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師範大學:工業樹脂衍生的碳納米管用於乙苯的氧化脫氫

2021-01-07 材料分析與應用

成果簡介

與傳統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碳納米管(CNT)具有可調節的表面化學組成和結構的優勢。傳統方法合成工藝複雜,限制了碳納米管的大規模生產。本文,通過用氰基鈷酸鹽簡單碳化工業陰離子樹脂成功製備碳納米管(CNT-R)。CNT-R的特徵在於X射線衍射(XRD),N 2物理吸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表徵表明,CNT-R表現出分層多孔結構,大孔體積和高度石墨化。該催化劑在乙苯氧化脫氫成苯乙烯中顯示出高催化活性。

圖文導讀

圖1、(a)Co / CNT-R和aCR得XRD圖譜,以及(b)CNT-R和aCR得N 2等溫線。

圖2、CNT-R的SEM圖像。

圖3、(a)CNT-R得TEM和(b)HRTEM圖像。

圖4、(a)乙苯的轉化率和苯乙烯的選擇性,以及(b)轉化率和選擇性是在CNT-R上循環的函數。

小結

總之,通過在氮氣氛下在800℃下用氰基鈷酸鹽碳化工業陰離子樹脂製備碳納米管。合成方法非常簡單且容易,並且催化劑是原位產生的。可以實現有效的,具有潛在成本效益的方法來進行大量生產。衍生自具有豐富的分級孔隙率和高度石墨化作用的工業樹脂的碳納米管在乙苯的氧化脫氫中顯示出優異的性能。

文獻:

