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散模式的分類以及擴散係數的計算

2021-02-19 分子模擬之道

看到一篇科技論文的報導納米粒子反常受限擴散研究獲得進展, 是有關擴散的, 就順便整理一下與擴散有關的理論知識, 這些知識在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擴散現象時可能會用得上.

擴散模式的不同分類

使用MD計算粒子的擴散係數時, 一般都是基於粒子進行布朗運動, 遵循簡單的擴散模型. 實際上, 根據外界限制條件的不同, 粒子的擴散有多種模式, 不同擴散模式下粒子的均方位移MSD(mean square displacement)與時間t的關係很不一樣. 根據MSD的表現, 我們可以推測出擴散的不同機理. 研究粒子, 如量子點在細胞中的運動時, 人們總結了粒子幾種可能的擴散模式. 下面是論文Confined Lateral Diffusion Of Membrane Receptors As Studied By Single Particle Tracking (Nanovid Microscopy). Effects Of Calcium-induced Differentiation In Cultured Epithelial Cells中給出的總結.

靜態模式 Stationary mode

粒子基本不運動, 擴散係數接近零.

簡單(或布朗)擴散模式 Simple diffusion mode

粒子做簡單的布朗擴散運動

$\text{MSD}(\D t)=nD \D t$, $n$ 為粒子運動空間的維數

定向擴散(或傳輸)模式 Directed diffusion mode (transport mode)

粒子在做隨機擴散的同時沿某一方向以恆定的速度漂移

$\text{MSD}(\D t)=nD \D t+v^2 \D t^2$

限制擴散模式 Restricted diffusion mode

粒子在做布朗擴散時, 其運動空間被限制在某一範圍內, $0 \le x \le L_x$, $0 \le y \le L_y$, $0 \le z \le Lz$. 粒子的運動等價於在無限深方勢阱中的布朗擴散. 細分起來又可分為兩類: 受限模式confinement model和系索模式tethering model. 但僅根據軌跡無法區分這兩種模式.

$\alg
\left< x^2 \right>(t) &={Lx^2 \over 6}-{16 L_x^2 \over \p^4} \Sum{n=1(odd)}^\infty {1 \over n^4} \exp\left[ -{1\over2} ({n\p\sx \over L_x})^2 t \right], &\s_x^2 &=2 D_x\
\left< y^2 \right>(t) &={L_y^2 \over 6}-{16 L_y^2 \over \p^4} \Sum{n=1(odd)}^\infty {1 \over n^4} \exp\left[ -{1\over2} ({n\p\sy \over L_y})^2 t \right], &\s_y^2&=2 D_y \
\left< z^2 \right>(t) &={L_z^2 \over 6}-{16 L_z^2 \over \p^4} \Sum{n=1(odd)}^\infty {1 \over n^4} \exp\left[ -{1\over2} ({n\p\s_z \over L_z})^2 t \right], &\s_z^2&=2 D_z \
6D &=2D_x+2D_y+2D_z
\ealg$

受障模式 Obstacle-impeded diffusion mode

粒子進行自由擴散時受障礙物限制, 障礙物可以是固定的, 或者有一定的移動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 長程擴散會減弱但仍大於零. 這種模式比較難與限制模式區分開來. 對各向同性的碰撞機率,

$\text{MSD}(\D t)=4 D\D t+A+B\ln (C\D t)$

簡單擴散模式對應的擴散係數

大多數情況下MD研究的是簡單擴散模式, 在此假定下求擴散係數的步驟是先算MSD, 然後擬合MSD線性部分的斜率, 再除以6(二維體系除以4)就是擴散係數. 但在擬合的時候, 有一個選取擬合數據範圍的問題, 也就是確定用哪段時間範圍內的MS進行擬合. 很顯然, 使用不同時間段的數據, 擬合結果會有所不同. 擬合時不能使用MSD數據的起始部分, 因為起始部分屬於擴散弛豫過程, 除非專門研究這個過程, 擬合的初始時間要大於擴散弛豫時間; MSD數據的最後部分也不能用, 因為計算MSD時, 關聯時間越大, 數據點越少, MSD的誤差越大, 所以擬合時只能取數據中間接近線性的一部分.

如果是普通擴散過程, 在開始的一小段時間內MSD是關聯時間的二次函數, 代表無障礙的定向擴散. 隨著關聯時間的增加, MSD會很快過渡到一次函數階段, 代表正常擴散. 這個一次函數區域一般來說就是計算擴散係數的最佳區域.

