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控制表皮細胞克隆性增殖有助降低皮膚癌風險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新華社雪梨6月9日電(記者郭陽)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防曬等方法控制表皮細胞的克隆性增殖有助於降低皮膚癌發生率。

昆士蘭大學迪亞曼蒂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黃可宜告訴新華社記者,為更好地理解紫外線照射對皮膚癌變初始階段的影響,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對實驗鼠的皮膚表皮幹細胞添加了螢光標記,並在紫外線照射下追蹤細胞的生長、退化和癌變情況。結果發現,毛囊周圍的表皮細胞克隆性增殖能力最強,也最容易導致皮膚癌變。

領導研究的基亞拉什·霍斯特羅尼教授說,研究發現一旦停止紫外線照射,細胞增殖形成的有色斑塊便會變小,這凸顯出防曬的重要性。

研究者之一、埃德維熱·羅伊博士說,儘管手術治療對於皮膚癌很有效,但無法保證患者皮膚的同一區域後續不再出現癌變。除了防曬,通過化學預防治療也能降低細胞增殖區域的大小,進而降低皮膚癌的發生率。

相關研究論文近期已發表在美國《細胞報告》雜誌上。

+1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控制表皮細胞克隆性增殖有助降低皮膚癌風險
    >通過防曬等方法控制表皮細胞的克隆性增殖有助於降低皮膚癌發生率。研究通訊作者Kiarash Khosrotehrani教授說:「這些大規模克隆性增殖集中在毛髮毛孔周圍,分布不均勻。利用皮膚表皮幹細胞的基因工程,我們可以追蹤紫外線照射下單個克隆細胞的生長、退化和癌變。」
  • 感染HPV有助抵禦皮膚癌 病毒中也有抗癌「友軍」
    美國著名的麻省總醫院腫瘤免疫中心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幫助人類抗衡癌症的「神隊友」。在近期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的一篇文章中,他們表示,發現一些低風險的人乳頭瘤病毒(HPV)在間接保護人們免受皮膚癌的侵害。研究者介紹:「這是首次在實驗模型和人體中發現,常見病毒可能對健康有益,並且這種益處與癌症防護有關。」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病毒與人一樣,都是地球的主人。
  • 研究稱超長壽者攜帶特殊T細胞,有助理解免疫衰老和長壽關係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簡稱「理研」)生命醫科學研究中心和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一個聯合研究團隊發現,超長壽者(110歲以上)的血液中攜帶很多「CD4陽性殺傷性T細胞」。這一發現有助理解免疫與衰老和長壽之間的關係,從而為預防免疫性衰老、延長健康壽命作出貢獻。
  • 中科博生關於表皮幹細胞分化調節的研究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表皮幹細胞中最強的分化刺激因素是培養體系中加入懸浮的角質細胞,隨後幹細胞和短暫增殖細胞不再分裂而開始進入分化狀態整聯蛋白介導的黏附和整聯蛋白調節的分化都需要整聯蛋白受體和配體的結合,β1整聯蛋白細胞內的結構域的突變表明,整聯蛋白負責調節分化的序列和負責支持與細胞外基質黏附的部分的序列不同。中科博生。整聯蛋白調節啟動了表皮幹細胞的分化、形態的形成和定向分化的細胞選擇性地從基質上皮細胞層的遷出。在人的角質細胞高表達去分化調節作用的β整聯蛋白,會極大地增加短暫增殖細胞的比例。
  • FDA:氫氯噻嗪增加皮膚癌風險?未來利尿劑該如何使用……
    氫氯噻嗪增加皮膚癌風險,降壓治療未來該何處何從…… 日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修改氫氯噻嗪的安全相關標籤,提醒醫生和患者該藥物可輕度增加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基底細胞皮膚癌或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並提出了一些預防措施的建議。
  • 共生HPV病毒或可預防皮膚癌
    Messerschmidt 北京時間10月31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雖作為潛在的癌症製造者而人人避恐不及,但至少有一類生活在我們皮膚上的病毒,即所謂的「低風險」病毒——人類乳頭狀瘤(HPV),似乎在保護我們免受皮膚癌的侵害。
  • 研究顯示懷孕有助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新華社/路透)新華社雪梨11月19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有助於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懷孕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的風險越小,即使是中途流產,同樣有一定的保護效果。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 不想老得快,多吃七物,有助保持肌膚年輕,皮膚緊緻且有彈性
    快快認識以下多款美顏食物,既有助改善皮膚狀況,讓肌膚可以重拾彈性,以及提亮膚色,亦對身體有很大益處。不想1.已煮熟的番茄番茄蘊含豐富的茄紅素,有助清除導致皮膚老化的自由基,提高皮膚抵抗紫外線傷害的能力,以及加強皮膚修補功能,促使細胞的生長和再生,所以有助皮膚美白。番茄亦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和C,幫助身體對抗自由基,其中維他命C除了減少色斑形成,更可助製造骨膠原。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這是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介紹,非編碼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長鏈非編碼RNA以及環狀RNA等。
