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導引術:《卻穀食氣篇》

2020-12-06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馬王堆帛書中的《卻穀食氣》、《陰陽十一脈灸法》和《導引圖(馬王堆導引術)》書畫在一絹帛上。前兩篇聯在一起,與《導引圖》隔有一小段空白。帛高50釐米,通長140釐米。

「卻穀食氣」,後來還見於《抱樸子》、《赤松子》、《黃庭經》和《聖濟總錄》等古籍。名稱不一,有的叫「斷穀食氣})、「咽氣斷谷」。有的則叫「辟穀服氣」,「服氣絕粒」或「蟄法,等等。總的說來,「卻谷」與「食氣」聯在一起,說明「卻谷」與「食氣」往往是互相配合而不可分靚的。所謂「卻谷」,就是不吃五穀,並通過服氣,即呼吸空氣來維持生命,卻病延年的一種氣功術式。

《卻穀食氣》的寫作年代,約相當高祖至惠帝時期。但根據內容分析,似屬於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古佚書,其功法歷代流傳。並有所發展。

《卻穀食氣》全文不長,為了讓讀者全面了解其內容,茲將原文試作解釋如下,原文說:

「卻谷者食石韋。朔日食質,日加一節,旬五而止。月大始銑,日去一節,至晦而復質,與月進退」。

石韋:草藥名。主治「五癮閉不通,利小便水道」。食質:質與劑通,表示劑量。銑:明亮之意。

本節大意是說:不吃穀物的人,可以服食石韋。每月初一,服食一節石韋,以後每日增加一節劑量,直到十五日為一個階段。十五月圓以後,每日再減少一節。至月終,又恢復到月初的劑量而與月圓月缺的變化遞增、遞減而趨向同進退二。 又:「為首重,足輕、體轉則峋吹之,視利止」。

文中「珍」:痛之意。「峋吹」:指吐氣法。「利」:通利。

本段大意是:如果頭腦沉重,兩腳無力,肚體作痛,可行氣呵吹,直到好轉為止。

又:「食谷者,食質而〔止〕。食氣者為呴吹,則以始臥與始興。凡呴中息(吸)而吹;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扮者朝扮暮姍,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數準之。」

文中「始臥與始興」:指晚間剛睡與早晨剛起時刻。分呴中息而吹」;指呼吸。

本段大意是:吃穀物的人,每天吃一節劑量的石韋汁就夠了。食氣的人練呼吸,每天以晚間剛臥和早晨剛起身之際為竺宜。年二十歲的早晚各作二十遍,每二日晚上作二百遍;年三十歲的,早晚各作三十遍,每三日晚上作三百遍。其他年齡的人,按年齡大小以此類推。

又:「春食一去蝕陽,和以〔銑〕光,朝霞昏沽可。夏食一去陽風,,和以朝霞、行暨,昏清可。秋食一去、霜霧、和以輸陽、銑,昏清〔明)可。冬食一去〔切忌)凌明,和(相合)以沉淦,〔輸〕陽、銑光、輸陽輸陰、昏清可」。

文中『濁陽」:指天氣渾濁不明。「昏清可」:指早晚均可。「陽風,:即熱風。「行暨」,昏清可,為偏向之意。

「輸陽、輸陰」:輸,補益。「流淦」:指冬天夜半水氣方凝清霧之際。「凌明」:凌,冰凌。

本段的大意是:食氣時春天要避免在渾濁不明的天氣,而適宜在朝霞或浩月當空時進行;夏天要避免熱風,日禮或偏西之際均可,秋天避免霜霧,冬天切忌在冰凍嚴寒時進行。如果陽光暖人,月色清明則早晚均可練氣,以便吸日月之光。

又:〔四不食〕:凌陰者,四塞,清風折首者也。霜霧者,濁陽者,黑四塞,天之亂氣也,及日出而霧也。陽風者,〔熱〕風也,熱而中人也。日者,入骨。四者不可食也。

文中「四塞」:四方之意。

本段的大意是:食氣有四種避忌:冬天霜風四起吹得連頭也抬不起來;秋天濃霜反四方,暗不見日;春天渾濁Li暗充四方I夏天熱風炎人等四種惡劣的條件,都不宜於食氣。

「朝霞者,二舊出二千。春為濁……雲如蓋,蔽曰口者口,口口者,苑……夏昏清風也。凡食……氣者食員,員者無也。卜口者,北鄉多食,則和以口陽,口氣,霞口多.陰日。夜分「·…清附,清附即多朝霞。朝曰尖氣為日口,口曰即多it光。昏失氣為黑附,黑附即多輸陽。·一得食無食。」

