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村出土一件漢代酒器,它們不僅是國寶,還破解了九尾狐之謎

2020-10-18 歷史解密坊

在古代神話或者影視劇中,想必讀者們都看過「九尾狐」,那麼這種「神奇」的動物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是不是真的長了九條尾巴呢?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小編今天就來給您揭秘,看看這九尾狐是如何生尾之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編先給您說件國寶級別的酒具。1962年秋天,陝西玉縣大川村,小麥也迎來了大豐收,村裡的孩子們,在放學後也都去田間地頭撿麥穗。可是老張家12歲的小子撿了不少麥穗,而且都抱不下了。他就準備找個地方將麥穗藏起來,等明天再來取,可他剛跑到距離麥田不遠的溝邊,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到了!

因為頭一天晚上下了暴雨,所以這深溝「塌方了」,裂開了個大口子,溝底裂開的泥土裡,竟然有幾個銅罐子,他覺得銅可以賣錢,於是跑回家,招呼大人,就拿了三個回家。

第二天,村民們一傳十,十傳百,這深溝裡有「寶貝」消息就不脛而走。一時間,很多村民也帶著鐵鍬來「挖寶」……村支書覺得此事蹊蹺,就阻止了村民們繼續挖,並將情況立即上報給了縣裡的文物局,讓他們趕緊安排專家過來看看。

當天下午,文物局的考古專家,就坐車趕到了村裡,經過一番勘察,再結合村民們的描述,確定這是一處古代窖藏,但在之後的發掘中,專家們卻在溝底一無所獲,因為這裡早就被村民挖了個底朝天。文物局的專家在村支書的帶領下,開始挨家挨戶的尋找丟失的窖藏文物,幸好村民們十分配合,包括老張家小子最先發現的那三件銅罐子,也都交給了文物局。

經過一番深入的研究,專家們發現這批窖藏的青銅器文物都是酒具,其中張家小子發現那件酒樽最為精美,不僅鑄有牛、馬羊等動物圖案,而且還有銘文,銘文為:「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故此,它被命名為「胡傅溫酒樽」。而銘文中的「河平」,是漢成帝劉驁的年號,因此「河平三年」也就元前26年,所以這些都是漢朝時期的文物。另外,在這些動物圖案中,專家們又有了一個讓人震驚的發現!

專家們在酒器上看到了一隻狐狸,它還長有奇怪的尾巴。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九尾狐」嗎?九尾狐在《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青山之丘,有怪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專家們很詫異,經過仔細的研究,發現這確實是狐狸,但是它的九條尾巴,卻和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因為它並非是長了九條尾巴,而是在一條尾巴下面,有九條下垂的「小尾巴」,就像是流蘇一樣,這難道就是九尾狐真實的模樣嗎?

其實,小編覺得這是可信的。因為狐狸本身就存在,這是毋容置疑的,那麼「九尾狐」這種狐狸,也就應該是存在的。但這裡面卻有個很大的誤解,那就是人們都以為是九尾狐的屁股後面,長了九條獨立的尾巴,而且影視劇中也是這樣拍的,可這卻是錯誤的,因為史料中從來沒說是「九條獨立的尾巴」,所以真實的情況,就應該是這件酒樽上的狐狸一樣,而這種「狐生九尾」的現象背後,又該如何理解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也許是狐狸的尾巴上,因為受傷,或者是疾病,發生了一種基因突變,這就導致了狐狸尾巴上的毛「瘋長」,以至於一條主尾巴上,出現了九條下垂的狐狸毛「假」尾巴,遠遠地看上去,就好像一隻狐狸,長著九條長長的小尾巴似的。除此之外,也許還有其他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狐狸是不會長出九條獨立尾巴的。

