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衛視《陝西新聞聯播》欄目播出
《生生不息的溼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家園》
將西安滻灞生態區作為陝西省5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代表之一進行了報導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而現在,在我們身邊已經有很多人感受到了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好了,溼地綠地越來越多……
報導展示了滻灞生態區通過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帶來逐年遞增的留鳥數量,不斷增加的稀有鳥類和水域、植被覆蓋面積等生態環境充分體現了滻灞生態區近年來作為「城市之腎」,在淨化空氣、淨化水質、增加城市負氧離子、改善城市周邊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溼地候鳥
進入夏季的滻灞生態區
綠樹成蔭、鳥兒結群、一片生機
鴻雁夫婦正在對寶寶們進行覓食訓練
有一部分冬候鳥越冬之後轉變成留鳥
鳥類對環境非常敏感
滻灞生態區豐富的植被
以及對水質的淨化
為不同的鳥類提供不同的食物
去年觀測到單次數量上萬隻鳥
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
還有在陝西首次發現的中華攀雀
等較為稀少的鳥類
城市之腎
對於西安市來說
滻灞生態區好比身體裡的腎
通過淨化城市汙水
為西安注入發展的生機
來自武漢的遊客張先生說:「我個人來西安之前,認為大西北黃土高坡,比較乾燥。突然看到這面有個溼地公園,感覺挺好的,這個溼地公園,它的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佔地是比較大的。城市周圍是比較少見的。」
滻灞生態區作為國家級生態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13年來始終堅持「風景也是生產力」的發展理念。擁有5個總面積超過15000畝的生態公園,河流溼地覆蓋率15%、鳥類206種、植物210種,大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6700單位,已經成為西安市環境最優的城市新區。
目前,滻灞生態區正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為目標,推進全域「生態化、景觀化、旅遊化」。十三五期間,將投資1000億元,建成生態公園10個,城市綠道網200公裡,水域面積18000畝,溼地保有量2萬畝,形成「人、城、水、綠」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畫卷。
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
讓河流休養生息,讓生態流入城市
給了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呼吸的一片「城市綠肺」
快來滻灞生態區與大自然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