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科技論文的報導納米粒子反常受限擴散研究獲得進展, 是有關擴散的, 就順便整理一下與擴散有關的理論知識, 這些知識在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擴散現象時可能會用得上.
擴散模式的不同分類使用MD計算粒子的擴散係數時, 一般都是基於粒子進行布朗運動, 遵循簡單的擴散模型. 實際上, 根據外界限制條件的不同, 粒子的擴散有多種模式, 不同擴散模式下粒子的均方位移MSD(mean square displacement)與時間t的關係很不一樣. 根據MSD的表現, 我們可以推測出擴散的不同機理. 研究粒子, 如量子點在細胞中的運動時, 人們總結了粒子幾種可能的擴散模式. 下面是論文Confined Lateral Diffusion Of Membrane Receptors As Studied By Single Particle Tracking (Nanovid Microscopy). Effects Of Calcium-induced Differentiation In Cultured Epithelial Cells中給出的總結.
靜態模式 Stationary mode
粒子基本不運動, 擴散係數接近零.
簡單(或布朗)擴散模式 Simple diffusion mode
粒子做簡單的布朗擴散運動
$\text{MSD}(\D t)=nD \D t$, $n$ 為粒子運動空間的維數
定向擴散(或傳輸)模式 Directed diffusion mode (transport mode)
粒子在做隨機擴散的同時沿某一方向以恆定的速度漂移
$\text{MSD}(\D t)=nD \D t+v^2 \D t^2$
限制擴散模式 Restricted diffusion mode
粒子在做布朗擴散時, 其運動空間被限制在某一範圍內, $0 \le x \le L_x$, $0 \le y \le L_y$, $0 \le z \le Lz$. 粒子的運動等價於在無限深方勢阱中的布朗擴散. 細分起來又可分為兩類: 受限模式confinement model和系索模式tethering model. 但僅根據軌跡無法區分這兩種模式.
$\alg
\left< x^2 \right>(t) &={Lx^2 \over 6}-{16 L_x^2 \over \p^4} \Sum{n=1(odd)}^\infty {1 \over n^4} \exp\left[ -{1\over2} ({n\p\sx \over L_x})^2 t \right], &\s_x^2 &=2 D_x\
\left< y^2 \right>(t) &={L_y^2 \over 6}-{16 L_y^2 \over \p^4} \Sum{n=1(odd)}^\infty {1 \over n^4} \exp\left[ -{1\over2} ({n\p\sy \over L_y})^2 t \right], &\s_y^2&=2 D_y \
\left< z^2 \right>(t) &={L_z^2 \over 6}-{16 L_z^2 \over \p^4} \Sum{n=1(odd)}^\infty {1 \over n^4} \exp\left[ -{1\over2} ({n\p\s_z \over L_z})^2 t \right], &\s_z^2&=2 D_z \
6D &=2D_x+2D_y+2D_z
\ealg$
受障模式 Obstacle-impeded diffusion mode
粒子進行自由擴散時受障礙物限制, 障礙物可以是固定的, 或者有一定的移動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 長程擴散會減弱但仍大於零. 這種模式比較難與限制模式區分開來. 對各向同性的碰撞機率,
$\text{MSD}(\D t)=4 D\D t+A+B\ln (C\D t)$
簡單擴散模式對應的擴散係數大多數情況下MD研究的是簡單擴散模式, 在此假定下求擴散係數的步驟是先算MSD, 然後擬合MSD線性部分的斜率, 再除以6(二維體系除以4)就是擴散係數. 但在擬合的時候, 有一個選取擬合數據範圍的問題, 也就是確定用哪段時間範圍內的MS進行擬合. 很顯然, 使用不同時間段的數據, 擬合結果會有所不同. 擬合時不能使用MSD數據的起始部分, 因為起始部分屬於擴散弛豫過程, 除非專門研究這個過程, 擬合的初始時間要大於擴散弛豫時間; MSD數據的最後部分也不能用, 因為計算MSD時, 關聯時間越大, 數據點越少, MSD的誤差越大, 所以擬合時只能取數據中間接近線性的一部分.
如果是普通擴散過程, 在開始的一小段時間內MSD是關聯時間的二次函數, 代表無障礙的定向擴散. 隨著關聯時間的增加, MSD會很快過渡到一次函數階段, 代表正常擴散. 這個一次函數區域一般來說就是計算擴散係數的最佳區域.
由於關聯時間越大, 漲落越大, 所得MSD的誤差也越大, 所以擬合的最大關聯時間也不是越大越好. 此外, MSD曲線的光滑程度與模擬時間成正比, 一般模擬時間會取最大關聯時間的10倍或更大. 也可以多次模擬求平均值.