如今,這件「胡傅溫酒樽」已經成為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它還是國寶級的文物,此器不僅幫我們破解了九尾狐的謎團,還反應出古人的一種自然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而這也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學習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文物史上最珍貴的玉杯,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卻因此成為驚豔國寶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比如小解今天介紹的這件稀世奇珍,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驚豔問世的。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經驗的工人便立即報告了文物部門。
  • 出土時一隻無法直立的玉杯,竟然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 土山屯大墓中出土一件神秘文物,破解了失傳千年「溫明」的秘密!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17年3月,青島的黃島區土山屯要修一條鐵路,這條鐵路要經過土山屯的漢魏墓葬保護區,為了配合這條鐵路的修建,青島的文物部門,對墓葬保護區的74座古墓,進行了一次保護性的發掘……這次發掘,成果是喜人的,不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還在一座古墓中,找到了實體的「溫明」,要知道,溫明作為一種古代的葬俗,只是在歷史典籍中出現過,這次溫明的出土,確實是破解了一件千古之謎
  • 這座弓魚國陵墓中,出土一件鳥形「怪」器,背後還藏著三個謎團
    ,卻有不一樣的發現,竟出土了一隻「三足鳥」青銅器,讓專家們都感到大為不解。這件鳥形酒器背後,還藏著三個謎團,您想要知道真相,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俗話說「事出有因」,事情還得從弓魚國陵墓開始說起。在44年前的1974年冬天,陝西寶雞的茹家莊村發生一件大事。這一天有點陽光,所以還算暖和,十幾戶社員跟隨著隊長,準備平整村口的土路,為開春的播種做好準備,但是誰都想不到,今天會挖出一件「寶貝」。
  • 從金銀裝飾圖案看漢代,論錯金銀青銅器的社會意義與藝術價值
    漢代的錯金銀青銅器中禮器所佔的數量並不多,基本是壺、鍅、杯、尊這類常用酒器器物。而錯金銀銅骰是一件娛樂用具,上面的「驕」、「酒來」等銘文就帶有玩樂的休閒氣息。總之,錯金銀青銅器上的銘文涉及範圍較廣,在漢代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 馬王堆出土「特殊武器」,專家過研究,破解了漢朝帶劍上朝之謎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讓世界都為之側目,除了栩栩如生的辛追夫人溼屍外,墓中出土幾把特殊的劍也受到了外界極大關注。在研究了劍的構造後,專家們居然還揭開了漢代「劍履上殿」的秘密。這幾把劍究竟有何神秘之處?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鄉,考古專家們偶然發現了一座震撼世界的漢代古墓,並在其內部找到了很多重要的文物。由於出土於馬王堆鄉,因此該墓葬被專家命名為「馬王堆漢墓」。整座馬王堆漢墓中,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寶,其中包括各種絲織品、漆器,玉器、兵器以及印章等,對於研究漢代文化與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札賚諾爾墓地 飛馬紋鎏金銅飾牌 漢代用青銅製成的器物,包括各種容器(食器、酒器和水器)、烹飪器、用具、兵器、樂器、度量衡器,等等。鼎、鍾、壺、鍅是最主要的食器和酒器,它們繼承前代的形制而略有改變。 其中鍅只流行於西漢。其他盤、杯、樽、卮、鑑、鋗、洗等容器,在形制上都具有漢代的特點。烹飪器如甗、釜、鍑、鍪、鐎鬥等,有的繼承前代的形制而略有改變,有的為漢代所新創。
  • 1983年廣東發現古墓,出土無法直立的玉杯,專家:古人真夠豪放
    施工方立刻通知當地文物部門,專家趕來經過確認之後這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在接下來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形象奇特,卻是國之重寶。該公寓樓的選址地是歷史上赫赫有名南越王的領地,而這座漢墓的主人正是南越王。
  •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青銅器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飛躍,而我國出土的十大青銅器國寶多為商、周至西漢時期,以當時的並不發達冶煉技術還能造出如此龐大、精美且保存完好的青銅器確實不多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 神秘的「東方龐培」,漢代馬王堆女屍不腐之謎