由於關聯時間越大, 漲落越大, 所得MSD的誤差也越大, 所以擬合的最大關聯時間也不是越大越好. 此外, MSD曲線的光滑程度與模擬時間成正比, 一般模擬時間會取最大關聯時間的10倍或更大. 也可以多次模擬求平均值.

具體怎麼決定擬合的關聯時間範圍呢? 一種方法是選取不同的最大關聯時間, 如1 ps, 5 ps, 10 ps, 50 ps, 100 ps等作出MSD隨最大關聯時間變化的曲線, 從而確定體系的特徵擴散弛豫時間. 更好的方法是計算動擴散係數(RDC, running diffusion constant), 根據它的變化來確定關聯時間的擬合範圍

$$\text{RDC}(t) = { \rmd{\text{MSD} }(t) \over 6 \rmd t} \approx { \text{MSD}(t) \over 6t}$$

動擴散係數曲線要趨近於水平線才算收斂. 對於普通擴散, 隨關聯時間的增加, 動擴散係數會從零增加到一個定值. 對於氣體, 增加過程一般是單調的; 對於稠密液體, 可能會有局部漲落. 當然,單次模擬數據會有較大漲落, 我們很難通過一次模擬結果就判斷出這個定值是多少, 所以需要多次模擬取平均.

具體做法就是, 使用 MSD/6t 對t作圖, 這樣數據成正比的線性部分應該是一條上下稍有波動的水平線, 很容易看出來.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這段時間內擴散係數的平均值模擬的擴散係數, 也可以對此時間段內的數據進行擬合求出擴散係數. 這兩種方法得到的擴散係數值應該差不多, 但建議採用後一種方法, 雖然麻煩點, 但標準

這種方法的一種變形是做雙對數 log(MSD)-log(t) 圖, 選取其斜率儘可能接近1的一段求擴散係數. 這很容易理解

$$\ln \text{MSD}(t) = \ln t+\ln(6D)$$

缺點在於單憑肉眼很難判斷數據斜率為1的部分.

更複雜的處理方法, 可以採用隨機抽樣一致性算法(RANSAC)或者非線性擬合方法來自動確定最佳擬合值, 其大致思想是在指定的條件下, 尋找一條直線, 使得距離直線一定範圍內的點數最多. 但這些方法使用麻煩, 所以文獻中較少看到.

MD計算設置

系綜選用: 大多用NVT, 但NPT也可以, 不過要注意NPT時盒子標度導致的位置變化

MSD計算屬於相關函數計算, 需要大量的數據點, 因此, 需要長的模擬時間以及短的輸出間隔. 只有模擬時間要足夠長才能保證擴散係數收斂.

擴散係數

單位 [D] = nm2/ps = 10-6 m2/s = 10-2 cm2/s = 103 10-5 cm2/s = 103 10-9 m2/s

1 cm2/s = 100 nm2/ps

298.2 K時, 水的擴散係數 Dwat=(2.30 ± 1.5%) x 10-9 m2/s=(2.30 ± 1.5%) x 10-5 cm2/s.

其他一些分子的擴散係數, 可查閱CRC物理化學手冊.

gmx msd計算時可以設定擬合時間, 計算後會輸出相關信息以及擴散係數, 但如果你不能確定擬合時間範圍的話, 給出的數值最好不要直接使用.

 %# Diffusion constants fitted from time 50 to 100 ps  % D[         F] = 3.3547 (+/- 0.1417) (1e-5 cm^2/s)

附: 反常擴散sub-diffusive

理論上講, 當時間足夠長時, 粒子的運動可以近似看作隨機遊走, 那麼MSD與關聯時間成線性關係. 在三維情況下, $\text{MSD}(t) = 6Dt$. 對上式兩邊取對數作圖, 斜率為1. 如果計算MSD的時間不夠長, 你會發現MSD與時間呈非線性關係 $\text{MSD}=D_\a t^\a (a \lt 1)$. 這時對兩邊取對數作圖斜率不為1. 這種情況稱為sub-diffusive行為. 直觀的解釋是粒子的遊走可以近似看作是在其他粒子形成的」溶劑籠」裡活動, 粒子長時間運動的MSD可近似看作粒子在各個溶劑籠間的活動, 因此與時間呈線性關係, 而粒子短時間運動的MSD可看作是粒子還沒有走出第一個溶劑籠, 因此是呈非線性的sub-diffusive行為. 為了克服sub-diffusive行為對計算擴散係數帶來的影響, 通常是計算足夠長時間的MSD, 將MSD/t或d(MSD)/dt對時間作圖, 考察MSD斜率隨時間的變化, 當斜率達到穩定值時就可以用來計算擴散係數了.

