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智能化「體檢」山體發現地災隱患點

2020-12-06 人民網重慶視窗

奉節縣三臺壪滑坡InSAR形變圖。(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供圖)

  重慶地質環境複雜,地質災害數量多、密度大、種類全,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成為地質防災不可迴避的「必答題」。

  日前,記者從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獲悉,針對重慶水庫岸坡、高山峽谷等複雜區域,研究院定製化研發了InSAR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技術(以下簡稱「InSAR地災識別技術」),通過衛星雷達「把脈」大地變形,著力解決「地災隱患點在哪裡」的問題,並自主研發11款普適性智能化監測預警設備,逐步建立形成服務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遙感數位化平臺。

  為山體做「全面體檢」

  在過去,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多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然而,面對「病症」複雜的高山峽谷,人工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重慶是典型的地災綜合「患者」——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且大多數分布在山高坡陡的隱蔽地帶。

  InSAR地災識別技術具有大範圍、全天時、全天候、非接觸等技術優勢,能短時間內獲取大範圍地表形變,識別「視線外」地災隱患並進行持續監測,研判其形變發展趨勢,是「地質醫生」為山體做「全面體檢」的高效技術手段。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奉節三臺壪滑坡』,我們去現場調查,老鄉聽說我們通過衛星發現這裡是個大滑坡,都覺得不可思議。」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滑坡之前沒有納入隱患點管控範圍,我們竟不知奉節縣城周邊還隱藏著一個大滑坡體。多虧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及時發現,一旦災害發生將直接威脅滑坡影響範圍內33戶160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重慶專門開發InSAR技術解譯算法

  在全球範圍,InSAR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不同場景,如巴黎市地鐵沉降、卡內勒大壩形變等。然而,國外已有的InSAR解譯軟體在重慶卻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使得InSAR解譯效果並不理想。

  為開發一款適用於重慶本土複雜地質的InSAR解譯算法,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聯合相關高校攻堅克難,經過長達10年的算法研究和連續3年的實戰演練,研發出了具有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T-InSAR」解譯系統,並在重慶率先建立CT-InSAR地災識別及監測技術體系。

  「截至目前,我們已在重慶市渝東北地區11個區縣進行了現場核查驗證,準確率達86%,而全國同類技術在重慶的識別準確率不到50%。」該負責人介紹。

  結合前端分析、後端解譯和現場核查,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針對重慶市渝東北地區共解譯出1840處地質異常形變點,其中與已有地災點重合1800處,新增地質異常形變點40處,包括奉節縣三臺壪滑坡在內的40處異常形變點經現場核查後,均納入了群測群防管控範圍。

  建立綜合遙感數位化平臺

  「目前我們正在嘗試採用『光學+InSAR+LiDAR』多遙感手段,通過綜合解譯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識別的準確度。」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識別出的地災隱患,將呈報主管部門納入群專結合的監測管理範疇。

  當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正參與自然資源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與調查》項目,加快InSAR地災識別技術解譯分析技術迭代,建立人工智慧識別、篩分、研判、技術分析體系,開展三峽庫區乃至全國面域範圍內InSAR地質災害識別工作。本報記者 蘇暢

(責編:陳易、張禕)

2020重慶英才大會閉幕 上千引進人才及項目籤約  人民網重慶11月22日電(陳琦、劉敏)11月22日下午,2020重慶英才大會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閉幕。閉幕式上,180名引進人才、20個引進項目代表在現場集中簽約,1000餘個引進人才及引進項目通過線上「雲」籤約方式籤訂合作協議。  …【詳細】