    相傳這是一座「雙女冢」,其間出土的珍貴文物不計其數,帛書版《老子》橫空出世。它也是現存保留最早最完整的老子《道德經》文本,包括三篇逸失的文章,都是傳世孤本,彌補了此前竹簡版的空白。 九年後,公元前482年,勾踐利用「黃池之會」大敗吳軍,再九年後,越軍攻入吳國都城,吳國徹底滅亡,最後一任國君吳王夫差自盡而死。夫差的子孫們四散逃命。
  • 湖南省博物館有11件頂級國寶,可惜《國家寶藏》只提到1件|圖集
    湖南是中國南方出土商周青銅器最多的地區之一,而且花樣百出,尤以呆萌的動物形青銅器為特色:(迄今所見唯一有明確出土地點的商代象尊,盛酒器,湖南醴陵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三件國寶裡唯一的「禁出國」文物,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這件頂級國寶:3.
  • 看看包含現代科技原理的戰國青銅汲酒器
    1992年12月,山東省臨淄區商王村一戰國墓中,出土了一件荷蕾形青銅器。圖1 戰國 青銅汲酒器荷蕾形青銅器。該器物長65.2、長柄外徑1.4、內徑0.8釐米,下端球形器腹部直徑7.2、底部直徑3.6釐米,長方孔長0.7、寬0.4、圓孔直徑0.4釐米(圖1)。
  • 古代中國女性專用的4件文物:圖1飾品寓意深刻,圖4罕見女性酒器
    首先它是一件定情信物,為的是讓所愛的人隨身攜帶好睹物思人。還有一層寓意就是勸誡女子要遵守婦道,這也體現了封建社會思想對女性思想禁錮。鳳冠霞帔:這是古代女子在出嫁時的裝扮,為了顯示莊重和榮耀,在後來也指貴族女子等人的裝束。圖上的就是清朝誥命夫人的鳳冠霞帔,用料十分考究,且製作精良,此物只有在舉行非常隆重的慶典之時才會穿戴,它可以展現出女性特有的溫婉柔美,給人極佳的印象。
  • 龍說夜郎丨「負重前行」的漢代翠鳥,貴州有兩隻
    ……亦謂之魚虎。」銅朱雀託寶瓶(雲南省水富縣大關採集)漢代青銅鳥出土並不稀罕,但背上「負物」的不算多,貴州目前也僅發現這兩件而已。那它們背上負的是何物呢?貴州出土的兩件有殘缺,不好妄作定論。但據《雲南昭通田野考古之一》記錄,在滇川兩省交界的水富縣大關,文物部門採集到一件青銅鳥,鳥背所負之物判斷為瓶,因此定名「銅朱雀託寶瓶」。同樣在該縣樓壩鎮烏龜石灣東漢5號崖墓,發掘出一件更加完整的青銅鳥。長8.4釐米,高7.6釐米,鳥頭高抬,長喙向上,尾短而寬,鳥頭後部有一飄帶與背上所負之物相連。這次終於清晰可見,鳥背所負之物像極一個罐子,因此定名「鳥負罐」。
  • 專家古玩市場閒逛,竟發現夫差留給西施唯一國寶,商家開價150萬
    我國上海並非出土青銅器之地,但上海博物館卻藏有中國最多最好的青銅器。而曾經的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出生於1928年的馬承源先生,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鑑定。而浸淫學海多年的他,不僅著作等身,更練就了一雙鑑定青銅器的慧眼。人們還曾評價他為當今中國青銅器鑑定第一人。他曾為上博收集了數以萬計的珍貴青銅器文物。數十年來,經馬承源之手,更是為國家搶救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僅在香港就收歸青銅器、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而西施的「遺物」,也是吳王夫差送給西施的禮物,著名的吳王夫差盉正是其中之一。
  • 成都出土兩塊漢碑背面刻滿神秘文字(組圖)
    綜合正面的文字,這些信息將成為破譯和解讀漢碑之謎的一把重要鑰匙。  考古隊嚴防記者拍特寫  以前四川出土的漢代文物多為墓葬品,且沒有墓志銘,因此很少有漢代的文字實物。成都市博物院院長王毅表示,在天府廣場出土的這兩塊碑上的字體極為工整,且製作精美,明顯是官府所立。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徐州漢代畫像石上發現雙頭鷲,專家經過研究,它背後的謎團不少
    在這些漢墓中,考古專家們都出土過很多精美的畫像石,描繪了當時人們的一些生活場景,如座談會客,駕車出行,神話故事和歷史戰爭等等。、漢代畫像石,不僅體量龐大,而且內容也極其豐富,可以說漢代先民給我們留下的無數張「照片」,對研究漢代的歷史和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李建華再登央視《百家講壇》 探千年絲路古道之謎
    此次登上《百家講壇》,李建華挑選了6件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極具代表性的絲綢國寶,揭開千年古絲路的起源之謎,並從歷史走向現實,用絲綢人的獨特視角解讀絲路精神,闡釋「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現實意義。探秘千年古道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不曾隱沒絲綢之路的長長古道。由此,世界不僅認識了柔軟的中國絲綢,更觸摸到了深厚的中華文化。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古玉本色是玉材的顏色,古人稱玉本色提出赤如雞寇,黃如青靛之說,也就是說在各種顏色的玉材中,紅黃色標準是最珍貴的。所謂的色質,色即沁色,質指玉質本色。所以我很堅信八千年來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很多珍貴寶玉這個真理,國寶在民間民間也有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