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憲是怎麼治蝗蟲的?

2021-01-08 陸小雞讀歷史

胡宗憲年輕的時候,曾經到山東益都做過一任知縣大人,不過他的運氣不好,剛上任,就鬧蝗災,當時也是蝗蟲鋪天蓋天,把莊稼都啃了。莊稼一啃,縣裡的老百姓沒有就糧食吃了。為了生活下去,很多人都做起了強盜。

胡宗憲作為知縣大人,也很頭大。擺在他面前的兩大難題,一是蝗蟲,一是強盜。胡宗憲不是那種坐著等靠要的人,他面對這兩個問題,他一邊讓人抓強盜安民,另一方面經過多方走訪調研總結,看看怎麼可以治蝗蟲效果比較好。

這天朝廷裡給胡宗憲所管轄的地方送來了安民的糧食和糧種,胡宗憲頓感欣慰,因為有了糧,他就可以治蝗安民。

有了糧後,胡宗憲出了兩條方案治蝗蟲:

一是用蟲卵換糧食。

當時沒有做土匪的百姓還是很多的,他們的莊稼都被蝗蟲吃了,每天只能吃稀粥,甚至草根樹皮。

但聽說胡大人用蟲卵可以換糧食和糧種,於是所有的人都土地裡,挖蝗蟲的卵,這樣蝗蟲的繁殖量就大大下降了。還要把挖過蟲卵的土地種上種子。

二是讓強盜將功折罪。

大災之年,因為飢餓做強盜的人,胡宗憲抓了不少,還要供應他們吃飯,胡宗憲也不做這賠本的買賣。

胡宗憲讓這些強盜也去挖蟲卵,挖多少蟲卵換多少口糧減多少刑罰,按比例分配。這些人的積極性很高,他們聽說有糧食又可以減刑,都去積極的挖蟲卵去了。

這兩條政令下去,當時全縣所有老百姓都去地裡挖蟲卵,重新上糧種,一片積極的幹勁。那些上山做強盜還沒有被抓的,本來也是普通百姓,看到家人朋友都在換挖蟲卵換糧食,他們做強盜也搶不到什麼吃的,於是紛紛下山,回家抓蟲卵換糧食去了。

就這樣沒過幾個月,胡宗憲所在的縣城,蝗蟲就治理完畢,再也沒有了,當年秋季,糧食還豐收了。後來的幾年,那個地方一直是產糧的大縣。讓強盜去治蝗蟲,這可真夠大膽的,不過效果確實好。年紀輕輕的他,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上官的青睞,也就不奇怪了。

