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中的《卻穀食氣》、《陰陽十一脈灸法》和《導引圖(馬王堆導引術)》書畫在一絹帛上。前兩篇聯在一起,與《導引圖》隔有一小段空白。帛高50釐米,通長140釐米。
「卻穀食氣」,後來還見於《抱樸子》、《赤松子》、《黃庭經》和《聖濟總錄》等古籍。名稱不一,有的叫「斷穀食氣})、「咽氣斷谷」。有的則叫「辟穀服氣」,「服氣絕粒」或「蟄法,等等。總的說來,「卻谷」與「食氣」聯在一起,說明「卻谷」與「食氣」往往是互相配合而不可分靚的。所謂「卻谷」,就是不吃五穀,並通過服氣,即呼吸空氣來維持生命,卻病延年的一種氣功術式。
《卻穀食氣》的寫作年代,約相當高祖至惠帝時期。但根據內容分析,似屬於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古佚書,其功法歷代流傳。並有所發展。
《卻穀食氣》全文不長,為了讓讀者全面了解其內容,茲將原文試作解釋如下,原文說:
「卻谷者食石韋。朔日食質,日加一節,旬五而止。月大始銑,日去一節,至晦而復質,與月進退」。
石韋:草藥名。主治「五癮閉不通,利小便水道」。食質:質與劑通,表示劑量。銑:明亮之意。
本節大意是說:不吃穀物的人,可以服食石韋。每月初一,服食一節石韋,以後每日增加一節劑量,直到十五日為一個階段。十五月圓以後,每日再減少一節。至月終,又恢復到月初的劑量而與月圓月缺的變化遞增、遞減而趨向同進退二。 又:「為首重,足輕、體轉則峋吹之,視利止」。
文中「珍」:痛之意。「峋吹」:指吐氣法。「利」:通利。
本段大意是:如果頭腦沉重,兩腳無力,肚體作痛,可行氣呵吹,直到好轉為止。
又:「食谷者,食質而〔止〕。食氣者為呴吹,則以始臥與始興。凡呴中息(吸)而吹;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扮者朝扮暮姍,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數準之。」
文中「始臥與始興」:指晚間剛睡與早晨剛起時刻。分呴中息而吹」;指呼吸。
本段大意是:吃穀物的人,每天吃一節劑量的石韋汁就夠了。食氣的人練呼吸,每天以晚間剛臥和早晨剛起身之際為竺宜。年二十歲的早晚各作二十遍,每二日晚上作二百遍;年三十歲的,早晚各作三十遍,每三日晚上作三百遍。其他年齡的人,按年齡大小以此類推。
又:「春食一去蝕陽,和以〔銑〕光,朝霞昏沽可。夏食一去陽風,,和以朝霞、行暨,昏清可。秋食一去、霜霧、和以輸陽、銑,昏清〔明)可。冬食一去〔切忌)凌明,和(相合)以沉淦,〔輸〕陽、銑光、輸陽輸陰、昏清可」。
文中『濁陽」:指天氣渾濁不明。「昏清可」:指早晚均可。「陽風,:即熱風。「行暨」,昏清可,為偏向之意。
「輸陽、輸陰」:輸,補益。「流淦」:指冬天夜半水氣方凝清霧之際。「凌明」:凌,冰凌。
本段的大意是:食氣時春天要避免在渾濁不明的天氣,而適宜在朝霞或浩月當空時進行;夏天要避免熱風,日禮或偏西之際均可,秋天避免霜霧,冬天切忌在冰凍嚴寒時進行。如果陽光暖人,月色清明則早晚均可練氣,以便吸日月之光。
又:〔四不食〕:凌陰者,四塞,清風折首者也。霜霧者,濁陽者,黑四塞,天之亂氣也,及日出而霧也。陽風者,〔熱〕風也,熱而中人也。日者,入骨。四者不可食也。
文中「四塞」:四方之意。
本段的大意是:食氣有四種避忌:冬天霜風四起吹得連頭也抬不起來;秋天濃霜反四方,暗不見日;春天渾濁Li暗充四方I夏天熱風炎人等四種惡劣的條件,都不宜於食氣。
「朝霞者,二舊出二千。春為濁……雲如蓋,蔽曰口者口,口口者,苑……夏昏清風也。凡食……氣者食員,員者無也。卜口者,北鄉多食,則和以口陽,口氣,霞口多.陰日。夜分「·…清附,清附即多朝霞。朝曰尖氣為日口,口曰即多it光。昏失氣為黑附,黑附即多輸陽。·一得食無食。」
本段的文字殘缺得很多,原意不很清楚,但從「朝霞」、「夏昏清風」、「多銑光」,以及「昏失氣為黑附,黑附即多輸陽。……得食無食」。等文意來看,似為說明「四可食」的原因。
從全文的內容來看,不能食穀物的人,可以服食石韋汁。如果出現身體不適,便行氣練功。並談到食氣中的忌諱,如注意四時氣候的變化,避免寒暑濁氣的傷害,和選擇有利時刻等等。
《卻穀食氣》中的「朝霞:;、「流口既見於《楚辭·遠遊》,也見於《R陽子明經》,前者如「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食六氣而飲沉蟹兮,漱正陽而含朝霞。六氣,沉淦、正陽、朝霞等,是後世道家養生家常用詞。可見這種氣功功法,遠在東周或楚地已很流行。
《陵陽子明經》則說:「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冬飲沉澎,杭t者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並天地玄黃之氣是為六氣也!)。我國古代養生學,所謂「和於陰陽,調於四時。」醫典《內經·四時調神大論》也說:「夫匹時陰陽者戶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期,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卻穀食氣篇》是我國漢初及至先秦時期氣功養生法最古老的氣功文獻之一,對後來諸氣法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