本段的文字殘缺得很多,原意不很清楚,但從「朝霞」、「夏昏清風」、「多銑光」,以及「昏失氣為黑附,黑附即多輸陽。……得食無食」。等文意來看,似為說明「四可食」的原因。

從全文的內容來看,不能食穀物的人,可以服食石韋汁。如果出現身體不適,便行氣練功。並談到食氣中的忌諱,如注意四時氣候的變化,避免寒暑濁氣的傷害,和選擇有利時刻等等。

《卻穀食氣》中的「朝霞:;、「流口既見於《楚辭·遠遊》,也見於《R陽子明經》,前者如「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食六氣而飲沉蟹兮,漱正陽而含朝霞。六氣,沉淦、正陽、朝霞等,是後世道家養生家常用詞。可見這種氣功功法,遠在東周或楚地已很流行。

《陵陽子明經》則說:「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冬飲沉澎,杭t者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並天地玄黃之氣是為六氣也!)。我國古代養生學,所謂「和於陰陽,調於四時。」醫典《內經·四時調神大論》也說:「夫匹時陰陽者戶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期,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卻穀食氣篇》是我國漢初及至先秦時期氣功養生法最古老的氣功文獻之一,對後來諸氣法影響很大。

相關焦點

  • 專家釋讀馬王堆帛書:「老子」思想疑遭篡改
    今天上午,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項目籤約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館、中華書局等三方領導出席了儀式。  根據三方協議,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一書將於2011年出版,作為我國首部完整的馬王堆帛書的釋文和注釋本,它對我國的文化事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出土了四個新的《老子》古本,分別為: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抄寫在絲帛上,墨跡,古隸書寫,共存3900字,抄寫年代應在公元前高帝立漢之前;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
  • 馬王堆漢墓帛書:大部分為失傳一兩千年古籍
    其實,馬王堆還有另一樣重要的東西——載有先人智慧的帛書。  今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40周年。10月,7卷本繁體豎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由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華書局三方合作推出,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馬王堆帛書的釋文和注釋本,被譽為40年來帛書研究整理的「集大成者」。
  • 馬王堆帛書古雅又神秘,以此風格寫段《論語》題個壁!
    文/牧雲軒王百會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一共出土了28種,從書法風格上,我最喜歡《春秋事語》、《老子》甲本和《戰國縱橫家書》這三種古隸書。前兩種風格相近,都處於秦漢相交時期,筆墨精到,高古文雅;後一種縱橫豪放,古樸天真。這種篆隸轉換中的古隸,最具迷人魅力。
  • 帛書《老子》被破譯:還原一個科學有為的老子
    《帛書<老子>破譯報告·上部·道論》首講嘉賓、《帛書<老子>破譯報告·上部·道論》一書作者肖鋼做出上述表示。  《道德經》對《老子》更改了幾百處  肖鋼介紹說,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在兩張不同形制、不同年代的帛上,用不同的字體抄有《道》和《德》這兩篇文章,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的先後,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
  • 馬王堆發掘:《房中術》被日本人發表(組圖)
    事後考證  四下瀟湘訪古城  1975年,帛書整理小組整理《地形圖》和《駐軍圖》時,發現地圖上有許多城邑,其中「舂陵」、「泠道」、「洮陽」和「桂陽」等見於長沙西漢墓出土的滑石印章。帛書小組的同志閒談中主張組成小分隊前往調查。史地學家馬雍是湖南衡陽人,他極力主張到九嶷山區的大深水一帶去考察。
  • 中國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記載了比盤古還早的創世神話
    長沙楚帛書出土於1942年,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創世神話記載,在現有的中國先秦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還沒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確的創世神話。楚帛書又稱楚繒書,楚帛書上下高38.5釐米,左右寬46.2釐米,中心是書寫方向互相顛倒的兩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可分為甲、乙編。四周是作旋轉狀排列的12段邊文,其中每三段居於一方,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種神怪圖形。另外帛書抄寫者還用一種朱色填實的方框作為劃分章次的標記。
  • 《易經》《易傳》《繫辭》之間是什麼關係,結合帛書來了解
    至於《周易》的版本,除了我們現在常用的《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等傳世版本之外,還有以下這些出土文獻。1973年底,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二萬多字關於《周易》的內容,其中有經文也有傳文,被稱之為帛書《周易》,也有稱之為帛書《易經》的。
  • 通行版《道德經》與帛書老子及竹簡老子哪個更貼近與原著?
    《道德經》現通用版本是河上公王弼版本,然而馬王堆帛書老子有重大不同,主要表現在情和靜。王弼版本說 「守靜」,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無欲」, 「惟恍惟惚」。 牝常以靜勝牡」。 我無欲,而民自樸」 ,夫唯不爭,故無尤。 「五色令人目盲」。