相關焦點

  • 吃貨治蝗?醒醒吧,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
  • 4000億蝗蟲侵入亞洲,蝗蟲都怕什麼呢?我國人民治理蝗蟲的方法?
    有人說蝗蟲怕吃貨,因為蝗蟲還沒有進入我國,很多吃貨都已經開始科普蝗蟲的捕捉方式,和製作的吃法,蝗蟲確實是一種美味,但面對密度如此之高的蝗蟲,我們還是要理性對待。牧雞能力強,責任也大,治蝗期間,往往變身「流動治蝗雞」,5天時間內就可以完成1000畝的活動任務。
  • 靠吃貨治蝗可行嗎?答案是——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
  • 蝗蟲不是在天上飛嗎,怎麼用鴨子去吃呢?鴨子能滅蝗蟲嗎?
    於是,聰明的古代人想到了用鴨子治理蝗災的辦法,也就是「牧鴨治蝗」。牧鴨治蝗是有可行性的,畢竟鴨子也是鳥類的一種,而鳥類大都以昆蟲為食,並且蝗蟲是常見的一種昆蟲,所以,從天敵的角度看,用鴨子來滅蝗蟲確實是可以的。利用鴨子除蝗蟲,是一項創新的探索性的方法。
  • 蝗蟲席捲印度北部,印度是如何控制住蝗蟲的
    而這個非洲蝗蟲也表現出驚人的遷徙能力,跨過紅海和波斯灣,最後出現在南亞的印度北部,面對鋪天蓋地的蝗蟲,印度是如何防止這場蝗災。滅蝗這樣看印度的滅蝗蟲的手段也很現代化,這可能是很多人覺得不可思意,而不像新聞那樣讓人擔心,蝗災最早發生在今年1月初,蝗蟲飛過時就像天空濛上了一片烏雲。蝗蟲專門吃植物的花、葉和莖,蝗蟲經過的田地基本顆粒無收。
  • 蝗蟲剋星,Chinese!
    蝗蟲的破壞能力有多強呢? 一平方公裡內的蝗蟲,能吃掉相當於3.5萬人的食物。 災害信息傳來之後,有網友扒出了2014年CCTV7農業與軍事頻道,一檔紀錄片《科技苑》裡6月24日那期的「牧雞治蝗」,真讓人見識了我國農業部的厲害。
  • 蝗蟲太逆天了:群居就變態,雌蟲還能自己生娃
    我國有世上最早的治蝗手冊《捕蝗法》明代徐光啟編著的《除蝗疏》還非常科學地研究了蝗蟲的生活習性有針對性地治蝗認為治蝗要從蟲卵抓起古代很多官僚不敢治蝗怕惹怒上天卻也有不少官僚提出有效的治蝗手段唐玄宗的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蟲的趨光性把它們引到火堆裡燒掉;宋代朱熹治蝗災的時候重金懸賞百姓抓蟲大蝗一鬥給錢一百文;唐代還鼓勵大家吃蝗蟲
  • 蝗蟲為何成災?因為一種可怕的進化策略
    下面這個就是:在中國北方很多地區就有吃油炸蝗蟲的習慣,他們將蝗蟲抓來,經過醃製、曬乾、油炸,做成食物出售,還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蝗米」、「旱蝦」。以前小孩抓來蝗蟲,就把它埋在灶臺的餘灰裡,烤熟了就拿出來吃。我也吃過油炸蝗蟲,它的味道非常像油爆蝦,吃起來挺脆的,說不上多好吃,但也不難吃。這東西的價錢比油爆蝦還貴一點,可能是因為蝗蟲不太容易抓的緣故。
  • 中國人與蝗蟲較量!曾出動空軍滅蝗
    中國有記載的與蝗蟲鬥爭的歷史就有近三千年之久,古人飽受蝗災肆虐之苦。但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治蝗史中,蝗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直到建國後,我國農業從業者對蝗蟲的防治手段越來越多,蝗災才得到一定治理。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廣大西部及北部地區仍然會出現局部規模蝗災。 治蝗抗災,長期任務▼
  • 蝗蟲被古人奉為蝗神,當蝗災來臨時,老祖宗們都是怎麼應對的
    01早在先秦時期,古書中便有了關於蝗蟲的記載。詩經《國風·周南》篇中寫到:「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意思是:「螽斯張開翅膀,群集低飛啊,你的子孫多又多,家族正興旺啊。」「螽斯」是蝗蟲的古稱,想來作者是借著蝗蟲起興,祈禱多子多福。可蝗蟲不僅不會帶來子嗣,反而會讓你餓得斷子絕孫。
  • 一隻雞一天能吃下70隻蝗蟲,為何巴基斯坦不用雞來消滅蝗蟲?
