的出土,一切水落石出。「根據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及其地質年代,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別被歸納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或者早期智人)和早期現代人。」
  • 地質年代
    勘探風暴和大家一起圖說——地質年代。今天必須還要從宇宙講起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見下圖1、地層/地質事件相對年代的確定用於確定相對年代的幾個原理:原始水平原理標準化石:分布的地理區域廣                生存時間短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這些材料的積累為科研人員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基礎。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地質年代劃分
    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首個地質證據:火星存在大型地下水系統
    IT之家3月2日消息 1月21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的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找到了火星地下水系統的首個地質證據。隕石坑的遺留痕跡表明曾存在相互連通的地下湖泊,而且還有著生物生存必需的礦物質。歐洲宇航局火星快車太空飛行器發現,火星表面地質結構第一次證明火星上有全球性的地下水系統,這些水系統在火星表面下,在這無觸相互連通的湖泊中含有生物生存所必須的礦物質。研究人員還在火星的隕石坑中發現了水源存在的痕跡,一些隕坑壁上有河道痕跡、彎曲的三角洲、流動的水的痕跡。這項由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領導的研究證明了過去科學界的建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