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194期|瞿介明教授發現結合臨床和CT表現特徵的COVID-19診斷預測模型和評分系統

2021-02-12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Objectives To develop a predictive model and scor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Methods From January 19 to February 6, 2020, 88 confirmed COVID-19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pneumonia and 80 non- COVID-19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pneumonia of other origins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Clin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results were collected. CT features and scores were evaluated at the segmental level according to the lesions』 position, attenuation, and form. Score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pneumonia lesion, which graded at the range of 1 to 4. Air bronchogram, tree-in-bud sign, crazy-paving pattern, subpleural curvilinear line, bronchiectasis, air space, pleural effusion, and mediastinal and/ or hilar lymphadenopathy were also evaluated.

Result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istory of exposure (β = 3.095, odds ratio (OR) = 22.088), leukocyte count (β = − 1.495, OR = 0.224), number of segments with peripheral lesions (β = 1.604, OR = 1.604), and crazy-paving pattern (β = 2.836, OR = 2.836) were used for establishing the predictive model to identify COVID-19-positive patients (p < 0.05). In this model, values of area under curve (AUC) in the training and testing groups were 0.910 and 0.914, respectively (p < 0.001). A predicted score for COVID-19 (PSC-19)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redictive model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PSC-19 = 2 × history of exposure (0–1 point) − 1 × leukocyte count (0–2 points) + 1 × peripheral lesions (0–1 point) + 2 × crazy- paving pattern (0–1 point), with an optimal cutoff point of 1 (sensitivity, 88.5%; specificity, 91.7%).

Conclusions Our predictive model and PSC-19 can be appli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VID-19-positive cases, assisting physicians and radiologists until receiving the results of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ests.

【中文摘要】

目的:建立預測模型和評分系統,以提高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的診斷效能。

方法: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6日,88例確診為COVID-19肺炎和80例其他病原體感染的非COVID-19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和影像資料。根據病變的位置、密度及分布形式進行CT徵象評估與評分,病變範圍大小評分1- 4分,同時有無空氣支氣管徵、樹芽徵、鋪路石徵、胸膜下線、支氣管擴張、肺氣囊、胸腔積液及縱膈或肺門淋巴結腫大等CT徵象納入分析。

結果: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接觸史(β= 3.095,OR= 22.088),白細胞計數(β= − 1.495,OR = 0.224),病變外周分布累及的肺段數(β= 1.604,OR = 1.604)和鋪路石徵陽性(β= 2.836,OR = 2.836)可用於建立預測模型以識別COVID-19陽性患者(p <0.05)。在該模型中,訓練組和測試組的曲線下面積(AUC)值分別為0.910和0.914(p <0.001)。基於該預測模型,通過以下公式計算的COVID-19(PSC-19)預測分數:PSC-19 = 2×接觸史(0-1分)− 1×白細胞計數(0-2分) + 1×外周分布(0-1分)+ 2×鋪路石徵(0-1分),最佳臨界值為1時,COVID-19診斷敏感性為88.5%、特異性為91.7%。

結論:該預測模型和PSC-19評分系統可用於在獲得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測試結果前,協助臨床和放射科醫生識別與鑑別COVID-19陽性病例。