    如何治蝗已成為巴基斯坦的重中之重,這段時間網上都在流傳若干年前河北牧場用雞治蝗的經典案例,很多人也就都想,要不要空運「戰鬥雞」大軍過去,然而巴基斯坦為什麼不用雞呢?有人認為巴方(下文的巴基斯坦都用巴方,巴國來代替)的雞不夠用,河北牧場治蝗的時候,號稱「戰鬥雞」的牧雞,一天能吃70隻蝗蟲不在話下。
  • 蝗蟲,蝗災與人類
    (徐光啟畫像) 疏中統計中國蝗災史,總結治蝗方法,落基山蝗蟲的銷聲匿跡也來得很突然,最後一個活體蝗蟲於1902年在加拿大觀察到。蝗蟲產卵的地方,土地被翻動、被壓平、被水淹,蝗蟲卵被破壞殆盡。
  • 蝗蟲侵禾苗,柳神捨身相替:從歷史角度看古人從拜蝗神到治蝗災
    唐開元四年,當蝗災再次發生時,百姓們依然如以往一般設立祭壇祭拜蝗神之,但蝗蟲仍然侵害著大片莊稼。名相姚崇見此十分憂慮,便上書玄宗,建議以焚燒、填埋的方式,對蝗蟲進行捕殺。唐玄宗也為其所動,派出御史為捕蝗使,到各地去督促捕殺蝗蟲。儘管仍然有很多官員反對捕殺蝗蟲,認為只有勤修德行才能消除天災,捕殺是有傷天和。
  • 蝗蟲來時 民國百姓為何沒有支起油鍋?
    沒有槍沒有炮  昆蟲局主要負責對付蝗蟲  1927年深秋,山東也鬧起蝗災,省政府專門成立「治蝗委員會」,請富有經驗的老農和熟知蝗蟲習性的昆蟲學家一起指導如何滅蝗,後來總結出《治蝗十條摘要》,第一條摘要就是
  • 古畫裡的蝗蟲,要比非洲的蝗蟲可愛
    雲團似的蝗蟲大軍,吃光了沿途的植物。最可怕的是,這個災害不好控制,飛機噴藥都難做到,人們真是束手無策!這麼強大的蝗災,蝗蟲到底是多麼可怕的生物呢?很多遠離農村的人有點不可想像。可是你知道嗎?在國畫中,蝗蟲寶寶們可是一隻只小可愛呢!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素來以工筆草蟲的工細結合大寫意的老辣功蓋書畫界。你看看他的蝗蟲,形神意趣樣樣齊備。
  • 蝗蟲的前世今生,蝗災的治理,非洲蝗蟲為什麼飛不過來?
    1蝗蟲外號螞蚱。中國最早關於蝗蟲的記載在詩經中稱之為螽,幼蟲叫蝝。孔子編訂了春秋,在春秋魯宣公十五年記錄了歷史上的第一場蝗蟲災。2關於治理蝗蟲的著作古往今來數不勝數其中代表性有:明朝徐光啟《除蝗疏》董口《救荒活民書》俞森的《捕蝗集要》山東蒲松齡的《捕蝗蟲要法》浙江陳方生的《捕蝗考》陳僅的《捕蟲彙編》江蘇顧彥的《治蝗全法》陝西芷齡的《除蝻八要》陳崇砥《治蝗書》等3
  • 蝗蟲害怕什麼?科學家給出3個答案,你認同嗎?
    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這次蝗災是由沙漠蝗蟲形成的,它們是地球上最危險的一種蝗蟲,而且耐力極強、食量驚人。此前,東非曾經經歷過長時間的乾旱,所以為沙漠蝗蟲提供了一個非常適合繁殖的氣候條件,因此,才會迎來蝗蟲的大爆發,出現這種聚集行為。
  • 千億蝗蟲逼近邊境,雞鴨等待出擊!吃貨卻在研究蝗蟲怎麼做著吃
    蝗蟲,又稱為「螞蚱」,是一種害蟲,而且是破壞性極強的遷徙性害蟲。據悉,這次蝗災中的蝗蟲數量估計有四千億隻,一天可飛行百餘公裡,白天逆風而行,如大軍過境,密度非常大。而且蝗蟲的食量驚人。凡是它們所到之處,幾乎都是寸草不生,用「慘烈」來形容也不足為過。
  • 神奇的椋鳥與雞鴨,是蝗蟲的殺手
    康樂院士說,我國蝗災治理是非常成功的,主要是改治結合策略:通過蝗災發生區的生態環境改造,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同時,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種群數量
  • 蝗蟲聚群成災的「元兇」找到了!還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它們聚集成群,會讓所過處寸草不留。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往年鬧蝗災主要也是飛蝗所致。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飛蝗聚群成災的信息素是4VA(4-乙烯基苯甲醚),這可謂是蝗蟲研究的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