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觀測確認雷電能產生正電子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日本觀測確認雷電能產生正電子

  新華社東京11月25日電 (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最新觀測發現,雷電發生時的確會產生正電子,它們來自雷電引發的大氣核反應。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是一種反物質,它不能穩定存在,遇到電子會與之發生湮滅。此前就有研究認為,雷電發生時釋放伽馬射線,這種射線的高能量可以在大氣中觸發光核反應,產生中子以及正電子。日本研究人員的最新觀測結果印證了這一說法。

  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從2006年開始,在雷電頻發的日本海沿岸等地觀測雷電發生時釋放的伽馬射線。

  今年2月初,研究小組在新潟縣沿海設置的4個輻射探測器在雷電發生時捕捉到了中子和正電子信號。對信號數據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雷電觸發的伽馬射線光子與大氣中的氮原子發生了複雜的核反應。這種光核反應產生了中子以及不穩定的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衰變過程中產生了正電子。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整個過程其實分3段。第一段是雷電引發的伽馬射線,持續不到1毫秒。

  經過數據計算和分析發現,第二段是上述光核反應產生的中子被大氣中其他粒子再吸附時發出的伽馬射線餘暉,大約持續幾十毫秒。第三段是正電子遇到電子發生的湮滅事件,持續長達1分鐘,這也就導致產生了「加長版」的伽馬射線暴。

(責任編輯:何欣)