相關文獻

Diffusion And Subdiffusion Of Interacting Particles On Comblike Structures

O. Bénichou, P. Illien, G. Oshanin, A. Sarracino, R. Voituriez; Phys. Rev. Lett. 115(22):, 2015; 10.1103/physrevlett.115.220601

Discriminating Between Anomalous Diffusion And Transient Behavior In Micro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Alexander M. Berezhkovskii, Leonardo Dagdug, Sergey M. Bezrukov; Biophysical Journal 106(2):L09-L11, 2014; 10.1016/j.bpj.2013.12.013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鋰電池計算模擬--AIMD算擴散係數、擴散能壘
    通過理論計算可以直接算出Li+的擴散係數,從而直接衡量倍率性能。昨天!鋰離子電池終於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小編也是早就預測並編輯好了這三個人的資料,在直播公布的第一分鐘就發出了新聞。可以預測,未來一段時間鋰離子電池研究必然又又又又會成為熱點。理論計算在鋰電池研究中也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氣體在薄膜中擴散係數的測試方法研究
    摘要:擴散係數是研究氣體在材料中滲透行為的重要參數。本文以壓差法氣體滲透儀為試驗設備,採用時間滯後法分析了氧氣在PET薄膜樣品中的擴散係數,並通過對試驗原理、設備參數及適用範圍、試驗過程等內容的介紹,為研究氣體在薄膜中的擴散係數提供參考。
  • 如何用交流阻抗數據確定鋰電材料的擴散係數?
    作為衡量Li+在活性物質內部擴散速度快慢的關鍵參數——固相擴散係數也就成為衡量一款材料倍率性能的關鍵,但是獲取材料的這一參數並非簡單的事情。通常來說,計算活性物質固相擴散係數的方法主要有恆電位滴定、恆電流滴定和交流阻抗數據等方法。
  •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固相擴散係數測量方法
    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過程主要包括Li+在正負極固相中的擴散、在電解液中的擴散和電極界面處的電荷交換過程,其中固相擴散是相對較慢環節,往往成為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的限制環節。固相擴散係數是表徵電極材料動力學特徵的主要參數,因此準確的測量電極材料的擴散係數具有重要的意義。
  • 《Acta Materialia》鋁鎂體系擴散和原子遷移率的實驗與計算研究
    相反,Mg的擴散數據非常有限,只有一個初步的鎂遷移率資料庫可用。因此,對於建立可靠的Al和Mg遷移率資料庫至關重要。在該項研究中,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使用有限差分法(FDM)和密度泛函擾動理論(DFPT)進行自擴散和雜質擴散預測。然後,採用最佳DFT設置來計算亞穩相(hcp Al和fcc Mg)中的稀釋擴散係數。
  • in和data文件之十六烷擴散係數和迴轉半徑模擬
    本算例使用LAMMPS模擬了十六烷在npt系綜下的擴散係數和迴轉半徑隨時間的變化。十六烷採用OPLSAA聯合原子力場。
  • 雷射閃光法測試規範:不同脈衝加熱能量下熱擴散係數測試的外推法
    2.外推法的基本原理眾所周知,閃光法測試中,根據溫升曲線計算得到的熱擴散係數取決於測試條件,如脈衝加熱能量和樣品厚度。圖 2-1顯示了溫升曲線和熱擴散係數隨溫度的變化曲線。如圖 2-2所示,以背面溫升ΔT為橫坐標、等效熱擴散係數測量值為縱坐標,建立起等效熱擴散係數與背面溫升的線性函數關係,最終用此線性函數外推得到脈衝加熱能量為零時的等效熱擴散係數,由此認為此外推得到的熱擴散係數即為樣品材料在溫度Tbase時的固有熱擴散係數。
  • 擴散同位素效應 II:β 值
    基於經典氣體動理論的氣相中分子擴散,擴散係數之比Dr可以用來表達其同位素效應。然而,我們知道在地球化學領域中涉及擴散同位素效應的體系還有很多不是氣相體系,而是像水溶液、矽酸鹽熔體,以及礦物和巖石這樣的凝聚相體系。理論上,在這些凝聚相中的擴散同位素效應可以用一個β值來描述。注意,這裡的β值並不是描述質量分餾定律或理論計算平衡分餾係數的那個β值。
  • 混凝土孔隙結構與氯離子擴散性
    2 菲克第二定律氯離子擴散模型   對於氯離子自然擴散試驗而言,在假定混凝土材料是各向同性均質材料、氯離子是唯一的滲入混凝土中的離子且不與混凝土發生反應的條件下,用Fick第二定律計算自然擴散試驗中的氯離子擴散係數。
  • 西方政策創新擴散研究的最新進展