原創

相關焦點

  • 南方暴雨致多地山體滑坡,這種地質災害如何預警?
    今年入汛以來,貴州、重慶、廣西等多地發生山體滑坡。呂傑堂表示,連續強降雨是誘發山體滑坡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因為,雨水衝刷導致山體強度降低,雨水浸泡同時會讓土壤變軟變溼,另外水壓也會對山體造成影響。」據其介紹,我國西南、西北、華東、東南等山體比較破碎的丘陵地帶,都是山體滑坡的多發地區。
  • 2018年第一批地災類甲級資質單位名單出爐
    日前,國土資源部發布了2018年第一批地災類甲級資質單位審批公告,全國煤炭(田)化工地質系統多家單位榜上有名(具體名單見第二版),成功延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資質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那麼,如何儘可能搞清楚「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等地災防治的核心問題?近日,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張勤、公路學院道路災害防治研究所副教授李家春等專家,從實踐出發,談起了我國地質災害隱患點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這處災害治理「博物館」,藏著235處地質隱患
    其中4個隱患點設置了向外突出5米左右的張口式簾式網,可以穩穩接住2噸石塊從35米高空墜落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這個平臺下面,還用主動防護網進行了『包裹封裝』,把山體牢牢固定住。」 艾樹波介紹說,今年在門頭溝新橋大街葡萄嘴環島附近山體上鋪設的就是承重級別比較高的防護網,安裝後周圍居民反映非常好,即便是很小的石子也會被防護網緊緊兜住,讓行人能夠安全放心地通過。
  • 甘肅村莊附近山體裂縫存滑坡隱患 官方舉措應對
    復函中稱,近年來,隨著異常天氣增加,地質災害增多,加之受歷史原因和傳統居住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群眾都靠山靠溝或在古滑坡體下沿、山塬邊崖下溝腦部位居住,地質災害預防、監測、應急任務艱巨,當地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地質災害預防、監測、宣傳等工作,對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區域內群眾採取了移民搬遷避讓,安國鄉上李村上下莊社地裂縫隱患點是諸多地災隱患其中的一個。
  • 石門特大型山體滑坡這樣實現「零傷亡」
    「山體滑坡突發,群眾能夠成功避險,實現『零傷亡』,關鍵在於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三級政府及氣象部門、自然資源部門緊密聯動,並協同運用了技防和人防措施。」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調研員彭建武介紹,常德市每年2月就開始調度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專門力量在區域範圍內開展汛前地質災害巡查,詳細記錄了包括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內的常德市104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情況。
  • 三問雅安漢源山體滑坡事件:是否排查隱患?人員為何失聯?如何應對?
    8月21日凌晨3:50分左右,雅安市漢源縣富泉鎮中海村6組發生地災滑坡,總方量約80萬立方米。截至21日14時,此次滑坡造成7人失聯,經過全力搜救,已成功搜救出2名被埋人員、正在醫院搶救。那麼,此次滑坡事件發生前後,當地是如何應對的?記者現場採訪了前方救援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問:此次山體滑坡發生前,當地是否開展過隱患排查?
  • 去年山體滑坡暴露的問題,鄉寧縣解決的怎麼樣了?
    一年多來,鄉寧縣在做好災後重建的同時,針對暴露的問題和短板,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在「防」和「治」上下大力氣,做實做細各項防治措施。以最快速度開展災後重建山西鄉寧「3·15」山體滑坡救援結束後,臨汾市立即成立鄉寧縣「3·15」山體滑坡綜合治理指揮部,啟動災後重建和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4個工作組,分別由鄉寧縣幾位副縣長擔任組長。
  • 常德石門大型山體滑坡零傷亡!人員提前撤離
    - 2 -北鬥預警系統 「立了大功」10套設備設在核心隱患點北鬥系統監測山體異動6月24日發出橙色預警提前12天撤離群眾 當天預警提前封路記者實地了解到,早在去年12月,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就在事發點委託安裝了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
  • 成功預警多地山體滑坡
    目前,該系統在全國已部署監測點位超3400處,成功預警多地地質災害。成功預警石門縣山體滑坡6月下旬以來,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遭遇多輪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7月6日發生在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的山體滑坡規模巨大。
  • 成功預警多地山體滑坡!