相關焦點

  • 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教授當選新一屆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教授當選新一屆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2019-12-09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前沿研究丨COVID-19患者臨床結局改善可能性的預測列線圖模型
    構建這一列線圖模型有助於臨床醫生預測每位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結局改善的可能性,以及個性化諮詢和治療。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根據患者情況是否好轉,分為好轉組和未好轉組,並對兩組患者的上述數據進行分析。通過LASSO logistics回歸、 多因素Cox回歸,篩選出五個預測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列線圖模型並利用校準曲線、決策曲線和臨床影響曲線進行評價。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46期|謝青教授運用NACSELD和EASL-CLIF ACLF診斷分級系統預測肝硬化患者預後轉歸
    【中文摘要】背景:歐洲肝病協會的慢性肝衰竭聯盟(EASL-CLIF)和北美終末期肝病聯盟(NACSELD)都將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定義為肝硬化急急劇惡化並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高死亡率,但診斷標準有所不同。本研究擬對比這兩個ACLF診斷標準在肝硬化住院患者預後評估中的表現。
  •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0:20:12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研究所Faiz Ahmad Khan團隊對Covid-19血清學檢測的診斷準確性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50期|援鄂醫療團隊建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肌損傷相關危險因素預測模型
    【中文摘要】目的: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心血管系統受累與患者不良預後顯著相關。然而,針對急性心肌損傷相關的危險因素仍缺乏充分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確新冠肺炎合併心肌損傷的臨床特徵,分析常規實驗室指標與肌鈣蛋白I的關係,從而建立風險評估預測模型。
  • 侯金林教授:網際網路醫療助力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
    侯金林教授:網際網路醫療助力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 2020-12-14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臨床預測模型:模型的建立
    對於診斷類問題,其預測因子與結局均在同一時點或很短的時間內,適合採用橫斷面研究數據構建診斷模型;對於預後類問題,其預測因子與結局有縱向的時間邏輯,適合採用隊列研究數據擬合預後模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可視為入選更為嚴格前瞻性隊列,因此也可用於建立預後模型,但在外推性受限。
  • ...更多可能——我院主辦第十二屆介入呼吸病學診治新技術大會暨第…
    【新聞速遞】創新技術,為肺癌精準診治帶來更多可能——我院主辦第十二屆介入呼吸病學診治新技術大會暨第… 2020-11-03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床旁診斷系統在COVID-19中的應用現狀—最新外文文獻翻譯
    2020年9月23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針對COVID-19的血清(抗體)床旁診斷(POC)測試發布了緊急使用授權(EUA)。自2020年7月以來,某些實驗室被授權將Assure COVID-19 IgG/IgM快速測試設備用於緊急情況下的抗體診斷,以幫助鑑定患者是否攜帶SARS-CoV-2抗體,以此反應患者近期或曾感染過COVID-19。
  • 學術動態| 解決DBS手術韁核和Gpi靶點顯影難題 瑞金醫院磁共振成像...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物理師李彥和韋恩州立大學博士Sagar Buch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嚴福華教授為通訊作者。在25例MPRAGE T1W圖像中,韁核的Rose可見度評分為5.28±1.11;20例FSE T2W圖像中,韁核的可見度評分為5.78±1.30。基於ME-GRE重建的定量磁化率圖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對GPi和GPe能夠進行區分顯示,其磁化率分別是0.087±0.013 ppm 和0.115±0.015 ppm。
  • 腸道白塞病的影像學表現和鑑別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研究者搜集2009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瑞金醫院經臨床、腸鏡或病理證實的26例腸白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小腸CT造影雙期增強檢查,影像資料完整。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七十五期|吳哲褒教授發現垂體泌乳素腺瘤耐藥潛在新機制
    KBTBD6/7與DRD2直接相互作用,並在五個泛素化位點(K221,K226,K241,K251和K258)上泛素化修飾DRD2。卡麥角林對DRD2具有很高的親和性,誘導DRD2蛋白的內化,胞質內的DRD2在KBTBD6/7的調控下被泛素化降解,減弱了CAB對AKT/mTOR通路的抑制作用。
  • IBD臨床治療新手段,來自西京醫院IBD中心的新視角新思路
    關注UCEIS評分,可提前判斷患者激素治療失敗的可能性,從而及時進行挽救治療或手術幹預。UCEIS評分≦3被確定為疾病靜止期的閾值、UCEIS評分≧4被確定為活動性疾病,可以支持基於內鏡檢査結果的臨床決策[8]。
  • 交大醫學院及瑞金醫院「偵查小分隊」出徵武漢:病因診斷的任務同樣...
    2月17日上午8時許,隨著D952次動車一聲汽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新冠肺炎病因診斷專家組踏上徵程。該專家組由國家衛健委委派,赴武漢開展新冠肺炎病理學和病因診斷研究工作。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親自帶隊,隊伍由病理科黨支部書記費曉春副主任醫師、張衡主治醫師、超聲診斷科劉振華主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蔡軍、趙雷老師共同組成。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20期|王正廷主治醫師發現不同臨床分期克羅恩病患者唾液微生物群改變
    近年來,CD發病率逐年增加,許多研究聚焦於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有了部分新的發現。其中,腸道菌群和口腔菌群的相互作用被認為在CD的發病機制中有著重要作用。CD患者的腸道菌群已經被廣泛研究,但其口腔菌群特徵以及不同臨床分期的變化尚未被揭示。在本研究中,我們收集活動期及緩解期CD患者的唾液樣本進行16sRNA測序,並將其與健康對照人群的唾液樣本的菌群特徵進行對比,揭示其在菌群分類及預測功能方面的差異。
  • 這場瑞金專屬畢業典禮上,390名醫學生...
    「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在題為《誰在改變世界》的致辭中拋出了令畢業生深思的問題……圖說: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致辭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據悉,2020年瑞金臨床醫學院共有畢業生390人,其中134名碩士研究生、84名博士研究生,臨床醫學八年一貫制博士生35名,臨床醫學4+4博士生7名,臨床醫學本科72名,醫學檢驗本科58名。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58期|沈柏用教授發現機器人輔助全胰切除術對比開腹全胰切除術的傾向性評分匹配研究
    【中文摘要】背景:全胰切除術手術流程複雜,術後併發症率高,儘管全胰切除術的手術指徵相對局限,然而隨著胰腺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和新輔助化療等理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病例可以通過全胰切除術獲得生存獲益,尤其對於胰腺惡性腫瘤病例。機器人手術系統為全胰切除術提供了新的術式選擇,而其可行性及療效如何仍然未知。
  • 《在線速遞》人工智慧模型或可預測急性腎損傷
    該模型的預測先於急性腎損傷確診48小時,雖然每個真陽性預測結果伴隨兩個假陽性預測結果。除了預測急性腎損傷外,該模型還提供了置信度評估和每個預測最突出的臨床特徵列表,以及臨床相關血液檢測的預期趨勢。我們知道,雖然對急性腎損傷的識別和及時治療具有挑戰性,但是該方法或能提供一種機會,在一定時間窗內,及時發現有病情惡化風險的患者,並實施早期治療。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95期|楊程德主任醫師發表關於成人斯蒂爾病肝臟受累患病率、臨床特徵及預後的隊列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闡明AOSD患者肝臟受累的特徵,評估其對預後的影響。方法:我們連續入組並隨訪了瑞金醫院風溼免疫科從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符合AOSD Yamaguchi診斷標準的128例住院患者。記錄了患者的人口學特徵、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治療及預後。採用Spearman檢驗分析了肝功能檢查(LFT)與疾病活動性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
  • 瑞金醫術(八)| 重症肝炎的綜合治療
    �� 感染科團隊如今,在謝青教授的帶領下,瑞金感染科對重症肝炎開展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機制、診斷預警和治療措施上都有了更大的發展和創新,對重症肝炎進行了更精細化的管理,收治的重肝患者近乎佔據上海市級醫院收治人數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