相關焦點

  • 雷電是怎樣產生的?
    產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雲中有雷擊並形成極性。科學家們對雷雨雲的帶電機制及電荷有規律分布進行了大量的觀測和試驗,積累了許多資料,並提出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有些論點至今還有爭論。
  • 人類能觀測到電子嗎?
    透射電子顯微鏡(簡稱透射電鏡),是把經加速和聚集的電子束投射到非常薄的樣品上,電子與樣品中的原子碰撞而改變方向,從而產生立體角散射。散射角的大小與樣品的密度、厚度相關,因此可以形成明暗不同的影像,影像將在放大、聚焦後在成像器件(如螢光屏、膠片、以及感光耦合組件)上顯示出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0.1~0.2nm,放大倍數為幾萬~百萬倍。
  • 【熱點名詞】雷電
    雷電是在雷暴天氣條件下發生的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龍捲。雷電是怎樣產生的?產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雲中有雷擊並形成極性。
  • 雷電形成原理及雷電災害防禦措施
    隨著高層建築的不斷湧現和電子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雷電災害也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每年夏季,全國各地都會發生雷擊災害事故,諸如電子信息系統遭到破壞、通訊中斷、建築物被毀、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 氣象科普——雷電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捲風。雷電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裡,雲的上部常有冰晶。
  • 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研究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個發現再次轟動世界。     暗物質探測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科學界對暗物質的探索分為直接探測和間接探測,前者指採用高靈敏度的探測器探測暗物質相互碰撞產生的普通物質粒子信號,後者指通過探測正電子、反質子等暗物質粒子自湮滅或衰變的產物來「捕捉」暗物質。     1995年起,丁肇中正式開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通過測量暗物質碰撞後產生的正電子,印證暗物質的存在。
  • 日本科學家最新發現:閃電時會產生放射性同位素
    日本科學家最新發現:閃電時會產生放射性同位素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11-23 09:25
  • 揭開雷電神秘面紗
    希臘人認為雷電是眾神之神宙斯的武器,用於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中國人認為雷電由雷公電母掌控,主要作用是在下雨是助威,也可以懲惡揚善;非洲土著人認為一種神秘鳥類的羽毛在閃光,它的翅膀拍動產生了閃電打雷的聲音。當然,人類對雷電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神話猜想層面。長期以來,人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雷電,經過不斷探索,目前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
  • 研究推測「過量」正電子可能源於暗物質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林小春)一個讓物理學家困惑近10年的問題是,那些經過地球上空的正電子數量超出人們預期,這些「過量」正電子來自哪裡?美國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所謂「正電子超出」現象可能源於暗物質。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是一種反物質。
  • 香蕉上的鉀,平均每天會產生19顆「正電子」
    在可觀測的宇宙中,質子、中子、電子是組成物質的3大粒子(再拆解的話還有夸克、輕子,本篇不討論);以帶電性來說,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而中子不帶電。而相對於物質,另一種叫「反物質」,帶電性和物質完全相反:反質子帶負電,而正電子帶正電。
  • PRL:日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重電子費米面
    PRL:日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重電子費米面
  • 前日雷電強度為近十年大連歷史最強
    記者昨日從大連市氣象局獲悉,經過市雷電防護中心統計,4月24日零時至24日15時,大連地區共發生閃電678次,正閃346次:平均強度99.2kA,最大強度460kA,負閃332次:平均強度-42.2kA,最大強度-158kA。為近十年歷史記錄中雷電流強度最大的一次過程。
  • 雷電微力回復創業板問詢:公司尚未確認收入在手訂單共9億元
    來源:挖貝網挖貝網 12月4日消息,創業板擬IPO企業成都雷電微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雷電微力」)近日收到深交所下發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深交所要求其對2019年11月、12月營業收入、淨利潤快速增長等事項進行說明。
  • 雷電的形成、危害及防雷接地原理
    雷擊的形成雷電是由天空中雲層間的相互高速運動、空氣流動的劇烈摩擦,使高端雲層和低端雲層帶上相反電荷;此時,低端雲層在其下面的大地上也感應出大量的異種電荷,形成一個極大的電容,當場強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產生對地放電,這就是雷電現象。這種迅猛的放電過程產生強烈的閃電並伴隨巨大的聲音。
  • 日本科學家從空中電子密度變化中讀出地震預測信號
    當救援人員努力疏散群眾,挽救當地人民的生命時,日置能做的,只有等待時斷時續的電話和網際網路恢復正常。終於,網際網路在星期天恢復了。日置馬上下載了日本東北町上空的衛星觀測資料,如饑似渴地進行梳理。如他所料,電離層的電子在震後10分鐘出現了擾動,但震後幾分鐘的觀測結果不能說明他的模型就是對的。因此,日置試圖擴大時間範圍,將震前一個小時內的觀測數據也包括進來。
  • 大氣過電壓——雷電的危害
    電力系統一些電氣設備的絕緣能承受正常工作電壓,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電網中的某些部分可能會產生高於正常運行時的電壓。這種對電氣設備的絕緣有破壞性的電壓升高,稱為過電壓。在電力系統各種事故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設備絕緣損壞所造成的,而絕緣損壞,有許多是由於過電壓引起的。引起系統過電壓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氣過電壓(雷電);另一個就是內部過電壓。
  • 雷電的危害
    雷電是在雷暴天氣條件下發生的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龍捲。雷電是怎樣產生的?大氣中存在著大量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在雲中的雨滴上電荷分布是不均勻的,最外邊的分子帶負電,裡層帶正電,內層比外層的電勢差高。
  • 一起走進雷電的世界,帶你與「雷公電母」更進一步
    今天不語就帶你去看看雷電是怎麼產生的。雷公電母只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角色,在很久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想知道雷電是怎麼形成的了,偉大的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把一個用細細的鋼絲連接的風箏放飛,風箏一直飛進了雷暴雲中,隨後空氣中許多的電荷就排隊,沿著細細的鋼絲遊動,它們時而往左時而往右,遊得非常的快。
  • 日本成功發射天體觀測衛星「ASUTORO H」
    中國網2月18日訊 據日本媒體網站2月17日報導,日本於17日下午5時45分發射了最新的天體觀測衛星「ASUTORO H」,用於探索黑洞等宇宙奧秘。該衛星在位於鹿兒島縣種子島的宇宙中心,由H2A火箭30號機成功發射。發射後,該衛星於下午5點59分,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並確認發射成功。
  • 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脈衝星能解釋「過剩」正電子嗎?歐洲物理學家表示,通過AMS-02實驗的觀測,也許可以不用暗物質解釋「過剩」正電子,相反,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進程(比如脈衝星和宇宙射線)就可完全解釋。2013年4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觀測到的證據證實,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的比例出現了激增。傳統觀念認為,銀河系中產生正電子的主要方式是星系盤外散布的的高能質子,這樣的方案一般會看到大量的電子從高能狀態躍遷回低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