  • 經絡起源說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經絡學說產生的時間還不得而知,只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可以看到對十一經脈的簡短描述。之後,在《黃帝內經》中,經絡學說發展成熟。經絡是氣和血液循環的渠道,則是其最基本的性質。經絡包括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是人體內縱橫交錯的血管,垂直的血管叫「經絡」,水平的則是其附屬物。在《黃帝內經》中,建立了十二個經脈系統的基本框架,描繪了這個系統中十二經脈的相互聯繫、循環過程。
  • 被故意篡改的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對比
    下面是按照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本: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釋文(據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本)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圖5眼睜睜地看著藕片消失,圖9醫生解剖女屍
    【一號墓發掘現場】馬王堆漢墓有三座墓組成,其中一號墓為利蒼妻子辛追的墓地。三座墓地共出土3000多件珍貴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辛追女屍。據當時的考古報告描述,「(出土的)漆器光亮如新,絲綢華麗輕柔,帛畫浪漫神奇,帛書翰墨飄香,這些無不向世人訴說著漢初的文明成就。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大器晚成」 原為「大器免成」 出自馬王堆甲本
    長沙馬王堆漢帛書《老子》說文□林一杕9月7日《羊城晚報》B4版,錢國宏發表《「大器晚成」的「大器」是什麼》 一文。其實,「大器晚成」原為「大器免成」。到2006年《老子繹讀》,吸收了近年《老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有了新的注釋:馬王堆甲本,作大器「免成」。與「希聲」、「無形」為並列,名詞之前都是否定詞。「大器免成」,是說大器不需要加工。於義為順。但通行各本均作「晚成」,千百年來已被作成語,故譯文從通行本。楚簡乙本作「曼成」,於音,通「免」,韻通「晚」,可並存。《老子》原本疑為「免成」。
  • 普查發現馬王堆文物、《蘭亭序》拓本 北京珍貴文物全國最多
    一位遊客在欣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代服飾。(資料圖)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獲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現了從青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用青蒿治病的藥方。那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藥材會是什麼樣的呢?這次普查中就發現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藥材、昆蟲分別收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國家動物館。
  • 神秘的「東方龐培」,漢代馬王堆女屍不腐之謎
    相傳這是一座「雙女冢」,其間出土的珍貴文物不計其數,帛書版《老子》橫空出世。它也是現存保留最早最完整的老子《道德經》文本,包括三篇逸失的文章,都是傳世孤本,彌補了此前竹簡版的空白。 02「東方龐培」馬王堆 那既然是「軑候」妻子的陵墓,為何會叫「馬王堆」呢?難道不應該叫做「軑王堆」或者因為吳芮的關係叫做「吳王堆」嗎? 關於這點,還有一段謠傳。因為當地人沒有搞清楚歷史,曾一度以為這裡是我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楚王馬殷的墓穴,因此而稱作馬王堆。
  • 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的相比,這幾處被篡改了
    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的相比,這幾處被篡改了《道德經》是一本神奇的書,無論是什麼行當,都能從中找到一些啟迪。算命的把《道德經》當作啟蒙書籍,軍事家更是當兵書來看,反正這是一本千古神書。隨著文物不斷出土,關於《道德經》的版本就有了不少的爭議。尤其是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版本相比,這幾處被明顯改動了。《道德經》被篡改,這一點也不奇怪。比如孔子的《論語》,歷經千年發展,已經被曲解了。雖說沒有篡改,可《論語》本義早已被曲解得面目全非。《道德經》的境地與《論語》相比,也好不到哪兒去。
  • 馬王堆出土國內最早《地形圖》,專家根據地圖,找到6個廢棄城市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後,考古專家們從墓中找到了三幅特殊的地圖,而當他們將地圖上的城市進行確認後,居然還找到了幾個古城遺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地圖緣何這般準確?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馬王堆出土「特殊武器」,專家過研究,破解了漢朝帶劍上朝之謎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讓世界都為之側目,除了栩栩如生的辛追夫人溼屍外,墓中出土幾把特殊的劍也受到了外界極大關注。在研究了劍的構造後,專家們居然還揭開了漢代「劍履上殿」的秘密。這幾把劍究竟有何神秘之處?由於出土於馬王堆鄉,因此該墓葬被專家命名為「馬王堆漢墓」。整座馬王堆漢墓中,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寶,其中包括各種絲織品、漆器,玉器、兵器以及印章等,對於研究漢代文化與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