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縣三臺壪滑坡InSAR形變圖。(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供圖)
重慶地質環境複雜,地質災害數量多、密度大、種類全,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成為地質防災不可迴避的「必答題」。
日前,記者從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獲悉,針對重慶水庫岸坡、高山峽谷等複雜區域,研究院定製化研發了InSAR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技術(以下簡稱「InSAR地災識別技術」),通過衛星雷達「把脈」大地變形,著力解決「地災隱患點在哪裡」的問題,並自主研發11款普適性智能化監測預警設備,逐步建立形成服務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遙感數位化平臺。
為山體做「全面體檢」
在過去,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多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然而,面對「病症」複雜的高山峽谷,人工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重慶是典型的地災綜合「患者」——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且大多數分布在山高坡陡的隱蔽地帶。
InSAR地災識別技術具有大範圍、全天時、全天候、非接觸等技術優勢,能短時間內獲取大範圍地表形變,識別「視線外」地災隱患並進行持續監測,研判其形變發展趨勢,是「地質醫生」為山體做「全面體檢」的高效技術手段。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奉節三臺壪滑坡』,我們去現場調查,老鄉聽說我們通過衛星發現這裡是個大滑坡,都覺得不可思議。」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滑坡之前沒有納入隱患點管控範圍,我們竟不知奉節縣城周邊還隱藏著一個大滑坡體。多虧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及時發現,一旦災害發生將直接威脅滑坡影響範圍內33戶160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重慶專門開發InSAR技術解譯算法
在全球範圍,InSAR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不同場景,如巴黎市地鐵沉降、卡內勒大壩形變等。然而,國外已有的InSAR解譯軟體在重慶卻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使得InSAR解譯效果並不理想。
為開發一款適用於重慶本土複雜地質的InSAR解譯算法,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聯合相關高校攻堅克難,經過長達10年的算法研究和連續3年的實戰演練,研發出了具有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T-InSAR」解譯系統,並在重慶率先建立CT-InSAR地災識別及監測技術體系。
「截至目前,我們已在重慶市渝東北地區11個區縣進行了現場核查驗證,準確率達86%,而全國同類技術在重慶的識別準確率不到50%。」該負責人介紹。
結合前端分析、後端解譯和現場核查,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針對重慶市渝東北地區共解譯出1840處地質異常形變點,其中與已有地災點重合1800處,新增地質異常形變點40處,包括奉節縣三臺壪滑坡在內的40處異常形變點經現場核查後,均納入了群測群防管控範圍。
建立綜合遙感數位化平臺
「目前我們正在嘗試採用『光學+InSAR+LiDAR』多遙感手段,通過綜合解譯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識別的準確度。」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識別出的地災隱患,將呈報主管部門納入群專結合的監測管理範疇。
當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正參與自然資源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與調查》項目,加快InSAR地災識別技術解譯分析技術迭代,建立人工智慧識別、篩分、研判、技術分析體系,開展三峽庫區乃至全國面域範圍內InSAR地質災害識別工作。本報記者 蘇暢
(責編:陳易、張禕)
2020重慶英才大會閉幕 上千引進人才及項目籤約 人民網重慶11月22日電(陳琦、劉敏)11月22日下午,2020重慶英才大會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閉幕。閉幕式上,180名引進人才、20個引進項目代表在現場集中簽約,1000餘個引進人才及引進項目通過線上「雲」籤約方式籤訂合作協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