相關焦點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同樣具有空p軌道的硼原子在調控碳納米管表面電子分布及異戊烷氧化脫氫性能時卻展現不同結果:隨硼含量增加,硼改性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的升高(圖2B)、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速率下降(圖另外,以磷、硼雜原子改性的納米金剛石催化劑用於丙烷氧化脫氫反應時,脫氫選擇性也獲得相應提高。該系列研究工作不僅從原子層面揭示了催化反應機理,同時拉近了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的距離。
  • 中科院金屬所李波課題組:微觀反應動力學模擬釐清乙苯氧化脫氫複雜反應機理
    (EB)氧化脫氫的反應機理。然而,烷烴催化脫氫(直接和氧化)反應仍面臨著選擇性低、積碳以及高能耗等挑戰,設計和開發新型高效催化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催化劑性質和反應機理是進行有的放矢篩選高效催化劑的前提條件。2014年以來,中科院金屬所李波研究小組一直從事低碳烷烴催化脫氫反應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研究工作。
  • 改性碳納米管在水性環氧樹脂防腐抗靜電塗料中的應用研究
    防腐抗靜電塗料能夠廣泛的用於石油化工工業、航空航天等各個領域,能夠消除靜電的危害,並有效的防止設備的腐蝕[1-2]。按導靜電塗料的成分以及導電的機理,主要可以分為本徵型和摻合型兩類。    納米材料的加入可以有效的提高環氧樹脂/碳納米管塗層的耐腐蝕性[8-9]。經過表面改性後的碳納米管具有良好的分散作用,可以均勻的分散在環氧塗層中,加強了環氧樹脂之間的緊密性,從而有效地填補了環氧樹脂中的空隙,構成了一個良好的屏蔽作用,有效的緩解了電解質溶液的進入,提高了環氧塗層的耐腐蝕性[10]。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通過脫氫反應將低碳烷烴轉化為同碳數的烯烴是烷烴高值化利用和烯烴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反應具有不受反應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催化劑活性, 但容易造成烯烴的過度氧化而導致烯烴選擇性低.
  • 高溫CO2的耐導電氧化硼塗層碳納米管
    本文要點: 一種新穎的單步法來合成覆硼碳納米管(CB-CNT)成果簡介 本文介紹了由二氧化碳(CO2)製備的高溫抗氧化碳納米管(CNTs)。它具有出色的熱氧化穩定性,並在1000°C下提供4Scm –1的出色電導率,而傳統的碳基材料(包括商用碳納米管)由於在400°C以下氧化而無法保持電性能。因此,基於二氧化碳的新型大氣化學氣相分解路線可以有助於碳基材料在高溫氧化條件下的應用,如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
  • 導電塗料用碳納米管與石墨烯導電填料研究進展
    常用的導電填料有金屬粉末和碳系粉末,其中金屬粉末作為填料製備的塗料具有較好的導電性能,但金屬密度大,在塗料中易沉降,且在服役期間容易氧化導致塗層導電性能下降甚至失去導電性能。相比金屬填料而言,碳系導電填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蝕和導電性能穩定等優點。炭黑和石墨是常用的碳系導電填料,近年來,碳納米管(CNTs)和石墨烯(GNS)作為新型導電填料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 碳納米管國內外企業5大應用領域!
    為提高鋰電池的快速充放電性能,日本鍾化公司與愛知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將碳納米管混入被稱為TOT的有機分子中作為電池的電極使用。這種方法增加了電子的數量並提高了導電速度。組裝為紐扣電池進行測試,充電時間可達到30秒,循環5000次性能無明顯下降。
  • 關於碳納米管鍍鎳的相關研究現狀
    正是由於碳納米管的優異性能,自1991年碳納米管問世以來,對碳納米管的研究已成科研熱點。最近,科研工作者把科研熱點集中在了碳納米管複合材料上,以期提高碳納米管的機械和電化學性能。特別是,碳納米管/金屬複合材料展現出的獨特性質提供了一種新型碳納米管複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具體而言,金屬塗覆碳納米管就是在維持碳納米管內在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碳納米管的表面活化點,來改善碳納米管與樹脂間的薄弱界面鍵合。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碳納米管/石墨烯基納米材料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碳納米管(CNT)/石墨烯基納米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積,中孔結構,可調節的表面性質和高化學穩定性,因此具有作為有機廢水處理吸收材料的巨大潛力。這些屬性使它們能夠在高濃度或高溫下承受苛刻的廢水條件,例如酸性,鹼性和鹹性條件。儘管已經報導了大量有關CNT /石墨烯基納米材料在有機廢水系統中的性能的工作,但其實際應用仍存在挑戰。
  • 低成本甲酸脫氫催化劑研製成功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博列斯科夫催化研究所研發出基於多層碳納米管的催化劑,用以從甲酸中獲取氫燃料。目前,分子氫被認為是最具前景的綠色替代能源之一。但游離態的氫屬於最輕氣體,同時也是沸點最低的氣體之一。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正走入現實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臺積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對碳納米管和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材料的技術解讀(上)
    這類專利申請改進點與碳納米管分散液部分重合,因此將在碳納米管分散液部分著重列舉。②噴塗成膜天津工業大學在CN104021879A中公開了強附著力的碳納米管柔性透明導電薄膜的製備方法,對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底依次進行硝酸浸泡、水洗和晾乾的預處理,將放有PET的加熱板經低速噴塗並升溫高速噴塗製得FTCFs。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TSMC,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傅若農第二十一講:碳用於固相萃取的演變
    尤其是近20年納米級大小的碳(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等)人們給以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利用各種吸附劑進行混合物分離發展的早期,人們就利用各種形態的碳做吸附劑用於分離各種混合物,現在人們又把目光投向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納米級材料做新型分離材料用作固相萃取的吸附劑。  1.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氧化石墨烯/碳納米線圈複合材料,用於高性能溼度傳感器
    本文要點:碳納米線圈和氧化石墨烯生產了新型感測複合材料本文,浙江理工大學高俊闊等研究人員,基於石英晶體微天平(QCM)傳感平臺,利用商品化的氧化石墨烯作為傳感材料,並添加了商品化的碳納米線圈來阻止氧化石墨烯層的堆疊。所製造的新型傳感器具有超高響應(4618 Hz / 97%RH)和快速可逆性(2s)。這項工作不僅擴展了商業碳材料的應用,而且實現了具有商業潛力的高性能溼度傳感器的開發。
  • 碳納米管在農業中的研究與應用
    碳納米管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碳納米管可以進入植物組織細胞,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影響植物體內物質代謝。碳納米管可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而植物的生長發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基因的表達來調控的。因此,碳納米管可能是影響了相關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
  • Nano Res:甲苯為碳源合成單壁碳納米管用於高性能透明導電薄膜
    成果簡介 單壁碳納米管(SWCNT)透明導電膜(TCF)由於其卓越的光電性能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甲苯是一種用於碳納米管合成的碳源,但是碳納米管的生長參數及其TCF光電性能(即薄層電阻與透射率)尚未得到充分評估。