    原標題:楊代福:西方政策創新擴散研究的最新進展   [關鍵詞]政策創新擴散;深化拓展;最新進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6)01-0122-05   [收稿日期
  • 【中國科學報】煤中多組分氣體擴散的分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由於CO2的注入,使得儲層中同時存在兩種以上的氣體,其擴散行為不同於單種氣體的擴散。  研究發現,氣體的自擴散係數受到濃度、溫度和組分的影響。隨著濃度的增大,氣體的自擴散係數減小;徑向分布函數表明,擴散過程中氣體沒有團簇現象。
  • 進展| 複雜環境中擴散的普適標度律
    擴散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材料領域的基礎物理過程。最簡單的擴散過程,如微粒在液體中的布朗運動,能夠準確地用Stokes-Einstein關係進行定量的預測。然而,在實際情況下,擴散往往發生在具有複雜結構和相互作用的介質中。
  • 升溫過程中水在礦物油和纖維素界面擴散和聚集行為的分子模擬
    建立了105原子量級的礦物油與纖維素複合介質模型,對其從293 K升溫到353 K的過程進行了模擬,計算分析了水分子的聚集狀態、擴散係數、自由體積和徑向分布函數,並比較了電場和溫度場在此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當纖維素中水分含量超過4%時,快速升溫會導致水分子在油紙界面通過分子間氫鍵作用聚集成水分子簇,形成局部液態水;當水分含量超過5%時,則會形成較大的液態水分區。
  • 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的創新擴散分析
    摘 要:網絡新時代到來,用戶自主的內容生產日漸增多,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網絡傳播越來越個性化,更加注重互動體驗、社會交往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發展。通過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在社會網絡環境下的創新擴散過程分析,對新型問答網站在走進用戶生活、改善用戶體驗以及保持用戶粘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 太陽能光伏擴散制結設備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太陽電池製備中,擴散是一道重要工藝,其主要目的就是形成P-N結。對矽進行擴散的典型做法是將矽片置於高溫石英管中(通常為800℃~1200℃範圍),並通入含有待擴散元素的混合氣體。在目前的太陽電池工藝中,通常採用已經摻雜了一定量的硼的P型矽片作為原料,在矽片的一面通過擴散磷來形成P-N結,採用三氯氧磷(POCl3)作為擴散源提供磷原子。
  • 動態|濱海火電/核電廠熱汙染擴散影響因素研究
    我所在濱海火電/核電廠熱汙染擴散影響因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20
  • 武漢巖土所煤中多組分氣體擴散的分子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氣體在緻密儲層中的運移是地下氣體能源(如煤層氣和頁巖氣)開採的關鍵問題,大量吸附態氣體經歷解吸、擴散進入裂隙後經滲流得以開採。擴散是氣體從緻密儲層微孔中進入裂隙的主要方式。氣體在緻密儲層中的運移是地下氣體能源(如煤層氣和頁巖氣)開採的關鍵問題,大量吸附態氣體經歷解吸、擴散進入裂隙後經滲流得以開採。擴散是氣體從緻密儲層微孔中進入裂隙的主要方式。
  • 彭峰教授:貴金屬電催化劑上CO擴散及其反應活性的結構敏感性
    該工作製備了模型催化劑,並對模型催化劑的表面結構進行了量化分析,利用循環伏安、時間-電流曲線方法對COad脫除過程中的CO擴散遷移進行了分析,並結合DFT理論計算以及擴散數學模型,證實COad在金屬顆粒表面上的遷移也具有結構敏感性。
  • 太陽能電池擴散工藝研究
    利用該方法進行擴散,工藝簡單,成本較低,但是由於受到矽片表面絨面形貌、擴散進出舟、溫差、氣流等因素的影響,擴散結很難做到均勻,甚至在金字塔絨面的頂部和底部的擴散結深度相差了30%,成為了效率提升的瓶頸之一。
  • 科研人員揭示二氧化碳在粘土中擴散的微觀機制
    新華社武漢7月30日電(記者李偉)二氧化碳的地質封存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途徑,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近日宣布,專家採用分子動力學研究了二氧化碳在粘土層間孔隙中各種擴散係數,為評估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洩露風險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