  • KO皮膚細胞再生多年爭論!利用轉基因幹細胞再生完整的...
    此外,它還在解決表皮幹細胞領域的一個愈演愈熱的爭議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特別地,這項新的研究闡明了皮膚細胞再生的方式,這一直是皮膚生物學家激烈討論的話題。表皮溶解水皰症(epidermolysis bullosa)是一種遺傳病,在這種疾病中,發生突變的結締組織蛋白阻止皮膚的表皮層正確地附著在下方的真皮層上。
  • 新研究有助開發低副作用溼疹療法
    新華社倫敦6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愛丁堡大學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皮膚受陽光照射後會產生一種化合物,通過一系列激活過程,能緩解溼疹症狀。基於這一發現,研究人員有望在未來開發出低副作用的溼疹療法。  溼疹是一種會導致皮膚起紅斑甚至糜爛的常見皮膚病,多發於兒童,部分人成年也會反覆發作。
  • Pluristem胎盤細胞療法可顯著抑制癌細胞增殖
    這篇文章的研究結果是基於研究人員對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幹擾素-γ(IFN-γ)誘導的PLX細胞對50多株人類癌細胞增殖影響作用的研究。公司前期研究的數據顯示,改良的PLX細胞對45%被測的癌細胞株具有抗增殖作用,對乳腺癌、結直腸癌、腎癌、肝癌、肺癌、肌肉癌和皮膚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綜合生物信息學分析確定了PLX細胞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共同特徵,這些數據可以在未來用於篩選那些對PLX細胞具有陽性反應的患者。
  • 克隆性造血捐獻的利與弊
    克隆性造血(CH)是指在未患癌症的健康人血液中檢測到的與血癌相關的突變,它在年輕人群中發生率很低,但在70歲以上老年群體中的發生率可達10%-20%。CH患者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患血癌和其他疾病(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會增加。近日,美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首次發現,在特殊情況下,CH也可以「有益健康」。
  • 皮膚中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抗皮膚癌!
    圖片來源:UC San Diego Health「我們已經發現健康皮膚中存在的一株表皮葡萄球菌具有選擇性抑制某些癌症的能力。」「這株獨特的皮膚細菌會產生一種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化學物質,同時這個物質對正常細胞無毒。」這個研究團隊發現表皮葡萄球菌會產生一種叫做6-N-羥氨基嘌呤(6-HAP)的化學物質。皮膚中有不會產生6-HAP的這種細菌的小鼠暴露在致癌紫外線下後會患上許多癌症,但是攜帶正常細菌的小鼠就不會患癌症。
  • J Funct Foods :草莓樹蜂蜜抑制結腸癌細胞增殖
    2019年5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當地中海地區典型產品草莓樹上的蜂蜜被添加到實驗室培育的結腸癌細胞培養基中時,細胞增殖就會停止。作者希望這些有希望的結果和這種食物的抗腫瘤潛力將在體內模型中得到證實。
  • 研究發現:多喝咖啡,或可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此前已有研究證實,飲用咖啡可能與降低患肝癌、腸道癌和乳腺癌的相對風險有關。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咖啡在降低前列腺癌風險中具有潛在的作用。 與最低咖啡攝入量的人相比,最高咖啡攝入量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降低 9%。每天多喝一杯咖啡,患病風險就會降低 1%。
  • 研究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NMJ的成熟過程
    該研究發現剪接因子SRSF1不僅對於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至關重要,而且調控著神經肌肉接頭在小鼠出生後進一步的成熟過程。骨骼肌衛星細胞是小鼠骨骼肌組織出生後發育階段發揮主要作用的幹細胞群體,其在圍產期階段的增殖是小鼠出生後骨骼肌組織快速生長的重要保證。
  • 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寡肽-1修復肌膚效果神奇?
    (原標題: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寡肽-1修復肌膚效果神奇?) 市面上有大量以細胞生長因子為賣點的護膚品,號稱有奇效,吸睛又吸金。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在商家口中還有EGF、寡肽-1等名字,被稱為美麗因子、護膚神器,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呢?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呢?
  • SUNS丨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對HaCaT細胞增殖與遷移的影響
    探討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cMSCs)對人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增殖與遷移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
  • 降低激酶PKG能促進癌細胞增殖
    生物谷:喬治亞醫學院Darren Browning博士最近發現一種對細胞增殖非常重要的蛋白——蛋白激酶G(PKG)。PKG抑制健康細胞增殖、分化,但癌細胞只有降低甚至丟失這種蛋白才能進行增殖。這項發現為尋找更多的有效治療癌症的靶標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