具體怎麼決定擬合的關聯時間範圍呢? 一種方法是選取不同的最大關聯時間, 如1 ps, 5 ps, 10 ps, 50 ps, 100 ps等作出MSD隨最大關聯時間變化的曲線, 從而確定體系的特徵擴散弛豫時間. 更好的方法是計算動擴散係數(RDC, running diffusion constant), 根據它的變化來確定關聯時間的擬合範圍
$$\text{RDC}(t) = { \rmd{\text{MSD} }(t) \over 6 \rmd t} \approx { \text{MSD}(t) \over 6t}$$
動擴散係數曲線要趨近於水平線才算收斂. 對於普通擴散, 隨關聯時間的增加, 動擴散係數會從零增加到一個定值. 對於氣體, 增加過程一般是單調的; 對於稠密液體, 可能會有局部漲落. 當然,單次模擬數據會有較大漲落, 我們很難通過一次模擬結果就判斷出這個定值是多少, 所以需要多次模擬取平均.
具體做法就是, 使用 MSD/6t 對t作圖, 這樣數據成正比的線性部分應該是一條上下稍有波動的水平線, 很容易看出來.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這段時間內擴散係數的平均值模擬的擴散係數, 也可以對此時間段內的數據進行擬合求出擴散係數. 這兩種方法得到的擴散係數值應該差不多, 但建議採用後一種方法, 雖然麻煩點, 但標準
這種方法的一種變形是做雙對數 log(MSD)-log(t) 圖, 選取其斜率儘可能接近1的一段求擴散係數. 這很容易理解
$$\ln \text{MSD}(t) = \ln t+\ln(6D)$$
缺點在於單憑肉眼很難判斷數據斜率為1的部分.
更複雜的處理方法, 可以採用隨機抽樣一致性算法(RANSAC)或者非線性擬合方法來自動確定最佳擬合值, 其大致思想是在指定的條件下, 尋找一條直線, 使得距離直線一定範圍內的點數最多. 但這些方法使用麻煩, 所以文獻中較少看到.
MD計算設置系綜選用: 大多用NVT, 但NPT也可以, 不過要注意NPT時盒子標度導致的位置變化
MSD計算屬於相關函數計算, 需要大量的數據點, 因此, 需要長的模擬時間以及短的輸出間隔. 只有模擬時間要足夠長才能保證擴散係數收斂.
擴散係數
單位 [D] = nm2/ps = 10-6 m2/s = 10-2 cm2/s = 103 10-5 cm2/s = 103 10-9 m2/s
1 cm2/s = 100 nm2/ps
298.2 K時, 水的擴散係數 Dwat=(2.30 ± 1.5%) x 10-9 m2/s=(2.30 ± 1.5%) x 10-5 cm2/s.
其他一些分子的擴散係數, 可查閱CRC物理化學手冊.
gmx msd計算時可以設定擬合時間, 計算後會輸出相關信息以及擴散係數, 但如果你不能確定擬合時間範圍的話, 給出的數值最好不要直接使用.
%# Diffusion constants fitted from time 50 to 100 ps % D[ F] = 3.3547 (+/- 0.1417) (1e-5 cm^2/s)
附: 反常擴散sub-diffusive理論上講, 當時間足夠長時, 粒子的運動可以近似看作隨機遊走, 那麼MSD與關聯時間成線性關係. 在三維情況下, $\text{MSD}(t) = 6Dt$. 對上式兩邊取對數作圖, 斜率為1. 如果計算MSD的時間不夠長, 你會發現MSD與時間呈非線性關係 $\text{MSD}=D_\a t^\a (a \lt 1)$. 這時對兩邊取對數作圖斜率不為1. 這種情況稱為sub-diffusive行為. 直觀的解釋是粒子的遊走可以近似看作是在其他粒子形成的」溶劑籠」裡活動, 粒子長時間運動的MSD可近似看作粒子在各個溶劑籠間的活動, 因此與時間呈線性關係, 而粒子短時間運動的MSD可看作是粒子還沒有走出第一個溶劑籠, 因此是呈非線性的sub-diffusive行為. 為了克服sub-diffusive行為對計算擴散係數帶來的影響, 通常是計算足夠長時間的MSD, 將MSD/t或d(MSD)/dt對時間作圖, 考察MSD斜率隨時間的變化, 當斜率達到穩定值時就可以用來計算擴散係數了.
相關文獻
Diffusion And Subdiffusion Of Interacting Particles On Comblike Structures
O. Bénichou, P. Illien, G. Oshanin, A. Sarracino, R. Voituriez; Phys. Rev. Lett. 115(22):, 2015; 10.1103/physrevlett.115.220601
Discriminating Between Anomalous Diffusion And Transient Behavior In Micro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Alexander M. Berezhkovskii, Leonardo Dagdug, Sergey M. Bezrukov; Biophysical Journal 106(2):L09-L11, 2014; 10.1016/j.bpj.2013.12.0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