    目前,該系統在全國已部署監測點位超3400處,成功預警多地地質災害。成功預警石門縣山體滑坡6月下旬以來,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遭遇多輪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7月6日發生在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的山體滑坡規模巨大。
  • 有那麼一群人|王小雲:努力當好地災防控的勤務兵
    編者按:他們,用腳步丈量湖湘大地,哪怕泥巴裹滿了褲腿、汗水溼透了衣背也不言放棄;他們,用雙眼注視著地質災害隱患點,用責任乃至生命背負起「守土有責」的承諾;他們,是一群奮戰在地質災害防治一線的戰士,用專業知識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 奇蹟背後,是犧牲與奉獻——石門成功處置特大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
    「能給你們減少點損失,受點累算什麼」 邵新華,石門縣交警大隊壺瓶山中隊隊長。7月23日見到他時,他正在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特大型山體滑坡處疏導交通,勸返車輛。天氣悶熱,他身上的警服已被汗水浸溼。 輔警盛孝松介紹,邵新華從7月1日起,一直堅守在這裡。由於長期在高寒山區工作,他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和肩周炎,陰雨天疼痛難忍。
  • 湖南一地突發山體滑坡,長沙企業研發的北鬥監測系統,幫33名村民...
    7月6號16點55分,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發生了大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在巨大的滑坡量面前,省道S522及核心區民房,變得脆弱不堪,直接被衝毀。當天預警提前封路「7月6日我們為常德石門縣雷家山山體滑波提供精準預警後,現在又增派了人手,進行24小時值班值守,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不到1分鐘便採集更新一次。」
  • 不讓「中間商」截留,四川地災防治資金建「高速公路」直達縣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今年汛期,受罕見極端天氣影響,四川地質災害呈現群發多發態勢,同比去年增加2倍以上。災害過後,不少地方面臨災後重建問題。最近,省自然資源廳傳來好消息,災後地災防治項目資金來了,馬上要分配給各地,具體怎麼分配?我們來看看《關於紮實推進2020年洪澇災害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是怎麼說的。
  • 山西鄉寧致20死山體滑坡調查報告發布:系自然成因災情
    調查評估報告指出,鄉寧「3·15」山體滑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教訓極為深刻,報告總結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教訓。 一是簡單排查和一般性調查難以發現中深層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鄉寧縣政府圍繞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調查每年都要做大量工作,但棗嶺鄉衛生院北側黃土斜坡未認定為地質災害隱患點。
  • 700米高度無死角監控地災隱患 「白色鯨魚」天府新區上空巡邏
    天府新區「雲端號」飛艇用於監測地災隱患喜歡海洋動物的市民對於鯨魚這種動物肯定不會陌生,近段時間,在成都天府新區的上空幾乎每天都會出現一條「白色鯨魚」,它停留在半空中並緩慢地轉動方向,吸引了不少居民的注意。
  • 「常德應急」湖南石門山體滑坡無人員傷亡:「人都活著,就有希望」
    吃過午飯,村民陳金蘭把廚房收拾好,剛想歇一會,沒想到,鎮黨委書記覃浩和村支書許波卻急匆匆地來到家裡,「這幾天會一直下雨,監測系統剛剛預警,雷家山有山體滑坡風險。為了安全,你們一家住到老村部去吧!」聽到這話,陳金蘭半信半疑。十多年前,一家人從另一座山頭搬到雷家山這一片,家門口就是省道。暴雨年年都下,也會收到村裡關於山體滑坡的提醒,但鎮村幹部上門要求轉移,這還是頭一回。
  • 重慶13區縣列入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一級(紅色預警)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日(16日)16時,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重慶市氣象局聯合發布全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7月16日20時至7月17日20時,開州、巫溪、城口、雲陽、奉節、萬州、梁平、墊江、石柱、彭水、武隆、豐都、酉陽屬於高風險地區,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為一級(紅色預警); 巫山、忠縣、黔江、合川、銅梁、潼南、永川、大足、榮昌、北碚屬於高風險地區,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為二級(橙色預警); 涪陵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針對那些風險高、危害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還委託專業地勘單位開展專業勘查。通過多次調查和排查,目前已查明地災隱患共計42226處,威脅人口164萬人,威脅財產789億元。(三)築勞群測群防網絡,全民動員共同防災在依靠專業地勘隊伍查明和確認地質災害隱患的基礎上,針對每個隱患點的特點做好防災預案,並指定現場監測人員隨時觀測,一旦發現地質災害前兆,及時組織避讓撤離。這就是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構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