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連續兩天的強降雨,門頭溝區公路分局養護管理科的工作人員們也進入到了每年最為緊張的「一級戰備」狀態。
作為北京市惟一的純山區,門頭溝區的山區總面積佔98.5%,而其中公路總裡程的93.8%為山區線路,500多公裡的公路沿線分布有23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位居全市16區之首。由於門頭溝山區地質災害的複雜性和治理手段的多樣性,也使得這裡的國道沿線被喻為地質災害治理的「博物館」。
現場:雙黃路沿線防護網兜住落石
記者昨天在位於門頭溝雙黃路附近的沿線公路看到,前天的一場降雨讓這裡的山體出現了汛期中經常發生的巖體破碎情況,好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碎石都被沿山體鋪設的防護網穩穩兜住了,沒有掉落在公路上。
據了解,位於門頭溝區的108國道、109國道總裡程112公裡,沿線分布有大量切坡路段,邊坡坡度較大,最大高度可達30到50米甚至80米,陡峻異常,同時坡面局部巖體破碎,經常有零星墜石,尤其受特大暴雨影響,極易誘發崩塌、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公路交通安全造成安全隱患。
「我們對百餘處隱患點逐一進行了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價,其中存在較大危險性的地質隱患主要集中在109國道的下葦店段和王平段,」艾樹波告訴記者,按照「一點一方案」的設計原則,我們採用主動防護網(鋼繩、絞索)、高能級環形被動防護網、簾式柔性防護網(張口式、圍護絞索)等10餘種新型材料和先進工藝,其中圍護絞索被動防護網、剛性格柵網等大部分治理手段在本市都是首次或大規模應用。
防護:可承受2噸石塊35米高空墜落衝擊
在109國道的下葦店段,艾樹波告訴記者:「這一段是地質災害治理最長的路段,大概有1.5公裡左右,分布著修路開山形成的連續7個切坡斷面,由於山體緊挨著公路,坡高基本都在50米左右,最高可達到80米並且接近垂直,隱患特別大。其中4個隱患點設置了向外突出5米左右的張口式簾式網,可以穩穩接住2噸石塊從35米高空墜落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這個平臺下面,還用主動防護網進行了『包裹封裝』,把山體牢牢固定住。」
艾樹波介紹說,今年在門頭溝新橋大街葡萄嘴環島附近山體上鋪設的就是承重級別比較高的防護網,安裝後周圍居民反映非常好,即便是很小的石子也會被防護網緊緊兜住,讓行人能夠安全放心地通過。
測繪:隱患探測可精準到釐米級
門頭溝轄區內108、109國道沿線共有6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這些點位的測繪精準可以達到釐米級。「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確定過程中,我們委託專業勘察隊伍進行了90天的野外調查,綜合運用了地形測繪、三維雷射掃描等6種先進測繪方式,」艾樹波說,其中大部分技術在北京公路系統都是首次引進使用,同時還在地質災害的重點隱患部位運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利用高精尖的地質雷達對憑肉眼難以確定坡積厚度的危巖體隱患進行探測,探測精度可達到釐米級。
值守:早8點前完成第一輪山體巡視
80後小夥兒李文磊是市養護集團第八工程處京門專養段的段長,每天早上8點之前,他就帶領隊員完成了對門頭溝門城地區山體的第一輪巡視。「每到汛期,家人都習慣了我們有雨備勤和早出晚歸的狀態,雨後山體鬆動引發的落石很多都發生在夜裡或者凌晨,我們早點兒出門就能早些發現問題。」
讓李文磊記憶猶新的一次驚險經歷發生在前年,當時下安路的黃土臺段發生塌方,「我們巡查時發現山體有掉石頭渣兒的現象,就趕緊上報進行了斷路,」李文磊說,隨後對這個塌方路段進行清理的時候,觀察哨同事感覺情況不對勁兒,山上的草有晃動,還有碎石往下落,「我們當時就趕緊把六七個工人從斷路的地方撤了下來,剛剛撤離1分鐘,那個路段就發生了二次塌方,落下了幾百方碎石。真是特懸。」
據悉,每年汛期門頭溝區公路分局都會通過四級巡視體系加強地災隱患排查,通過路口值守和流動看守,對轄區公路沿線的23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派專人進行盯守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