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溼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家園

2021-01-09 騰訊網

近日,陝西衛視《陝西新聞聯播》欄目播出

《生生不息的溼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家園》

將西安滻灞生態區作為陝西省5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代表之一進行了報導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而現在,在我們身邊已經有很多人感受到了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好了,溼地綠地越來越多……

報導展示了滻灞生態區通過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帶來逐年遞增的留鳥數量,不斷增加的稀有鳥類和水域、植被覆蓋面積等生態環境充分體現了滻灞生態區近年來作為「城市之腎」,在淨化空氣、淨化水質、增加城市負氧離子、改善城市周邊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溼地候鳥

進入夏季的滻灞生態區

綠樹成蔭、鳥兒結群、一片生機

鴻雁夫婦正在對寶寶們進行覓食訓練

有一部分冬候鳥越冬之後轉變成留鳥

鳥類對環境非常敏感

滻灞生態區豐富的植被

以及對水質的淨化

為不同的鳥類提供不同的食物

去年觀測到單次數量上萬隻鳥

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

還有在陝西首次發現的中華攀雀

等較為稀少的鳥類

城市之腎

對於西安市來說

滻灞生態區好比身體裡的腎

通過淨化城市汙水

為西安注入發展的生機

來自武漢的遊客張先生說:「我個人來西安之前,認為大西北黃土高坡,比較乾燥。突然看到這面有個溼地公園,感覺挺好的,這個溼地公園,它的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佔地是比較大的。城市周圍是比較少見的。」

滻灞生態區作為國家級生態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13年來始終堅持「風景也是生產力」的發展理念。擁有5個總面積超過15000畝的生態公園,河流溼地覆蓋率15%、鳥類206種、植物210種,大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6700單位,已經成為西安市環境最優的城市新區。

目前,滻灞生態區正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為目標,推進全域「生態化、景觀化、旅遊化」。十三五期間,將投資1000億元,建成生態公園10個,城市綠道網200公裡,水域面積18000畝,溼地保有量2萬畝,形成「人、城、水、綠」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畫卷。

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

讓河流休養生息,讓生態流入城市

給了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呼吸的一片「城市綠肺」

快來滻灞生態區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聖克裡斯託瓦爾島上隨處可見自由自在的海獅。這個獨特的天堂島嶼實現了城市與原始棲息地之間的平衡發展,在這個島嶼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象處處可見。加拉帕戈斯群島動植物物種及其豐富,有「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之稱。 達爾文參觀了群島後,從中得到感悟,為《進化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長三角一體化|後申遺時代,鹽城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
    自申遺成功以來,鹽城市委、市政府迅速謀劃部署「後申遺時代」黃海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工作。12月9日,《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印發實施,這是鹽城市為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利用精心繪製的「路線圖」。鹽城黃海溼地是我國自然遺產中與國際聯繫最緊密、受國際關注度最高的遺產地。
  • 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記者觀察)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大力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尤為重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哥斯大黎加認識到保護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出臺《森林法》遏制快速上升的毀林趨勢,並大面積複種,建立起包括國家公園以及森林、野生動植物、溼地和海洋等多種類型保護區在內的國家保護區體系,覆蓋面積超過國土總面積的1/4。在不同保護區之間,哥斯大黎加還建立起40多條生態走廊,覆蓋約33%的國土。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歐陽志雲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不僅包括糧食、肉、魚等食物,水資源、木材、生態能源等物質產品,更提供了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洪水調蓄、汙染物淨化等重要生態調節服務產品,以及景觀美學價值、生態旅遊、身心健康和生態文化產品。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 溼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世界永恆的主題。珍貴的自然資源,對人類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溼地是介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是滋養世間萬物重要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小」家,更是全球多樣性物種的「大」家。據記載,全球超過40%的物種都依賴溼地繁衍生息,是當之無愧的「生命搖籃」。
  • 「中科館大講堂」溼地鳥類:與人類共存的精靈
    時間:2月23日(周六)14:00-15:30地點: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題目:《溼地鳥類:與人類共存的精靈》嘉賓:胡若成(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顧問)【嘉賓簡介】胡若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顧問,主要研究方向為鳥類保護地理學,他是觀鳥愛好者,國內目擊近700種鳥類;曾參與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申請工作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大型自然類紀錄片《家園 生態多樣性的中國》震撼開播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監製,五洲傳播中心製作的大型自然類系列紀錄片《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新華社記者 秦晴攝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鹽城精心守護溼地遺產系統謀劃生態布局 黃海溼地以最美姿態閃耀...
    冬日清晨,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群的鳥兒或棲息於無邊的蘆葦叢中,或覓食嬉戲在色彩斑斕的溼地灘涂上。鳥兒不會說話,它們用翅羽投票,選擇將鹽城這片廣袤的溼地作為理想的家園。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溼地申遺成功,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溼地遺產。
  • 生態如東成為鳥類棲息的幸福家園
    生態如東成為鳥類棲息的幸福家園 來源:如東日報 發布時間:2020-06-05 字體:[ 大 中 小 ]
  • 《溼地的力量》:廣州首部自然類紀錄片展示珠三角溼地魅力
    廣州第一部自然類紀錄片便瞄準了溼地。近日,由廣州廣播電視臺與廣州市南沙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溼地的力量》,與觀眾見面。《溼地的力量》第一次完整呈現了珠三角地區的溼地生態物種故事,具備獨一無二的影像價值,是今年不容錯過的一部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